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用戶、商家心中各有一個雙11

購物狂歡節如今已是重要的社會文化符號,而“優惠”也已經成為大眾對電商活動的基本認知。“雙11”如今走到第十年,銷售額歷年增長背後,電商造節是否風光依舊?

初心:為了活下去

2009年,淘寶商城(天貓)在11月11日舉辦了一次促銷活動,儘管只有27個品牌參加,但卻在短短一天內創造了5000萬銷售額。

提及十年前這次“促銷活動”的初心,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曾表示:“十年前是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阿里)造了個雙11的節。”也正是這一次嘗試,讓阿里看到了電商造節的巨大潛力,11月11日——光棍節就自此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規模的商業活動。

2010年,阿里“雙11”參與品牌增加到711家,當天銷售額達到9.36億。2011年,淘寶商城和淘寶網“雙11”當日總交易額突破52億元,較首次被製造出來足足增長了100倍。

巨幅的增長吸引了更多玩家入局。2011年,京東也開始了自己“雙11”活動,公開數據顯示為當日實現40萬單的交易額,打破了阿里一家獨大的局面。此後,隨著“雙11”購物狂歡節影響力的逐年攀升,阿里、京東兩家電商巨頭每年“雙11”的數據對比也被格外關注和提及,“貓狗大戰”愈演愈烈。

2013,蘇寧的參戰,標誌著傳統零售巨頭的覺醒,並迅速成為除了阿里、京東之外, “雙11”活動主力軍之一。此後亞馬遜、唯品會、聚美優品、國美等等紛紛不甘落後,到了2018,加上“新貴”拼多多,如今的雙11已是全行業“盛會”。

2012年,馬雲的一句“就是它”,讓雙十一的記錄首次定格在百億,從此這個記錄被所有參與者不斷的、集體打破。根據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星圖數據顯示,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是天貓1679億、京東544億、蘇寧易購106、亞馬遜51億、其他累計超過160億,“雙11”全網總銷售額超過2600億元。

“雙11”十年,電商節制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然而動輒百倍增長的數字背後,商戶、消費者的受益和實惠是否也在成倍增加?“雙11”下一個十年能否輝煌依舊?

一場“自嗨”式營銷?

來自第三方數據機構的反饋和分析並不能給出如此信心。

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Trustdata發佈的《2017年“雙11”移動購物人群消費洞察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7年間,天貓“雙11”交易額增長率整體下降趨勢明顯,同時也影響快遞業務增量的同步放緩。


平臺、用戶、商家心中各有一個雙11


對比2016年數據,2017年主要“雙11”購物平臺熬夜血拼時段用戶量縮減,整體時段來看縮減趨勢也較為明顯,消費者趨於理性。


平臺、用戶、商家心中各有一個雙11


在去年IMedia Research發佈的《 “雙11”專題 中國網民調查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雙11”期間,30.6%的受訪網民表示參與購物狂歡的熱情對比往年已退減。究其原因,商品的優惠力度成為讓人失望主要原因。

在財經網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有超過6成網友認為如今的“雙11”“什麼都不便宜”。


平臺、用戶、商家心中各有一個雙11


不滿因素中,超過50.0%的受訪網民對在這次調查中,對於雙十一最大的不滿是玩法複雜價格不優惠,60%受訪者認為個別平臺宣傳用力猛,甚至導致產生了厭惡感。


平臺、用戶、商家心中各有一個雙11


對此這樣的現象,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雙11”如今已更像是電商平臺之間的“自嗨”營銷。

消費迴歸的背後,更多問題也開始顯現。

商家:雙11更多是賺個人氣

回顧此前,從衣食住行到吃喝玩樂,一大批商家降低其商品價格積極參與平臺活動,存有“不賺錢也要露面的”的心態,有些商家為了吸引用戶“賠本”也不怕,還有一些商家因“薄利多銷”還小賺了一把。

