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中山一起的黄兴结局是什么?

Ai089757


洪秀全和杨秀清并称洪杨,黄兴跟孙文统称孙黄。两者相似之处就是杨胜过洪,黄胜过孙。不同之处就是杨没机会做老大,总因逼封万岁而惨死;而黄兴则三次让贤,高风亮节。然而最后黄兴的结局两人惋惜,他就如同翼王石达开一样被迫与孙文分道扬镳,孤身奋战。更令人惋惜的是,他在年富力强之年而英年早逝。真真是:民国为成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章太炎对其评价(挽联):有史必有斯人,无公则无民国。

让贤不让理的秀才将军

黄兴生于1874年10月25日,他比陈嘉庚小4天,比齐白石小10岁。黄兴出自书香门第,名郡望族,祖上奉守华夷之辨,一直不在清朝出仕。黄兴自幼博览群书,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洪秀全考了几回都是童生,而黄兴一下就考上了秀才。秀才的他喜欢军事,后来赴日留学,在留学中加入革命党,他打破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规律。

三次让贤,高风亮节。1905年8月20日,星期天,在日本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成立。会议上黄兴提议,不可以不经过选举手续而让孙文任总理。经过选举手续的他任庶务(总务)。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拿潮州起义失败的是事说孙文的事儿,要罢免孙文,另选黄兴为总理。黄兴拒绝,光复会退出同盟会。1909年陶成章等以《孙文罪状》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为黄兴,再次被黄兴拒绝。黄兴常说,洪杨之败,在于争权。此外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因为黄兴后期曾指挥,要出任民国职务时,黄兴也以总理未来不能争功为由拒绝。就是后来孙文成立独裁的中华革命党,黄兴虽然不加入但他也绝不另建新党,他说:“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不愿让理,大多屈服。旗帜之争。关于中华民国,一开始宋教仁和黄兴命名为大汉民国,被孙文否决。孙文想以陆皓东设计的旗为国旗,遭到了黄兴的反对。黄兴的意见是,这白日是仿照日本的,难道我中华无人了吗?而且有日本并华之嫌。0他非常认同廖仲恺的井字旗,井字旗的寓意有两种。第一是平均地权,第二是表示九州。还有一种是金瓜斧钺旗。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袁世凯表示走法律程序,黄兴赞同,然而孙文非要二次革命。黄兴争不过孙文,虽然是积极准备,可还是战败而跑到日本。1914年到了日本后,孙文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总理权力太小,他创建中华革命党。让每个党员都向他效忠,黄兴忍无可无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

分道扬镳后的遗憾结局

7月黄兴赴美,他赴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革命募集捐款。1915年袁世凯称帝,黄兴派儿子黄一欧和秘书石陶钧与国内反袁势力联合,掀起了护法运动。1916年在他的努力下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宣布“独立”抗袁,而且他跟孙文的关系也很好如初。遗憾的是他常年劳累,饮食不定,造成了肝硬化并导致了肠胃大量出血而于1916年10月31日去世。他最大的遗憾没有见到民国真正的建立起来。


福垊


正好昨天去过黄兴身葬地: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这个墓地就在麓山寺后,远远看去:黄兴墓庄严肃穆,周边苍松翠柏,掩映其间......

在未来黄兴墓地前,我并不知道,黄兴的死竟是如此惨烈。事实上,历史课本,也不会事无巨细地讲述这些。而这一切,还是我此行路上,经黄兴仰慕者告知后才得知的。

黄兴的一生,是为革命奔波操劳的一生。他的死,也是因为革命积劳成疾所致。

由于过度操劳,1916年10月10日,黄兴就因胃出血住进了医院。人说,世间最痛苦的是是七窍流血,黄兴死时,虽未如此,但其痛苦程度应该丝毫不亚于此。

在医院经过抢救治疗了多日后,黄兴继胃出血后,又出现了多次大量吐血的症状,与此同时,黄兴的食道和胃静脉也因屈张破裂,而出现了出血症状。根据医生的描述,黄兴死前还出现了便血的症状。

医生推断,这些症状都与他一直所患的肝硬化有关。

1,2,3,4,5,通过上面的描述,便可知,黄兴死时,身体出血的部位达到了5处。在这种情况下,眼见革命还未成功的黄兴一直咬牙坚持着,对,他的求生意志很强。革命尚未成功,作为领袖的他,怎能先去。

但命运,很多时候都并不掌握在个人手中。

10月31日,在经过21天的抢救治疗后,黄兴终究还是在上海离世了。这一年,黄兴年仅42岁。尚属于日中的年纪!

