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淵的禁軍哪裡去了?消滅太子就奪權了嗎?

于帥歷史與詩歌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李淵的禁軍都去哪了

按正史的記載來看,當時皇城的禁軍分成了兩種狀態:

以值守玄武門為主的禁軍本身就都是李世民的人。比如:中郎將常何,中郎將呂世衡,雲麾將軍敬君弘等人。他們協助李世民擊殺建成、元吉。

而其他禁軍應該還處在懵逼狀態。好端端的幾個皇子突然打架,其中還包括太子和秦王。究竟誰在謀反呢?搞不清狀況之下,怎麼管?況且禁軍的調動是需要一定的程序的,沒有他們老子李淵的旨意,誰敢管?



但這裡有個疑點,按理說發生這麼大事,一定會有人第一時間向李淵報告。如果說事件發生的太快了,來不及報告,顯然說不通,因為我們看史書記載: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

尉遲敬德持矛來見李淵時,李淵還在划船賞景呢,看到尉遲敬德這個裝束才知道出了事。

那麼我們來看看尉遲敬德見李淵之前都做了什麼事:

“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絓,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尉遲敬德與李元吉打了一仗,並救了李世民。



尉遲敬德打完仗才來見李淵,還跑了個第一名,坐了沙發。難道皇宮重地,其他人都是死人?何況尉遲敬德披甲持矛來見李淵,能這麼順利?侍衛不攔?

史書上並沒有為此做出解釋,我想合理的原因應該是李世民不只在玄武門安排了內應。一定也有人負責攔截外面和李淵的信息傳遞。

因為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在殺死建成、元吉之前,一旦李淵知道了信息,調動軍隊,自己必敗無疑。憑李世民的文韜武略,是不可能不做出安排的。

而且李世民也有能力做這樣的安排,李世民戰功卓著,在武將中素有威望。禁軍中很多將官都跟他一起打過仗,有很大的號召力。既然能拉攏常何,自然也能拉攏其他將領。



所以我的結論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做了精心的安排的,不但圍敵(伏兵擊殺建成、元吉),而且打援(向李淵報信的人)。皇城禁軍雖多,在摸不清狀況,又得不到命令的情況下,也就難以發揮作用了。


再說第二個問題:是的!消滅太子一黨,李世民就勝利了。

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有點多,喝口水,咱們一條一條的慢慢說:

一.李世民既是皇子,又是大唐的柱石,名正言順,眾望所歸。

謀逆這種事,成功與否最終還是看人心的向背。若謀逆的是我,別說殺了個太子,就是殺了皇帝,恐怕也得被人五馬分屍。

李世民既有韜略,又有人望,幾場大戰,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而且禮賢下士,處事公正,在朝中與軍中都有極高的威望。包括建成一黨都承認李世民的才能要強於李建成。比如魏徵任東宮洗馬時對李建成說:

殿下但以地居嫡長,爰踐元良,功績既無可稱,仁聲又未遐布。而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意思是殿下您只是因為是長子的緣故才當上太子的,論功績和人心,您可比不上秦王。

所以建成、元吉既死,餘黨作鳥獸散。那些中立的大臣也唯有支持秦王了。



二.父子連心,在李淵眼裡親情大於社稷

我也不知道這種看法對不對,但每次讀到關於李淵的歷史,總覺得他是個多情的人。

李淵面對兒子之間的爭鬥,其實是傷透了腦筋的。每次都是怒不可遏,暴跳如雷。但高高舉起的板子總是輕輕的落下。建成、元吉與李世民身邊的人都受過李淵的處罰,甚至有好多人人頭落地,但這三個兒子誰受過重罰?無它,親兒子爾。

在李淵明白三個兒子的矛盾不可調合之後,對李世民說:我知道你功勞很大,太子之位本來應該你做,但是建成當了這麼久的太子,我實在不忍心廢了他。現在你們不能相容,不如你到洛陽去居住吧。陝川以東的地盤都是你的,你可以用天子的儀仗。

因謂世民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資治通鑑》

單從社稷的角度看,這是個徹頭徹尾的餿主意,如果真這麼做了,不天下大亂才怪。

但是從家庭的角度看,李淵對幾個兒子是手心手背的疼愛,哪個也不忍傷害。活脫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父親,儘量公平的把家產分給爭執不休的兒子們。

所以在他得知建成、元吉被殺之後,除了傷心,也無可奈何了。他應該不忍心看到再死一個兒子。



三.形勢比人強,李淵別無選擇

且看尉遲敬德見李淵時的裝束:“敬德擐甲持矛 ,直至上所 ,上大驚”。此時李淵還有沒有話語權,是值得懷疑的。

李淵身邊的重臣蕭瑀、陳叔達對李淵說

“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這倆老頭是基於公心,還是見風使舵,或者本就是李世民一黨,不得而知。但從當時情況上來看,李淵顯然已經無法左右形勢了,他的詔書也僅僅是讓玄武門事件從法理上顯得漂亮些。

