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讀《平臺戰略》?

本報記者/錢馨瑤

“平臺”,在如今的社會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平臺”正在潛移默化改變著人類商業行為與生活方式。

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在為此書作序時曾說過,未來商業模式的競爭主要是平臺的競爭。

一個平臺,就是為兩方或者多方提供一個可以迅速建立關聯的渠道,或者橋樑。

而一個好的平臺,不單純是需要可以快速建立溝通與聯繫,進行撮合交易,在很多時候它必須提供一個更全方位的服務,以支撐其平臺的屬性。

縱觀全球許多重新定義產業架構的企業,我們往往會發現它們成功的關鍵——建立起良好的“平臺生態圈”,鏈接兩個以上的群體,彎曲、打碎了既有的產業鏈。

“平臺生態圈”形成

平臺生態圈的競爭分為兩種,一種就是類似於傳統商業模式下的競爭,另一種作者稱之為“覆蓋”。

維絡城聯合創始人陳華東提到,“平臺的雙邊特點,區別於傳統的垂直競爭戰略,其主要魔力在於實現‘網絡效應’。平臺戰略適用於很多行業,並不是互聯網行業所特有的,信息技術只是讓實現網絡效應的成本更低、效應規模更大。”

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強勢品牌收購兼併弱勢品牌時常發生,這種情況在平臺商業模式下仍然是一種常態,並且競爭更為激烈。因為在傳統商業模式下企業的競爭對手可能只是與其涉足相似領域的企業,而在平臺商業模式下,競爭對手來自四面八方,很多時候可能會被毫無關聯的行業所擠掉,也就是作者說的“覆蓋”。

有競爭對手之前,平臺生態圈的一方群體需要一方盟友。平臺生態圈裡的一方群體,一旦因為需求增加而壯大,另一方群體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如此一來,一個良性循環機制便建立了,通過此平臺交流的各方也會促進對方無限增長。

當這個平臺越來越好用,越來越省事的時候,連接在其中的多方就越難離開,其實核心就是用戶與店家。用戶在上面能夠滿足自己的各種購物場景,而對於店家來說,很簡單,有流量就有流水。

如何打造成功的“平臺生態圈”

《創業36條軍規》作者孫陶然在為此書作序時提到:

做平臺之所以會成為幾乎所有有企圖心企業的夢想,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因為平臺處於產業鏈的高端,不但收益豐厚且主動權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平臺的商業模式比較好,是一個讓所有合作者共贏,且發揮價值最大的商業模式。

但是,平臺戰略也是最難成功的一個戰略,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企業需要有能力積累巨大規模的用戶。2.企業需要提供該給用戶有著巨大粘性的服務。3.企業需要有合作共贏、先人後己的商業模式。

本書由陳威如和餘卓軒兩位作者共同完成。其中,作者陳威如在2017年之前,曾在全球排名前5的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任教多年;2017年之後,陳威如教授選擇加入阿里集團菜鳥網絡擔任首席戰略官。

同時阿里的電商平臺我們有目共睹。這裡筆者舉一個小例子,《蔦屋經營哲學》作者同時也是蔦屋企劃人增田宗昭提到:

生意,是建立在各種利益關係之上的:與顧客因“價格”而建立,與供貨商因“交易條件”而建立,與員工因“工資”而建立,與股東因“分紅”而建立。如果一味迎合這些相關者,公司很快就會破產。因此,只有企劃出即使價格略高顧客也依然想買的顧客價值,建立一個讓員工不考慮工資也依然渴望在此工作的公司,提供一份令員工更滿意的工作,獲得供貨商的信任,讓其對未來事業的發展充滿期待,以一個雙方都認可的供貨條件進行交易,這環中涉及的所有相關者才能共同發展。

例如:內容平臺的三邊架構,所有的相關者隨機組合。

因此,平臺是為別人搭建,讓別人賺錢。

這非常挑戰中國人習慣的“吃獨食”的商業模式。但只有擺正心態,真正領會平臺戰略,才能讓效益實現最大化。

《平臺戰略》深入淺出剖析平臺戰略的商業模式。平臺戰略商業模式的核心:最大程度促進平臺內多方“玩家”的互動 ,讓一方帶動另一方的增長(良性循環機制:通過此平臺交流的各方也會促進對方無限增長)。

而上述提到的一個以日本實體書店為例的經營模式,說明即使在不同的大環境下,書店也可以是一個“平臺”,它可大可小,線上或線下,而這種“先人後己”的商業模式無論放在哪裡都是相通的。

如果所有的商業模式都不是把眼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良性循環的。

希望《平臺戰略》這本書能為下一波互聯網創業者找到新的思路。

《平臺戰略》精彩書評

做平臺之所以會成為幾乎所有有企圖心企業的夢想,一方面平臺處於產業鏈的高端,不但收益豐厚、主動權大,在競爭中也會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往往可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平臺的商業模式比較好,這是一種可以讓所有合作者共贏、經營越久價值越大的商業模式。

——孫陶然,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

《平臺戰略》一書,給我眼前一亮的感覺,概念通俗易懂,提煉的點有直接指導意義。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多個有創意的商業概念,比如“平臺生態圈”“利潤池之戰”“機制設計”“突破引爆點”等等。本書能幫助有志於互聯網創新、創業和守業的管理者提供新的思路,找到互聯網下一波革命浪潮之藥引。