2009年,國內電商B2C尚未成熟,張勇讓27家品牌單日創造了5200萬的營業額,這在當時算是個轟動性事件。

雙11一炮打響,第二年就有700多家店鋪踴躍參與,並呈現年年增長的趨勢,最後發展成為全行業共同歡聚的盛會。消費者從中淘金,商家們在其中謀利,平臺由此聲名遠揚,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

然而, 平靜的表象之下暗藏波濤。一方面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平日裡各種促銷、打折已經常規化,很難再觸動消費者的神經;另一方面,隨著每年銷售總額的攀升,平臺之間的競爭也越發劇烈。

平臺之間為了防止分流,要求商家必須在自己的平臺上放全網最低的價格,甚至要求籤署排他協議。平臺之上,賴以其生存的商家們,面臨著無可迴避的問題:因為消費者早已對線上打折促銷習以為常,也因為平臺之間的相互競爭,迫使他們不得不一再壓低自己的價格,平臺銷量上去了,但商家卻不一定能夠盈利。

雙11,對於商家們來說,還是如獲至寶的營銷聖地嗎?

供職於某品類top店鋪的周卓告訴財經網,即便不盈利也還是要參加雙11,不參加雙十二年貨節都沒得玩。

周卓表示,盈不盈利利其實不好說,現在頭部的店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具體要看整個雙11從1號開始到10號,整個淘寶怎樣給平臺引流,然後商家再在流量裡中消化。“我們是不具備外在引流能力的,但今年淘寶整個大盤都是下滑的,基本上我們幾個賣家都不太樂觀,但還是看電商平臺肯為雙11花多少錢吧,這個才是重點。”

此外,雙11走到現在這種地步,周卓們看待雙11跟往年也有態度不一樣。“我們基本上不把雙11當作一個營利性的活動來做支撐,更多的是看怎樣做這樣一個活動,能讓下半年比其他幾個主要競爭對手能領先一點,這才是雙11對於我們存在的意義跟價值。”

相比很多狂熱投入的商家,曾在某圍巾品牌做運營的阿平則對雙11的反應較為平淡。他談到,雙11的初衷是天貓需要一個活動,來提升平臺的銷售額、聲量,那麼平臺為了生意,肯定會要求商家給很多利益點,但是商家自己要清醒,算好賬。

對於雙11,阿平的理解要比其他人更為尋常,他認為雙11本身沒有錯,關鍵在於品牌怎麼經營自己。“平臺本身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發展,要做這樣的活動,但是品牌要保持清醒,自己決定是否參加、如何參加、以及怎麼在雙11中得到自己想要的。”

在阿平看來,就目前雙11來看,有些商家直接在雙11賺取的利潤有限,但是可以獲取很多用戶,帶來長期的訂單。

類似的觀點得到了在母嬰玩具店鋪工作的小君的認可。小君告訴財經網,自己店鋪對於雙11還是非常重視的,在雙11公司會花錢做投入,由於優惠券、滿減、購物津貼等等優惠的投入,公司整體利潤會比較好,但利潤率會稍下降。

“銷售額大了,還是能賺點的。”小君說。但很多店鋪並不像小君所在的店鋪,“也有賠本賺吆喝的。”小君直言。據小君瞭解,周邊有不少店鋪賠了錢還得繼續做,因為這些商家期待生意有一天會好起來,能夠賺到錢。

為什麼賠本還要吆喝呢?小君解釋說,也許是希望積累下產品綜合指標,前面賠錢,後面再靠這時候攢的人氣,後面再賺回來,也許是之前雙11貨囤多了,所以做清倉。“因為對於這些商家來說,庫存時間放的越長,實際上花費可能更多。”

後來呢,他們賺到了嗎?“後來,誰知道呢…”,小君沉默了幾秒說,“已經跳到另外一個行業了,也許就沒聯繫了” 。

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認為雙11並未給商戶帶來他們想要的東西。

對於熙攘來往的電商王國來說,各電商平臺每年的gmv都在不斷上漲,給他們創造gmv的群眾們卻在殘酷的競爭中換了一波又一波。所謂鐵打的平臺,流水的商家,永遠在得利的,或許只是平臺。

用戶:不再盲目購物,儲貨心理明顯

經過十年發展的雙11,已經俘獲了越來越多的用戶,這其中有陪伴雙11成長的鐵桿粉絲,也有更多的新入者,作為雙11的重要參與者,讓我們一起看看用戶眼中的雙11又有哪些變化?

