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孫中山一起的黃興結局是什麼?

Ai089757


洪秀全和楊秀清並稱洪楊,黃興跟孫文統稱孫黃。兩者相似之處就是楊勝過洪,黃勝過孫。不同之處就是楊沒機會做老大,總因逼封萬歲而慘死;而黃興則三次讓賢,高風亮節。然而最後黃興的結局兩人惋惜,他就如同翼王石達開一樣被迫與孫文分道揚鑣,孤身奮戰。更令人惋惜的是,他在年富力強之年而英年早逝。真真是:民國為成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章太炎對其評價(輓聯):有史必有斯人,無公則無民國。

讓賢不讓理的秀才將軍

黃興生於1874年10月25日,他比陳嘉庚小4天,比齊白石小10歲。黃興出自書香門第,名郡望族,祖上奉守華夷之辨,一直不在清朝出仕。黃興自幼博覽群書,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洪秀全考了幾回都是童生,而黃興一下就考上了秀才。秀才的他喜歡軍事,後來赴日留學,在留學中加入革命黨,他打破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規律。

三次讓賢,高風亮節。1905年8月20日,星期天,在日本東京赤坂區頭山滿提供的民宅二樓榻榻米房中成立。會議上黃興提議,不可以不經過選舉手續而讓孫文任總理。經過選舉手續的他任庶務(總務)。1907年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拿潮州起義失敗的是事說孫文的事兒,要罷免孫文,另選黃興為總理。黃興拒絕,光復會退出同盟會。1909年陶成章等以《孫文罪狀》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為黃興,再次被黃興拒絕。黃興常說,洪楊之敗,在於爭權。此外在武昌起義成功後,因為黃興後期曾指揮,要出任民國職務時,黃興也以總理未來不能爭功為由拒絕。就是後來孫文成立獨裁的中華革命黨,黃興雖然不加入但他也絕不另建新黨,他說:“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不願讓理,大多屈服。旗幟之爭。關於中華民國,一開始宋教仁和黃興命名為大漢民國,被孫文否決。孫文想以陸皓東設計的旗為國旗,遭到了黃興的反對。黃興的意見是,這白日是仿照日本的,難道我中華無人了嗎?而且有日本並華之嫌。0他非常認同廖仲愷的井字旗,井字旗的寓意有兩種。第一是平均地權,第二是表示九州。還有一種是金瓜斧鉞旗。1913年宋教仁遇刺後,袁世凱表示走法律程序,黃興贊同,然而孫文非要二次革命。黃興爭不過孫文,雖然是積極準備,可還是戰敗而跑到日本。1914年到了日本後,孫文認為失敗的原因是總理權力太小,他創建中華革命黨。讓每個黨員都向他效忠,黃興忍無可無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

分道揚鑣後的遺憾結局

7月黃興赴美,他赴美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革命募集捐款。1915年袁世凱稱帝,黃興派兒子黃一歐和秘書石陶鈞與國內反袁勢力聯合,掀起了護法運動。1916年在他的努力下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宣佈“獨立”抗袁,而且他跟孫文的關係也很好如初。遺憾的是他常年勞累,飲食不定,造成了肝硬化並導致了腸胃大量出血而於1916年10月31日去世。他最大的遺憾沒有見到民國真正的建立起來。


福垊


正好昨天去過黃興身葬地: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這個墓地就在麓山寺後,遠遠看去:黃興墓莊嚴肅穆,周邊蒼松翠柏,掩映其間......

在未來黃興墓地前,我並不知道,黃興的死竟是如此慘烈。事實上,歷史課本,也不會事無鉅細地講述這些。而這一切,還是我此行路上,經黃興仰慕者告知後才得知的。

黃興的一生,是為革命奔波操勞的一生。他的死,也是因為革命積勞成疾所致。

由於過度操勞,1916年10月10日,黃興就因胃出血住進了醫院。人說,世間最痛苦的是是七竅流血,黃興死時,雖未如此,但其痛苦程度應該絲毫不亞於此。

在醫院經過搶救治療了多日後,黃興繼胃出血後,又出現了多次大量吐血的症狀,與此同時,黃興的食道和胃靜脈也因屈張破裂,而出現了出血症狀。根據醫生的描述,黃興死前還出現了便血的症狀。

醫生推斷,這些症狀都與他一直所患的肝硬化有關。

1,2,3,4,5,通過上面的描述,便可知,黃興死時,身體出血的部位達到了5處。在這種情況下,眼見革命還未成功的黃興一直咬牙堅持著,對,他的求生意志很強。革命尚未成功,作為領袖的他,怎能先去。

但命運,很多時候都並不掌握在個人手中。

10月31日,在經過21天的搶救治療後,黃興終究還是在上海離世了。這一年,黃興年僅42歲。尚屬於日中的年紀!