況且此時李淵還能怎麼辦?即便拼個魚死網破,殺了李世民。他的大唐江山給誰?雖然下邊還有二十幾個孩子,但都尚在幼年。李淵心裡也清楚李世民是最合適的繼位人選。

其實歸根結底李世民的敵人只是建成、元吉。李淵在沒有建成這一選項的情況下,只會是他的父親,不會是敵人。


老曹讀書


玄武門兵變的時候,李淵總共有26000人的部隊,其中20000人是長安城守軍,6000人是李淵的御林軍,另外還有李建成跟李元吉的部隊各1000人,總共效忠於李淵的人應該有28000人。反而是李世民發動兵變的時候只有1000人左右的部隊,也正是在這種懸殊的實力對比之下,李淵跟李建成都大意了,他們實在想不到李世民竟然敢在這種情況下發動兵變。

我們不應該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李建成也是一個牛逼人物,從整個唐朝的謀臣武將大部分站到他那一邊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籠絡人才有一套;

其次,在李世民李元吉四處征戰打仗的時候,是李建成負責留守後方,調動糧草軍資等等,也從來沒有出差錯,由此又可見,李建成可能在軍事方面不如李世民,但是在內政方面也是不差的,至少在平均線以上,像這樣的人不會傻到站著讓李世民斬頭的。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功斬殺李建成主要還是運氣成分在裡頭。當時的李建成認為李世民的實力遠不足以對李唐政權構成威脅,也不認為李世民會在這種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發動兵變。但是呢,李世民卻在這種情況下出其不意的刺殺了李建成,完成了絕地大反擊。

李世民能夠在玄武門兵變中獲勝實際上是現代斬首行動的鼻祖。當時的大唐帝國總共有五個軍區,其中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各掌管一個,李淵自己掌管兩個。也就是說,當時具備繼承資格的人只有他們三人,李世民一出手就殺了其他兩個李淵有的可能繼承人,這使得李淵不得不讓位給他,否則李淵再殺了李世民,那麼三個兒子就全死了,李唐江山就得改姓了。這是李淵不願意看到的事,畢竟兩個兒子都已經死了,人死不能復生。


優己


關於玄武門之變,其實有必要做一個真實的詳細說明,李淵是擁有禁軍,可是玄武門之變中這些禁軍並不管事,消滅太子與李元吉,基本宣佈這場兵變是勝利的了,也可以說算是已經奪權。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接下來為你仔細分析。


一、玄武門之變前的準備

為什麼玄武門之變能夠那麼順利,主要就在於李世民前期準備做得好,計劃周密,才能夠為後來的勝利奠定基礎。

他們分工明確,將所有能夠用上的戰鬥力都集中起來,當時太子李建成自己擁有2000兵馬,還有李元吉也有接近1000,兩人的兵馬加起來總共3000左右,而李世民只有1000左右,要是硬拼,肯定沒有任何優勢。

所以李世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李建成的這些兵馬要怎麼處理,怎麼去防範,還有李淵的禁軍以及主力軍隊,這些都是李世民需要提前考慮的。

李建成的兵馬好處理,畢竟是玄武門裡邊戒備森嚴,沒人可以帶兵進去,可是李淵的火力怎麼辦呢?這個才是最主要最現實的問題。

當然,李建成的兵馬進不去玄武門,那李世民自己的兵馬也進不去玄武門,這個事情顯得十分棘手,也是必須要處理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李世民最聰明的一步就在於此,他提前先去試探了帶兵的李靖和徐茂公,得知兩人不參與也不反對,這樣一來李世民來自外界的壓力就小了,不用擔心李淵的主力軍突然出現,只需要搞好玄武門內部事情即可。

當時的玄武門有三股勢力守備,一個是南衙兵,一個是北門兵,另一個是監門將軍。這三股宮門守備軍分屬三位將軍:敬君弘、呂世衡、常何,而這三位將軍,就是此次最關鍵的地方。

常何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建成也一直不知道常何早已經被李世民買通,所以李建成才敢那麼大膽的去玄武門。另外兩名將軍敬君弘、呂世衡歷史資料中雖然沒有說明是被李世民收買,可是他們後來根據趨勢也只能支持李世民。

現在好了,搞定了一個常何,到時候自己要帶人進去就從常何這裡的門進入,十分安全可靠。另外兩個人為什麼最終也會根據形勢來幫助李世民,或者說一開始選擇中立,這就跟李世民的身份有很大的關係。

李世民當時是十二衛大將軍,還是尚書令。他的身份為這次兵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當時在唐朝京畿附近,共有十六個衛,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其中後四衛,左右監門衛掌管長安城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這四衛算是都城禁軍,其他十二衛是京畿拱衛禁軍,並且平時一旦有戰事,都是由其他十二衛帶領下面折衝府的兵去打仗。

因為十六衛官署在皇宮之南,所以史稱“南衙府兵”。而一般意義上說的南衙兵則主要是指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這四衛,因為這四衛負責長安城的安全,所以南衙兵也叫南衙禁軍,南衙兵由敬君弘負責,也就是說他帶領十六衛中的四衛,那其餘十二衛呢?

