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大」平台?

小程序,“大”平台?

上線16個月後,微信小程序的數量達到了100萬,這個數字,不小了。

2008年7月,APP Store推出,應用數量在2012年11月末首次達到了100萬。兩者在產品形態上明顯差異,所處的歷史時刻也大為不同,讓單純數據的比較缺乏意義。但這個數字依舊體現了參與者的熱情:對於可能的風口,人們充滿了“分一杯羹”的渴望。

在《IT經理世界》不久前對小程序第三方服務商微贊創始人周鵬鵬的採訪中,他就直白不諱的表達,在小程序一出現後,就決定投入其中——即使當時並不知道要做什麼。對如周鵬鵬這樣深度參與微信生態的創業者,自己的事業幾乎與微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所以不存在選擇,只有All In,並在6個月的探索期後找到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後續我們將發送專文報道)。

在第七屆小程序公開課上,據官方最新數據,小程序目前有100萬+的應用數量,150萬+的開發者和5000+的平臺,即使存在水分(由於小程序開發成本低,存在大量的試水行為),4次的日人均打開和54%的主動訪問率,也意味著用戶習慣的逐漸養成和粘性增強。

利好消息,給了質疑的輿論一顆定心丸,而小程序的明天會怎樣,也讓人格外期待。

小程序,“大”平台?

明天會怎樣?

官方口徑始終是最重要的參考,此次微信公開課的主題是“發現更好的小程序”,在記者看來,這個“更好”可以有兩層,一是對使用小程序的企業和開發者而言,他們的小程序製作越加精良,效果也更好。

平臺上應用演變的普遍規律是,最初出現的是相對簡單的工具類應用,然後逐漸複雜化和提供深度服務,當遊戲應用鋪開時,往往意味著商業化的初步形成。最早的小程序也符合這一規律,隨著時間的遷移,小程序區別於其他平臺的屬性,讓小程序的應用類型分佈有所不同,但趨勢並沒有改變。

小程序,“大”平台?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流量入口作為微信最重要的標籤,讓小程序也成為商家引流和轉化的重要工具,這一點在新零售領域尤其明顯。在北京西單,有20年曆史的漢光百貨,在2015年曾做過H5的線上商城,但效果並不好。複雜的線下活動往往是H5難以支撐的,客服的日服務客戶數只達到300人,用戶體驗和運營成本都是問題,甚至做不到線上線下的庫存對接。2017年,漢光百貨全面轉向了小程序,漢光百貨商務電子部產品總監董有良在介紹中,將原因歸結為這幾點:用戶使用更流暢,可以和微信公眾號無縫對接,通過微信推送消息的觸達率更高,在微信中進行分享效果也更好,還有用戶數據獲取和分析的功能。

“現在的客服從以前每天只能處理300單,已經提升到了每天處理1000單。”董有良說。在小程序上線後,漢光百貨的線上收入同比增長了70%,客單價增長至接近900元,用戶的停留時間也增長。類比吸引流量越來越困難的APP,依託微信距離“人”更近的小程序,似乎更適合中小品牌的新零售策略——反過來說,微信和他們的聯繫也將跟緊密深入。

小程序,“大”平台?

小程序對線下的連接和對零售業的進軍,也成了媒體關注的重點。微信小程序產品負責人陳浩表示,小程序為零售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平臺,讓企業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內部的調優上,而不是PE,減少了成本。“微信和小程序最強的部分是把人、貨、場數字化的成果運用到前端,直接給用戶提供服務,通過微信對人的數字化之後,可以加速內部系統的改造。”微信小程序零售行業負責人於洪瀟說,這實際推動了企業內部的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在我們看來,每個用戶使用微信,就有微信的ID,這個‘人’就自然完成了數字化。貨和場,‘場’的數字化,我們現在看到的(或者說願景),也是零售商目前做的事情——通過小程序構建一個線上的服務場景,這個‘場’無處不在。”

這樣的改變代來兩個趨勢:優秀的小程序為企業帶來利益,推動企業繼續投入,並和微信生態深度結合;另一方面,總結的經驗和成功案例,也讓其他的參與者有意願參與和學習,同樣產出優秀的小程序。這個趨勢實際已經被微信官方所觀察到,於洪瀟說:“我們看到一個趨勢,很多轉身很快,或者內部調整很快的零售商,內部會孵化出來很多的方法論,或者是內部的支持。有些零售商會自己願意去做SaaS的服務商,把他的方法論貢獻出來給到其他的同行業的合作伙伴。還有一些可能就是把這個事情做得比較好的人出的,再把經驗通過SaaS服務的形式輸出出去,整個行業的趨勢都在往這個方向發展。”

而在小程序自然演化的同時,微信官方同樣為平臺提供了“更好的小程序”。在現場,微信團隊宣佈將對小程序進行三方面的升級:

  • 場景升級——小程序將通過新增“任務欄我的小程序”、“品牌、品類搜索”、“APP打開小程序”、“平板電腦適配”等功能,讓其可以覆蓋更多場景,提升用戶體驗;

  • 消息升級——上線掃碼關注公眾號、訂閱消息、群動態消息功能,有效提升小程序對用戶的消息觸達能力,幫助商戶、服務商、開發者更輕鬆地通過小程序連接用戶;


  • 性能升級——小程序將支持“分包加載支持功能包”,通過對技術測升級,從技術底層通過流程改造提升小程序加載性能,有效降低開發門檻。

在能力方面小程序已經與很多個既有APP互聯互通,在將來小程序也會與應用市場更加深度融合。微信團隊特別提到,小程序並非站在APP的對立面,如果APP已經有了很好的用戶基礎,並且已經建立了一定的服務場景,那麼小程序則可以幫助APP實現服務的拓展和延伸,實現兩者之間更好的協調互補。

除了開放更多的能力外,值得一提的是,小遊戲也迎來了廣告開放,這對小遊戲的開發者來說,算是重大利好,而小程序的平臺生態在豐富了遊戲類應用後,也趨於完備。

明天去哪裡?

