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借助突厥人的势力打天下,为什么有人说李渊向突厥称臣?

国史春秋


这是由于李渊与突厥并不是单纯的盟友关系,他在起事反隋之时确实曾向突厥称过臣。

关于这段正史极力掩盖的历史秘辛,唐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试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中进行了周密的考证。

隋末公元6世纪,突厥拥有东亚霸主的地位,故而“北方群雄几皆称臣于突厥,为其附庸”。作为北方群雄之一,唐高祖李渊并没有独善其身的本钱,必然会“随波逐流”。陈寅恪先生在两《唐书》和《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找到许多能证明这件事成立的琐碎记录。

例如,李渊起兵时,在太原城上竖立的旗帜为白、红参半。彼时,以火德自居的隋朝尚红色,其“旗帜牺牲,尽令尚赤”;因此,反叛的李渊自然要改旗易帜,他“改旗易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这是由于突厥尊崇白色。

除此以外,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还有李渊在太原晋阳宫东门之侧舍,接待突厥可汗始毕派遣的使者康鞘利的记载。康鞘利携带始毕可汗的书信来到太原后,“帝伪貌恭,厚加飨贿,鞘利等大悦”。

这种历史曲笔掩盖了真相。如果双方是平等关系,何需“伪貌恭”?陈寅恪先生指出,康鞘利带来的书信,实为突厥敕封李渊的册书;“貌恭”之举,其实就是跪拜称臣的礼仪。

总而言之,李渊确实曾向突厥称臣,这件事的主要推动者,其实是唐太宗李世民。


HuiNanHistory


其实李渊并不像正史中记载的那样优柔寡断。在大业十三年五月十七日,数万突厥骑兵突然呼啸南下,以闪电速度对晋阳城发动了一场奇袭。

而这个时候,如果要想成就霸业,北方的突厥人始终是他背后的一个巨大威胁。如果他挥师长安,突厥人趁势进犯太原,那这无疑会使他陷入腹背受敌、进退失据的困境。所以,必须暂时向突厥人低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李渊写信给突厥的可汗,说现在天下大乱,我必须要去安定天下,远迎君上还都,并且恢复与突厥和亲(重点)。当然,突厥人也可以起兵南下,只希望你不要侵害百姓,金银财宝任你所有,不过这群反贼也蛮厉害的,如果突厥因为路途遥远不方便的话,还是我来吧,只希望两国能够和亲,这样也能够有丰厚的财物。

东突厥的始毕可汗见信大喜。因为当时很多的势力都已经归附于他了,而这个时候李渊也写信来,说明他也有心归附。于是可汗写信给李渊,要李渊也和刘武周他们一样,自立为王。不过李渊没有答应,因为李渊知道,这个时候自立为王就相当于“反隋”,而如今还不是时候。



后来,斐寂他们为李渊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如此则“师出有名,以辑夷夏”。(《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个方法比较好,废黜杨广,拥立新皇杨侑,挟天子以令诸侯,既没有反隋也不会得罪大多数的反隋势力,并且还能够获得突厥人的支持。

所以,李渊与突厥联合,并不能说明是向突厥称臣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当时,这只能算作是一种战略上的规划罢。


妙龄老翁谈历史


李渊的确曾经向突厥称臣,而且这个主意极有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出的,但是后来唐朝强盛了,近乎消灭了突厥势力,所以史书中对此事颇为忌讳,所以我们难以在正史中找到确凿的证据。

李渊向突厥称臣,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突厥和隋朝都实在是太强大了,李渊要想成气候,就必须一边倒才行,所以,为了灭隋,他自然要借突厥的势力。

大概在北周兴起之时(公元6世纪中期),突厥势力达到强盛,从现在的东北地区到蒙古高原一直到中亚都是突厥的势力范围。隋朝建立之后,长孙晟曾经为了瓦解突厥势力而在公元583年使用离间计将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李渊起兵之时突厥仍然是中原王朝的最强大的敌人。所以,李渊向突厥称臣,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的窘境,一方面是为了借用突厥强大的骑兵。

所以,李渊当时给突厥的承诺是“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而突厥始毕可汗则以战马千匹、骑兵两千等等作为回报。但是同时,李渊拒绝了突厥可汗的册封,而是自立为皇帝,唐朝建立之后,突厥仍然以唐朝的“宗主国”自居,每次派使者前来,都是傲慢无礼,而李渊也都忍了(《旧唐书》中记载“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而陈寅恪先生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中提出,李渊晋阳起兵之时曾经向突厥称臣,并且“太宗又为此事谋主”(即这个主意是李世民出的),但是由于“后来史臣颇讳饰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

