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有十八路反王,為何最終是李淵得到天下?

蔣麗琴


陳寅恪先生提出的關隴貴族的概念,從宇文泰設八柱國開始,託周改制而實行鮮卑化的政策導致出現了歷史上新的貴族階層關隴集團,上層將相雖不停變換,固化下來的實力人脈積聚成世家望族,這些人財勢力足,舉手投足左右天下,宇文護能建周代魏,楊堅能夠輕易取代北周也是因有這些勢力作為後盾存在。這股勢力的存在,無論誰當上皇帝都難以安枕,楊堅如是,楊廣也如是,父子二代不遺餘力引入清流,打擊關隴貴族,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間接導致亡國和李淵的代起。


楊堅父子特別是楊廣的不遺餘力打擊世襲貴族,通過把爵位世襲改為五等爵制,系列削弱行為動了關隴集團的蛋糕,這些人也沒有坐以待斃,通過聯姻抱團等方式取暖形成派中有派,上層鬥爭白熱化,體現在楊廣對破齊破突厥有大功的元老大臣楊素,表面雖恩寵,在他生病期間派出御醫診治,暗地裡卻常常問楊素還能活多久,楊素心知皇帝的忌憚,寧願不吃藥祈求早點死,楊素兒子楊玄感也是因為受不了楊廣的猜忌乘勢起兵,兵敗自殺,皇權與貴族的鬥爭大體如此。(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待到隋煬帝三徵崩盤,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楊廣灰心喪志,假借出遊逃遁江都,留下二個孫子分別鎮守洛陽長安抵擋義軍。這時,李廣的姨表兄,太原留守李淵看準時機起兵,一路招降納叛,直取重心攻克長安,不足半年,樹起一股屹立於義軍之林的勢力,出手的快速與穩準狠,令天下人側目。(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到第二年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李淵見機會來了便踢開楊侑自己稱帝建國。隨後四處討平各支義軍。

李淵的快速成功取代隋朝,與他個人的身份有關,李淵祖父李虎,西魏八柱國之一,老牌的北周關隴貴族,在上層根深葉茂,又與楊廣有姨表關係,擁有不少人脈,他的能夠成功,恰好與楊堅楊廣打擊關隴貴族的努力有關,李淵重拾起貴族代言人的旗幟,左右騰挪,提出要恢復文帝舊制,反對楊廣之後對關隴貴族的摻沙子和稀釋削弱的做法,當然得到大量舊勳官舊貴族的支持,如王珪、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無不歸心輔助。同時,在未起事前李淵已經上下其手未雨綢繆,外聯突厥,安插心腹在長安策應,對外示之以弱,在兒子李世民的推動輔助下,謀定而後動,終於取得天下。


南方鵬


關於隋末十八路反王筆者查閱多種史料皆有不同的記載。

這裡筆者引用《說唐演義全傳》第三十四回"袁天罡驅神造殿 李元霸力賽成都"的描述,十八路反王分別如下:瓦崗程咬金,稱混世魔王;濟寧王薄,稱知世王;相州高談聖,稱白御王;濟南唐璧,稱濟南王;蘇州沈法興,稱上樑王;江陵蕭銑,稱大梁王;山後劉武周,稱定陽王;湖廣雷大朋,稱楚王;河北李子通,稱壽州王;魯州徐元朗,稱淨秦王;楚州高士達,稱楚越王;明州張金稱,稱齊王;沙沱羅於突厥,稱老英王;武林李軌,稱淨梁王;幽州鐵木耳,稱北漢王;夏州高士遠,稱夏明王;陳州吳可宣,稱勇南王;曹州孟海公,稱宋義王;

這十八路反王是在圍攻四明山時聚集一起,推舉混世魔王做都盟主,本想圍困隋煬帝,無奈遇山李元霸發飆錘震四明山,單槍匹馬殺退十八路反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反王都是落草為寇,因隋朝的腐敗,而不得不反。可以說這些人有得天下的實力,確沒有得天下的雄心。

