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于帅历史与诗歌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李渊的禁军都去哪了

按正史的记载来看,当时皇城的禁军分成了两种状态:

以值守玄武门为主的禁军本身就都是李世民的人。比如:中郎将常何,中郎将吕世衡,云麾将军敬君弘等人。他们协助李世民击杀建成、元吉。

而其他禁军应该还处在懵逼状态。好端端的几个皇子突然打架,其中还包括太子和秦王。究竟谁在谋反呢?搞不清状况之下,怎么管?况且禁军的调动是需要一定的程序的,没有他们老子李渊的旨意,谁敢管?



但这里有个疑点,按理说发生这么大事,一定会有人第一时间向李渊报告。如果说事件发生的太快了,来不及报告,显然说不通,因为我们看史书记载: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尉迟敬德持矛来见李渊时,李渊还在划船赏景呢,看到尉迟敬德这个装束才知道出了事。

那么我们来看看尉迟敬德见李渊之前都做了什么事:

“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尉迟敬德与李元吉打了一仗,并救了李世民。



尉迟敬德打完仗才来见李渊,还跑了个第一名,坐了沙发。难道皇宫重地,其他人都是死人?何况尉迟敬德披甲持矛来见李渊,能这么顺利?侍卫不拦?

史书上并没有为此做出解释,我想合理的原因应该是李世民不只在玄武门安排了内应。一定也有人负责拦截外面和李渊的信息传递。

因为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在杀死建成、元吉之前,一旦李渊知道了信息,调动军队,自己必败无疑。凭李世民的文韬武略,是不可能不做出安排的。

而且李世民也有能力做这样的安排,李世民战功卓著,在武将中素有威望。禁军中很多将官都跟他一起打过仗,有很大的号召力。既然能拉拢常何,自然也能拉拢其他将领。



所以我的结论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做了精心的安排的,不但围敌(伏兵击杀建成、元吉),而且打援(向李渊报信的人)。皇城禁军虽多,在摸不清状况,又得不到命令的情况下,也就难以发挥作用了。


再说第二个问题:是的!消灭太子一党,李世民就胜利了。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有点多,喝口水,咱们一条一条的慢慢说:

一.李世民既是皇子,又是大唐的柱石,名正言顺,众望所归。

谋逆这种事,成功与否最终还是看人心的向背。若谋逆的是我,别说杀了个太子,就是杀了皇帝,恐怕也得被人五马分尸。

李世民既有韬略,又有人望,几场大战,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而且礼贤下士,处事公正,在朝中与军中都有极高的威望。包括建成一党都承认李世民的才能要强于李建成。比如魏征任东宫洗马时对李建成说:

殿下但以地居嫡长,爰践元良,功绩既无可称,仁声又未遐布。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意思是殿下您只是因为是长子的缘故才当上太子的,论功绩和人心,您可比不上秦王。

所以建成、元吉既死,余党作鸟兽散。那些中立的大臣也唯有支持秦王了。



二.父子连心,在李渊眼里亲情大于社稷

我也不知道这种看法对不对,但每次读到关于李渊的历史,总觉得他是个多情的人。

李渊面对儿子之间的争斗,其实是伤透了脑筋的。每次都是怒不可遏,暴跳如雷。但高高举起的板子总是轻轻的落下。建成、元吉与李世民身边的人都受过李渊的处罚,甚至有好多人人头落地,但这三个儿子谁受过重罚?无它,亲儿子尔。

在李渊明白三个儿子的矛盾不可调合之后,对李世民说:我知道你功劳很大,太子之位本来应该你做,但是建成当了这么久的太子,我实在不忍心废了他。现在你们不能相容,不如你到洛阳去居住吧。陕川以东的地盘都是你的,你可以用天子的仪仗。

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资治通鉴》

单从社稷的角度看,这是个彻头彻尾的馊主意,如果真这么做了,不天下大乱才怪。

但是从家庭的角度看,李渊对几个儿子是手心手背的疼爱,哪个也不忍伤害。活脱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尽量公平的把家产分给争执不休的儿子们。

