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还未驾崩,儿子就自相残杀,李渊为何沦为最惨的古代开国皇帝?

左明雪


唐高祖李渊,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立次子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李渊则被尊为“太上皇”。


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又在之后传位于他,自己当起了“太上皇”,看起来是一种比较正常的流程,就如自己的儿子很优秀,那就把家业给他,然后自己去享受晚年,清闲自在。但事实上,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决定,这个局面对李渊来说,可谓是非常扎心。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这要从当时的朝中局势说起了。李渊建立大唐王朝后,便立李建成为太子,而后,李建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可以说为文官集团代表。而李世民继续为大唐四处征战,在武将之中威望极高。这样的局面对于李渊来说,非常完美,两个儿子,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可以说是绝妙的搭配。



但是,现实和想象终归是有出入的,太子李建成认为李世民战功赫赫,能力出众,将来不大可能会屈为人臣,受自己的管束;而李世民那边呢,认为自己也是皇子,并且为了大唐出生入死,四处征战,对大唐基业的奠定有着巨大的贡献。于是乎,两个派系,便开始了明争暗斗,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而李渊对于这种情况,选择了偏向于太子李建成,毕竟是自己立的储君,若是被打压了,那李渊的脸上也无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一方逐步占了上风。

面对李建成一方的顺风局势,李世民的谋士建议李世民早做决断,事已至此,箭已在弦上,李世民决定冒险一击,于是,就有了“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均身死,之后又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这场政变结束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秦王李世民,并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之后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而这样的情况对于李渊来说,并不太好,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而自己却是无可奈何。但是,李渊并不能说是最惨的开国皇帝,毕竟李渊最后还是太上皇,并且安度晚年。


說与山鬼聽


其实这事不能让李渊背锅,他的三个嫡子互斗,两个嫡子连同十个嫡孙全部在幼龄就掉了脑袋,这种惨烈的局面,就算是窦建德,王世充这样的出局败将也不过如此。

↑李渊晚年就是个大写的悲剧↑

不,应该说,李渊的遭遇比这些手下败将还要凄惨百倍。

那为什么说李渊并没有责任和错误呢?因为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防范儿子们的兄弟阋墙了。

要怪,只能怪李世民太强,而其他人太弱,导致李渊根本找不到李世民的替代者。

武德四年(公元621)五月,李世民经过一年的苦战,一举荡平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势力,俨然成为李唐帝国的中流砥柱!

怎么封赏李世民,这成为摆在李渊面前的巨大难题:朝廷现有的职位都不配奖赏李世民这次盖世功劳。终于,在思考了五个月的时间后,李渊终于创造性的发明出了一个新的职位:天策上将。

这个官衔在所有王公之上,此外,李世民还兼任了司徒,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并且增加食邑二万户,与前共计三万户;更夸张的是,李渊同时还特许他开设天策府,给予他任命各级官属之权。

↑李世民的军事生涯,如同开了挂↑

李世民成为当仁不让的天下第三人——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之后的第三人。

李渊为什么非这么奖赏李世民呢?因为没办法,李世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获得封赏,能够带动李唐军队相应的封赏体系,要是连李世民都不封赏,反而贬嫡李世民,试问,谁还愿意给李渊效力呢?

而当时还没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仍有不少敌人在虎视眈眈,尤其是突厥,更是李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如果李渊为了压制李世民的势力,贸然采取功劳不赏,反而加以贬斥的做法,那简直是政治上的自杀行为。

所以,功劳是必须要赏给李世民的,但李渊以其老练的政治城府,意识到决不能再让李世民攫取权力资源了。

是的,李世民得到封赏后,很精明的把封赏转化为他的政治资源——大名鼎鼎的秦王府,荟萃了以十八学士为代表的无数英才,收纳十八学士的文学馆,就是在武德四年冬天建立的。

挂羊头卖狗肉,李世民很智慧的使用着自己的权力,李渊即使有所洞察,也没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人家李世民办的是文学馆,又不是什么政治行政机构。

↑秦王府十八学士,是李世民的人才库代表↑

军队中李世民的威望也自不必多言,跟着李世民打仗,不会打败仗——一次也没有败仗,简直是军队的“锦鲤”啊!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曾经试探过军中大佬们的态度,李靖和李绩这两大军队支柱人物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中立围观态度,这都是李世民多年征战积累下来的资源。

很快,李渊的策略就有了用武之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刘黑闼在原先窦建德的地盘上奇迹般崛起,声势浩大,所有行政系统均沿用之前窦建德打造好的基础,刘黑闼比窦建德更胜一筹的优势在于——他很会打仗!