但黄兴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摧残夺目,充满传奇。这样的一生,无论短长,对于生命本身来说,就已经意义非凡。

与同时代的有志之士相比,黄兴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过人的眼光和远见。

还在日本主持同盟会工作时,黄兴就意识到了储备人才的重要性。

在他的号召和组织下,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陆军士官生,就有近百人加入同盟会。这些人里,包括李根源、李烈钧、程潜、李书城、赵恒惕、黄郛等后来的民国风云人物。在各省响应武昌起义的也是以这批人为主。

在回国前,他就指出了陆军学生的出路,李书城回忆说:

“黄先生以为陆军学生须在回国后掌握兵权,但又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 ”

正是因为有他的指导,陆军学生回国后,才将注意力放在了兵权上。也因此,这些最终掌握兵权者对黄兴信任有加,这也是黄兴能手握兵权的重要原因。

黄兴的过人眼光和远见,还体现在他的大格局上。

回国后,他曾发起创办了《世界报》,希望人们以“世界之眼光为眼光、世界之生活为生活”。黄兴给五个儿子分别命名:欧、中、美、球、寰,女儿的名字都有一一个“华”字。

在这些之外,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还有着今世人难以理解的人类情怀和世界眼光。

这点,在他给教堂的题字中,就可见一斑。1912年黄兴回乡之后,为一个教堂提字,至今流传,上书着:

“耶稣圣名,敬拜宜诚,辞尊居卑,为教世人。”

相比上面讲述的这些,黄兴一生,留下争议最多的,是他与孙中山的关系。

晚清时期,黄兴和孙中山同为革命领袖,两人在能力和革命贡献上不分伯仲。世人都说,一山不容二虎,革命也是如此。

同盟会最初的组成,是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

从成立之初的力量和影响上看,兴会的力量及影响都较兴中会为大,但黄兴却在选举本党总理时说:

“我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

此后,黄兴便开始与孙中山以上下级的身份共事。据邓家彦回忆,同盟会成立后,“克强先生(黄兴)对于总理,毕恭毕敬”。

从这点结合后来黄兴屡次维护孙中山地位来看,黄兴与孙中山之间,虽最初是合作伙伴关系,但后期,他一直认同孙中山适合这一位子。

那么,既如此,两人之间何以会频频爆发矛盾分歧呢?

这一点,在我看来,绝不是黄兴想取代孙中山,或者不满孙中山统治。而仅仅是因为:黄兴与孙中山各自理念不同。

简单讲就是:略言之,孙中山有权变,习惯随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应对策略;而黄兴则更重原则。这点,从两人讨袁时的不同策略就可以看出。

此时的黄兴主张通过法律途径或许就能把袁搞臭搞倒,而中山则决心通过武力打倒袁世凯。但黄兴知道,此时革命党这边,无论武装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革命力量都远不及袁世凯,胜负不打可知,打后,果然,革命力量瓦解,于是孙、黄都亡命日本。

这次以后,孙中山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决策有误,二次组党时,他依旧要求所有党员听命于他。这无疑让黄兴不满,黄兴是坚持原则的人,他虽服从孙中山的领导,但同时也坚守原则,这注定,他不会坚持“错误”。所以,他对孙中山此时的独裁倾向产生了不满。随即,他出走美国。

而此时的孙中山,却还在黄兴出走后写信给他说“失败是因为党内人心涣散”,意思是,黄兴反对孙中山武力讨袁导致讨袁失败。

此时的黄兴并未公开表示过什么,但他心里肯定对这个“领导”多有不满。他出走的目的表面看是任性之举,实际上,却大有希望孙中山能因他的出走有所反思的意思。但遗憾的是,孙中山似乎从未真正冷静思考过。

这以后不久,孙中山与黄兴也有会面,但不久后黄兴就英年早逝了,实在可惜。

从黄兴后来的种种表现看,他依旧会拥护孙中山的领导,只是,同样地在原则性问题上,他依旧不会让步,因为在黄兴心里:孙中山重要,但国家人民利益更重要。

归结:孙中山与黄兴的分歧,绝非少数人传言的“为谁做领导”而引发,而仅仅是因为两人理念的差异所致。

对于黄兴而言,领导人的身份,他从未看重过,他的格局也注定他不会在乎这些。


记者李满




答:“和孙中山一起的黄兴”于1916年10月31日殁于上海,享年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葬礼;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黄兴是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逝世的讣告是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海内外的,本来,按照传统习惯,讣告是由死者的亲属发布,据此可知黄兴与孙中山革命情谊之深! 

黄兴与孙中山革命情谊可以追溯到1904年。

该年,长沙起义失败,黄兴潜往日本避难;次年7月,孙中山为发动革命,也从海外来到了日本。在日本革命家宫崎寅藏的介绍下,两人走到了一起。

宫崎寅藏回忆,两人初见面,就一见如故,为革命事业推心置腹、促膝长谈了数小时。

这之后一个月,中国同盟会成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选举总理时,黄兴率先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

该提议获得一致通过,孙中山当仁不让地坐上了总理位置。

黄兴本人则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现在人们提起那段历史,都认为他们两人的作用不分伯仲,直呼他们为“孙黄”。

不过,孙中山重于理论,黄兴重于实干。

事实上,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

也正因如此,黄兴在海内外革命党人中名气极大,有时甚至超过了孙中山。

难得的是,即使在革命理念上与孙中山出现分歧,黄兴却从未产生过夺权之心,而是甘心屈居次席,鼎力相助。

革命党内发生过好几次“倒孙”运动,许多元老都推举黄兴为首,要另造灶炉。

黄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京内讧为戒,对部众说:“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只有团结,才有力量打击敌人。”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