當時十二衛府兵歸十二衛大將軍管理,李世民正好是領十二衛大將軍,名義上負責管理府兵;十六衛最終又歸尚書省管理,李世民又正好是尚書省最高長官尚書令,名義上還是負責管理府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其實李世民就是敬君弘的直接上司,平時交流接觸很多,他當然更會偏向李世民,這一點毫無疑問。

南衙兵搞定、常何搞定,就只剩下一個北門兵呂世衡,叫兩個人去勸導一下,他自己就知道應該怎麼做,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肯定不會站錯隊。


二、消滅太子李建成

一切準備就緒,玄武門是可以放心進出了,而且外邊的軍隊李靖以及徐茂公也不會輕舉妄動,現在就可以放心帶領自己部隊進入玄武門埋伏好等待李建成送上門來。

李建成和李元吉沒有帶什麼人馬,因為李建成覺得常何就是自己的人,完全不用擔心,可是當他進入玄武門之後,卻發現事情有些不對,他打算轉身離開,這時候李世民喊他,一邊喊他就一邊跑,李元吉看形勢不對,就拔出箭射向李世民,可惜沒有射中,李世民也射出一箭,將李建成射殺。

李元吉慌忙之中連續數發,依舊沒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緊追李元吉,結果不小心馬被驚到,開始亂竄,李世民被樹枝弄到地上,李元吉一看機會來了,立馬調頭衝過去想用弓弩將李世民勒死。

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帶領70精兵趕到,一看李世民有危險,立即衝過去將李元吉殺死,並且砍下人頭,還把李建成人頭一併砍下。

外邊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人看到裡邊形勢不對,就打算衝進去救李建成,可是敬君弘、呂世衡嚴防玄武門,根本不讓他們進來,這時候尉遲敬德將李建成與李元吉人頭提到城樓上,並且跟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人馬說:“你們的老大已經死了,你們還有什麼必要繼續堅持呢,快撤回去吧。”

看形勢不對,大家紛紛離開,只有馮立還不離開,史書記載“翊衛車騎將軍馮立是建成親信。建成被殺後,左右多逃散,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所以馮立繼續抵抗,最終將敬君弘與呂世衡殺死,才說大仇已報,遂紛紛離開。


三、逼宮李淵

如今李建成與李元吉的人馬暫時搞定(除了廬江王李瑗和羅藝後來起兵反抗李世民,兵敗被殺,其餘李建成的部下很多最終還是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李世民該繼續去處理李淵的事情,這裡才是最重要的。

尉遲恭早已經受命於李世民去軟禁李淵,李淵看到尉遲恭,十分驚訝,連忙問道“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資治通鑑》”

尉遲恭告訴李淵是李建成與李元吉在外邊造反,李世民正在平叛他們,並且要求李淵將禁軍使用權交給李世民,以便李世民處理叛亂。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敬德奏請降手敕,令諸軍兵並授秦王處分,於是內外遂定。”

意思就是說當時外邊的南衙北門兵馬還彷彿對李世民沒有那麼順從,直到李淵親自下令全部交給李世民處分,才內外安定下來。一切安定下來之後,李世民也去找到李淵,並且“跪而吮其上乳”。

李淵也是明白人,知道大局已定,況且只有李世民一個嫡子了,他只能昭告天下立李世民為太子,至此,玄武門之變順利且沒有意外的成功,李世民不久後成為皇帝,開啟貞觀之治,成為千古一帝。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李淵的禁軍其實早就已經被李世民搞定,後來的事情,只需要殺掉李建成與李元吉,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基本上沒有什麼懸念。


李世民之所以取得如此順利的成功,除了當時的精心計劃之外,還有更多是李世民多年的戰功,大家都心知肚明,自然不會輕舉妄動,最後看到大局已定,很多人都明白該怎麼做,這才讓這場政變順利,並且後來沒有留下什麼後遺症。



嗔痴歷史觀


公元626年,在剛建立不久的唐朝京城長安玄武門爆發一場激烈的對抗。在這次衝突中,秦王李世民首先發難,埋伏了上朝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玄武門之變”中,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身亡,秦王李世民成為大唐王朝第一繼承人。