李渊并没有派出李世民去平定刘黑闼,他显然不想再让李世民立功了,于是他派出了李神通,罗艺以及李绩去攻打刘黑闼,但这三员大将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刘黑闼的对手!尤其是李绩,你好歹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后来还成为武庙十哲,可是你的战绩实在是让人失望啊…………

↑李绩的一生,是屡败屡战的一生↑

刘黑闼从武德四年中期纵横河北之地,半年时间里把唐军打的死去活来,李渊实在没办法,只好在武德五年正月初八再度派出李世民这张李唐王牌。假如有任何其他将领能够替代李世民的作用,李渊就不会再让李世民去刷经验捞战功了。

果然,到了三月下旬,刘黑闼已经在李世民的战略战术下陷入绝境。三月二十六日,决定双方生死的洺水之战爆发,不,应该说是决定刘黑闼败亡的洺水之战爆发……因为李世民胜券在握。

李世民打出了一场“水淹七军”的经典战役,把刘黑闼的汉东军打了个全军覆没,刘黑闼和范愿等人带着两百多骑逃奔东突厥。此战之后,整个山东地区纷纷投降李唐,只剩下高开道和徐圆朗两团势力还在负隅顽抗。

正当李世民准备继续清除徐圆郎的时候,李渊赶紧把李世民召回了长安,可是当李世民阐述徐圆郎的潜在威胁后,李渊被说服了,派李世民继续进剿,同时派了李神通帮助李世民,实际上李渊是想让李神通分掉李世民的功劳,甚至能够替代李世民。

李世民当然明白李渊的猜忌之心,于是他在攻陷了河南十余座城池后,主动选择回长安休养了。

↑李世民平定刘黑闼之战,堪称“水淹七军”的经典战例↑

这时刘黑闼借兵东突厥,又卷土重来,李渊记吃不记打,没有派李世民,而是派宗室淮阳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让他负责征讨刘黑闼。李渊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他要扶植宗室其他力量来平衡李世民。

他的选择可谓是老辣,派李建成的话,万一失败,相当于变相增加李世民的威望权势,毕竟太子是国本,不可轻动,承受不起失败,而派出李道玄这样的宗室,能够起到胜利则分担李世民的权势,失败也不至于损毁国本。

十九岁的李道玄明白李渊的苦心,他也雄心勃勃,想重现李世民曾经的辉煌。可惜,李道玄证明了,并非所有年轻人都会成为天才。

24岁的李世民是天才,而十九岁的李道玄以及其他一切同时代的年轻人,都不是!

↑李建成和李世民两虎相争,必有一死↑

李道玄惨败身死,虽然李建成在魏征的策划下成功摆平这次刘黑闼的反扑,多少也捞到了一些军事功劳,但天下人都清楚:李世民无可替代。

所以,不是李渊想树立两子互斗的局面,而是客观形势导致了如此局面——李唐王朝越是离不开李世民,李世民的权势地位就越发牢固不可替代,直到玄武门之变发生那一天,伴随着兄弟头颅滚滚落地,这一切才有了结局。


我见青史多妩媚


李渊不惨,自己作的。

平定四方,抵抗匈奴,让李世民快速成长起来,其政治手段,军事能力在开国之君中堪称典范!没错,李渊是唐第一位皇帝,但冲锋陷阵的事大多数都是李世民做的,所以李渊的作用被弱化了,反而李世民有更多的机会表现为开国之君。

李建成也不弱,但他是嫡长子,就是法定的未来皇帝,这个身份决定他不可能总像李世民那样冲锋陷阵,只能待在相对安稳的后方,政治上军事上表现力不够。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二者是切不开的,有军事上的超高表现才有机会抓更大的军权,有了更大的军权才有政治上更高的话语权。

待四方初定,李渊应该直接釜底抽薪,将秦王府旧将撤掉或者除掉,断掉李世民手中的刀,抓其一朝之错彻底贬掉,继而扶植太子李建成。

但李渊认为,如果扶植太子太过,太子势大就会逼自己退位,可自己做皇帝做正嗨,舍不得。因此用秦王势力来平衡太子势力。太子占上风,就扶植秦王,自己认为平衡术天下第一。

但李建成忍不住了,他受够了李世民的逼迫,他要下手;李世民也受够了李建成的威胁,他也要下手。既然都想动刀子,先下手为强,杀了太子就要防止皇帝的扑杀,直接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心够黑下手够狠,政治手段够高,是一个出色帝王具备的素质。

而李渊,自己为了在皇位上爽,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说,还丢了皇位,自己用平衡术作的。


羊串三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