富甲兩宋的江西后來為何衰落?

牛媽love牛牛


江西的經濟地位在兩宋達到了巔峰,人口達到500萬,全國之首。即使在歷經明朝“江西填湖廣”,人口數量依然在全國第二,經濟人文依舊在全國前列。唐宋八大家有三個是江西人,明朝甚至出現了“朝士半江西”的說法。理學心學都在江西發現成熟,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也在江西,江西的書院數量歷朝歷代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可見古代江西文化昌盛。經濟上兩宋時候的江西納稅納糧全國第一,陶瓷、糧食和茶葉等遠銷全國,瓷器甚至走向了世界。而作為江西北部港口的九江是當時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是長江沿岸重要的港口。蘇杭一帶有“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的諺語,可見當時江西繁華的商貿。而景德鎮是天下瓷器的主產地,是四大古鎮之一。撫州臨川、吉安都是才子之鄉。從宋朝到清朝,在科舉考試中,僅臨川一地錄取舉人一千多人、進士七百多人。可以看出兩宋江西的經濟地位在全國都是領先的,為何卻在清朝到近現代這一段時間落後了呢?

人口大量遷移,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

江西在從兩宋到明朝之間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第一次是兩宋之交的時候,江西人口眾多,整個省份已經接近飽和。於是大量的人口開始遷移到附近的湖廣、福建以及兩廣地區,這是屬於社會發展的正常情況。而第二次可以說是對江西人口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江西人遷往受元末明初戰爭摧殘的湖廣等地。這次江西全省都有大量的勞動人口遷移到外地,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殘。這次遷移讓江西的人口嚴重喪失,人口跌至第二,而且大多不是勞動力。這對於古代以人力為主的農耕經濟是致命的,江西經濟開始從明朝衰弱。而到了清朝時候,太平天國運動主要在南方各省,這次戰亂導致了江西人口急劇減少,人口紅利至此遠離了江西。


農耕經濟的衰弱,工業時代到來

古代主要是以農耕經濟為主,江西的地位很重要。兩宋時候,經濟重心南移,江西發展順勢而起。江西的田地較多,人口眾多。兩宋江西的發展是必然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文化自然也跟上,宋明時期江西繁榮的文化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江西的農業經濟的傳統,導致到了近代,江西工業發展一直很緩慢。加上又不沿海,海運開始替代內陸河流運輸,九江等港口的地位也不再那麼重要。江西也沒能趕上工業時代發展的福利,經濟一落千丈,經濟如今已經處於全國中等偏下的地位了。


地理位置優勢喪失,鐵路的發展

江西兩宋時期發展的原因還有一個:地理位置很重要,處於宋朝中心,四通八達,離宋朝都城又近。而且宋朝主要的就是靠長江運輸,這對九江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到了近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河流的作用已經沒有那麼重要。處於沿海的福建、廣東,江浙等省迅速發展。處於中部地區的江西沒有優良港口,經濟便逐漸落後。而路上的優勢也被湖南湖北搶走了,粵漢鐵路的開通,直接導致了從北到南不再需要通過江西,江西跟當時中國南大門的廣州的古商道漸漸被取代。這一次江西與西學發展地,經濟重地——廣州漸行漸遠。湖南湖北憑藉鐵路的發展迅速取代江西,江西一落千丈。即使在現代,我們也可以看出江西鐵路高鐵建設緩慢,遠不及隔壁湖南湖北。“要想富,先修路”,沒有道路的便利,經濟更難發展。


藤樹先生


你提的這個問題,真的是每一個江西人都想搞清楚的一件事,真的很有意義的問題,雖然我不是江西人,但是我外婆是江西人,我也算半個江西人吧,出於此,我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文字,今天剛好有機會,就說說我的見解吧。

說到江西的衰弱,就繞不開江西曾經的輝煌,江西以前有多輝煌呢?

江西的經濟發達,商品經濟非常活躍。

北宋時期,江西地區人口近500萬,位居全國之首,明朝時期江西的人口,經過“江西填湖廣”之後還是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浙江。

縱觀整個宋朝江西,納稅納糧為全國第一,當時的江西盛產糧食、茶葉、布匹、陶瓷。景德口賺外匯),其鎮陶瓷走向全球(出工藝水平長期領先於同時期國內其他地區。當時的九江是長江沿岸繁華的大港口,經濟繁華,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的垂涎。可見當時,包括江西的江浙地區是何等的繁華!

我曾經這樣想過,如果南宋沒有江浙為依靠,滅忙的速度應該會加快不少,還哪有那句“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你說江西那時候是不是很牛?