所以在他得知建成、元吉被杀之后,除了伤心,也无可奈何了。他应该不忍心看到再死一个儿子。



三.形势比人强,李渊别无选择

且看尉迟敬德见李渊时的装束:“敬德擐甲持矛 ,直至上所 ,上大惊”。此时李渊还有没有话语权,是值得怀疑的。

李渊身边的重臣萧瑀、陈叔达对李渊说

“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这俩老头是基于公心,还是见风使舵,或者本就是李世民一党,不得而知。但从当时情况上来看,李渊显然已经无法左右形势了,他的诏书也仅仅是让玄武门事件从法理上显得漂亮些。

况且此时李渊还能怎么办?即便拼个鱼死网破,杀了李世民。他的大唐江山给谁?虽然下边还有二十几个孩子,但都尚在幼年。李渊心里也清楚李世民是最合适的继位人选。

其实归根结底李世民的敌人只是建成、元吉。李渊在没有建成这一选项的情况下,只会是他的父亲,不会是敌人。


老曹读书


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渊总共有26000人的部队,其中20000人是长安城守军,6000人是李渊的御林军,另外还有李建成跟李元吉的部队各1000人,总共效忠于李渊的人应该有28000人。反而是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只有1000人左右的部队,也正是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李渊跟李建成都大意了,他们实在想不到李世民竟然敢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兵变。

我们不应该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李建成也是一个牛逼人物,从整个唐朝的谋臣武将大部分站到他那一边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笼络人才有一套;

其次,在李世民李元吉四处征战打仗的时候,是李建成负责留守后方,调动粮草军资等等,也从来没有出差错,由此又可见,李建成可能在军事方面不如李世民,但是在内政方面也是不差的,至少在平均线以上,像这样的人不会傻到站着让李世民斩头的。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斩杀李建成主要还是运气成分在里头。当时的李建成认为李世民的实力远不足以对李唐政权构成威胁,也不认为李世民会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发动兵变。但是呢,李世民却在这种情况下出其不意的刺杀了李建成,完成了绝地大反击。

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兵变中获胜实际上是现代斩首行动的鼻祖。当时的大唐帝国总共有五个军区,其中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各掌管一个,李渊自己掌管两个。也就是说,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只有他们三人,李世民一出手就杀了其他两个李渊有的可能继承人,这使得李渊不得不让位给他,否则李渊再杀了李世民,那么三个儿子就全死了,李唐江山就得改姓了。这是李渊不愿意看到的事,毕竟两个儿子都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


优己


关于玄武门之变,其实有必要做一个真实的详细说明,李渊是拥有禁军,可是玄武门之变中这些禁军并不管事,消灭太子与李元吉,基本宣布这场兵变是胜利的了,也可以说算是已经夺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接下来为你仔细分析。


一、玄武门之变前的准备

为什么玄武门之变能够那么顺利,主要就在于李世民前期准备做得好,计划周密,才能够为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

他们分工明确,将所有能够用上的战斗力都集中起来,当时太子李建成自己拥有2000兵马,还有李元吉也有接近1000,两人的兵马加起来总共3000左右,而李世民只有1000左右,要是硬拼,肯定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李世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李建成的这些兵马要怎么处理,怎么去防范,还有李渊的禁军以及主力军队,这些都是李世民需要提前考虑的。

李建成的兵马好处理,毕竟是玄武门里边戒备森严,没人可以带兵进去,可是李渊的火力怎么办呢?这个才是最主要最现实的问题。

当然,李建成的兵马进不去玄武门,那李世民自己的兵马也进不去玄武门,这个事情显得十分棘手,也是必须要处理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李世民最聪明的一步就在于此,他提前先去试探了带兵的李靖和徐茂公,得知两人不参与也不反对,这样一来李世民来自外界的压力就小了,不用担心李渊的主力军突然出现,只需要搞好玄武门内部事情即可。

当时的玄武门有三股势力守备,一个是南衙兵,一个是北门兵,另一个是监门将军。这三股宫门守备军分属三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常何,而这三位将军,就是此次最关键的地方。

常何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建成也一直不知道常何早已经被李世民买通,所以李建成才敢那么大胆的去玄武门。另外两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历史资料中虽然没有说明是被李世民收买,可是他们后来根据趋势也只能支持李世民。

现在好了,搞定了一个常何,到时候自己要带人进去就从常何这里的门进入,十分安全可靠。另外两个人为什么最终也会根据形势来帮助李世民,或者说一开始选择中立,这就跟李世民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当时是十二卫大将军,还是尚书令。他的身份为这次兵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在唐朝京畿附近,共有十六个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并且平时一旦有战事,都是由其他十二卫带领下面折冲府的兵去打仗。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而一般意义上说的南衙兵则主要是指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这四卫,因为这四卫负责长安城的安全,所以南衙兵也叫南衙禁军,南衙兵由敬君弘负责,也就是说他带领十六卫中的四卫,那其余十二卫呢?