我們在平常的電視、書籍中看到的大部分都描寫了在“玄武門之變”中的秦王府兵和太子幕僚以及齊王府兵,而京城禁軍卻不知去向,彷彿禁軍坐視兩隻武裝力量角逐。

那麼讓我帶大家回到公元626年的那個戰場,去看看京城禁軍究竟發生了什麼:

【事發背景】



李淵自起兵以來,依靠自己的部下以及李世民的軍隊不斷收服其他的反隋勢力,最終建立了唐朝。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和他手下的將軍、謀士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李淵只是不斷地提升他的爵位,再加封高官,絲毫沒有立李世民為儲君的意思。而李淵對於李建成卻不斷予以重任,意圖將李建成立為儲君。李淵在李建成集團與李世民集團的鬥爭過程中,不斷偏袒李建成一方,李世民集團逐漸處於弱勢。



在即將面臨的突厥威脅時,李淵將李世民大部分的部隊以及將領調入征討大軍,卻任命太子集團的齊王李元吉為元帥。而太子李建成集團也有意圖藉此機會剷除李世民集團。在這種危機的情況下,李世民絕地反擊,在自身弱勢的情況下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展開大決戰,最終取得勝利。

【京城禁軍組成】

在京城長安城中一共有著3萬禁軍,這3萬人馬是保衛京城的重要力量。當然李淵為了可以牢牢控制住這支強大的力量,便將京城附近最肥沃的土地賞賜給了這群禁軍,於是這隻禁軍又叫做“屯營兵”。



在這個時候除了這3萬禁軍,太子府還有著2000多人的東宮軍隊再加上數百府兵,另外還有700人的齊王府兵。李世民在這個時候只有800府兵,是處於絕對弱勢地位的。

【事情發生時,禁軍去了哪裡?】

在“玄武門事變”發生之前,李淵為了使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做到一個權力平衡,便將太子府的常何調往禁軍駐玄武門部隊擔任三把手。李淵這個舉動動搖了禁軍對李淵的忠心,禁軍上下都在選擇是選擇受皇帝庇護的太子還是選擇年輕有為的秦王。



而“玄武門之變”發生後,禁軍駐紮在玄武門的長官敬君弘和呂世衡看見太子已死,便倒向了秦王李世民,最終卻被衝過來的太子府兵亂刀砍死。



而那些其他的禁軍因為事發突然,根本來不及前來玄武門救援或者說鎮壓這場叛亂。等其他的禁軍反應過來時,李世民已經取得了李淵的授權,成為了唐王朝名義上的皇帝。

李世民在這個時候不僅消滅了太子還暗示李淵自己已經取得了唐朝的絕對控制,李淵不得已而退位。再加上其他的兒子已死,皇位遲早要傳給李世民,於是李淵也就默認了這個結局。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1.說來話長,李世民是有備而來,之前,能征慣戰的李世民在眾謀士的諫議下,已收買了了李淵的眾多將領,大部分都認財作父、見利忘義、討好秦王,早沉默繳械了!

2.名義上禁軍都是高祖李淵的,但暗地裡都是李世民掌控的;李唐王室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身先士卒、縱橫馳騁、南征北戰打出來的,軍中豪傑有目共睹,心中有數。

3.禁衛軍也是李世民一手創建起來的,李淵遠離戰火瀰漫的沙場,茶餘飯後仰望明月,與後宮佳麗三千娛樂、瀟灑、坐亭其成;沒顧慮軍心所向,其實,禁衛軍的中心指揮權力早歸秦王了,他自己還沉溺輕歌曼舞、天下太平之中。

4.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前,早收買死士潛入長安以備不測,花血本拉攏玄武門武將以隨機應變,自己親蒞後宮賺起眾嬪妃的眼淚與同情以造聲勢;並非冒險昏招,而是集思廣益、運籌帷幄、謀定而動的舉措。

5.玄武門之變是經過精心預謀、祥細策劃的軍事行動,後世並無異議;而李淵顯然注重太子李建成的威儀與能力,而忽略秦王的草根勢力與雄心壯志。


希望星晨58298869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唐高祖李淵依然是實權皇帝,並沒有被唐太宗李世民或者隱太子李建成架空。換言之,最起碼皇宮的宿衛、京畿的駐軍李淵是可以實際控制的,也不太可能假手他人,親兒子恐怕也不行!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李淵手裡是否有軍隊,而是玄武門發生太過突然,完全超出了李淵的預料。



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已久,這一點李淵心知肚明,他也曾經為此糾結過。但是,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夕,李淵實際上已經決定對李世民下手、維護李建成的儲君地位了,著名的“張亮謀逆案”實際上就是李淵邁出的第一步。但畢竟都是自己的親兒子且李世民又戰功卓著,李淵似乎一直在尋找一個較為穩妥的解決方案,並沒有急於對李世民下手。“張亮謀逆案”更多的可能還是李淵在釋放政治信號、敲山震虎,並沒有打算就此拿下李世民。否則,就算張亮咬死了不招供,欲加之罪又何患無辭呢?