孙中山拍案而起,愤然主张立即兴师讨袁。

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为由,主张法律解决。

两大巨人在革命道路上又一次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但最终,黄兴还是服从了孙中山。

该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在江苏发动起义,响应孙中山,其本人担任了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黄兴对这次革命运动的结局预判很准,很快,“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黄兴与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

在东京,孙中山总结了“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党人不肯听从他的指挥,致使坐失良机,对黄兴颇有微词。

改年,孙中山拟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

黄兴认为此举有违自由精神,拒绝加入,该年7月,听从了孙中山劝他“静养两年”、“此后彼此可不谈公事”的建议,乘船到美国考察。

旧金山的一些党众如李烈钧、陈炯明、柏文蔚、李书城等,为黄兴抱不平,鼓动他另行组党。黄兴旗帜鲜明地宣布:“党只有国民党,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1915年,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称帝。

黄兴在海外得知,与蔡锷取得联系,秘密回国,组织和领导了云南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进展顺利,黄兴在与孙中山多次电商过程中恢复了往日的革命情谊。

孙黄双剑合璧,本来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但天妒英才,竟不肯假其天年,不久,黄兴积劳成疾,于该年与世长辞。

蔡锷上挽联为: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最让后人称道的是章太炎所上挽联:

无公乃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覃仕勇说史


黄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革命党领袖,与孙中山并称“孙黄”。因黄兴重于实践,孙中山重于理论,同盟会时期许多起义都是黄兴亲自指挥,所以黄兴在海内外革命党人中名气甚大,有时甚至超过了孙中山。但辛亥革命以后黄兴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他最后的归宿究竟如何呢?

二次革命特别是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以后,黄兴与孙中山在斗争策略和理念方面产生了严重分歧,1914年6月30日,黄兴被迫离开东京前往美国,黄兴此举名义上是赴美治病,其实事实上是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黄兴到美国后,继续从事反袁斗争,从未有另立山头与孙中山竞争之意。当时黄的许多部下比如李烈钧、陈炯明、柏文蔚、李书城等人都为黄兴的遭遇鸣不平,他们发起成立了欧事研究会,欲奉黄兴为领袖,与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一争高低,但遭黄兴严词拒绝。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21日)

离开了黄兴的孙中山百事不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沦为配角,最后中华革命党也悄悄收场。护国运动结束后,孙中山痛定思痛,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于是专门敦请黄兴回国,再次共举合作大旗。黄兴不计前嫌,欣然回国与孙中山相聚,两位革命巨人和好如初。但让人可惜的是,此后不久黄兴因病逝世,年仅42岁。

再说几句不算题外的话,黄兴一直维护、尊重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和威信,同盟会内部曾发生过多次倒孙拥黄事件,都是黄兴主动安抚平息。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内酝酿中华民国首位大总统人选,许多人都倾向黄兴,但最多还是黄兴力排众议,劝说党人等待孙中山海外归来领导新政府。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黄兴之功不亚于孙中山。


民国年间那些事


1916年10月10日,时年42岁的黄兴老胃病复发——胃出血。

确实是老毛病了,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就患过;1914年和孙大哥闹崩,赌气旅美,期间又患过,幸亏医治得法,才保住了命,但也是经六月之久,才得以康复。这才两年,这病又气势凶凶地来了。

英雄得这种病,跟长期的革命生涯、生活无规律,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黄兴号厪午、庆午、克强等,湖南长沙人,妥妥的湖南小蛮子。

小蛮子从小喜武不喜文,偏爱玩打仗游戏。进了两湖书院,也是光喜欢体操之类。1899年,被张之洞派送赴日本考察教育。学界一般喜欢调侃张总督——大清王朝的掘墓人大都是老张同志给扶持出来的,巴巴的从各地选拔人才让他们去日本深造,却大都造成了雄纠纠气昂昂的革命党,一门心思要埋葬大清王朝。黄兴自然也不例外。第二年回来就成了妥妥的革命党,认定中国非革命不可。

张之洞深怕黄兴不够革命似的,1902年又选派他赴日留学。当时日本针对清国,开办了诸多长短不一的速成性质的野鸡大学。黄兴入读的是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八个月即可毕业。按张之洞的设计,学成回国后叫他们充任各学堂的师资呢。1903年,黄兴倒是学成归国了,但是,却是实质的革命党了,每天不是研究炸弹暗杀,就是在两湖书院忽悠革命,终被驱逐出境,于是回湖南长沙,继续宣传革命,并组织华兴会,全国铺摊子。1904年11月,因万福华在上海谋刺前广西巡抚王之春一案牵连,黄举与诸多同人一道被捕入狱。据同人苏鹏回忆,黄举在狱中的表现太萌了:“各人给一冰铁盂,以供餐粥。其盂不知经几何岁月,外作灰黝色,若在狱外,见之当作三日呕。同人等皆面面相觑,不肯食。惟庆午视作寻常,捧之大喝大嚼。庆午食量本宏,罄一盂,问他人曰:‘君等不食乎?’又罄一盂,连举三盂。余人见之,皆破颜为笑曰:‘庆午真可人也。’”