当时十二卫府兵归十二卫大将军管理,李世民正好是领十二卫大将军,名义上负责管理府兵;十六卫最终又归尚书省管理,李世民又正好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名义上还是负责管理府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李世民就是敬君弘的直接上司,平时交流接触很多,他当然更会偏向李世民,这一点毫无疑问。

南衙兵搞定、常何搞定,就只剩下一个北门兵吕世衡,叫两个人去劝导一下,他自己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肯定不会站错队。


二、消灭太子李建成

一切准备就绪,玄武门是可以放心进出了,而且外边的军队李靖以及徐茂公也不会轻举妄动,现在就可以放心带领自己部队进入玄武门埋伏好等待李建成送上门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带什么人马,因为李建成觉得常何就是自己的人,完全不用担心,可是当他进入玄武门之后,却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他打算转身离开,这时候李世民喊他,一边喊他就一边跑,李元吉看形势不对,就拔出箭射向李世民,可惜没有射中,李世民也射出一箭,将李建成射杀。

李元吉慌忙之中连续数发,依旧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紧追李元吉,结果不小心马被惊到,开始乱窜,李世民被树枝弄到地上,李元吉一看机会来了,立马调头冲过去想用弓弩将李世民勒死。

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带领70精兵赶到,一看李世民有危险,立即冲过去将李元吉杀死,并且砍下人头,还把李建成人头一并砍下。

外边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人看到里边形势不对,就打算冲进去救李建成,可是敬君弘、吕世衡严防玄武门,根本不让他们进来,这时候尉迟敬德将李建成与李元吉人头提到城楼上,并且跟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人马说:“你们的老大已经死了,你们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坚持呢,快撤回去吧。”

看形势不对,大家纷纷离开,只有冯立还不离开,史书记载“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是建成亲信。建成被杀后,左右多逃散,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所以冯立继续抵抗,最终将敬君弘与吕世衡杀死,才说大仇已报,遂纷纷离开。


三、逼宫李渊

如今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马暂时搞定(除了庐江王李瑗和罗艺后来起兵反抗李世民,兵败被杀,其余李建成的部下很多最终还是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李世民该继续去处理李渊的事情,这里才是最重要的。

尉迟恭早已经受命于李世民去软禁李渊,李渊看到尉迟恭,十分惊讶,连忙问道“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资治通鉴》”

尉迟恭告诉李渊是李建成与李元吉在外边造反,李世民正在平叛他们,并且要求李渊将禁军使用权交给李世民,以便李世民处理叛乱。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

意思就是说当时外边的南衙北门兵马还仿佛对李世民没有那么顺从,直到李渊亲自下令全部交给李世民处分,才内外安定下来。一切安定下来之后,李世民也去找到李渊,并且“跪而吮其上乳”。

李渊也是明白人,知道大局已定,况且只有李世民一个嫡子了,他只能昭告天下立李世民为太子,至此,玄武门之变顺利且没有意外的成功,李世民不久后成为皇帝,开启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李渊的禁军其实早就已经被李世民搞定,后来的事情,只需要杀掉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


李世民之所以取得如此顺利的成功,除了当时的精心计划之外,还有更多是李世民多年的战功,大家都心知肚明,自然不会轻举妄动,最后看到大局已定,很多人都明白该怎么做,这才让这场政变顺利,并且后来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嗔痴历史观


公元626年,在刚建立不久的唐朝京城长安玄武门爆发一场激烈的对抗。在这次冲突中,秦王李世民首先发难,埋伏了上朝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身亡,秦王李世民成为大唐王朝第一继承人。



我们在平常的电视、书籍中看到的大部分都描写了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秦王府兵和太子幕僚以及齐王府兵,而京城禁军却不知去向,仿佛禁军坐视两只武装力量角逐。