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李世民和天策府的謀士、武將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危機,一場武裝政變也在悄悄謀劃中……但是,李淵並沒有預料到李世民會這麼快鋌而走險。就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當日,李淵還帶著一群老臣在宮中享受呢!換言之,李淵事先根本沒有得到任何風聲、更加沒有作出任何預先安排,可玄武門之變卻確確實實地發生了。



李世民先是拉攏了玄武門的守將,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玄武門沒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太子與秦王大站,無論是武將還是文臣,首先考慮的恐怕都是自保,然後才是站隊。而就在知情者為自己前途謀劃之時,李世民已經迅速結束了戰鬥。這個時候的李淵還被矇在鼓裡,直到尉遲敬德全副武裝站到了李淵身邊“護駕”時,李淵才知道自家老二殺了老大和老四。這個時候,李淵已經沒有時間作出反應,調兵更加無從說起。尉遲敬德就全副武裝站外自己身邊,與其說是“護駕”,倒不如說是“逼宮”。只要李淵說一個不字,自己想善終恐怕都很難。手裡控制了皇帝,皇宮宿衛、京畿駐軍只能俯首聽命,別無選擇。武將、文臣們見皇帝被李世民控制、大勢已去,更何況人家是親生父子,自己搞不好裡外不是人,根本沒有幾個人公然出頭,李世民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控制了整個京城。



近在咫尺的在京武將、文臣都選擇了緘默,更何況是遠在外地、不知細節的地方官員、駐軍,他們知情後同樣保持了緘默,觀看時局的變化,根本不會輕舉妄動。要知道,這不是外姓謀逆,是父子反目、兄弟鬩牆,外人摻和進入,搞不好死無葬身之地!為了自家的性命和富貴,眾人不得不仔細掂量。



面對李世民的逼宮,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李淵無可奈何,只能接受既成事實。不久之後,李淵正式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不僅僅是生命受到威脅,彼時的李淵也的確其別無選擇。李淵的兒子之間存在一個明顯的年齡斷層,武德九年除了四個嫡子和庶出的李智雲之外,其他庶出的兒子都沒有成年!三子李玄霸和五子李智雲在唐王朝開元建國之前便死去了,實際上武德九年時李淵只有三個成年的兒子。李世民殺了另外兩個,剩下最大的弟弟李元景只有九歲,還是一個孩子,而且還是庶出!即便生命沒有遭到威脅,李淵也別無選擇。彼時李世民是唯一活著的嫡子、也是唯一成年的兒子,李淵重新冊立皇太子,只有李世民一個候選人!這恐怕也是眾多武將、文臣保持緘默的原因所在。



不過,李世民並沒有滿足於皇太子之位,在成為皇太子之後不久,李世民便逼迫李淵禪位,將目標指向了皇位。反正皇位將來也是李世民的、自己又被這個兒子給控制了,李淵索性就坡下驢,把皇位交給了李世民,自己當起了太上皇。一切順利,並沒有什麼波折。就這樣,李世民由秦王變成了大唐王朝的皇帝,正式拉開了“貞觀之治”的序幕。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首先說禁軍。唐高祖李淵登基後,從太原起義的軍隊中選拔出三萬,負責皇宮的守衛工作,稱為“元從禁軍”,駐紮在皇城北面的禁苑中。

玄武門是皇帝住所宮城最北面的一道門戶,往北過了西內苑就是禁苑,往南過了玄武門就直達皇帝所在的太極宮,所以這裡守衛最嚴密,也最安全。



玄武門之變之所以發生在這裡,是李世民和秦王府眾人仔細商議後的結果。玄武門是宮城北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面見李淵,不可能帶領太多護衛;北面的禁苑中駐紮著禁軍,沿著宮牆往東,穿過西內苑就是太子東宮,若有事,護衛可及時到達,所以太子和齊王沒有做過多準備,警惕性也很低。

武德九年,突厥南侵,太子推薦齊王統兵出征,並要求調動李世民手下大將秦瓊、程知節、尉遲恭等,李淵同意了;太子和齊王計劃在踐行宴上殺掉李世民,並尋機殺掉幾員大將,結果這一計劃被東宮官員王晊密報給李世民。