庆午就是黄兴。活脱脱的湖南小蛮子。我都快笑岔气了。不过,黄兴的胃出血老病,老是让我怀疑跟监狱里那三盂冰饭脱不了的干系,或者说,革命同志根本不讲究饭食,且饥一顿饱一顿的,才落下的病根儿。之后获释出狱,黄兴避走日本,从此成为专职革命家。

1905年7月,经宫崎寅藏介绍,黄兴与孙中山初次相见,双方一见钟情,一拍即合。

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约百人。黄兴宣读章程草案,经大会讨论修改通过。章程规定,东京为同盟会本部所在地;总理之下,本部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选举前,黄兴即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会员均举手赞成。执行部为本部主体,由总理指定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实际相当于协理,总理缺席时,有全权主持会务。从此,黄兴成了孙老大的亲密战友。

起初,亲们也算合作愉快。据同盟会成员邓家彦的回忆,克强先生对于总理,必恭必敬,亦步亦趋。黄兴如此作派,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应该跟他的思想认识也有关。黄兴认为太平天国的不幸在于他们兄弟之间有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攻败垂成。所以自己革命时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是人家孙大哥不注意呀,所以,黄兴的病应该还有一个原因,孙大哥给气的。

1912年临时政府期间,作为陆军总长的他,累得胃出血了;1914年,跟孙老大闹别扭,老大这个时候走火入魔了,要组建中华革命党。他的意思,别人都是假革命,就自己是真革命;凡听我的,就是真革命,凡不听我的,都是假革命;我能当了家,这党才是真党,我不当家,这党就是假党;革命期间,他党不得存在,天地间,就咱一个党:党中所有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由我指派;党员分级,革命成功后,按级分政治红包;非党员,公民资格大大地没有。那啥,大家听懂了没?听懂了请立约宣誓,加盖指模,声明不惜牺牲,就忠于孙先生一人……吓死黄兴了,老大你这是干嘛呢?老大的小伙伴一看老二不服,就纷纷给老二造谣,说他在日本建有豪宅啥的,气得黄兴差点吐血。老大也讨厌死他了,写信给他说: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听我的,这样吧,兄弟请再给我一次机会,为期两年,我干不成了你再干。现在呢,你先静养两年。从此咱俩只有私谊,公事就不谈了呵。于是我们能看到的是,1914年6月22日,中华革命党召开第一次大会,孙中山任总理;6月30日,黄兴就离开日本,去美国驴游去了。虽然地理上隔开了,但两人因为性格与理念问题,依然冲突不断,当然,由于共同的敌人袁世凯的存在,两个还是同一条战线。1916年4月,孙大哥发电,弟,你回来吧,咱哥俩还得一块讨袁呢。于是黄兴途经日本,7月抵上海。问题是,袁世凯虽然死了,但这些捣乱侠接不好盘呀,还是搞得乱糟糟的。黄兴也终于给累得,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10月10日这次发病,来势凶凶。黄兴吐血数盂,昏厥过去了。经延德医医治后,拒绝应酬,卧床修养。但10月31日还是撒手西去,周岁42岁。妥妥的天不假英年,可惜死了。

更可惜的是,死后还出现遗嘱纠纷案。黎大总统派何成濬来探视过黄兴,结果有何成濬拍发给大总统黎元洪两封电报,第二封电报上,有自知自己不起,即呼成濬到床头,非常时期,给你推荐几个人才吧,他们是李书城、陈嘉会、张孝准、徐少秋、耿觐文云云。结果引起另外一些人怀疑,写信质问黄兴长子黄一欧:二十年来,与你爹出生入死的革命志士何其多,先生临死前,咋就推荐这几个寄生虫呢?黄一欧说,那时候有难言之隐,不好说。六十多年后写回忆录,才交待出来,都是他“先继母”徐宗汉的胞弟徐少秋捣的鬼。

看见“先继母”别诧怪。我也诧怪过,但已给你们破案。黄兴居然一妻一妾:17岁时在家乡与廖淡如结婚;广州起义那年遇上了徐宗汉,两人假扮夫妻,结果弄假成真了。按理说,继母就是继承,前仆后继的意思,就是前妻死了,才娶的后者。不是,妥妥的妻妾并列。一欧说“先君”的安葬事务,都是由别人主持的,“先母、先继母和我都没有操一点心。”所以一欧应该叫二娘才对。先继母容易引起误会。更妙的是,这一对妻妾还前后脚地,一个在1916年的10月26日,一个在1917年的1月18日,各给黄兴生了一个儿子。

这个妾小舅子呢,一直跟着黄兴来死,黄兴一死,痛感没了靠山,所以弄了几个老革命,再把自己的名字编入其中,然后就以何成濬的名义,给大总统发了黄兴临终前给大总统推荐人才的电报……笑死我了,革命尚未成功,舅子粘光先行哈!