那么让我带大家回到公元626年的那个战场,去看看京城禁军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发背景】



李渊自起兵以来,依靠自己的部下以及李世民的军队不断收服其他的反隋势力,最终建立了唐朝。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世民和他手下的将军、谋士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李渊只是不断地提升他的爵位,再加封高官,丝毫没有立李世民为储君的意思。而李渊对于李建成却不断予以重任,意图将李建成立为储君。李渊在李建成集团与李世民集团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偏袒李建成一方,李世民集团逐渐处于弱势。



在即将面临的突厥威胁时,李渊将李世民大部分的部队以及将领调入征讨大军,却任命太子集团的齐王李元吉为元帅。而太子李建成集团也有意图借此机会铲除李世民集团。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李世民绝地反击,在自身弱势的情况下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展开大决战,最终取得胜利。

【京城禁军组成】

在京城长安城中一共有着3万禁军,这3万人马是保卫京城的重要力量。当然李渊为了可以牢牢控制住这支强大的力量,便将京城附近最肥沃的土地赏赐给了这群禁军,于是这只禁军又叫做“屯营兵”。



在这个时候除了这3万禁军,太子府还有着2000多人的东宫军队再加上数百府兵,另外还有700人的齐王府兵。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只有800府兵,是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

【事情发生时,禁军去了哪里?】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李渊为了使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做到一个权力平衡,便将太子府的常何调往禁军驻玄武门部队担任三把手。李渊这个举动动摇了禁军对李渊的忠心,禁军上下都在选择是选择受皇帝庇护的太子还是选择年轻有为的秦王。



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禁军驻扎在玄武门的长官敬君弘和吕世衡看见太子已死,便倒向了秦王李世民,最终却被冲过来的太子府兵乱刀砍死。



而那些其他的禁军因为事发突然,根本来不及前来玄武门救援或者说镇压这场叛乱。等其他的禁军反应过来时,李世民已经取得了李渊的授权,成为了唐王朝名义上的皇帝。

李世民在这个时候不仅消灭了太子还暗示李渊自己已经取得了唐朝的绝对控制,李渊不得已而退位。再加上其他的儿子已死,皇位迟早要传给李世民,于是李渊也就默认了这个结局。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1.说来话长,李世民是有备而来,之前,能征惯战的李世民在众谋士的谏议下,已收买了了李渊的众多将领,大部分都认财作父、见利忘义、讨好秦王,早沉默缴械了!

2.名义上禁军都是高祖李渊的,但暗地里都是李世民掌控的;李唐王室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身先士卒、纵横驰骋、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军中豪杰有目共睹,心中有数。

3.禁卫军也是李世民一手创建起来的,李渊远离战火弥漫的沙场,茶余饭后仰望明月,与后宫佳丽三千娱乐、潇洒、坐亭其成;没顾虑军心所向,其实,禁卫军的中心指挥权力早归秦王了,他自己还沉溺轻歌曼舞、天下太平之中。

4.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前,早收买死士潜入长安以备不测,花血本拉拢玄武门武将以随机应变,自己亲莅后宫赚起众嫔妃的眼泪与同情以造声势;并非冒险昏招,而是集思广益、运筹帷幄、谋定而动的举措。

5.玄武门之变是经过精心预谋、祥细策划的军事行动,后世并无异议;而李渊显然注重太子李建成的威仪与能力,而忽略秦王的草根势力与雄心壮志。


希望星晨58298869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李渊依然是实权皇帝,并没有被唐太宗李世民或者隐太子李建成架空。换言之,最起码皇宫的宿卫、京畿的驻军李渊是可以实际控制的,也不太可能假手他人,亲儿子恐怕也不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李渊手里是否有军队,而是玄武门发生太过突然,完全超出了李渊的预料。