而玄武門守將之一的常何是李世民早就安插進去的,是他關閉大門,擋住了東宮援軍。

僅從這兩點來看,太子和齊王的情報工作就比李世民差很多。

常何關閉玄武門,擋住的不僅是東宮援兵,還有北面的禁軍,更是斷絕了禁軍和李淵之間的直接聯繫,沒有李淵的命令,禁軍不敢擅動。

李世民同時派尉遲敬德帶兵逼宮,李淵毫無防備,又調不來禁軍,若有遲疑恐怕性命不保;何況太子、齊王被殺,法理上能接班的只有李世民,不答應也得答應了。

這裡要提一下秦王妃,也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后。她盡心孝順公公李淵,同時交好宮中妃嬪,施恩於宮女太監,在宮中支持者眾多。在政變發生前,很容易就鎖定了李淵的位置,尉遲敬德也才能那麼快、那麼突然的出現在李淵面前。


寒星針


玄武門事變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實際上它是唐初內部權力分配失敗後,矛盾的集中爆發。當然消滅太子李建成是奪取大唐權力最關鍵的一步,但卻並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拿下李淵所控制的禁衛軍。




首先說一下,李淵被奪權實際上從唐初定都長安城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公元616年七月初四,李淵在山西晉陽誓師起兵,四個月後的十一月初九,李淵順利攻入長安城。第二年五月,李淵登基稱帝,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此時距離李淵起兵僅僅過去了10個月。

戰爭出奇的順利使得李淵過早的稱帝,當然早早的稱帝也有好處,一來可以牢牢的佔領大義,吸引人才,二來也還可以有效的管理國家,制定法令。但在戰爭頻繁的時候過早稱帝,國君留守國都就出現了大問題,那就是國君會逐漸的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



李淵當時也發現了這一問題,由於李世民軍功威望的提升,自己逐漸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為了制約李世民,李淵採取了制衡的策略。即在外由李世民、李元吉共同帶兵作戰,雙方共同牽制。另外賦予太子李建成一定的權力,讓李建成有足夠的實力制約李世民。

很可惜李元吉不爭氣,李世民基本上是百戰百勝,而李元吉則是百戰百敗。留守太原老家時把老家都丟了,最後由李世民給他擦的屁股。之後李淵又派李元吉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李世民將劉黑闥的主力打敗後被調回長安,這是一個明擺著給功勞的機會,結果李元吉還是沒抓住,被劉黑闥的敗軍追著跑。

軍隊內以李元吉制衡的手段失敗了,李世民的權威也順利達到了頂峰,官職也做到了司徒、尚書令、中書令。最後封無可封的時候,李淵將李世民封為了天策上將軍,並且允許了李世民開府治事,位置在諸王之上。



李世民開府治事後,唐廷內部出現了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大部分優秀的將領進入了秦王府,一時間李世民似乎掌握了長安以外大半的軍權。

為了再次制衡李世民,李淵無奈選擇分割權力給李建成,讓李建成有能力去制衡李世民。李建成有了父親李淵的支持後如虎添翼,在長安城內面對李世民時有壓倒性的優勢。

當時在長安城內,李氏父子四人共計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淵掌管3萬禁衛軍,號稱“元從禁軍”,負責玄武門周圍的守衛。元從禁軍是李淵控制長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淵為了安撫他們的軍心,將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賞賜給了他們,因此元從禁軍也稱北門屯營兵。

李建成有長林軍2000人,另有300名驍勇騎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元吉有700府兵。

▲唐長安平面圖▲


實力的差距過於明顯,李世民知道在長安城內無法有大的發展,於是向李淵請命鎮守洛陽,目的在於結交關東豪傑,以備將來反攻關中。

李淵最初同意,但李建成看清楚李世民的計劃後苦苦哀求李淵,最終李淵聽了李建成的建議後否決了李世民的請求。但與此同時,李淵做出了一件非常昏庸的事情,那就是調任李建成手下將領常何做了玄武門三把手,掌管一定的數量的屯營兵。

或許李淵的想法是增加李建成的權威,讓李世民在太子之爭中知難而退。但這一招確實非常昏庸,可以說是一個沒有經過大腦的想法。

第一、人都是有私心的,而且富貴這種東西讓人上癮。當時的李淵已經60歲高齡,其部下已經為了自己將來的榮華富貴開始結交年輕的太子或者秦王。此時的李淵應該做的是防備他們的勢力向自己的核心權力滲透,以避免自己的權威衰落。但李淵卻反其道而行之,讓太子的人進入元從禁軍,掌管屯營兵。最終屯營兵其他將領開始在各大勢力間搖擺不定,這就包括屯營兵一把手主將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將呂世衡。

第二、常何身份複雜。最初是瓦崗寨將領,後來又追隨了李世民打天下,在李建成攻打劉黑闥時成為了太子府的人。讓一個身份如此複雜的人管理重中之重的玄武門,難道就不怕常何是雙面間諜嗎?