但黃興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摧殘奪目,充滿傳奇。這樣的一生,無論短長,對於生命本身來說,就已經意義非凡。

與同時代的有志之士相比,黃興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過人的眼光和遠見。

還在日本主持同盟會工作時,黃興就意識到了儲備人才的重要性。

在他的號召和組織下,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陸軍士官生,就有近百人加入同盟會。這些人裡,包括李根源、李烈鈞、程潛、李書城、趙恆惕、黃郛等後來的民國風雲人物。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的也是以這批人為主。

在回國前,他就指出了陸軍學生的出路,李書城回憶說:

“黃先生以為陸軍學生須在回國後掌握兵權,但又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 ”

正是因為有他的指導,陸軍學生回國後,才將注意力放在了兵權上。也因此,這些最終掌握兵權者對黃興信任有加,這也是黃興能手握兵權的重要原因。

黃興的過人眼光和遠見,還體現在他的大格局上。

回國後,他曾發起創辦了《世界報》,希望人們以“世界之眼光為眼光、世界之生活為生活”。黃興給五個兒子分別命名:歐、中、美、球、寰,女兒的名字都有一一個“華”字。

在這些之外,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還有著今世人難以理解的人類情懷和世界眼光。

這點,在他給教堂的題字中,就可見一斑。1912年黃興回鄉之後,為一個教堂提字,至今流傳,上書著:

“耶穌聖名,敬拜宜誠,辭尊居卑,為教世人。”

相比上面講述的這些,黃興一生,留下爭議最多的,是他與孫中山的關係。

晚清時期,黃興和孫中山同為革命領袖,兩人在能力和革命貢獻上不分伯仲。世人都說,一山不容二虎,革命也是如此。

同盟會最初的組成,是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和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

從成立之初的力量和影響上看,興會的力量及影響都較興中會為大,但黃興卻在選舉本黨總理時說:

“我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

此後,黃興便開始與孫中山以上下級的身份共事。據鄧家彥回憶,同盟會成立後,“克強先生(黃興)對於總理,畢恭畢敬”。

從這點結合後來黃興屢次維護孫中山地位來看,黃興與孫中山之間,雖最初是合作伙伴關係,但後期,他一直認同孫中山適合這一位子。

那麼,既如此,兩人之間何以會頻頻爆發矛盾分歧呢?

這一點,在我看來,絕不是黃興想取代孫中山,或者不滿孫中山統治。而僅僅是因為:黃興與孫中山各自理念不同。

簡單講就是:略言之,孫中山有權變,習慣隨著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改變應對策略;而黃興則更重原則。這點,從兩人討袁時的不同策略就可以看出。

此時的黃興主張通過法律途徑或許就能把袁搞臭搞倒,而中山則決心通過武力打倒袁世凱。但黃興知道,此時革命黨這邊,無論武裝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革命力量都遠不及袁世凱,勝負不打可知,打後,果然,革命力量瓦解,於是孫、黃都亡命日本。

這次以後,孫中山並未認識到自己的決策有誤,二次組黨時,他依舊要求所有黨員聽命於他。這無疑讓黃興不滿,黃興是堅持原則的人,他雖服從孫中山的領導,但同時也堅守原則,這注定,他不會堅持“錯誤”。所以,他對孫中山此時的獨裁傾向產生了不滿。隨即,他出走美國。

而此時的孫中山,卻還在黃興出走後寫信給他說“失敗是因為黨內人心渙散”,意思是,黃興反對孫中山武力討袁導致討袁失敗。

此時的黃興並未公開表示過什麼,但他心裡肯定對這個“領導”多有不滿。他出走的目的表面看是任性之舉,實際上,卻大有希望孫中山能因他的出走有所反思的意思。但遺憾的是,孫中山似乎從未真正冷靜思考過。

這以後不久,孫中山與黃興也有會面,但不久後黃興就英年早逝了,實在可惜。

從黃興後來的種種表現看,他依舊會擁護孫中山的領導,只是,同樣地在原則性問題上,他依舊不會讓步,因為在黃興心裡:孫中山重要,但國家人民利益更重要。

歸結:孫中山與黃興的分歧,絕非少數人傳言的“為誰做領導”而引發,而僅僅是因為兩人理念的差異所致。

對於黃興而言,領導人的身份,他從未看重過,他的格局也註定他不會在乎這些。


記者李滿




答:“和孫中山一起的黃興”於1916年10月31日歿於上海,享年42歲,孫中山親自主持葬禮;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

黃興是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是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黃興逝世的訃告是由孫中山單獨署名發佈海內外的,本來,按照傳統習慣,訃告是由死者的親屬發佈,據此可知黃興與孫中山革命情誼之深! 

黃興與孫中山革命情誼可以追溯到1904年。

該年,長沙起義失敗,黃興潛往日本避難;次年7月,孫中山為發動革命,也從海外來到了日本。在日本革命家宮崎寅藏的介紹下,兩人走到了一起。

宮崎寅藏回憶,兩人初見面,就一見如故,為革命事業推心置腹、促膝長談了數小時。

這之後一個月,中國同盟會成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選舉總理時,黃興率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

該提議獲得一致通過,孫中山當仁不讓地坐上了總理位置。

黃興本人則被選為庶務(相當於協理),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重要領袖。

現在人們提起那段歷史,都認為他們兩人的作用不分伯仲,直呼他們為“孫黃”。

不過,孫中山重於理論,黃興重於實幹。

事實上,許多重要的革命活動由黃興所發動並親自參與。

也正因如此,黃興在海內外革命黨人中名氣極大,有時甚至超過了孫中山。

難得的是,即使在革命理念上與孫中山出現分歧,黃興卻從未產生過奪權之心,而是甘心屈居次席,鼎力相助。

革命黨內發生過好幾次“倒孫”運動,許多元老都推舉黃興為首,要另造灶爐。

黃興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以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天京內訌為戒,對部眾說:“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只有團結,才有力量打擊敵人。”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

孫中山拍案而起,憤然主張立即興師討袁。

黃興以南方各省內部不統一,軍隊力薄為由,主張法律解決。

兩大巨人在革命道路上又一次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

但最終,黃興還是服從了孫中山。

該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黃興在江蘇發動起義,響應孫中山,其本人擔任了江蘇討袁軍總司令。