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已久,这一点李渊心知肚明,他也曾经为此纠结过。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夕,李渊实际上已经决定对李世民下手、维护李建成的储君地位了,著名的“张亮谋逆案”实际上就是李渊迈出的第一步。但毕竟都是自己的亲儿子且李世民又战功卓著,李渊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较为稳妥的解决方案,并没有急于对李世民下手。“张亮谋逆案”更多的可能还是李渊在释放政治信号、敲山震虎,并没有打算就此拿下李世民。否则,就算张亮咬死了不招供,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呢?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世民和天策府的谋士、武将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危机,一场武装政变也在悄悄谋划中……但是,李渊并没有预料到李世民会这么快铤而走险。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当日,李渊还带着一群老臣在宫中享受呢!换言之,李渊事先根本没有得到任何风声、更加没有作出任何预先安排,可玄武门之变却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李世民先是拉拢了玄武门的守将,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玄武门没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太子与秦王大站,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首先考虑的恐怕都是自保,然后才是站队。而就在知情者为自己前途谋划之时,李世民已经迅速结束了战斗。这个时候的李渊还被蒙在鼓里,直到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站到了李渊身边“护驾”时,李渊才知道自家老二杀了老大和老四。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没有时间作出反应,调兵更加无从说起。尉迟敬德就全副武装站外自己身边,与其说是“护驾”,倒不如说是“逼宫”。只要李渊说一个不字,自己想善终恐怕都很难。手里控制了皇帝,皇宫宿卫、京畿驻军只能俯首听命,别无选择。武将、文臣们见皇帝被李世民控制、大势已去,更何况人家是亲生父子,自己搞不好里外不是人,根本没有几个人公然出头,李世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控制了整个京城。



近在咫尺的在京武将、文臣都选择了缄默,更何况是远在外地、不知细节的地方官员、驻军,他们知情后同样保持了缄默,观看时局的变化,根本不会轻举妄动。要知道,这不是外姓谋逆,是父子反目、兄弟阋墙,外人掺和进入,搞不好死无葬身之地!为了自家的性命和富贵,众人不得不仔细掂量。



面对李世民的逼宫,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李渊无可奈何,只能接受既成事实。不久之后,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仅仅是生命受到威胁,彼时的李渊也的确其别无选择。李渊的儿子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年龄断层,武德九年除了四个嫡子和庶出的李智云之外,其他庶出的儿子都没有成年!三子李玄霸和五子李智云在唐王朝开元建国之前便死去了,实际上武德九年时李渊只有三个成年的儿子。李世民杀了另外两个,剩下最大的弟弟李元景只有九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还是庶出!即便生命没有遭到威胁,李渊也别无选择。彼时李世民是唯一活着的嫡子、也是唯一成年的儿子,李渊重新册立皇太子,只有李世民一个候选人!这恐怕也是众多武将、文臣保持缄默的原因所在。



不过,李世民并没有满足于皇太子之位,在成为皇太子之后不久,李世民便逼迫李渊禅位,将目标指向了皇位。反正皇位将来也是李世民的、自己又被这个儿子给控制了,李渊索性就坡下驴,把皇位交给了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一切顺利,并没有什么波折。就这样,李世民由秦王变成了大唐王朝的皇帝,正式拉开了“贞观之治”的序幕。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首先说禁军。唐高祖李渊登基后,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三万,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为“元从禁军”,驻扎在皇城北面的禁苑中。

玄武门是皇帝住所宫城最北面的一道门户,往北过了西内苑就是禁苑,往南过了玄武门就直达皇帝所在的太极宫,所以这里守卫最严密,也最安全。



玄武门之变之所以发生在这里,是李世民和秦王府众人仔细商议后的结果。玄武门是宫城北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面见李渊,不可能带领太多护卫;北面的禁苑中驻扎着禁军,沿着宫墙往东,穿过西内苑就是太子东宫,若有事,护卫可及时到达,所以太子和齐王没有做过多准备,警惕性也很低。

武德九年,突厥南侵,太子推荐齐王统兵出征,并要求调动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李渊同意了;太子和齐王计划在践行宴上杀掉李世民,并寻机杀掉几员大将,结果这一计划被东宫官员王晊密报给李世民。

而玄武门守将之一的常何是李世民早就安插进去的,是他关闭大门,挡住了东宫援军。

仅从这两点来看,太子和齐王的情报工作就比李世民差很多。

常何关闭玄武门,挡住的不仅是东宫援兵,还有北面的禁军,更是断绝了禁军和李渊之间的直接联系,没有李渊的命令,禁军不敢擅动。

李世民同时派尉迟敬德带兵逼宫,李渊毫无防备,又调不来禁军,若有迟疑恐怕性命不保;何况太子、齐王被杀,法理上能接班的只有李世民,不答应也得答应了。

这里要提一下秦王妃,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她尽心孝顺公公李渊,同时交好宫中妃嫔,施恩于宫女太监,在宫中支持者众多。在政变发生前,很容易就锁定了李渊的位置,尉迟敬德也才能那么快、那么突然的出现在李渊面前。