李世民眼看自己無法逃往洛陽,於是策反了身份複雜的常何[也有一說,常何本就是安排在李建成身邊的臥底],策反後的常何成為了李世民的間諜。李世民也因此有了抗衡李淵、李建成最關鍵的資本。於是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2日乘著夜色埋伏在了玄武門附近。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李世民迅速做掉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後,並且派尉遲恭逼宮李淵。

這時北門屯營兵在幹什麼呢?當時屯營兵主將敬君弘、中郎將呂世衡看到太子、齊王被殺後,知道太子大勢已去。所以在太子府、齊王府士兵來複仇時,都選擇幫助李世民,後來這兩位沒有準備的將領還被太子府的人給砍死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李淵的權威已經衰落到了極限。



李淵當時也知道了情況,至此明白了過早稱帝使得自己喪失了軍權,令常何進入軍權核心確實是一個混招。如今制衡手段徹底失敗,自己根本無法控制核心的北門屯營兵。於是在裴寂等人的建議下果斷放棄了名義上的權力,下令讓屯營兵和太子府的人放下武器接受李世民的調遣。至此,李世民接管了長安城內所有的軍隊,奪取了大唐最高權力,開啟了貞觀之治。


我是越關


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玄武門之變,並不是一次突發行為,而是經過了長時間謀劃的,消滅太子只是計劃中的一環而已,至於為什麼禁軍沒有來,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

唐朝時長安有兩個玄武門,一個在太極宮,一個在大明宮,大明宮是唐高宗時期所建,李世民發動兵變的玄武門,是太極宮的玄武門。

大唐開國初期,軍制方面沿襲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的基層單位叫折衝府,折衝府上是衛,而唐初的禁軍就是在府兵中挑選,輪流去京城擔任防衛任務,每一個月就輪換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有人在禁軍中私自培植黨羽,犯上作亂,這些軍隊負責京城的防衛,但不負責皇宮的保衛工作,因其指揮所位於京城南端,被稱作南衙軍。此外,負責皇宮保衛工作的號稱北軍,唐高祖稱為“元從禁軍”,唐太宗時稱為“北衙七營”。北軍將士皆駐紮在玄武門北面,玄武門因其地理位置和建築規模成為北軍的重要戍守之地,某些時期甚至成為北軍的指揮中樞。因此,北軍就相當於禁軍。

一但皇宮有事,北軍是最先反應的部隊,因此,要想政變成功,唯一的途徑,就是在護衛宮廷的北軍身上打主意。

但是,北軍向來受到唐高祖李淵的高度重視,他早就讓太子李建成負責北軍事務,北軍的高級軍官都直接聽命與皇帝或太子,李世民想要拉攏他們,或者攻打北軍,都不現實。唯一可行的就是在北軍的下級軍官上打主意,很快他就找到了一個人---常何,此人曾經跟隨太子李建成,算得上是太子的老部下,剛剛被李建成調入北軍宿衛,時任左羽林兵曹,其值守地點就在玄武門城樓之上,李世民不知道用了什麼方法,很快就常和收為已用。

宮廷政變最關鍵就是對時間的把握,務求一擊必中,在極端時間內取得最高權力,而且,要隔段主政者與外界的聯絡,使其無法調動軍隊,而軍隊也情況不明,不敢貿然行動,如果沒有做到這幾點,那就是死路一條。西漢時太子劉據起兵造反,就是沒有及時控制住漢武帝,最後被反殺。而李世民,顯然深諳其中道理。

唐長安城東、西、南三面被郭城包圍,若城外軍隊到宮城救援,勢必行進速度緩慢,若是宵禁之時,援軍更是寸步難行。宮牆北方為禁苑,場地相對空闊,適合軍隊來援,高大的玄武門就成為連接宮城內外唯一的屏障。

玄武門高有二十餘丈,牆體用大青磚砌成,上為高聳的門樓和牆垛,下為闊大的門洞。該門洞有三重門,皆用終南山山上的千年椴木製成,為保堅固,門上還鑲嵌了許多闊如手掌大小的青銅釘。

李世民顯然精準地謀劃了整個政變過程的細節,常何的歸順是他整個事件的制勝點。因為有了常何的支持,李世民可以率人乘著夜色進入玄武門埋伏,當李建成和李元吉毫無戒心地進入玄武門後,常何令人關上大門斷其退路,那邊的伏兵頓起,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也並不是溫順的綿羊。整個太極宮長度也不過三四里,寬度兩三里,雖然李世民關上了玄武門,但是裡面動靜鬧得這麼大,外界不可能一點也不知情。當得知太子被圍後,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等太子親信當即點起東宮、齊府(齊王李元吉的親兵)兩千餘人來攻玄武門。