黃興對這次革命運動的結局預判很準,很快,“二次革命”失敗。

孫中山、黃興與國民黨許多骨幹分子再次流亡日本。

在東京,孫中山總結了“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認為是黨人不肯聽從他的指揮,致使坐失良機,對黃興頗有微詞。

改年,孫中山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宣誓絕對服從自己的命令。

黃興認為此舉有違自由精神,拒絕加入,該年7月,聽從了孫中山勸他“靜養兩年”、“此後彼此可不談公事”的建議,乘船到美國考察。

舊金山的一些黨眾如李烈鈞、陳炯明、柏文蔚、李書城等,為黃興抱不平,鼓動他另行組黨。黃興旗幟鮮明地宣佈:“黨只有國民黨,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1915年,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稱帝。

黃興在海外得知,與蔡鍔取得聯繫,秘密回國,組織和領導了雲南護國戰爭。

護國戰爭進展順利,黃興在與孫中山多次電商過程中恢復了往日的革命情誼。

孫黃雙劍合璧,本來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但天妒英才,竟不肯假其天年,不久,黃興積勞成疾,於該年與世長辭。

蔡鍔上輓聯為:

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最讓後人稱道的是章太炎所上輓聯:

無公乃無民國;

有史必有斯人。


覃仕勇說史


黃興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革命黨領袖,與孫中山並稱“孫黃”。因黃興重於實踐,孫中山重於理論,同盟會時期許多起義都是黃興親自指揮,所以黃興在海內外革命黨人中名氣甚大,有時甚至超過了孫中山。但辛亥革命以後黃興逐漸淡出了政治舞臺,他最後的歸宿究竟如何呢?

二次革命特別是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以後,黃興與孫中山在鬥爭策略和理念方面產生了嚴重分歧,1914年6月30日,黃興被迫離開東京前往美國,黃興此舉名義上是赴美治病,其實事實上是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黃興到美國後,繼續從事反袁鬥爭,從未有另立山頭與孫中山競爭之意。當時黃的許多部下比如李烈鈞、陳炯明、柏文蔚、李書城等人都為黃興的遭遇鳴不平,他們發起成立了歐事研究會,欲奉黃興為領袖,與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一爭高低,但遭黃興嚴詞拒絕。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21日)

離開了黃興的孫中山百事不順,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淪為配角,最後中華革命黨也悄悄收場。護國運動結束後,孫中山痛定思痛,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於是專門敦請黃興回國,再次共舉合作大旗。黃興不計前嫌,欣然回國與孫中山相聚,兩位革命巨人和好如初。但讓人可惜的是,此後不久黃興因病逝世,年僅42歲。

再說幾句不算題外的話,黃興一直維護、尊重孫中山的領導地位和威信,同盟會內部曾發生過多次倒孫擁黃事件,都是黃興主動安撫平息。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內醞釀中華民國首位大總統人選,許多人都傾向黃興,但最多還是黃興力排眾議,勸說黨人等待孫中山海外歸來領導新政府。實事求是地說,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黃興之功不亞於孫中山。


民國年間那些事


1916年10月10日,時年42歲的黃興老胃病復發——胃出血。

確實是老毛病了,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期間,就患過;1914年和孫大哥鬧崩,賭氣旅美,期間又患過,幸虧醫治得法,才保住了命,但也是經六月之久,才得以康復。這才兩年,這病又氣勢兇兇地來了。

英雄得這種病,跟長期的革命生涯、生活無規律,也有一定的關係吧。

黃興號厪午、慶午、克強等,湖南長沙人,妥妥的湖南小蠻子。

小蠻子從小喜武不喜文,偏愛玩打仗遊戲。進了兩湖書院,也是光喜歡體操之類。1899年,被張之洞派送赴日本考察教育。學界一般喜歡調侃張總督——大清王朝的掘墓人大都是老張同志給扶持出來的,巴巴的從各地選拔人才讓他們去日本深造,卻大都造成了雄糾糾氣昂昂的革命黨,一門心思要埋葬大清王朝。黃興自然也不例外。第二年回來就成了妥妥的革命黨,認定中國非革命不可。

張之洞深怕黃興不夠革命似的,1902年又選派他赴日留學。當時日本針對清國,開辦了諸多長短不一的速成性質的野雞大學。黃興入讀的是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八個月即可畢業。按張之洞的設計,學成回國後叫他們充任各學堂的師資呢。1903年,黃興倒是學成歸國了,但是,卻是實質的革命黨了,每天不是研究炸彈暗殺,就是在兩湖書院忽悠革命,終被驅逐出境,於是回湖南長沙,繼續宣傳革命,並組織華興會,全國鋪攤子。1904年11月,因萬福華在上海謀刺前廣西巡撫王之春一案牽連,黃舉與諸多同人一道被捕入獄。據同人蘇鵬回憶,黃舉在獄中的表現太萌了:“各人給一冰鐵盂,以供餐粥。其盂不知經幾何歲月,外作灰黝色,若在獄外,見之當作三日嘔。同人等皆面面相覷,不肯食。惟慶午視作尋常,捧之大喝大嚼。慶午食量本宏,罄一盂,問他人曰:‘君等不食乎?’又罄一盂,連舉三盂。餘人見之,皆破顏為笑曰:‘慶午真可人也。’”