寒星针


玄武门事变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实际上它是唐初内部权力分配失败后,矛盾的集中爆发。当然消灭太子李建成是夺取大唐权力最关键的一步,但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拿下李渊所控制的禁卫军。




首先说一下,李渊被夺权实际上从唐初定都长安城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公元616年七月初四,李渊在山西晋阳誓师起兵,四个月后的十一月初九,李渊顺利攻入长安城。第二年五月,李渊登基称帝,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此时距离李渊起兵仅仅过去了10个月。

战争出奇的顺利使得李渊过早的称帝,当然早早的称帝也有好处,一来可以牢牢的占领大义,吸引人才,二来也还可以有效的管理国家,制定法令。但在战争频繁的时候过早称帝,国君留守国都就出现了大问题,那就是国君会逐渐的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李渊当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由于李世民军功威望的提升,自己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为了制约李世民,李渊采取了制衡的策略。即在外由李世民、李元吉共同带兵作战,双方共同牵制。另外赋予太子李建成一定的权力,让李建成有足够的实力制约李世民。

很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是百战百胜,而李元吉则是百战百败。留守太原老家时把老家都丢了,最后由李世民给他擦的屁股。之后李渊又派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将刘黑闼的主力打败后被调回长安,这是一个明摆着给功劳的机会,结果李元吉还是没抓住,被刘黑闼的败军追着跑。

军队内以李元吉制衡的手段失败了,李世民的权威也顺利达到了顶峰,官职也做到了司徒、尚书令、中书令。最后封无可封的时候,李渊将李世民封为了天策上将军,并且允许了李世民开府治事,位置在诸王之上。



李世民开府治事后,唐廷内部出现了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优秀的将领进入了秦王府,一时间李世民似乎掌握了长安以外大半的军权。

为了再次制衡李世民,李渊无奈选择分割权力给李建成,让李建成有能力去制衡李世民。李建成有了父亲李渊的支持后如虎添翼,在长安城内面对李世民时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时在长安城内,李氏父子四人共计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渊掌管3万禁卫军,号称“元从禁军”,负责玄武门周围的守卫。元从禁军是李渊控制长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渊为了安抚他们的军心,将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赏赐给了他们,因此元从禁军也称北门屯营兵。

李建成有长林军2000人,另有300名骁勇骑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元吉有700府兵。

▲唐长安平面图▲


实力的差距过于明显,李世民知道在长安城内无法有大的发展,于是向李渊请命镇守洛阳,目的在于结交关东豪杰,以备将来反攻关中。

李渊最初同意,但李建成看清楚李世民的计划后苦苦哀求李渊,最终李渊听了李建成的建议后否决了李世民的请求。但与此同时,李渊做出了一件非常昏庸的事情,那就是调任李建成手下将领常何做了玄武门三把手,掌管一定的数量的屯营兵。

或许李渊的想法是增加李建成的权威,让李世民在太子之争中知难而退。但这一招确实非常昏庸,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经过大脑的想法。

第一、人都是有私心的,而且富贵这种东西让人上瘾。当时的李渊已经60岁高龄,其部下已经为了自己将来的荣华富贵开始结交年轻的太子或者秦王。此时的李渊应该做的是防备他们的势力向自己的核心权力渗透,以避免自己的权威衰落。但李渊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太子的人进入元从禁军,掌管屯营兵。最终屯营兵其他将领开始在各大势力间摇摆不定,这就包括屯营兵一把手主将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将吕世衡。

第二、常何身份复杂。最初是瓦岗寨将领,后来又追随了李世民打天下,在李建成攻打刘黑闼时成为了太子府的人。让一个身份如此复杂的人管理重中之重的玄武门,难道就不怕常何是双面间谍吗?