所謂兵不強、馬不壯、將不廣、財不足、智不夠、心不大、這樣的隊伍如何能稱雄穩定至尊?最後白白便宜了李淵。當然李淵能稱雄還有以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有足夠的的謀略。在亂世中直接西攻長安, 控制長安以保楊侑幼帝為名,政攝天下,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阻力。

2、充分的利用李密王世充等幾路實力較強的反王互相大戰消耗實力,進一步的為自己的問鼎創造條件。

3、兵多將廣實力強大,特別是兒子李世民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

4、深知為政之道,能善待百姓,促使天下人心歸附。

5、能夠隱忍。李淵其實早有稱帝之心,但是隱而不發。一直韜光養晦他知道如貿然稱帝,很快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同時也會成為隋軍主要的打擊對象。

以上幾點便是李淵能得天下的原因,各位看官認為如何?


彈指千年



用戶93176231945


十八路反王一般指隋末的十八支起義軍,這些起義軍都身懷絕技,武藝高強,可是為什麼只有李淵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贏家,這就是很多隋唐歷史愛好者喜歡討論的問題。我們今天就一一捋一捋這十八位英雄好漢的興衰路。

西魏王:金墉城李密

李密是隋末江山的主要競爭者之一,出身顯赫,家族四世三公,堪比袁紹。李密也是瓦崗軍的主要領袖,瓦崗山就是在他的手上壯大起來的。但是李密趁酒宴誅殺了瓦崗山首領翟讓,使得瓦崗山迅速分崩離析,之後屢戰屢敗,投在了李唐門下,後因謀反被殺。

可以說李密是自作孽不可活,身為貴族,野心膨脹,導致實力迅速下降,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資本。

知世王:濟寧王薄

王薄是農民起義軍首領出身,主要勢力範圍在山東及周邊地區,自詡為“知世郎”。王薄主要是因為麻痺輕敵不慎為隋齊郡通守張須陀所敗,從此一蹶不振,只能在山東境內打游擊,最後降唐。

定陽王:山後劉武周

劉武周主要依附突厥勢力,佔據了晉陽和河東地區。但是劉武周沒有割據的打算,每到一地就掠奪一地,

“軍無蓄積,以虜掠為資”,這就使得劉武周很難長期在中原維持統治。最後被秦王李世民所敗,逃到突厥,為突厥人所殺。

大涼王:涼州李軌

李軌是涼州著名豪望,為人機智多謀,能言善辯,又能賑濟貧窮,被鄉里稱道。隋大業末年被任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隋唐年代甘肅河西地區割據者,曾稱帝,後兵敗於唐朝。

其他的人就不足為據了,這四位就已經代表了大部分的軍閥,而這樣的軍閥是很難有問鼎中原的決心的,李淵成為最後的贏家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歷史隆中對


在評書中,四明山圍攻隋煬帝的有十八路反王,他們是瓦崗寨大魔國混世魔王程咬金、大涼王李軌、小梁王蕭銑、濟寧王王薄、江南王沈法興、冀州王高士達、江淮吳王杜伏威、南陽王朱燦、河北鳳鳴王李子通、金提王張稱金、西秦霸王薛舉、曹州宋義王孟海公、相州白御王高談聖、兗州魯王徐圓朗等人。十八路反王並不定是這些人,每個人的見解並不相同。

隋末瓦崗起義,各地農民起義吸引了朝廷大部分兵力,京都長安防守力量薄弱,李淵秋天從太原起兵冬天就攻克了長安,立了偽帝,把控了中央政權,站了先機。隨後南征北戰終於統一了全國。在諸侯王之中李淵有關隴門閥的支持,兒子給力,手下將領賣命,其他反王大多是起義軍打不過這種有建設綱領的正規軍,有沒有共同合作反抗李淵,最後被唐一一滅掉或者收攏。從這裡可以看出,先起義的都沒有好果子吃,比如劉邦起義就比較晚,靠陳勝吳廣起義和項羽等人把秦朝折騰的不行了再出手奪取勝利的果實,又比如明朝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還稱王,末代王朝隨不是好槍但是槍打出頭鳥啊。