江西的文化那時候非常鼎盛,為官者,文化大家也多。

明朝時期,有一句俗語叫做——“朝士半江西”之說,意思是說整個明朝江西籍狀元和進士數量都是位列全國三甲(僅次於浙江 ),在朝廷中做官的江西人更是數不勝數(嚴嵩是江西宜春人),而且儒家理學也是在江西成熟的,可以這麼多吧,在清朝以前,至少江西省的文化繁榮程度在全國名列前茅。

我們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三個是江西人,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都是江西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清華北大復旦南開)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就位於江西廬山。

從現代經濟學看,文化的鼎盛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之一,可見江西當時的地位就像現在的“北上廣深”。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江西的快速衰敗,與其人口的大量外遷有關。

江西的人口外遷有兩次比較大的規模。一次是兩宋之交,贛西、贛南、贛西北等地的老百姓,自發主動地從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會容納飽和的原籍,絡繹地遷往相對人口稀疏、地廣人稀、大有發展空間的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客籍進行開發。這是經濟發展規模決定的,不可改變,就像我們今天大量的勞動人口進入“北上廣深”一樣,促進了遷入地的經濟繁榮,破壞了遷出地的人口結構,慢慢的經濟就會蕭條。

還有一次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鄱陽湖四周乃至整個贛省全境的居民,大規模外遷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強迫民眾遷徙,規模宏大的一種做法。這一政策,導致大量的青壯年外遷,上百萬人口呢!這樣徹底的摧毀了江西的經濟基礎,江西因此衰敗了。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經濟就活躍了。古代江西的是華南通向中原北方的必經之路,由中原進入兩廣,由西南進入江浙都必須經過江西,曾經作為交通要塞的江西是往來東西南北的通途,而清朝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廣州市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商貿中心,兩廣貿易與經濟起飛,成為了江西的硬傷。

特別是清朝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把江西經濟再一次推向了死衚衕。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對江西的經濟和人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以後,西學逐漸傳入中國,而當時的江西至廣州的古商道已經沒落,粵漢鐵路的修建和通車使得由兩廣北上不需要再經過江西,由此使得當時的江西逐漸遠離改革和新學的中心——廣州至此,江西開始全方位衰退,逐漸被臨省的湖南、湖北超越。

那麼曾經富甲兩宋大的江西,在近代為什麼衰弱了呢?

改革開放以後,江西因為處於內陸地區,沒有靠海,沒有經濟特區,沒有直轄市,沒有自貿區,享受不到很多政策的紅利,和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漸漸拉開了距離,加之歷史的因素,更加速了江西人口的外出打工,經商等經濟活動,本地經濟結構也不是那麼協調。

我經常往返於廣州和深圳之間工作,我身邊就有很多江西人,有時候我會問他們為什麼來廣東,他們說江西本地的經濟不是太好,廣東經濟發達,能夠賺的比較多,這就是現實!

至江西的衰弱還有很多原因,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喜歡我的寫作,可以關注我,為我點個贊。謝謝。


關於Z的一切


我是個地道的江西人,深深的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江西不僅僅是兩宋富裕,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吧!古代的江西,人才輩出,名人就不一一列舉了,到明朝永樂年間,封侯拜相的江西人達到了鼎盛,當時有翰林皆吉水,滿朝半江西之說。以前就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現在很多地方都是江西人的後代。新中國成立之後,1955年首次授銜的時候,全軍一共有將官和元帥共1052名。此後斷斷續續有一些將領得到晉升和授銜的開國將軍,截止到1965年軍銜製取消,一共有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有325名江西人,佔五分之一,全國最多。中國有句古話,朝中有人好辦事,朝中有人,自然會惦記自己的家鄉,會為自己家鄉建設添磚加瓦。自然當時的江西不會窮了。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19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全國人民都吃不飽肚子,全國各地都有餓死人的情況,唯獨江西沒有,這個我沒法考證,但是當時周邊省份的人來江西要飯,這個是真事,說明當時江西真是塊寶地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江西落後了,江西人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江西人的性格,凡是不會爭強好勝,頗有中國人的中庸之道,性格中缺少霸氣,大多數不會是成功的領導者,只能是優秀的跟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還是深入骨髓的。江西是內陸省份不沿海,山多、水多、地少,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說!所以想大規模的農業發展也是有侷限性的,所以農村人口迅速減少,都往大城市留流動。在加上江西人讀書還是很厲害的,本省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牛逼大學,沒一所985,只有一所211,所以選擇外省唸書的學生比較多,一般大城市畢業後就直接留在一線二線城市發展了,這樣就導致了人口外流非常嚴重,人才回不來,青壯年勞力留不住,我想我的家鄉江西這些年為什麼落伍了,總結後就是以上幾點原因吧!希望江西越來越好,回到以前的鼎盛時期,我們期待著!!