慶午就是黃興。活脫脫的湖南小蠻子。我都快笑岔氣了。不過,黃興的胃出血老病,老是讓我懷疑跟監獄裡那三盂冰飯脫不了的干係,或者說,革命同志根本不講究飯食,且飢一頓飽一頓的,才落下的病根兒。之後獲釋出獄,黃興避走日本,從此成為專職革命家。

1905年7月,經宮崎寅藏介紹,黃興與孫中山初次相見,雙方一見鍾情,一拍即合。

1905年8月,同盟會在東京舉行成立大會,到會者約百人。黃興宣讀章程草案,經大會討論修改通過。章程規定,東京為同盟會本部所在地;總理之下,本部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選舉前,黃興即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會員均舉手贊成。執行部為本部主體,由總理指定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實際相當於協理,總理缺席時,有全權主持會務。從此,黃興成了孫老大的親密戰友。

起初,親們也算合作愉快。據同盟會成員鄧家彥的回憶,克強先生對於總理,必恭必敬,亦步亦趨。黃興如此作派,除了性格上的原因,應該跟他的思想認識也有關。黃興認為太平天國的不幸在於他們兄弟之間有私心,互爭權勢,自相殘殺,以致攻敗垂成。所以自己革命時就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是人家孫大哥不注意呀,所以,黃興的病應該還有一個原因,孫大哥給氣的。

1912年臨時政府期間,作為陸軍總長的他,累得胃出血了;1914年,跟孫老大鬧彆扭,老大這個時候走火入魔了,要組建中華革命黨。他的意思,別人都是假革命,就自己是真革命;凡聽我的,就是真革命,凡不聽我的,都是假革命;我能當了家,這黨才是真黨,我不當家,這黨就是假黨;革命期間,他黨不得存在,天地間,就咱一個黨:黨中所有高級幹部不由選舉產生,由我指派;黨員分級,革命成功後,按級分政治紅包;非黨員,公民資格大大地沒有。那啥,大家聽懂了沒?聽懂了請立約宣誓,加蓋指模,聲明不惜犧牲,就忠於孫先生一人……嚇死黃興了,老大你這是幹嘛呢?老大的小夥伴一看老二不服,就紛紛給老二造謠,說他在日本建有豪宅啥的,氣得黃興差點吐血。老大也討厭死他了,寫信給他說: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大家都不聽我的,這樣吧,兄弟請再給我一次機會,為期兩年,我幹不成了你再幹。現在呢,你先靜養兩年。從此咱倆只有私誼,公事就不談了呵。於是我們能看到的是,1914年6月22日,中華革命黨召開第一次大會,孫中山任總理;6月30日,黃興就離開日本,去美國驢游去了。雖然地理上隔開了,但兩人因為性格與理念問題,依然衝突不斷,當然,由於共同的敵人袁世凱的存在,兩個還是同一條戰線。1916年4月,孫大哥發電,弟,你回來吧,咱哥倆還得一塊討袁呢。於是黃興途經日本,7月抵上海。問題是,袁世凱雖然死了,但這些搗亂俠接不好盤呀,還是搞得亂糟糟的。黃興也終於給累得,走到生命的盡頭了。

10月10日這次發病,來勢兇兇。黃興吐血數盂,昏厥過去了。經延德醫醫治後,拒絕應酬,臥床修養。但10月31日還是撒手西去,週歲42歲。妥妥的天不假英年,可惜死了。

更可惜的是,死後還出現遺囑糾紛案。黎大總統派何成濬來探視過黃興,結果有何成濬拍發給大總統黎元洪兩封電報,第二封電報上,有自知自己不起,即呼成濬到床頭,非常時期,給你推薦幾個人才吧,他們是李書城、陳嘉會、張孝準、徐少秋、耿覲文云云。結果引起另外一些人懷疑,寫信質問黃興長子黃一歐:二十年來,與你爹出生入死的革命志士何其多,先生臨死前,咋就推薦這幾個寄生蟲呢?黃一歐說,那時候有難言之隱,不好說。六十多年後寫回憶錄,才交待出來,都是他“先繼母”徐宗漢的胞弟徐少秋搗的鬼。

看見“先繼母”別詫怪。我也詫怪過,但已給你們破案。黃興居然一妻一妾:17歲時在家鄉與廖淡如結婚;廣州起義那年遇上了徐宗漢,兩人假扮夫妻,結果弄假成真了。按理說,繼母就是繼承,前仆後繼的意思,就是前妻死了,才娶的後者。不是,妥妥的妻妾並列。一歐說“先君”的安葬事務,都是由別人主持的,“先母、先繼母和我都沒有操一點心。”所以一歐應該叫二孃才對。先繼母容易引起誤會。更妙的是,這一對妻妾還前後腳地,一個在1916年的10月26日,一個在1917年的1月18日,各給黃興生了一個兒子。

這個妾小舅子呢,一直跟著黃興來死,黃興一死,痛感沒了靠山,所以弄了幾個老革命,再把自己的名字編入其中,然後就以何成濬的名義,給大總統發了黃興臨終前給大總統推薦人才的電報……笑死我了,革命尚未成功,舅子粘光先行哈!