何以知世


十八路反王分別是:瓦崗程咬金稱混世魔王,相州高談聖稱白御風王,蘇州沈法興村上樑王,山後劉武周稱定陽王,濟寧王薄稱知世王,濟南唐壁稱濟南王,胡廣雷大鵬稱楚王,江陵蕭銑稱大梁王,河北李子通稱壽州王,魯州徐元朗稱淨泰王,武林李執稱淨梁王,楚州高士達村楚越王,明州張稱金稱齊王,幽州鐵木耳稱北漢王,夏州高士遠村夏明王,沙陀羅於突殿英王,陳州吳可宣稱勇南王,曹州孟海公稱宋義王。


隋末反王中,真正比較厲害的有這幾位,夏王竇建德,魏公李密,定楊可汗劉武周,唐王李淵,洛陽王世充。可以說隋末的天下就是他們幾位在爭。

這裡不得不提一句,隋朝末年,各地起兵抗暴的變民首領,幾乎是比暴君還要殘暴的匪徒,其中只有夏王竇建德,從平民中崛起,而能保持善良,可以說在中國5000年曆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可惜天命不歸他,在最緊要的關頭,他馬前失蹄,從而失敗被擒。


李淵為何最終能得到天下?主要有以下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天命所歸。李世民有幾次都差點失敗被擒,可突然又轉危為安,不能不說是天意。

第二,李唐集團運用了正確的謀略。直接西攻長安, 控制長安,且不急於稱帝,而是保楊侑為小皇帝,最大限度的減少阻力。


第三,李密,王世充等比較大的軍閥之間互相大戰,消耗了實力,也為李唐集團贏得了時間。

第四,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李建成,都是一代豪傑,能知人善任,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能善待百姓,天下人心逐漸歸附,最多奪取的天下。


金魁星


公元604年,楊廣弒父殺兄登基執政,對外窮兵黷武連年戰爭,對內大興土木,修宮殿,鑿運河,百姓財力俱竭。山東、河南連發大水,淹沒30餘郡,政府官員橫徵暴斂,天怒人怨,史稱“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掬為茂草”,農民起義軍星羅棋佈於各地。

當時號稱有十八路反王,為何最終是李淵得到天下?

一、格局高遠:

李淵是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父親李昞,北周時期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姨母是隋文帝獨孤皇后,世代顯貴。

正是無以倫比的家庭背景,特別是在姨母的關愛下,仕途一路高歌,最後升任太原太守。

實際上,王候就有種乎,試想一下,尋常百姓家的孩子在放羊為生計奔波時,人家在研究排兵佈陣;尋常百姓家孩子在用尿和泥摔粑粑玩時,人家在研究治國理政,寒門難出貴子,難在格局。

二、未雨綢繆:

自615年,李淵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起,他奉命平叛母端兒、敬盤陀、甄翟兒等農民義軍,鎮壓過程中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李淵以“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年不忘”的胸懷廣結豪傑之士,為已所用。

我們從後期的功臣名單中就可見一般:

裴寂、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柴紹、唐儉、殷開山、劉世龍、劉政會、趙文恪、武士彠、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許世緒等等,李世民、李建成的左膀右臂還未列其中。

三、佔據地利:

隋朝時期,太原乃“天下精兵處”,軍需物資經過多年的儲備,城中已是“府庫盈積”,“太原糧餉可支十年”。當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後“私竊甚喜”,軍馬未動,糧草先行,李淵已獨佔天機,同時隋朝政府失去量物資儲備,更是士氣的打擊。

四、天賜良機:

李淵家族是關隴集團八大家族之一,這些家族富可敵國,他們為保證政權不出集團,經常內部通婚,如孤獨信共有七個女兒,老大嫁給了北周明帝,老四嫁給了李淵,老七嫁給了楊堅,這些家族左右當時政治格局,當初楊堅能輕而易舉的取得了天下,正是因不楊堅的父親和岳父獨孤信都是集團成員,獲得集團支持密不可分。

隋煬帝繼位後,為了獨霸大權,拉攏南方貴族打擊關隴集團,關隴集團絕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李淵正是合適代理人選,關隴集團為李淵起兵提供了大量的軍隊和錢財。