端木赐香


尽管黄兴去世的时候,章太炎为黄兴写下很威武霸气的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实际上在黄死后,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一个在辛亥革命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人物,最后也只能是暗淡的结局。

很多人将孙中山和黄兴的搭档看作天衣无缝,只要精诚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实际上是黄兴拿孙当兄弟,孙拿黄兴当枪使。

为革命志向放下成见追随孙中山的黄兴

晚清时期的革命运动大部分都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反清组织,逐渐发展起来成为革命组织,比如,兴中会是以广东为基础,领袖主要是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华兴会以湖南为根基,领袖主要是宋教仁、黄兴等;光复会是以江浙为根基,领袖主要是陶成章等。

这些组织散落在各地,有着不同的革命诉求,不同的组织方式,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推翻清政府,正是怀揣这样的革命愿景,多个革命组织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质的资产阶级政党,革命有了统一的口号,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愿景。

同盟会的成立,极大的凝聚了反清的力量,对于反清革命运动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这个组织终究是临时拼凑的班子,成员在革命理念上还是有诸多不同的,尤其在接受日本人资助的问题上,宋教仁等人极力反对,而孙中山则认为,只要日本支持中国革命,即使放弃满洲也在所不惜,正因为如此,同盟会在1907年就上演了一部分家大戏,孙中山的老班底到南洋另立总部,光复会集体退出,按照道理来讲黄兴应该和宋教仁继续一起并肩作战,但是孙中山太会讲了,什么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说得一套一套的,黄兴就被感召了,追随孙中山了。

所以,黄兴能够以一个湖南人的身份追随孙中山广东帮,实在是放下了地域成见,忽视革命手段,要跟孙中山共创大业。

黄兴是一把好枪,可惜没用在正地方上

然而,虽然黄兴拿孙当兄弟,孙是在拿黄兴当枪使,在1907年同盟会分家之后,黄兴几乎全程领导了孙中山指挥的起义运动,实际证明,黄兴的确是一把好枪。

从1907年到1911年的四年间,黄兴参与指挥了钦州、城防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尽管在过程中黄兴始终身先士卒,英勇作战,然而这些起义都已失败告终,并且被当时一些评判家认为是零星式的自杀运动,拿革命青年的命不当命,并且将除黄兴以外的孙中山、汪精卫这一票领导人称为远距离革命家,也就是革命不靠行动光靠嘴。

然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是要闹革命就在广东闹,范围扩大就是两广,再多点就是云桂,其他不能再远了,这种基于地域上的革命精神,纵横认为也是孙中山未能做大的根本原因,胸怀不够宽广。

宋教仁等人就认为应该将革命的重心放到长江流域,并且一直在华中地区活动,实际证明武昌起义的成功将孙中山多年的广东革命故事打得是支离破碎。

枪是好枪,没用在正地方,因此人们评价黄兴领导的从未成功过一场的革命运动解释为“越挫越勇”。

最后与孙中山分道扬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本来以为革命成功就能过上好日子,结果清政府被推翻了,又冒出个袁大头,当时的民国那真是刚刚推翻了一个世界,还没来得及重建,因此充满了混乱,能够控制时局的,实际上还真就得是袁大头,在辛亥革命中,南北两派也达成协议让袁大头当大总统。

结果当时的宋教仁在到北京的路上被人杀了,与宋教仁关系一向很好的黄兴还没说什么,当年在日本跟宋教仁吹鼻子瞪眼的孙中山不让了,这不是打我们革命党人的脸吗?丢你老母,干就完了。

黄兴当时不太同意二次革命,因为要是能打过北洋军,辛亥革命过程中就不必跟北洋军议和了,再说清政府都推翻了,还闹啥勒!

当然,相应中山先生的号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黄兴还是冲了上去,结果不堪北洋军一击,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痛定思痛,决定建立一个绝对服从党魁的政党,将原来的革命党人整合成中华革命党(有没有点像中华小当家的感觉),所以入党人员,无论资格多老,贡献多大,都必须按手印,宣誓绝对效忠孙中山。从革命愿景上来说,革命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达成了,再次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那么,孙先生现在这是在干什么呢?

尤其是不管资格多老,贡献多大,说得不就是黄兴吗?因此黄兴最后没有签字,和孙中山分道扬镳,不久就因为早年积劳成疾一命呜呼了。挽联和葬礼都挺风光的,无奈是一事无成啊!


史论纵横


民国创立前,黄兴是孙中山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没有之一。

如果说孙中山更执着于“革命信仰和理念”的坚持,那么黄兴则是那个最能将“理论性的东西”落实下去的人。

可惜,黄兴英年早逝,在1916年因病去世,享年42岁。

下面我们看看黄兴的革命经历,来看看黄兴最后的结局。

早期的黄兴组织能力强,革命非常积极

黄兴(1874-1916)出生在地主家庭,从小衣食无忧,18岁考中了秀才,后面又进了新式学堂,全面学习“西学”知识。

1902年,黄兴被公费选派到日本留学,在这里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受了先进的“革命思潮”,有了革命救国的想法。

如果说孙中山早期走的是“逐渐改良”的路线,那么黄兴走的是“秀才造反”的途径。

1903年,为了抗议俄国侵占我东北地区,黄兴和200多名同学组成了“抗俄义勇军”,并进行了训练,准备开赴前线。但后面因为清政府的干扰,没有成行。但是,革命的种子种到了同学们的心里,随时都会开花发芽。