端木賜香


儘管黃興去世的時候,章太炎為黃興寫下很威武霸氣的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實際上在黃死後,就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一個在辛亥革命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人物,最後也只能是暗淡的結局。

很多人將孫中山和黃興的搭檔看作天衣無縫,只要精誠合作,一定會取得成功,實際上是黃興拿孫當兄弟,孫拿黃興當槍使。

為革命志向放下成見追隨孫中山的黃興

晚清時期的革命運動大部分都是以地域為基礎的反清組織,逐漸發展起來成為革命組織,比如,興中會是以廣東為基礎,領袖主要是孫中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華興會以湖南為根基,領袖主要是宋教仁、黃興等;光復會是以江浙為根基,領袖主要是陶成章等。

這些組織散落在各地,有著不同的革命訴求,不同的組織方式,只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推翻清政府,正是懷揣這樣的革命願景,多個革命組織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質的資產階級政黨,革命有了統一的口號,統一的大綱,統一的願景。

同盟會的成立,極大的凝聚了反清的力量,對於反清革命運動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然而這個組織終究是臨時拼湊的班子,成員在革命理念上還是有諸多不同的,尤其在接受日本人資助的問題上,宋教仁等人極力反對,而孫中山則認為,只要日本支持中國革命,即使放棄滿洲也在所不惜,正因為如此,同盟會在1907年就上演了一部分家大戲,孫中山的老班底到南洋另立總部,光復會集體退出,按照道理來講黃興應該和宋教仁繼續一起並肩作戰,但是孫中山太會講了,什麼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說得一套一套的,黃興就被感召了,追隨孫中山了。

所以,黃興能夠以一個湖南人的身份追隨孫中山廣東幫,實在是放下了地域成見,忽視革命手段,要跟孫中山共創大業。

黃興是一把好槍,可惜沒用在正地方上

然而,雖然黃興拿孫當兄弟,孫是在拿黃興當槍使,在1907年同盟會分家之後,黃興幾乎全程領導了孫中山指揮的起義運動,實際證明,黃興的確是一把好槍。

從1907年到1911年的四年間,黃興參與指揮了欽州、城防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儘管在過程中黃興始終身先士卒,英勇作戰,然而這些起義都已失敗告終,並且被當時一些評判家認為是零星式的自殺運動,拿革命青年的命不當命,並且將除黃興以外的孫中山、汪精衛這一票領導人稱為遠距離革命家,也就是革命不靠行動光靠嘴。

然而孫中山的革命理念是要鬧革命就在廣東鬧,範圍擴大就是兩廣,再多點就是雲桂,其他不能再遠了,這種基於地域上的革命精神,縱橫認為也是孫中山未能做大的根本原因,胸懷不夠寬廣。

宋教仁等人就認為應該將革命的重心放到長江流域,並且一直在華中地區活動,實際證明武昌起義的成功將孫中山多年的廣東革命故事打得是支離破碎。

槍是好槍,沒用在正地方,因此人們評價黃興領導的從未成功過一場的革命運動解釋為“越挫越勇”。

最後與孫中山分道揚鑣,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本來以為革命成功就能過上好日子,結果清政府被推翻了,又冒出個袁大頭,當時的民國那真是剛剛推翻了一個世界,還沒來得及重建,因此充滿了混亂,能夠控制時局的,實際上還真就得是袁大頭,在辛亥革命中,南北兩派也達成協議讓袁大頭當大總統。

結果當時的宋教仁在到北京的路上被人殺了,與宋教仁關係一向很好的黃興還沒說什麼,當年在日本跟宋教仁吹鼻子瞪眼的孫中山不讓了,這不是打我們革命黨人的臉嗎?丟你老母,幹就完了。

黃興當時不太同意二次革命,因為要是能打過北洋軍,辛亥革命過程中就不必跟北洋軍議和了,再說清政府都推翻了,還鬧啥勒!

當然,相應中山先生的號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黃興還是衝了上去,結果不堪北洋軍一擊,二次革命失敗。

孫中山痛定思痛,決定建立一個絕對服從黨魁的政黨,將原來的革命黨人整合成中華革命黨(有沒有點像中華小當家的感覺),所以入黨人員,無論資格多老,貢獻多大,都必須按手印,宣誓絕對效忠孫中山。從革命願景上來說,革命是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達成了,再次推翻袁世凱的專制統治,那麼,孫先生現在這是在幹什麼呢?

尤其是不管資格多老,貢獻多大,說得不就是黃興嗎?因此黃興最後沒有簽字,和孫中山分道揚鑣,不久就因為早年積勞成疾一命嗚呼了。輓聯和葬禮都挺風光的,無奈是一事無成啊!


史論縱橫


民國創立前,黃興是孫中山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沒有之一。

如果說孫中山更執著於“革命信仰和理念”的堅持,那麼黃興則是那個最能將“理論性的東西”落實下去的人。

可惜,黃興英年早逝,在1916年因病去世,享年42歲。

下面我們看看黃興的革命經歷,來看看黃興最後的結局。

早期的黃興組織能力強,革命非常積極

黃興(1874-1916)出生在地主家庭,從小衣食無憂,18歲考中了秀才,後面又進了新式學堂,全面學習“西學”知識。

1902年,黃興被公費選派到日本留學,在這裡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接受了先進的“革命思潮”,有了革命救國的想法。

如果說孫中山早期走的是“逐漸改良”的路線,那麼黃興走的是“秀才造反”的途徑。

1903年,為了抗議俄國侵佔我東北地區,黃興和200多名同學組成了“抗俄義勇軍”,並進行了訓練,準備開赴前線。但後面因為清政府的干擾,沒有成行。但是,革命的種子種到了同學們的心裡,隨時都會開花發芽。