五、時機精準:

公元616年,農民起義如星星之火,在全國已成燎原之勢,但李淵卻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獨享漁翁之利,當農民起義軍已基本摧毀了隋王朝的統治力量,李密,王世充等比較大的軍閥之間互相大戰,消耗了實力,李淵覺得時機成熟,公元617年,殺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在晉陽正式起事。

六、謀略科學:

李淵制定了“乘虛入關,號令天下” 的戰略,以入關奪取長安為軍事目標,以開創帝業,最終取代隋為政治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又強調以"廢皇帝(指隋煬帝)而立代王" 為策略,在戰略上北結突厥、東和李密,西攻長安,不急於稱帝,而是保楊侑為小皇帝,最大限度的減少阻力。

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公元617年,李淵率軍攻陷長安,立楊侑為隋恭帝。隋恭帝任命李淵為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進封唐王 。

618年5月,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帝位於長安,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李淵時任滎陽太守時,相面高手史世良告訴他說:“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說的話。”

扯來半天原來是命中註定的!


美麗青春您真痘


公元604年,楊廣弒父弒兄登上帝位成為隋朝第二位皇帝,史稱隋煬帝;公元612年至公元614年,楊廣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力大損,百姓苦不堪言;公元611年,瓦崗寨率先起義,與此同時,全國民怨沸騰,各地義軍此起彼伏,隋朝大限將至;

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反隋,5個月後攻破長安,一個新的帝國神話—-唐朝就此出現。那麼,當時一共十八位反王,為什麼最後是李淵得到天下呢?

首先,李淵的背景不是其他的草根出身的諸侯可以比的。李淵是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代,父親李昞是北周的柱國大將軍,李淵承襲了父親的唐國公之位,且在公元615年的平叛母端兒、敬泮託的起義中,不斷擴充實力,這使李淵初期就有了得天獨厚的資本。

其次,李與淵得到了關隴集團的支持,從而得到了大批的兵馬錢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了糧草自然能在後來的戰爭中取得優勢。

第三,當時的各路諸侯雖多,但大多數視人命如草芥,不得民心。少數幾個愛民的,也彼此攻伐不休讓李淵趁機坐大,等他們意識到誰是最大的敵人,早已悔之晚矣。

第四,李淵擁有最多的人才,當時天下諸侯雖多,但大多數都是庸才,既沒什麼過人的本領,也缺乏能人輔佐。偶爾有一些資源的,如李密,又猜忌能人,導致眾叛親離,最終兵敗。

而反觀李淵,手下能人濟濟,先不說李淵的幾個兒子李世民、李元霸等,秦瓊、羅藝、、劉文靜等,這樣的人才李淵不知有多少。綜上所述,雖然隋唐時期有十八路反王,對最終得天下的一定是李淵。




文史墨客


楊廣荒淫無道,窮兵黷武,一意孤行,,終於引發天下大亂。

楊廣三徵高句麗,實施全國徵兵,道路上就經常有數十萬人晝夜不停的增援,沿途都佈滿了屍體,又徵發民夫運量,運糧的農夫一去不復返,致使田園荒蕪。山東河南又發大水,淹沒30餘郡,而且地方官員又貪婪又殘忍,所以官逼民反,山東省境內,王博,竇建德,張金稱,高士達先後聚眾起兵,613年,楊玄感於黎陽起兵,西攻潼關,雖然楊玄感兵敗被殺,

其黨也被殺3萬餘人,流放6000多人,然全國民變也不可自制。

隋唐政權交替之際,內戰長達13年之久,人民苦不可言。

十八路反王說法不一,《說唐全傳》的18路反王是指:

瓦崗程咬金稱混世魔王,相州高談聖稱白御風王,蘇州沈法興村上樑王,山後劉武周稱定陽王,濟寧王薄稱知世王,濟南唐壁稱濟南王,胡廣雷大鵬稱楚王,江陵蕭銑稱大梁王,河北李子通稱壽州王,魯州徐元朗稱淨泰王,武林李執稱淨梁王,楚州高士達村楚越王,明州張稱金稱齊王,幽州鐵木耳稱北漢王,夏州高士遠村夏明王,沙陀羅於突殿英王,陳州吳可宣稱勇南王,曹州孟海公稱宋義王。