這時候,玄武門的作用就顯現了出來,由於城牆高大,雖然太子這邊人多勢眾,但是破不開城門。玄武門的設計本來是防衛宮廷,但是此時卻成了一道生死之門,裡面想逃命的出不來,外面想救人的進不去。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尉遲敬德拿著他們的人頭向太子府兵示眾,太子部下一看大勢已去,當即潰散。

緊接著,李世民就要去逼李淵交權,因為玄武門雖然高大,但李世民兵力終究太少,撐不了太久。對於逼迫李淵交權這件事,《資治通鑑·唐紀》寫道: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自東上閤門出宣敕,眾然後定。上又使黃門侍郎裴矩至東宮曉喻諸將卒,皆罷散。”

李世民並沒有自己直接去和李淵談,而是派了尉遲敬德去和李淵交涉。一方面,這終究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李世民不想和自己的父親刀兵相見,另一方,尉遲敬德乃一介武夫,對李淵來說更有威懾力。果然,尉遲敬德“擐甲持矛”面見李淵,讓李淵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加上身邊的大臣大都倒向了李世民,李淵也不想再做無謂的反抗,交出了所有的權力,李世民順利當上皇帝。


一卷青史


怎麼說呢?其實李淵的所謂禁軍,本來是控制在太子李建成手上,後來禁軍首領被李世民收買了。

可以這麼說,正是由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才引發了大唐一系列的奇怪事情,比如武則天登基,比如唐玄宗的清洗,比如安史之亂……

因為李世民此舉破壞了自古以來的一個傳統,那就是自古帝王立太子,都是從嫡長子開始的,除非嫡長子幹了大逆不道,或者是沒等到皇位就一命嗚呼,否則,只要嫡長子活著,老二永遠是老二,做不了老大。

而因為李世民此舉打破了傳統,還要名正言順的表明自己打破傳統的正義,那麼武則天登基就順理成章了,既然太宗皇帝都沒有遵守規矩,我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這世道,不就是誰實力強,誰就是老大嗎?

包括後來的各位長公主,不是也標著武則天為榜樣,一個個的叛亂嗎?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氣數也終於走到了死衚衕。

那麼回到玄武門事件本身,這是一次挑戰規矩的事件,作為皇上的李淵到底是什麼態度呢?

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李淵有意扶持太子李建成的話,他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給李世民加官進爵,也不會一次次派他出徵,這樣勢必造成功高蓋主的現象發生。一旦太子即位,怎麼鎮得住李世民,而李世民這麼大的軍功,又怎麼會安心在太子李建成手下?

可以說,時間越往後移,李淵就越痛苦,按照規矩就是立嫡長子為太子,李建成前期也多次帶兵去立功,幾乎沒有敗績,包括李淵起兵的第一戰就是他去打的,來回只用了九天,奠定了自己“義師”的形象。

後來因為做了太子,沒有辦法再帶兵出征,一方面為了安全,另一方面京城也需要他處理政事,更重要的是那時候的李建成已經開始學做皇帝了,哪能隨便出征。

這時候李世民才展現出超凡的打仗天賦,隨著位置越來越高,一個“秦王”頭銜,顯然蓋不住他的野心!

按照李世民登基後寫的史書記載,原本是太子李建成要害秦王李世民,李世民還跑到老爹李淵處哭泣,控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跟後宮嬪妃淫亂:

“兒臣絲毫沒有對不起皇兄和皇弟,現在他們卻打算殺死兒臣,這簡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遠地離開父皇,魂魄歸於黃泉,如果見到王世充諸賊,實在感到羞恥!”

這個老爹回答的是,明天喊李建成和李元吉到宮裡來問罪。

可是如果明天他倆真的到宮裡來問罪了,反而是李世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於是他就在玄武門設下了十面埋伏,只等明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上鉤。

前面也提到了,此時的禁軍已經被李世民買通了,裡裡外外都是自己的人,甚至連李淵都沒有辦法調動軍隊。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本來就得到消息,李世民要害他,但是畢竟做了這麼多年太子,對宮裡的情況還是比較自信的,這才害了他們倆。

雖說李世民上位之後,對國家的發展做出過貢獻,但是他的行為註定不能被人推崇,如果僅僅是自保而已,為什麼玄武門事變之後,還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孫趕盡殺絕?

為什麼李淵在玄武門事變幾天後,就趕緊下詔退位,躲起來當了太上皇?

而人們都是趨炎附勢的,一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身亡,大勢已去,也就默認了這個結局,包括皇上李淵。

畢竟一個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手持兵器跑到皇帝面前,周圍的大臣沒有一個敢出大氣的:

“現在東宮人馬還在抵抗,請皇上下令讓他們停止作亂,全部聽從秦王號令!”

他還能怎麼辦?

繼續抵抗?

那他很可能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場,歲數都大了,自己也只剩下一個兒子了,沒得選啦,索性認了吧!

這就是整個問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