在组织学生进行“抗俄运动”中,黄兴愤慨地指出:“中国大局,破坏已达极点。今而后惟有实行革命,始可救危亡于万一耳。”

看得出来,这个秀才很猛,谁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抗俄一线,黄兴等人没有去成,但回国后,革命的脚步并没有停。1903年的11月,黄兴等人成立了“华兴会”,黄兴被选为会长,是组织中无可置疑的“领头人”,组织中还有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

1905年,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双剑合璧,成立了同盟会,孙中山成立了一把手,而黄兴成为了同盟会二把手。这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最重要的组织,他们大力倡导“驱逐鞑虏,还我中华”的口号。

对辛亥革命,黄兴有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同盟会发展非常迅速,先是在“中国在日留学人员中”快速发展,其后开始在全国逐渐扩大。没多长时间,同盟会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组织了,受到了参会人员竭尽全力的支持和投入。


当然,同盟会不仅仅是一个组织,他们有着建立新国家的使命,要“破旧建新”。但这谈何容易?因为实现这些,就得要“流血牺牲”,就得要进行各种起义。

孙中山不是一个能领导起义的人,而黄兴却是这样的人。1910年2月,黄兴支持并策划了“广州新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意义深远;1910年11月,黄兴等人开始筹划广州起义,并一致认定黄兴担任总指挥。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打响了,

黄兴率领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这是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敢死队来势汹汹,总督张鸣歧狼狈逃走。但,其后不久,水师提督李准派大队人马来镇压,最终起义军寡不敌众,不幸失败。

(左一为黄兴)

起义失败后,黄兴回了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整体牺牲人员高达86人,其中72人葬在了广州“红花岗”(后改名叫黄花岗),于是这次起义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这七十二人被称为“黄花岗72烈士”。

但失败,并没有让黄兴气馁,也没有让广大的革命志士气馁,在他们看来,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已经不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吴兆麟为总指挥。三日之后,武汉三镇全部光复,众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对外宣称“中华民国建立”。黄兴在28日赶到,然后成为了“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随后,黄兴率军和清军在汉阳一线,坚持对抗了二十多天。

12月1日,江浙联合军攻下了南京,在上海各省代表的联合会上,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黄兴为大元帅,后来因为黎元洪反对,黄兴担任了副元帅。

1912年被定为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而黄兴被封为陆军总长。

黄兴在民国成立后 ,发展并不顺利,最后的结局是:因病逝世

孙中山在大总统的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就下野了,原因只有一个:为了民国的顺利发展,不得已把位置让给了袁世凯。

孙中山下台了,众团体纷纷要求黄兴继续留任。但是袁世凯为了把军权抓到手,封段祺瑞为陆军总长,而黄兴被封为参谋总长。无奈的黄兴,辞职不任。袁世凯折中让黄兴做了南京府的留守。

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人刺杀,大家纷纷指责袁世凯,说是袁世凯所为,但袁世凯死活不认这个事。

不管你认不认,孙中山就认为是袁世凯干的,于是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但这次,黄兴却投了“反对票”,黄兴认为可以走法律路线,因为国民党军队实力和袁世凯差距太大。

但孙中山怎能听得进去?继续坚持二次革命,继续坚持武力讨袁。虽然观点不同,但黄兴仍然支持老搭档孙中山,并且担任了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军队总司令。

黄兴预计得没错,二次革命失败了,孙中山在黄兴“心里的印象”弱了一些。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宣布,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他继续担任“首脑”。但是,这次多了一条,就是其他党员必须要按手印,必须宣誓要效忠于孙中山,所有人都一样。

这次,黄兴选择了不宣誓,并且拒绝加入,其后远走美国。在黄兴的心里认为搞“个人崇拜”绝对不是革命发展的方向。

1915年年底,蔡锷准备云南起义,黄兴派了儿子黄一欧和秘书石陶钧先后离美回国,参加护国反袁运动,并且在云南起义前,多方联系张謇、汤寿潜、唐绍仪、陆荣廷等人,动员大家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1916年7月,黄兴回了国。此时,袁世凯复辟失败,已经是身死道消了。而这次回来,黄兴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关系。

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肝门静脉高压所致;根据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肿大所推测,为肝硬化常见之并发症)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


黄兴的大半生都献给了革命,充当了革命的排头兵,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惜,因长期劳累导致了肝硬化,最后在42岁时,永远地离开了世间。


蓝风破晓


说实话,相比于孙中山,我个人更加感冒于黄兴。

(左黄兴、右孙文)

虽然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份勇略与伟业令人钦佩,但是比起革命所需要的实干他的能力在无数次革命的实践中与黄兴比还是有点相形见绌。并非诋毁,革命就得各司其职,相形互补。

世人都知道有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却不知道无怨无悔在他背后默默扶持他的黄兴,或者说有意无意的忽略。