附上兩張美輪美奐的江西風景圖,祝願江西明天更美好!!


我要給生活加點料


我是江西人,我來答這題吧。

宋朝以後、近代以前,江西的經濟文化都是十分繁盛的,不說排名第一,起碼也是前三。

就階段而論,宋明時期的江西最為鼎盛,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而作為其中的表現,江西的稅賦、科舉和所出名人上,都在全國名列前茅。

別的不說,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韓愈與柳宗元外和北宋三蘇外,其他三人都是江西人,而著名的兩位宰相王安石與文天祥,都是江西人。



江西最鼎盛的時期還不在宋朝,而是在明初。尤其在科舉上,江西人(尤其廬陵即今吉安)表現極為優異。

如在建文二年、永樂二年等幾次科考中,江西人幾乎包攬前十名,而其中廬陵人又幾乎包攬前三甲。

在這幾次的科考中,江西進士幾乎佔到全國進士的20-30%,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為罕見的。

在整個明朝,江西所奪得的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為全國第一,進士佔比為10%。



江西之所以在宋明時期表現突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宋明時期經濟重心、政治重心南移,江西的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其次,江西適合農業耕作,加上當時北人南遷,耕作技術和土地開發正值高峰;

其三,江西人踏實勤懇,能吃苦,好讀書,一向以耕讀傳家。

由此,江西人在宋明時期表現卓越也就是不奇怪了。

不過,在明朝中後期後,江西雖然相對持平但開始走下坡路,其榜首位置逐漸被地理環境更優越的蘇南、浙東地區所超越。

但總體而言,江西在清朝前期和中期、近代以前仍舊保持前三的位置。



近代江西的急劇衰落,則與兩個因素相關:

一是五口通商之後,原貫通南北的贛江水道被廢棄,整個商業體系改由長江水道的東西向,江西的經濟大受影響;

二是綿延十餘年的長毛之亂,對江西(也包括安徽)造成了重創,長毛與清軍在江西反覆拉鋸,由此造成江西人口減半,歷經一百年都未能恢復。

此外,當時整個世界都朝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作為內陸省份和傳統農業省份,江西人相對保守閉塞,因此在這大潮流中沒能跟上,由此變得默默無聞矣。


坑爹史冊


要想富,先修路。

古今都是如此。

如今,京廣線是南北交通大動脈。

但在兩宋時期,南北交通大動脈是贛江。

一直到近代京漢、粵漢鐵路出現之前,都是如此。

比如,王陽明從紹興出發,到廣西去平叛,他走的路線是沿錢塘江向西,進入“衢州-上饒”這個浙贛走廊,再入鄱陽湖,沿贛江南下。接著越過南嶺,進入廣東,再順北江而下,到廣州,然後去廣西。

在南宋時期,這條路線尤其重要,因為首都在杭州。

當時的江西,不僅是南北交通要衝,也是東西交通要衝,從臨安去湖廣、貴州,也都統統要經過江西。

繁盛的交通,帶來繁盛的交流,帶來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兩宋時期的江西,不僅是富庶之地,也是人才輩出的星光閃耀之地。

但到了近代,一方面,京廣鐵路的出現,使得江西失去了南北要衝的地位;另一方面,海洋時代的經濟結構,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大幅度移向海岸線一帶。

結果就是:在中部,鄭州、石家莊這樣的城市,由縣城、鄉鎮一躍而為現代都市。武漢、長沙這樣的歷史名城,也更加繁榮;在東部:大連、青島、上海、廈門等城市迅速崛起,成為現代中國經濟的領頭雁。如上海,甚至由一個縣城成為了遠東第一都市。

但江西,卻在這個交通經濟的大變局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導致江西的城市,在當下,即便是省會南昌,也成了存在感很弱的城市。

高鐵時代到來,江西又落後一步,以至於有“環江西高鐵帶”之說。

興也交通,敗也交通。

當今江西要迎頭趕上,交通,仍為重中之重。


何書彬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很多很多遍,後來我分析了下江西的頂尖人才構成,比如,陶淵明、王安石、歐陽修、文天祥、宋應星、袁隆平、李安、古龍、何大一等,我發現江西人喜歡集中在兩個行業:文藝和科技,並且在各自領域都能達到頂尖水平,這和江西“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是相符的,愛讀書而又高傲的性格導致江西人不善處理人情世故,這就導致在社會從一窮二白的時期起步之時,江西人一定會落後(這個時候生意沒有技術含量、靠量靠人情取勝),但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時,江西人愛讀書愛鑽研極度認真的優勢就起來了,所以你看現在的江西籍企業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所以我想起了呂不韋對子楚的對話: 呂不韋:我能光大你的門庭。 子楚:你先光大你的門庭,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 呂不韋:你不知道啊,我的門庭要等到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大。 江西的發展亦是要等到周邊的發展到一定層次了,才能發展。 (因為只有等大家有錢了,才能購買的起江西人提供的文藝和科技產品)