李世民眼看自己无法逃往洛阳,于是策反了身份复杂的常何[也有一说,常何本就是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卧底],策反后的常何成为了李世民的间谍。李世民也因此有了抗衡李渊、李建成最关键的资本。于是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2日乘着夜色埋伏在了玄武门附近。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李世民迅速做掉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后,并且派尉迟恭逼宫李渊。

这时北门屯营兵在干什么呢?当时屯营兵主将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看到太子、齐王被杀后,知道太子大势已去。所以在太子府、齐王府士兵来复仇时,都选择帮助李世民,后来这两位没有准备的将领还被太子府的人给砍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的权威已经衰落到了极限。



李渊当时也知道了情况,至此明白了过早称帝使得自己丧失了军权,令常何进入军权核心确实是一个混招。如今制衡手段彻底失败,自己根本无法控制核心的北门屯营兵。于是在裴寂等人的建议下果断放弃了名义上的权力,下令让屯营兵和太子府的人放下武器接受李世民的调遣。至此,李世民接管了长安城内所有的军队,夺取了大唐最高权力,开启了贞观之治。


我是越关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玄武门之变,并不是一次突发行为,而是经过了长时间谋划的,消灭太子只是计划中的一环而已,至于为什么禁军没有来,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唐朝时长安有两个玄武门,一个在太极宫,一个在大明宫,大明宫是唐高宗时期所建,李世民发动兵变的玄武门,是太极宫的玄武门。

大唐开国初期,军制方面沿袭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的基层单位叫折冲府,折冲府上是卫,而唐初的禁军就是在府兵中挑选,轮流去京城担任防卫任务,每一个月就轮换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有人在禁军中私自培植党羽,犯上作乱,这些军队负责京城的防卫,但不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因其指挥所位于京城南端,被称作南衙军。此外,负责皇宫保卫工作的号称北军,唐高祖称为“元从禁军”,唐太宗时称为“北衙七营”。北军将士皆驻扎在玄武门北面,玄武门因其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成为北军的重要戍守之地,某些时期甚至成为北军的指挥中枢。因此,北军就相当于禁军。

一但皇宫有事,北军是最先反应的部队,因此,要想政变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护卫宫廷的北军身上打主意。

但是,北军向来受到唐高祖李渊的高度重视,他早就让太子李建成负责北军事务,北军的高级军官都直接听命与皇帝或太子,李世民想要拉拢他们,或者攻打北军,都不现实。唯一可行的就是在北军的下级军官上打主意,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个人---常何,此人曾经跟随太子李建成,算得上是太子的老部下,刚刚被李建成调入北军宿卫,时任左羽林兵曹,其值守地点就在玄武门城楼之上,李世民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很快就常和收为已用。

宫廷政变最关键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务求一击必中,在极端时间内取得最高权力,而且,要隔段主政者与外界的联络,使其无法调动军队,而军队也情况不明,不敢贸然行动,如果没有做到这几点,那就是死路一条。西汉时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就是没有及时控制住汉武帝,最后被反杀。而李世民,显然深谙其中道理。

唐长安城东、西、南三面被郭城包围,若城外军队到宫城救援,势必行进速度缓慢,若是宵禁之时,援军更是寸步难行。宫墙北方为禁苑,场地相对空阔,适合军队来援,高大的玄武门就成为连接宫城内外唯一的屏障。

玄武门高有二十余丈,墙体用大青砖砌成,上为高耸的门楼和墙垛,下为阔大的门洞。该门洞有三重门,皆用终南山山上的千年椴木制成,为保坚固,门上还镶嵌了许多阔如手掌大小的青铜钉。

李世民显然精准地谋划了整个政变过程的细节,常何的归顺是他整个事件的制胜点。因为有了常何的支持,李世民可以率人乘着夜色进入玄武门埋伏,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毫无戒心地进入玄武门后,常何令人关上大门断其退路,那边的伏兵顿起,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也并不是温顺的绵羊。整个太极宫长度也不过三四里,宽度两三里,虽然李世民关上了玄武门,但是里面动静闹得这么大,外界不可能一点也不知情。当得知太子被围后,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等太子亲信当即点起东宫、齐府(齐王李元吉的亲兵)两千余人来攻玄武门。