——陳彤,新浪執行副總裁、新浪網總編輯

迄今,平臺商業模式已顯示出贏家絕對通吃的超級威力和創造性的破壞本質。如今,特別是當下這個基於雲端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有雄心的企業在制定戰略時,必論平臺,但能做成平臺的乃鳳毛麟角;商業分析和報道通篇都在討論平臺,卻也是看熱鬧的多,看出門道的少。

陳威如、餘卓軒兩位先生的《平臺戰略》一書是少有的透過平臺熱鬧看出諸多門道,把龐大繁雜的生態系統說清楚,找出平臺爛局不確定性背後的商業邏輯的財經圖書。

如果你通讀全書,你還會發現,這本書如同《數字化生存》《長尾理論》等讓我們豁然開朗的出色財經寶典一樣,都能及時洞察商業世界中分水嶺式的革命性脈動,提煉超前的理念,還能深入地進行系統分析和實證研究,提供有實戰操作價值的策略方法。

——程三國,專業出版人,百道網創始人、總裁

在互聯網和移動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少公司藉由平臺概念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平臺需要具備什麼特徵?是否具有雙方交易或互動就是一個平臺?是否有通用的平臺成功法則?平臺是否可以成為企業競爭戰略?學界過去一直沒有圍繞平臺概念進行系統的討論,現在很高興看到陳教授通過多年的研究和總結,在嚴謹的分析框架下,利用通俗的語言,首次全面歸納介紹平臺的組成要素、機制設計、成長過程和平臺競爭,並結合平臺概念對很多實際案例進行剖析、點評。

在我的實踐經驗中,平臺的雙邊特點,區別於傳統的垂直競爭戰略,其主要魔力在於實現“網絡效應”。平臺戰略適用於很多行業,並不是互聯網行業所特有的,信息技術只是讓實現網絡效應的成本更低、效應規模更大。信息技術在企業實施平臺戰略中,是一個助推器、也是一個放大器。相信陳教授、餘先生的《平臺戰略》有助於創業者、企業經營者完善思考框架,有助於大多數讀者瞭解眾多全新商業模式,理解為什麼今天的新興平臺企業更具有顛覆性和爆炸性。

——陳華東,維絡城聯合創始人

《平臺戰略》這本書寫得非常不錯,對平臺的規律有很系統的分析。我向每一個有志於通過移動互聯網“改變世界”的朋友推薦本書。在書中,作者通過現實的例子,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平臺模式的來龍去脈,尤其對平臺模式的關鍵因素——“生態圈”的規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以科大訊飛這樣以語音核心技術優勢切入市場的企業為例,在如何構建以“語音雲”為基礎的語音應用開發者生態圈,讓開發者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而且能得到良好的商業回報,具有非常好的啟發和參考價值。

——江濤,科大訊飛副總裁

陳威如教授和餘卓軒所著的《平臺戰略》,以同樣的方式來分析“平臺”這種商業模式,並通過大量的極其生動的案例,闡述了在現代社會中怎樣設計“平臺”這種商業模式,如何在商戰中引進創新思路,使企業健康茁壯地成長,最後探討了在競爭和覆蓋等各種危機並存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打造一個多方共贏的平臺生態圈。

《平臺戰略》是一本為數不多的研究現代商業及互聯網贏利模式的書,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對普通人來說高深莫測的平臺商業模式,使得這種商業模式能夠從商學院步入現實生活,為準備創業的有志之士提供了經典的成功範本。

這本書更具價值的地方在於,它還為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鑑的創新思路。比如,在工作上,選擇什麼樣的時間點把工作重點進行戰略轉移;在生活中,如何把自己從“付費方”調整到“被補貼方”等。

《平臺戰略》不僅可供商學院的學生閱讀學習,其他任何專業的師生都可用來參考,通過它可以拓寬視野,增強對事物的綜合分析能力。我曾有幸參加過陳教授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執教的《平臺戰略》課程,課堂中使用陳教授的分析框架將去哪兒網的業務以及發展歷程進行了抽象和總結,頓覺豁然開朗,這種思考的框架是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要著重積累的,它會極大提高思考的效率和準確度。

因此,我極力將此書推薦給那些渴望知識和創新的人們。

——彭笑玫,去哪兒網執行副總裁

中信出版社於中國商業思想普及推動頗多,其中尤以引進外國作品為特色。這部本土作家作品,雖為本土名分,但若深入其中,你會發現,作為商學院教授的作者陳威如具有良好的國際視野。特別是本書結合中國特色環境,殊為不易。有幸閱讀本書初稿,讀來有趣輕鬆,獲益良多,於平臺概念外,更可獲得解剖中國商業發展之方法,這是第二個重要價值。

——康國平,IT評論人、桃花源私微博用戶體驗導師

平臺及戰略處處可見,卻又常常被忽略及誤解。《平臺戰略》堪稱是第本將平臺戰略描述得如此詳盡的書。在社會人文及商業環境的改變過程中,將平臺戰略的思考納入決策的範圍中更顯重要,書中所提到的精闢見解為我們在面對混沌及複雜的經濟環境提供了正確、良性的思考方向及方法。

我推薦將平臺戰略納入企業經營轉型的重要思考,同時也推薦用平臺戰略去觀察當前及未來的經濟活動,當然我更加推薦用平臺戰略去執行商業模式的創新。

——黃彥達 Diplomat外交官集團中國市場部總經理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佈、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