所以我覺得不用等20年,江西就能重新做回一流省份。


直播讀書


江西人自古以來有一會讀書,二會養豬之說,讀書代表好學,養豬代表勤勞,在農耕時代,勤勞好學的江西人自然在兩宋文人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但自陳友諒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後,江西經濟文化從此一蹶不振,加之鐵路時代的江西又是環江西鐵路圈,江西再次失去了迎頭趕上的機會,所以江西從此開始沒落不振,而且江西各地之間互相看上,老是內鬥,省會南昌沒有帶好頭,市井文化嚴重,辦事效率低下,老二九江恨鐵不成鋼,白白浪費了那麼好的地理資源,老三贛州嚴重拖了後腿,江西老表欲哭無淚,但近兩年江西大有迎頭趕上之示,江西去年GDP增長百分之九,全國名列前茅,南昌大都市圈初見成效,紅谷灘小香港,九龍湖發展迅猛,南昌縣全國百強,新建縣成新建區,高新也大力發展,今年又搞了世界VR創業大會,未來的南昌是為我在南昌近十年也第一次看到希望,南昌加油,帶好頭,不要動不動就錯大木娘 ,九江也發展不錯,八里湖發展有活力,濂溪區全國百強,廬山市整合的不錯,共青城大學城形成規模,武寧建設美麗家鄉,希望九江抓住當下機遇把握好自己的好山好水好位置,希望再現十里春風,真正做到鳳舞九天,不要動不動就擺場。贛州老區人民繼續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做大做強,我最看好,贛州強則江西強,再這裡我還要說下上饒,富饒之地在高鐵🚄時代應該會有所作為,為江西發展助力,最後作為江西人真心希望江西發展越來越好,重現昔日江南西道江右商幫之示,重現昔日之輝煌,加油江西。


南國笑


一個地區的發展和人才,交通和產業掛鉤的。首先從人口方面來說,明朝洪武年間的時候,朱元璋發動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當然這是軍事戰略也是政治戰略上的遷移。軍事戰略是為了去攻打雲貴地區的叛軍。政治戰略則是因為當地人口太多了,不得不另謀他處!當然這也導致一部分人才流失,但是這是古代的,和現代沒半毛錢關係啊!但是我們認真研究江西的歷史發現,其實在近代的時候,也同樣有人才外遷!

第二是交通。江西靠江,但是不靠海啊!而且省內交通也同樣不好,還有很多農村的交通更是如此。要知道江西以前可是一個農業大省。那麼交通直接導致發展格局。


第三就是發展的產業和整體格局。江西以農業為主,相對來說新興產業很少,而新時代的變革往往是需要工業,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來帶動。當然這是以前,現在的江西已經正處於快速發展期了!那為什麼要說整體格局呢?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展沿海城市的戰略部署。具體我們就不討論了!


藝軒文學社


交通因素是主要原因。

唐代初年,廣東韶關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宰相張九齡回鄉的時候,深感嶺南與中原地區溝通不便。因此向朝廷上書,希望朝廷修通大禹嶺至贛江的棧道。這個建議被採納。從而開啟了江西數百年的交通樞紐地位,為江西在宋代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清時期,海運逐步興起,這條古棧道的地位開始下降。到了晚清時期,海運徹底壓過陸運。加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江西從交通樞紐變成了交通末端。江西開始迅速衰落。

風水輪流轉,隨著中國推動一帶一路,陸運的地位又開始上升。江西如果能夠把握這個機會,還是可以翻身的。


zyb38537240


首先說,江西景德瓷器譽滿全球。兩宋間之江西可謂物華天寶,人才輩出之地,也有“贛洲熟天下足”的美名。之後的歲月.,明朝建立,明政府大搞移民政策,很多山東人是從山西遷來的,江西人大多也被外遷。導致土地無人耕種,百業凋零。又之後滿人入關,江西受到殘酷屠戳,相斷太平天國的滅亡,江西人口大減,要知道,人是第一生產力呀,像如此焉有經濟不衰敗之理?近幾年雖然發展很快,而屋國其它地方,持別是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更快。人家前進一丈,你前進一尺,這就是落後。主要交通不便,即無海港,又加多山不易開道,物流難暢通,人力、人才外流等諸多因素導致相對緩慢,一但振作起來,江西的很多優勢發揮起來,必將齊驅於其他先進省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