在組織學生進行“抗俄運動”中,黃興憤慨地指出:“中國大局,破壞已達極點。今而後惟有實行革命,始可救危亡於萬一耳。”

看得出來,這個秀才很猛,誰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抗俄一線,黃興等人沒有去成,但回國後,革命的腳步並沒有停。1903年的11月,黃興等人成立了“華興會”,黃興被選為會長,是組織中無可置疑的“領頭人”,組織中還有陳天華、宋教仁、章士釗等人。

1905年,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和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雙劍合璧,成立了同盟會,孫中山成立了一把手,而黃興成為了同盟會二把手。這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最重要的組織,他們大力倡導“驅逐韃虜,還我中華”的口號。

對辛亥革命,黃興有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同盟會發展非常迅速,先是在“中國在日留學人員中”快速發展,其後開始在全國逐漸擴大。沒多長時間,同盟會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組織了,受到了參會人員竭盡全力的支持和投入。


當然,同盟會不僅僅是一個組織,他們有著建立新國家的使命,要“破舊建新”。但這談何容易?因為實現這些,就得要“流血犧牲”,就得要進行各種起義。

孫中山不是一個能領導起義的人,而黃興卻是這樣的人。1910年2月,黃興支持並策劃了“廣州新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意義深遠;1910年11月,黃興等人開始籌劃廣州起義,並一致認定黃興擔任總指揮。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打響了,

黃興率領13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這是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敢死隊來勢洶洶,總督張鳴歧狼狽逃走。但,其後不久,水師提督李準派大隊人馬來鎮壓,最終起義軍寡不敵眾,不幸失敗。

(左一為黃興)

起義失敗後,黃興回了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革命志士犧牲,整體犧牲人員高達86人,其中72人葬在了廣州“紅花崗”(後改名叫黃花崗),於是這次起義又被稱為“黃花崗起義”,這七十二人被稱為“黃花崗72烈士”。

但失敗,並沒有讓黃興氣餒,也沒有讓廣大的革命志士氣餒,在他們看來,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已經不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吳兆麟為總指揮。三日之後,武漢三鎮全部光復,眾人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對外宣稱“中華民國建立”。黃興在28日趕到,然後成為了“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隨後,黃興率軍和清軍在漢陽一線,堅持對抗了二十多天。

12月1日,江浙聯合軍攻下了南京,在上海各省代表的聯合會上,確定南京為臨時政府,黃興為大元帥,後來因為黎元洪反對,黃興擔任了副元帥。

1912年被定為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而黃興被封為陸軍總長。

黃興在民國成立後 ,發展並不順利,最後的結局是:因病逝世

孫中山在大總統的位置上屁股還沒坐熱,就下野了,原因只有一個:為了民國的順利發展,不得已把位置讓給了袁世凱。

孫中山下臺了,眾團體紛紛要求黃興繼續留任。但是袁世凱為了把軍權抓到手,封段祺瑞為陸軍總長,而黃興被封為參謀總長。無奈的黃興,辭職不任。袁世凱折中讓黃興做了南京府的留守。

1913年3月,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人刺殺,大家紛紛指責袁世凱,說是袁世凱所為,但袁世凱死活不認這個事。

不管你認不認,孫中山就認為是袁世凱乾的,於是主張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這次,黃興卻投了“反對票”,黃興認為可以走法律路線,因為國民黨軍隊實力和袁世凱差距太大。

但孫中山怎能聽得進去?繼續堅持二次革命,繼續堅持武力討袁。雖然觀點不同,但黃興仍然支持老搭檔孫中山,並且擔任了孫中山二次革命的軍隊總司令。

黃興預計得沒錯,二次革命失敗了,孫中山在黃興“心裡的印象”弱了一些。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宣佈,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他繼續擔任“首腦”。但是,這次多了一條,就是其他黨員必須要按手印,必須宣誓要效忠於孫中山,所有人都一樣。

這次,黃興選擇了不宣誓,並且拒絕加入,其後遠走美國。在黃興的心裡認為搞“個人崇拜”絕對不是革命發展的方向。

1915年年底,蔡鍔準備雲南起義,黃興派了兒子黃一歐和秘書石陶鈞先後離美回國,參加護國反袁運動,並且在雲南起義前,多方聯繫張謇、湯壽潛、唐紹儀、陸榮廷等人,動員大家支持蔡鍔,反對袁世凱的復辟活動。

1916年7月,黃興回了國。此時,袁世凱復闢失敗,已經是身死道消了。而這次回來,黃興和孫中山恢復了往日的關係。

1916年10月10日,黃興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終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肝門靜脈高壓所致;根據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腫大所推測,為肝硬化常見之併發症)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


黃興的大半生都獻給了革命,充當了革命的排頭兵,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惜,因長期勞累導致了肝硬化,最後在42歲時,永遠地離開了世間。


藍風破曉


說實話,相比於孫中山,我個人更加感冒於黃興。

(左黃興、右孫文)

雖然孫中山先生棄醫從政建立了中華民國這份勇略與偉業令人欽佩,但是比起革命所需要的實幹他的能力在無數次革命的實踐中與黃興比還是有點相形見絀。並非詆譭,革命就得各司其職,相形互補。

世人都知道有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卻不知道無怨無悔在他背後默默扶持他的黃興,或者說有意無意的忽略。

其實,打從最早期的同盟會開始,黃興的地位便不在孫中山之下,那時候的同盟會主要由興中會和華興會組成,孫中山固然為興中會領導人,而黃興更是華興會巨擘,可以說同盟會最終能夠成功與華興會黃興的領導有直接關係。