其实,打从最早期的同盟会开始,黄兴的地位便不在孙中山之下,那时候的同盟会主要由兴中会和华兴会组成,孙中山固然为兴中会领导人,而黄兴更是华兴会巨擘,可以说同盟会最终能够成功与华兴会黄兴的领导有直接关系。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得益于两方面:黄兴浴血奋战;而孙中山先生则是在外国筹款,并且最终却只是带了一腔革命热血回来。国内真正流血的革命大多数的战役还是黄兴领导的,但是黄兴先生视革命事业与中华四万万同胞幸福与前途高于一切,并不居功自傲,即便后来与孙中山先生有过分歧,乃至当时竞选大总统时期不少人拥护他,他也力排众议辅助孙中山,这份不以私利乱大局的精神令人钦佩。

(中华民国建立)

后来,孙中山先生欲对袁世凯虚位以待以加速革命成功,但是黄兴识破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而与孙中山先生意见相左。

最终在孙中山先生一意孤行下革命胜利果实还是不幸地被袁世凯窃取,黄兴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躲避袁世凯追杀。此时两人矛盾爆发,黄兴以治病为由,被迫从东京去往美国。

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此时在美国的黄兴虽然不同意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却仍旧与孙文招相呼应在美国替革命筹措军资与援助,丝毫没有另起炉灶的意思。

那时候他昔日部下如陈炯明、李烈均等不止一次为他抱不平纷纷建议其成立欧事委员会另起炉灶均被其严厉喝斥否决。

显然,没有了黄兴的二次革命失败了,倒是蔡锷将军的后来的护国运动收效颇丰。


(左起:袁世凯、孙中山、黄兴、蒋介石)

护国运动后,痛定思痛的孙中山先生电邀黄兴回国再商大事,黄兴不计前嫌欣然往之。只是此时次确实不归路,黄兴先生因为长期革命落下的胃病与肝病突然爆发,最终在1916年10月21日无情剥夺了他的生命。

革命事业未竟而巨擘倾倒,悲哉、惜哉,章太炎先生挽联“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对其一生事业盖棺定论。

显然,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失去了黄兴先生的革命道路并没有走太远。


不书公子


黄兴的结局,让人很唏嘘。

黄兴与孙中山曾经同是革命党的领袖,两人并称“孙黄”,他们虽然有同一个革命目标,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可实际上,他们却是走在两条不同道路的人,他们之所以合作,只是因为他们走到了这两条路的交汇点。

所以,他们虽然进行了短暂的合作,但是终究还是会分道扬镳。

黄兴生于1874年10月25日,这个孙中山晚生了8年的男人,在对革命的探索道路上是否会因此落后于孙先生呢?

1894年经上书李鸿章无果后,对清政府失望的孙中山又去了美国檀香山,然后在这里组织成立兴中会,想到几百年前的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旗号推翻了元朝,于是孙中山便想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

1903年11月,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由在家请宴,实则是与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诸人商议成立了华兴会。

1904年11月黄兴来到日本,1905年7月孙中山也来到了日本,此时很多革命党人也已经陆陆续续来到了日本,最后他们经过商议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了,可是谁当总理?如果黄兴想要竞选这个总理的话,恐怕孙中山很危险,但是谁也没想到黄兴竟然会放弃竞选,当时在场的人只是听到他淡淡地说了一句:“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胜手续,不必投票。”

实际上,黄兴当时的威望绝不低于孙中山,甚至是高于孙中山。

黄兴不争,是为了不想让这个负有使命的革命组织陷入派系之争。

所以,黄兴宁肯当个庶务,屈居于孙中山之下。

辛亥革命撕开了清政府最后的堡垒,1912年1月1日革命党人又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摇摇晃晃的清王朝还能撑多久?此时的黄兴手里掌握着革命党人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当时多数人所推举的临时政府领导人也是黄兴,“至于组织政府,则非兴所能担任者也”,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黄兴又当了老好人,诚如他自己所说:

孙先生是同盟会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们互相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所以,迟迟归来的孙先生有惊无险地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但是孙中山却很不满,自己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可是竟然“诸事由克强作主”,“南京政府之际,弟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

在黄兴的支持下,孙中山逐渐坐稳了革命领袖的位置。

1913年,孙、黄终于走到了他们“蜜月期”的终点。

这一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成为国民党,然后赢得了国会选举的胜利,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便在上海火车站被人枪杀了。

孙中山闻讯急忙从日本回国,他说“事已至此,唯有起兵”,可是黄兴却不是很认同孙中山的想法。黄兴已经领兵多年,在军事上的见识远过于孙,所以他知道他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所以想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此事。不过,黄兴终究还是拗不过孙中山,为了维护孙的领袖地位和权威,黄兴支持了孙“武力讨袁”的策略,然后积极筹备,在“二次革命”中可谓是不遗余力了。

只是,结果没有朝着孙中山想象的方向发展,他到底还是失败了。

黄兴、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相继逃亡到了日本。

1913年8月31日,黄兴到孙中山寓所商谈,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此后从1913年9月到1914年6月30日黄兴离开日本时,黄、孙两人作为革命领袖,竟然只见过三次面。