隋末法王中,真正比較厲害的有這幾位,夏王竇建德,魏公李密,定楊可汗劉武周,唐王李淵,洛陽王世充。可以說隋末的天下就是他們幾位在爭。

這裡不得不提一句,隋朝末年,各地起兵抗暴的變民首領,幾乎是比暴君還要殘暴的匪徒,其中只有夏王竇建德,從平民中崛起,而能保持善良,可以說在中國5000年曆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可惜天命不歸他,在最緊要的關頭,他馬前失蹄,從而失敗被擒。

李淵為何最終能得到天下?主要有以下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天命所歸。李世民有幾次都差點失敗被擒,可突然又轉危為安,不能不說是天意。

第二,李唐集團運用了正確的謀略。直接西攻長安, 控制長安,且不急於稱帝,而是保楊侑為小皇帝,最大限度的減少阻力。

第三,李密,王世充等比較大的軍閥之間互相大戰,消耗了實力,也為李唐集團贏得了時間。

第四,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李建成,都是一代豪傑,能知人善任,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能善待百姓,天下人心逐漸歸附,最多奪取的天下。

這便是李淵能得到天下的原因,各位同意否?


七七43430


說18路反王的話,那是演義裡面的說法,這裡面也有一些水分,但是比較有勢力的,確實有那麼幾支強大的起義軍。

在所謂的18路反王裡面,李淵並不是其中之一,而且他的軍隊只有3萬人,況且他和大隋王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他選擇背叛大隋王朝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處境很危險,可以說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他能依靠的也就手裡這3萬多軍隊,相比較於其他地區的各路反王,李淵手裡面部隊少的要命。

那麼李淵是怎麼做到逆襲,並且奪取天下的呢?

首先第一點,李淵當時看出來,大隋王朝雖然被隋煬帝折騰得千瘡百孔,但是還是有底子在的,所以李淵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挾天子以令諸侯,攻下長安以後,立楊侑作為一個傀儡皇帝,這個舉動很顯然就已經消除掉了很多人的敵意,原先在長安周邊的,屬於大隋王朝的那大大小小的軍閥,一下子聽李淵這麼做,當然對你元十分佩服,所以不能夠說歸順於李淵,但至少也算得上是沒有給李淵找麻煩。

這就給了當時李淵很長的一段休整的時間,去確定自己未來究竟該做什麼?不該去做什麼?發展方向在哪?

接下來宇文化及幫了李淵一個忙,宇文化及勒死了隋煬帝,可以說成為了眾矢之的,這個時候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宇文化及,而不是李淵,由此造成兩個結果,第一,李元可以安心的在自己的地盤兒發展自己的勢力。第二,它可以將所有矛盾的中心全部集中在了宇文化及的身上。

當宇文化及覆滅以後,其實當時天下的勢力已經基本上明朗化,本來李淵應該接手的,但這個時候王世充和李密又趕到一塊兒去了,這兩個最強大的勢力打了個你死我活,(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原因便是在宇文化及的討伐戰裡面,二者分贓不均,這給了李淵可以說一個天降大禮包的機會。

當然,李淵也不是一個傻子,知道她叫亂世之中只有實力強大才是能夠成功的唯一路徑,自己的兩個兒子可以說最大程度地貫徹了自己的思想,不斷地吸收人才,不斷的壯大自己手中的勢力。雖然二者最後兵戎相見,但對於李淵這個集團來講,他的勢力確實在不斷的增大。

這是一個好處,同時也是一個隱患,這個隱患未來在玄武門兵變裡面顯現了出來,當然現在對於李淵來講,這是絕對的好處。

有了這些東西在保障,李世民在後來與王世充的作戰裡面,徹底消滅各路反王,打下了一個

很好的基礎,李淵的崛起,確實是一個偶然,無數個不應該有的因素,最終導致李淵無數次逃過一劫,並且笑到了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