这时候,玄武门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由于城墙高大,虽然太子这边人多势众,但是破不开城门。玄武门的设计本来是防卫宫廷,但是此时却成了一道生死之门,里面想逃命的出不来,外面想救人的进不去。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尉迟敬德拿着他们的人头向太子府兵示众,太子部下一看大势已去,当即溃散。

紧接着,李世民就要去逼李渊交权,因为玄武门虽然高大,但李世民兵力终究太少,撑不了太久。对于逼迫李渊交权这件事,《资治通鉴·唐纪》写道: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閤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喻诸将卒,皆罢散。”

李世民并没有自己直接去和李渊谈,而是派了尉迟敬德去和李渊交涉。一方面,这终究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李世民不想和自己的父亲刀兵相见,另一方,尉迟敬德乃一介武夫,对李渊来说更有威慑力。果然,尉迟敬德“擐甲持矛”面见李渊,让李渊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加上身边的大臣大都倒向了李世民,李渊也不想再做无谓的反抗,交出了所有的权力,李世民顺利当上皇帝。


一卷青史


怎么说呢?其实李渊的所谓禁军,本来是控制在太子李建成手上,后来禁军首领被李世民收买了。

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引发了大唐一系列的奇怪事情,比如武则天登基,比如唐玄宗的清洗,比如安史之乱……

因为李世民此举破坏了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那就是自古帝王立太子,都是从嫡长子开始的,除非嫡长子干了大逆不道,或者是没等到皇位就一命呜呼,否则,只要嫡长子活着,老二永远是老二,做不了老大。

而因为李世民此举打破了传统,还要名正言顺的表明自己打破传统的正义,那么武则天登基就顺理成章了,既然太宗皇帝都没有遵守规矩,我为什么要遵守规矩?

这世道,不就是谁实力强,谁就是老大吗?

包括后来的各位长公主,不是也标着武则天为榜样,一个个的叛乱吗?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气数也终于走到了死胡同。

那么回到玄武门事件本身,这是一次挑战规矩的事件,作为皇上的李渊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李渊有意扶持太子李建成的话,他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给李世民加官进爵,也不会一次次派他出征,这样势必造成功高盖主的现象发生。一旦太子即位,怎么镇得住李世民,而李世民这么大的军功,又怎么会安心在太子李建成手下?

可以说,时间越往后移,李渊就越痛苦,按照规矩就是立嫡长子为太子,李建成前期也多次带兵去立功,几乎没有败绩,包括李渊起兵的第一战就是他去打的,来回只用了九天,奠定了自己“义师”的形象。

后来因为做了太子,没有办法再带兵出征,一方面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京城也需要他处理政事,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李建成已经开始学做皇帝了,哪能随便出征。

这时候李世民才展现出超凡的打仗天赋,随着位置越来越高,一个“秦王”头衔,显然盖不住他的野心!

按照李世民登基后写的史书记载,原本是太子李建成要害秦王李世民,李世民还跑到老爹李渊处哭泣,控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跟后宫嫔妃淫乱:

“儿臣丝毫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儿臣,这简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远地离开父皇,魂魄归于黄泉,如果见到王世充诸贼,实在感到羞耻!”

这个老爹回答的是,明天喊李建成和李元吉到宫里来问罪。

可是如果明天他俩真的到宫里来问罪了,反而是李世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于是他就在玄武门设下了十面埋伏,只等明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上钩。

前面也提到了,此时的禁军已经被李世民买通了,里里外外都是自己的人,甚至连李渊都没有办法调动军队。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本来就得到消息,李世民要害他,但是毕竟做了这么多年太子,对宫里的情况还是比较自信的,这才害了他们俩。

虽说李世民上位之后,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他的行为注定不能被人推崇,如果仅仅是自保而已,为什么玄武门事变之后,还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孙赶尽杀绝?

为什么李渊在玄武门事变几天后,就赶紧下诏退位,躲起来当了太上皇?

而人们都是趋炎附势的,一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身亡,大势已去,也就默认了这个结局,包括皇上李渊。

毕竟一个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手持兵器跑到皇帝面前,周围的大臣没有一个敢出大气的:

“现在东宫人马还在抵抗,请皇上下令让他们停止作乱,全部听从秦王号令!”

他还能怎么办?

继续抵抗?

那他很可能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场,岁数都大了,自己也只剩下一个儿子了,没得选啦,索性认了吧!

这就是整个问题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