孙中山在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时,认为是“第一次革命之际及至第二次之时,党员皆独断独行,各为其是,无复统一”以致革命失败,孙虽然没有点名道姓,可是谁都知道矛头指向的正是黄兴。

于是,孙中山决定组建一个完全服从于党魁的中华革命党,“总理有全权组织本部为革命军之策源”、“本部各部长、职员悉由总理委任”,凡入中华革命党者要按手印并宣誓“愿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

黄先生会认同孙先生这种近乎“独裁”的做法?显然不会,所以他坚决不肯加入中华革命党。

黄兴曾经在给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信中谈及对此事的感受:“然以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

后来,黄曾与人说:“吾党中分裂,于孙先生名誉有碍,党务亦因而不能统一,于国家前途亦有莫大关系。”

所以,他选择了退出,离开了日本。

黄的离开,也是孙所乐见的结果,因为孙之所以组建中华革命党也正是为了想要剔除黄,如黄不离开,甚而加入中华革命党的话,恐怕他的目的便难达成。所以,在黄离开日本没几天后,孙便迅速成立中华革命党。

只是黄兴没有料到的是,自己这一走,竟然是揭开了自己退出历史舞台和政治舞台的帷幕。

袁世凯称帝时,黄兴虽然远在美国,可是也一直在为“讨袁”出谋划策。

1916年4月,黄兴离开美国到了日本。

1916年6月,在袁世凯病逝以后,张謇、唐绍仪、谭延闿、张继诸人纷纷电请黄兴回国收拾局面,黄兴遂于1916年7月4日离开日本,6日抵沪。

1913年7月离国去日,1916年7月回国,已经过去了三年。

只是,黄兴怀着激动的心情于满腔的壮志回国后,却因为操劳国事而拖垮了身体,最终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

黄兴临终前告诫自己的儿女:“吾死汝勿泣,须留此一副眼泪,为他苍生哭,则吾有子矣!”

章炳麟给黄兴的挽联上气势浩荡地写着:“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悲哉,亦壮哉!


吾与吾国


黄兴的结局,用章太炎写给他的挽联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身死名垂。

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为胃出血入住医院,同年10月31日,黄兴因食道与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年仅42岁。

↑黄兴的一生可谓是操碎了心↑

黄兴死前多次大量吐血,肝脏明显肿大,结合黄兴的死因,可以推测黄兴患有肝硬化,导致了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最终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小编曾经有个忘年交朋友,也是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他有一天晚上吃了一口烧饼,结果食道被烧饼划破,导致大出血,几乎死掉,可见这种病症的凶险程度。

黄兴一生是奔忙愁苦命,多年来为革命事业奔跑,在巨大压力和繁多事务压迫下,积劳成疾。稍作梳理,可以看到黄兴这一辈子忙碌的事情还真不少:

↑黄兴故居,今湖南长沙市黄兴镇↑

黄兴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地主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22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的黄兴深受明朝大儒王夫之的影响,而且酷爱武术,拜师李永球,学习巫家拳,可谓文武全才,身强力壮!

1902年,黄兴赶上了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入读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正是在这段时期,黄兴开始积极接触政治,为其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1903年11月4日,虚岁三十的黄兴在给自己庆祝生日的时候,高调宣布卖掉自己家里庄园的36亩地,约请章士钊,宋教仁等十二人,在长沙集会,以兴办矿业为名成立“华兴公司”,这家公司明显是挂羊皮卖狗肉,表面经商,背地里口号是:“同心扑满,当面算清”,赫赫有名的华兴会就此成立!

↑青年时代的黄兴↑

1917年4月15日,黄兴以国葬的规格葬在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和他比邻不远的,是蔡锷的墓穴。从创办华兴会到去世,短短14年时间里,黄兴爆发出超强的人生能量,变卖大部分家产,先后两次策划长沙起义,皆以失败告终,直到他结识了孙中山。

↑华兴会创立者合影,前排左一是黄兴↑

结识孙中山之后,他就成为了中国同盟会的主干,一方面发展革命分子,一方面自己筹划参与起义。黄兴筹划过许多次起义,绝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却从不气馁,屡败屡战,起义本来就是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黄兴身体一直处于透支状态,42岁英年早逝并不意外。

黄兴去世后,各界给他的评价耐人寻味,人们把他和孙中山作对比,说孙中山是思想家理论家,而黄兴则是踏踏实实的实干家,毫无疑问是民国的开国元勋。但宋教仁却认为黄兴性格过于优柔寡断,其实是在指责黄兴过于顾全大局而向孙中山不断妥协。

↑黄兴手书,讨伐袁世凯时写给吴池尊↑

清末民初另一风云人物袁世凯看人毒辣,曾这样评价黄兴:“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此评价堪称精准。

黄兴对孙中山帮助巨大,在多次党内倒孙风波中力挺孙中山,他能够抵挡住名利的诱惑,大公无私,委曲求全,抱着“成事不必在我”的谦虚胸襟,赢得了绝大多数民国元老以及后人的高度评价。

↑黄兴弥留之际,女儿黄振华深情抚摸他的额头↑

关于他的故事,以后真要好好讲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