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IMF前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前諮詢顧問、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姚餘棟在11月16日舉行的“中國金融論壇——第五屆廣金•千燈湖金融峰會”上做了《新貨幣理論(NMT)》的報告。

報告從世界貨幣形勢、人民幣的國際地位、DCEP的必要性等方面闡述了中國經濟未來10年的發展空間。

姚餘棟提出一個新的貨幣理論(NMT),NMT指出:貨幣需求是指數增長,而經濟體的資產擴張是線性增長。以此為基礎,他得出一系列結論:

“全球流通不足,通脹是溫和的,債務是控制不住的,佔優貨幣終將升值,財政政策主要是為了保充分就業等,而未來中國的政策空間充足。

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未來人民幣在國際中的分量比例會逐漸提升,趕上美元很難,但有望將來趕上歐元,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作為國際貨幣,人民幣未來會升值。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貨幣全球流動性終將不足,數字貨幣是重要補充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姚餘棟介紹:

通過研究發現,交易中的支付結算網絡對於貨幣的需求是極為巨大的,不再是個人貨幣需求的簡單線性加總,而是參與支付結算網絡的人數的二次方。

研究顯示,貨幣需求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性的。在交易中,兩個人需要二兩銀子;三個人需要的不是三兩銀子,是六兩銀子;四個人需要的的不是四兩銀子,是十二兩銀子。

在此基礎上,傳統理論是錯誤的——傳統理論認為貨幣需求是線性的,假設了貨幣需求隨著經濟總量或者交易量線性增長。由於貨幣需求是指數性增長,新貨幣理論(NMT)認為,全球流動性不足將是最終結局。全球流動性緊縮將是未來的常態,通縮壓力加劇,而絕非通脹

由於全球流動性不足,所以數字貨幣是全球流動性的重要補充,可跳出過於依賴IMF的發行機制,嘗試基於數字貨幣規則的創新,例如eSDR。既然全球都需要數字貨幣,我建議大灣區先行先試數字貨幣。

eSDR(electronic-SDR)或dSDR(digital-SDR)是由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其認為未來穩定數字貨幣應該是國際貨幣。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從姚老師的介紹中可以知道,目前全球流動性難以滿足指數增長的貨幣需求,傳統的跨境清算機構也難以提高全球流動性。長此以往,全球流動性緊縮將是常態,而數字貨幣是解決流動性不足的重要手段,中國可先行試驗。

為什麼數字貨幣是全球流動性的重要補充呢?前面的文章我們也講過,傳統跨境清算網絡分為三種:中央清算網絡、轉接清算網絡、中央對手方網絡,這三類傳統清算網絡中支付信息單向流轉,結算資金多層級確認,流程過於複雜,資金流轉效率慢。

使用數字貨幣結算的優勢:

1、引入數字貨幣使信息流和資金流合一,實現點對點的直接結算,簡化跨境結算業務流程,不僅大幅提高了結算效率,消除了原有清算業務風險,也省去了額度管理的複雜操作和成本投入;

2、數字貨幣結算體系引入中央對手方,提供更為靈活的結算機制。如果銀行廣泛採用數字結算,日間現金的投放和回籠波動會比較大,對現有現金統計口徑會產生影響。引入中央對手方可以提高數字貨幣的使用效率,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淨額結算。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國際貨幣全球需求大,QE操作助力貨幣升值

談到國際貨幣時,姚餘棟說道:

控制不住債務上升,怎麼辦,只有搞負利率。我國的債券通9月份湧入了1000億人民幣,當全球越來越多的歐央行、日央行搞負利率,那麼全球的錢會去哪裡?只有中國和美國。但是如果美國在降息,那可能就只有中國了。

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只有大約10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凡是國際貨幣都升值,凡是非國際貨幣都貶值。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及時抓住了機遇,從2009年開始推動人民幣的跨境結算,在廣東地區先試先行,走上了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之一。

其中日本央行搞QE操作(QE說白了就是印錢),因為日元是國際貨幣,全球需要日元,所以印的多了反而升值;美國國際收支是通過“印錢”來平衡的。美國可以利用美元是世界貨幣的特權自行為自己融資,而美國為自身融資的過程就是向海外美元離岸中心提供流動性的過程。

這理論也說明,作為國際貨幣,將來人民幣多發一些,不一定會貶值,因為全球需要。”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國際貨幣越多流向全球市場越升值,再次證明了全球流動性不足,全球市場迫切需要更多的國際貨幣。所以美國才能以全球貨幣霸主的地位通過瘋狂印鈔,不斷割其他國家韭菜,讓受害國家無可奈可。

不想受制於人就要讓自己強大,所以每個國家都想提高自己國家法幣的國際地位,國際地位高意味著全球需要你的人多,需要你的人多了,你才能升值。中國也不例外,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一直是我們的目標和方向,DCEP就是快速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一步好棋。

除此之外,國內經濟和政策環境也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基石和保障。

姚餘棟:人民幣已經是國際貨幣,呼籲大灣區先行先試DCEP

要想經濟發展好,政策空間不能小

根據BIS數據,當前中國政府部門槓桿率處於較低水平,2018年為49.8%,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政府部門加槓桿空間仍充足。

中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自2008年以來快速上行,2016年達到最高點160%,2017-2018年有所下降,目前仍處於較高的水平。構結性去槓桿仍是主旋律,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將進一步下降,尋求長期更高質量的增長。

2020年,中國經濟要確保6%的增速,2021—2030年經濟要從中高速轉入中速增長的更高質量的增長,每年保持4%-5%的增速,可以描述成為“白銀時代”。

那麼,接下來10年中國經濟能否保持中速增長?

中國政策空間充足託底經濟。對比中日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經濟增速的關係,預計中國2021年-2030年將保持4%~5%的實際GDP增長率,名義6%~7%的增長率,到2030年中國GDP將接近200萬億。

姚餘棟進一步指出,目前地方政府專項債餘額為9.5萬億,地方政府一般債為11.9萬億,國債為16萬億,假設按照地方專項債每年新增3萬億,一般債新增1萬億,國債新增2萬億,持續10年,則到2030年,政府債券餘額將接近100萬億,政府債券佔GDP比重仍為50%左右,政策空間仍充足。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有充分的地方政府債務空間,把中國經濟穩穩地託在中速增長區間,同時加強創新建設,我們將有更好的靚麗業績。”

正如姚餘棟說的那樣,中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中速增長的同時通過創新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如果大灣區成功試行DCEP,那麼人民幣打擊美元霸權的日子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