我們知道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得益於兩方面:黃興浴血奮戰;而孫中山先生則是在外國籌款,並且最終卻只是帶了一腔革命熱血回來。國內真正流血的革命大多數的戰役還是黃興領導的,但是黃興先生視革命事業與中華四萬萬同胞幸福與前途高於一切,並不居功自傲,即便後來與孫中山先生有過分歧,乃至當時競選大總統時期不少人擁護他,他也力排眾議輔助孫中山,這份不以私利亂大局的精神令人欽佩。

(中華民國建立)

後來,孫中山先生欲對袁世凱虛位以待以加速革命成功,但是黃興識破了袁世凱的狼子野心而與孫中山先生意見相左。

最終在孫中山先生一意孤行下革命勝利果實還是不幸地被袁世凱竊取,黃興與孫中山被迫逃亡日本躲避袁世凱追殺。此時兩人矛盾爆發,黃興以治病為由,被迫從東京去往美國。

不久孫中山先生領導了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此時在美國的黃興雖然不同意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卻仍舊與孫文招相呼應在美國替革命籌措軍資與援助,絲毫沒有另起爐灶的意思。

那時候他昔日部下如陳炯明、李烈均等不止一次為他抱不平紛紛建議其成立歐事委員會另起爐灶均被其嚴厲喝斥否決。

顯然,沒有了黃興的二次革命失敗了,倒是蔡鍔將軍的後來的護國運動收效頗豐。


(左起:袁世凱、孫中山、黃興、蔣介石)

護國運動後,痛定思痛的孫中山先生電邀黃興回國再商大事,黃興不計前嫌欣然往之。只是此時次確實不歸路,黃興先生因為長期革命落下的胃病與肝病突然爆發,最終在1916年10月21日無情剝奪了他的生命。

革命事業未竟而巨擘傾倒,悲哉、惜哉,章太炎先生輓聯“

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對其一生事業蓋棺定論。

顯然,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失去了黃興先生的革命道路並沒有走太遠。


不書公子


黃興的結局,讓人很唏噓。

黃興與孫中山曾經同是革命黨的領袖,兩人並稱“孫黃”,他們雖然有同一個革命目標,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可實際上,他們卻是走在兩條不同道路的人,他們之所以合作,只是因為他們走到了這兩條路的交匯點。

所以,他們雖然進行了短暫的合作,但是終究還是會分道揚鑣。

黃興生於1874年10月25日,這個孫中山晚生了8年的男人,在對革命的探索道路上是否會因此落後於孫先生呢?

1894年經上書李鴻章無果後,對清政府失望的孫中山又去了美國檀香山,然後在這裡組織成立興中會,想到幾百年前的朱元璋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旗號推翻了元朝,於是孫中山便想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宗旨。

1903年11月,黃興以過30歲生日為由在家請宴,實則是與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諸人商議成立了華興會。

1904年11月黃興來到日本,1905年7月孫中山也來到了日本,此時很多革命黨人也已經陸陸續續來到了日本,最後他們經過商議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成立了,可是誰當總理?如果黃興想要競選這個總理的話,恐怕孫中山很危險,但是誰也沒想到黃興竟然會放棄競選,當時在場的人只是聽到他淡淡地說了一句:“察同人之意,總理一席,屬意孫公,可勝手續,不必投票。”

實際上,黃興當時的威望絕不低於孫中山,甚至是高於孫中山。

黃興不爭,是為了不想讓這個負有使命的革命組織陷入派系之爭。

所以,黃興寧肯當個庶務,屈居於孫中山之下。

辛亥革命撕開了清政府最後的堡壘,1912年1月1日革命黨人又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搖搖晃晃的清王朝還能撐多久?此時的黃興手裡掌握著革命黨人的軍政大權,實際上當時多數人所推舉的臨時政府領導人也是黃興,“至於組織政府,則非興所能擔任者也”,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黃興又當了老好人,誠如他自己所說:

孫先生是同盟會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們互相爭權利,終至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肯自我犧牲的人才能從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所以,遲遲歸來的孫先生有驚無險地當上了臨時大總統。

但是孫中山卻很不滿,自己雖然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可是竟然“諸事由克強作主”,“南京政府之際,弟忝為總統,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張”。

在黃興的支持下,孫中山逐漸坐穩了革命領袖的位置。

1913年,孫、黃終於走到了他們“蜜月期”的終點。

這一年,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成為國民黨,然後贏得了國會選舉的勝利,但是他還沒來得及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便在上海火車站被人槍殺了。

孫中山聞訊急忙從日本回國,他說“事已至此,唯有起兵”,可是黃興卻不是很認同孫中山的想法。黃興已經領兵多年,在軍事上的見識遠過於孫,所以他知道他們不是袁世凱的對手,所以想通過法律手段解決此事。不過,黃興終究還是拗不過孫中山,為了維護孫的領袖地位和權威,黃興支持了孫“武力討袁”的策略,然後積極籌備,在“二次革命”中可謂是不遺餘力了。

只是,結果沒有朝著孫中山想象的方向發展,他到底還是失敗了。

黃興、孫中山在“二次革命”失敗後,相繼逃亡到了日本。

1913年8月31日,黃興到孫中山寓所商談,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此後從1913年9月到1914年6月30日黃興離開日本時,黃、孫兩人作為革命領袖,竟然只見過三次面。

