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餘棟:公募基金未來或將在養老金市場扮演重要角色

意義

日前,財政部、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大成基金副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兼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秘書長姚餘棟表示,此次《通知》的發佈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及時回應了當前市場和居民對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的迫切需求。

姚餘棟表示,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構成我國養老保險的三大支柱。根據測算,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對居民退休前收入的替代率僅為30-40%之間,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則面臨覆蓋面低、參保總額小等發展不足的難題。在這種背景下,第三支柱的建設顯得尤為必要和關鍵。“在歐盟,養老保險整體對退休前工資的替代率大概在60-70%左右,是老年人能夠過上比較富足生活的重要保障。”他說。

公募基金的角色

他表示,可以預見未來養老市場的整體體量相當龐大,因此保險、銀行、基金等專業金融機構在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此次試點從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開始,一年試點期結束後推廣到公募基金、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有其合理性,但從美國等成熟養老市場的發展路徑看,未來公募基金在其中或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時其自身體量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他給記者做了一個簡單的演算:中國2017年GDP超過80萬億元,如果保持現有增速不變,到2020年GDP總量將接近100萬億元。當前中國金融資產(不含房地產,下同)總量大概是GDP總量的2倍(美國是4倍),到2020年時,中國金融資產總量大約為200萬億元。一般而言,養老場景的金融資產約佔整體金融資產的1/3,即67萬億元。目前,美國共同基金佔第三支柱的資產比例約為50%,中國的這一比例短期內可能達不到這麼高,但如果假設到2020年,中國公募基金能夠佔第三支柱的資產比例約為1/3,則公募基金體量則為22萬億元,幾乎也是當前12萬億的2倍。

同時他提到,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從開放式基金問世到2017年6月,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6.18%,超出同期上證綜指平均漲幅8.5個百分點;債券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為7.64%,超出現行3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基準利率4.89個百分點。公募基金獲取長期收益的能力和普惠金融的屬性已經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一致認可。

“可見,公募基金在第三支柱建設中可增長的潛在空間巨大,養老會成為公募基金未來競爭格局重新洗牌的關鍵變量。”他說。

堅持賬戶制導向

他認為,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應該堅持綁定到個人身份的唯一賬戶導向。他分析稱,賬戶制避免了以產品/金融機構為開戶單位這種方式的資金無法對接問題,單一賬戶的稅收抵扣十分清晰;另外,為將來第二、三支柱賬戶之間的打通做好準備。“以美國的成熟經驗看,第二、三支柱賬戶之間可以實現轉換,不會影響居民由於職業變動等個人原因而無法取出第二支柱賬戶資金的情況。”

其他建議

1、個人扣除限額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適當放寬上限比例,例如對25-34歲人群的個人扣除限額設定為1000元,35-44歲人群的設定為2000元,45歲以上人群的設定為3000元。不同年齡段之間的差距需要拉開,允許有能力的高齡人士就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補繳更多的資金,為退休後的養老生活做更充足的準備。

2、打通第二、三支柱賬戶之間的聯繫,允許這兩類賬戶之間的資金流轉。

3、通過試點總結經驗,抓緊時間進行頂層設計,包括居民退休後如何取出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的錢,如果居民個人身故如何處理賬戶資金等問題。

4、除了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個人稅收遞延型公募基金、銀行淨值型產品等都需要儘快推出,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5、擴大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未來還包括公募基金等其他產品)的覆蓋人群,最好實現全民覆蓋。

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姚餘棟還表示,大力發展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無疑會為資本市場帶來長線的機構資金,會促使資本市場的投資風格更加穩健、走向價值投資。

“這實際是用長錢去槓桿,第三支柱是支點,當這部分長線資金進入個人商業養老金賬戶後,會支持資本市場長期穩健發展,鼓勵資本市場的錢真正流向實體經濟,一旦企業因為資本的助力發展得更好,他們會投資者帶來的回報也會更高,實現實體經濟與資本力量的正向循環。”姚餘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