劉女士是北京一家國企的中層管理人員,年屆40的她也早已習慣了在網上進行購物,從日常的生活用品到大件家電產品基本都在網上訂購,劉女士在網上的購物習慣和線下購物習慣類似,購物行為由需求觸發。

“因為平時工作較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網上逛,基本是家裡有什麼東西快用完了,就去網上直接下單購買,如果不是正好買東西的時間趕上雙11,這個活動我不會主動參與,裡面規則過於繁瑣,對於每年的雙11,劉女士興趣不是很大。

在財經網的2018雙11調查中,認為電商平臺營銷噱頭過多,價格並不便宜的用戶佔比最高。

“雙11的價格確實比平時要優惠一些,所以雙11基本就是我囤貨的日子”,住在河北某三線城市的張小姐每年會在雙11期間把一年的紙巾、洗髮水、洗衣液等日用品買齊。

“雙11快遞的時效性是不用考慮的,雖然每年快遞都說提速,但是在我們三線城市感覺沒啥變化,最少也得一週,不過我選的都是用一年的東西,慢就慢吧”,對於電商平臺宣傳的快遞提速,對於居住在三線城市的張小姐來說基本無感。

便捷、省時間、便宜等這些因素讓很多用戶的購物習慣從線下搬到了線上,但並不是每次線上購物的體驗都讓用戶感覺良好。“服裝、鞋類這類產品最好不要在線上買,十次有八次不合適,這讓我不得不每次買這類商品時搭個運費險,但運費險也不能覆蓋我的退貨成本”,某內蒙古牙克石的靳小姐對於網上購買服裝感到越來越失望,家裡人也說她買了退,退了買,整天瞎折騰。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雙十一

無論如何,十年“雙11”,已在用戶心中悄然紮根,同時,也成為商家全年最佳銷售機會, 對比近五年天貓雙十一的銷售額是,2013年350億,2014年571億,2015年912億,2016年1207億,2017年1682億,有數據顯示,5年來雙十一GMV佔比超過阿里全年10%以上。

而根據2017雙十一期間京東披露的數據,其在 11 月 1 日- 11 月 11 日這 11 天裡的 GMV 為 1271 億元,也就是說京東在雙 11 購物節期間的 GMV 超過了整個季度的自營收入。

十年 購物節既成行業慣例、任何平臺都只能積極應戰,電商平臺紛紛跟進,背後根本還是對利益的追逐。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平臺“套路”用戶增效變得越來越難,用戶消費越來越理性。用戶對商家“先漲後降”、“短信轟炸”、“積攢優惠劵”等營銷方式,表示困擾併產生了不滿和抗拒參與活動的情緒。

在財經網的調查中顯示,受訪者對於雙十一的態度,有近六成受訪人希望取消雙十一,他們認為這個購物狂歡節失去了價格優惠的初心。


平臺、用戶、商家心中各有一個雙11


從2009年到2018年,10歲的雙十一顯然已經經歷的太多,很多早期的雙11參與者已經認不清它的樣子,平臺、商戶、用戶他們對於雙11的認知正在發生分歧,將來雙11究竟會長成什麼樣子,平臺、商戶、用戶或許都會成為變革的力量。

不得不提的是,自2016年後,電商平臺面臨流量觸達天花板的壓力有所緩解,握住“電商節”的抓手成業績翻新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商家沒錢賺了,不想陪平臺玩大力度促銷優惠,缺乏吸引力。這麼多年來陪阿里玩雙11賺錢的是少數的,賠錢的是多數的。每搞一次雙11,有少數賺錢的,但更多是搞死一批商家,死在庫存和退貨上。商家不賺錢,就沒有動力搞促銷,提供有吸引力的折扣。優惠折扣還不如日常,那用戶為什麼要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