孫中山在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時,認為是“第一次革命之際及至第二次之時,黨員皆獨斷獨行,各為其是,無復統一”以致革命失敗,孫雖然沒有點名道姓,可是誰都知道矛頭指向的正是黃興。

於是,孫中山決定組建一個完全服從於黨魁的中華革命黨,“總理有全權組織本部為革命軍之策源”、“本部各部長、職員悉由總理委任”,凡入中華革命黨者要按手印並宣誓“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

黃先生會認同孫先生這種近乎“獨裁”的做法?顯然不會,所以他堅決不肯加入中華革命黨。

黃興曾經在給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的信中談及對此事的感受:“然以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

後來,黃曾與人說:“吾黨中分裂,於孫先生名譽有礙,黨務亦因而不能統一,於國家前途亦有莫大關係。”

所以,他選擇了退出,離開了日本。

黃的離開,也是孫所樂見的結果,因為孫之所以組建中華革命黨也正是為了想要剔除黃,如黃不離開,甚而加入中華革命黨的話,恐怕他的目的便難達成。所以,在黃離開日本沒幾天後,孫便迅速成立中華革命黨。

只是黃興沒有料到的是,自己這一走,竟然是揭開了自己退出歷史舞臺和政治舞臺的帷幕。

袁世凱稱帝時,黃興雖然遠在美國,可是也一直在為“討袁”出謀劃策。

1916年4月,黃興離開美國到了日本。

1916年6月,在袁世凱病逝以後,張謇、唐紹儀、譚延闓、張繼諸人紛紛電請黃興回國收拾局面,黃興遂於1916年7月4日離開日本,6日抵滬。

1913年7月離國去日,1916年7月回國,已經過去了三年。

只是,黃興懷著激動的心情於滿腔的壯志回國後,卻因為操勞國事而拖垮了身體,最終於1916年10月31日病逝。

黃興臨終前告誡自己的兒女:“吾死汝勿泣,須留此一副眼淚,為他蒼生哭,則吾有子矣!”

章炳麟給黃興的輓聯上氣勢浩蕩地寫著:“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悲哉,亦壯哉!


吾與吾國


黃興的結局,用章太炎寫給他的輓聯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身死名垂。

1916年10月10日,黃興因為胃出血入住醫院,同年10月31日,黃興因食道與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年僅42歲。

↑黃興的一生可謂是操碎了心↑

黃興死前多次大量吐血,肝臟明顯腫大,結合黃興的死因,可以推測黃興患有肝硬化,導致了門靜脈高壓併發症,最終死於消化道大出血。小編曾經有個忘年交朋友,也是肝硬化導致門靜脈高壓,他有一天晚上吃了一口燒餅,結果食道被燒餅劃破,導致大出血,幾乎死掉,可見這種病症的兇險程度。

黃興一生是奔忙愁苦命,多年來為革命事業奔跑,在巨大壓力和繁多事務壓迫下,積勞成疾。稍作梳理,可以看到黃興這一輩子忙碌的事情還真不少:

↑黃興故居,今湖南長沙市黃興鎮↑

黃興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地主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22歲考中秀才,青年時代的黃興深受明朝大儒王夫之的影響,而且酷愛武術,拜師李永球,學習巫家拳,可謂文武全才,身強力壯!

1902年,黃興趕上了公費留學日本的機會,入讀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正是在這段時期,黃興開始積極接觸政治,為其以後的革命事業奠定了基礎。

1903年11月4日,虛歲三十的黃興在給自己慶祝生日的時候,高調宣佈賣掉自己家裡莊園的36畝地,約請章士釗,宋教仁等十二人,在長沙集會,以興辦礦業為名成立“華興公司”,這家公司明顯是掛羊皮賣狗肉,表面經商,背地裡口號是:“同心撲滿,當面算清”,赫赫有名的華興會就此成立!

↑青年時代的黃興↑

1917年4月15日,黃興以國葬的規格葬在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和他比鄰不遠的,是蔡鍔的墓穴。從創辦華興會到去世,短短14年時間裡,黃興爆發出超強的人生能量,變賣大部分家產,先後兩次策劃長沙起義,皆以失敗告終,直到他結識了孫中山。

↑華興會創立者合影,前排左一是黃興↑

結識孫中山之後,他就成為了中國同盟會的主幹,一方面發展革命分子,一方面自己籌劃參與起義。黃興籌劃過許多次起義,絕大部分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卻從不氣餒,屢敗屢戰,起義本來就是高壓力,高風險的工作,黃興身體一直處於透支狀態,42歲英年早逝並不意外。

黃興去世後,各界給他的評價耐人尋味,人們把他和孫中山作對比,說孫中山是思想家理論家,而黃興則是踏踏實實的實幹家,毫無疑問是民國的開國元勳。但宋教仁卻認為黃興性格過於優柔寡斷,其實是在指責黃興過於顧全大局而向孫中山不斷妥協。

↑黃興手書,討伐袁世凱時寫給吳池尊↑

清末民初另一風雲人物袁世凱看人毒辣,曾這樣評價黃興:“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此評價堪稱精準。

黃興對孫中山幫助巨大,在多次黨內倒孫風波中力挺孫中山,他能夠抵擋住名利的誘惑,大公無私,委曲求全,抱著“成事不必在我”的謙虛胸襟,贏得了絕大多數民國元老以及後人的高度評價。

↑黃興彌留之際,女兒黃振華深情撫摸他的額頭↑

關於他的故事,以後真要好好講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