說到底,我們很好奇,小程序的未來會是怎樣的。這個問題用以往的回答,甚至是現在的回答,都是不全面的——或者說是時過境遷了。

微信最初對小程序的定義,小程序是的去中心化,“觸手可得、用完即走、走了再來”。在最早期,尤其是工具類為主的時候,這是沒問題的,因為當時用的人也不多,給用戶提供了便利,但也沒有變成深度應用。

小程序,“大”平台?

但隨著小程序的發展,尤其是品類的豐富和深度化,讓小程序的平臺生態也開始演進。這個過程,可以認為是量變引發質變的,不僅僅是開始覆蓋各行各業的小程序數量,小程序用戶的數量,以及開發者和官方對微信社交和連接線上線下屬性的引導,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也讓小程序在便利用戶增強粘性的初衷之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小程序在出現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爆發,實際在去年4季度到今年上半年,才迎來了快速發展,今年1月份時,應用數量還是50萬。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微信官方團隊在採訪中開玩笑說,最初他們也不知道小程序怎麼才能賺錢,但現在,他們都能想出好幾個途徑。

當然,這些想法絕非憑空產生的,坐擁龐大日活用戶量的微信,可以讓第三方平臺和150萬+開發者的想法,就像是落入沃土中的種子,變成小程序的萌芽,而這些最終也將會回饋給微信。在此次公開課,微信官方表示將會支持第三方開發者,“通過第三方和插件的形式,來快速的讓中小商家融入到這個生態中來”。

以小遊戲為例,在提供扶植政策之外,同時開放了廣告功能的小遊戲,頗有“現金牛”的潛力。

目前,《海盜來了》已經成為第一款月收過億的小遊戲,依照微信官方宣佈的道具內購(安卓)6:4分成和廣告收入5:5分成,記者與同行的媒體和分析師估計,未來僅小遊戲微信就能年收入約20億~50億(僅供參考)。毫無疑問的是,微信小程序一定會吸收一部分APP,但和應用平臺還會有明顯的差異。

畢竟,小程序作為微信的一部分,絕不能影響到微信作為社交工具的功能性。微信小程序經常被提到的一點是“輕應用”,即使微信官方團隊刻意淡化這一特點,小程序本身的屬性決定了,難以承載大型應用——實際也不適合,用小遊戲玩吃雞,忽然來了信息,你看還是不看?

小程序,“大”平台?

風靡一時的“跳一跳”小程序遊戲

和APP對比,小程序無需下載,體驗度強,背靠微信流量且易開發運營,但輕量化和留存困難、入口過深等問題也存在。這使得小程序,在覆蓋的廣度上天然不如APP Store:有些輕量、重社交、工具類的APP或許體驗比同款小程序會差一些,但仍有許多APP,是根本不適合做成小程序的。尤其是,很多APP出於發展考慮,也沒有這個意願,比如你難以想象,淘寶也成了一個小程序

因此,小程序和APP Store的關係更像是存在一部分交集的另一個應用集合。目前來看,更適合小程序的應用類型主要有這幾類:並不常用或簡單的工具類應用,如計算器,日曆,天氣、公交信息等;新零售、特定場景等交易類應用,如漢光百貨那樣的零售商、餐飲、醫院、KTV;還有已經嵌入到微信小程序的O2O平臺,如滴滴、摩拜等。對微信來說,小程序除了增強用戶粘性,也能幫助微信更好的向線下打通,滿足長尾需求,並開拓新的收益點。

實際上,就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兩者的用戶群體和使用習慣也有一些差異,微信小程序的用戶群體各年齡段相對平均,在使用時間上也是如此(此數據存疑,可能是未對小程序按品類進行分析),應用類新和頻率也不同,不過鑑於目前還在習慣養成期,還不能下定論。

新生事物的發展不會停止,未來微信小程序的形態是否會繼續變化,還未可知。隨著5G的到來和手機芯片計算力的提升,也許小程序將突破界限,承載更大的應用;而未來是否存在UI上的設計突破,比如切出和微信聊天界面互不干擾的小程序界面,進一步開放能力,這些猜想,也許微信團隊也不知道。

1998年,馬化騰在深圳100平米的辦公室,和張志東說起騰訊第一個三年計劃:3年內,招18個員工填滿這裡。小程序的明天會是怎樣,或許就如陳浩所說:“我們一直對自己的定位是走自己的路,微信從最開始有了搖一搖、掃一掃,有了微信紅包,都是真實的解決了用戶的需求。所以我們覺得微信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服務,僅此而已。

作者 | 李昊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