不论如何,李渊借用外族势力参与内斗的事情在历史上是开了个坏头,唐肃宗在“安史之乱”中借用回纥的兵力,并且承诺“克城(长安)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后来唐朝又曾经借助沙陀势力平定黄巢叛乱、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以自立,明末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击李自成,这些都是效仿的唐高祖李渊。


国史通论


经过韬光养晦,关陇贵族代表人物,隋炀帝杨广的表兄,袭封唐国公的太原留守李渊,在其二子李世民和裴寂刘文静等的劝说逼宫下,在617年决定起兵拨乱反正,以勾结突厥为由杀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准备充分后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兵锋直指长安。在此之前,李渊派出熟悉异族事务的刘文静出使东突厥,拜见见始毕可汗,向他请求派兵增援,并且与他定“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


李渊与突厥的关系,据许敬宗记载是称臣,但后人考证,认为唐未建立前使用的是敌国礼节,建国后使用的是唐君主突厥臣子的礼节,国书用“敕”字,事实上李渊并没有向突厥称臣,只是放下身段结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称臣也罢结好也罢,李唐初期向突厥示弱是事实,此举有效的化解了突厥部分压力,但对于几代北患,隋文帝历经艰难才使它分裂的突厥来说,其坚韧强悍并非浪得虚名,它在接受李渊的厚贿的同时,也支持其他反王并不时侵略蚕食隋朝旧地。


620年,突厥处罗可汗开始出兵与唐朝交战,处罗可汗病死后,颉利可汗即位,屡次协同其他部落铁勒、薛延陀等南下袭击北境。624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倾其所有人马入侵,李建成提议迁都以避其锋,李渊派李世民出征,在五阪用离间计逼退突厥部队。玄武门之变后,颉利可汗得知唐朝内部生乱,兵分二路入侵威逼长安,李世民出兵抵抗并责备突厥背盟,与颉利签下另一个盟约渭水之盟。直到630年,蓄势已久的唐太宗令李靖等反攻,突袭定襄,夜袭阴山,东突厥之祸才算解除。(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可知当时李渊起兵反隋,山西虽有山河之胜,但对北敌来说影响不大,又没有能力打击突厥,只有求和示弱,恩威并施,才不致为突厥所累,误了进军中原夺取天下的大计,刘文静第一次出使,便取得较好效果,突厥还派出小批人马助战,以示支持。当时突厥势大,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是他的役属,隋末多路义军,也曾依附过突厥,“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李渊的厚贿收买策略虽没有完全奏效,但确在王朝危急的时期成功地买得了安全,赢得喘息时机,为之后反击战打下良好基础。


南方鹏


李渊向突厥称臣,史学大家陈寅恪早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中考证确定无误了,并指出这一事件的策划者还是李世民。

按《旧唐书·李靖传》载,在听说李靖大败突厥时,李世民说道:

"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所谓“国家草创”,也就是隋末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这段话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当时李渊确实“称臣于突厥”了。

其实当时也不是李渊一家臣服,当时北方起事的各路豪杰,几乎都称臣于突厥。按《旧唐书·突厥传》的记载:

当此时,四夷侵,中国微,而突厥最强,控弦者号百万,华人之失职不逞皆往从之,槊之谋,导之入边。

当时隋末大乱,北方百姓苦于战事,很多逃往突厥。而起事的各路诸侯,几乎个个都连结突厥,这些“失职不逞”的“华人”,包括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等大名鼎鼎的豪杰,在称臣突厥这件事上可以说是被一网打尽,皆是如此:

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

所以说以“臣事突厥”这样的罪名去指责李渊,是不大公平的。更何况但这种“称臣”,也不过是李渊的一种权宜之计。

随着李渊渐渐夺取全国政权,地位稳固之后,慢慢便对突厥强硬起来,对突厥的侵扰不再忍气吞声,多次派兵抵御突厥的入寇,武德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年年都有派兵与突厥作战的记载。

等到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大破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一雪前耻,此时距李渊晋阳起兵向突厥称臣时不过十二三年。

如此快便找回了面子,那还要怎样指责他此前的行为呢?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忍辱负重以成大业,也是深受古人推崇的一种行为法则。


耳食记


隋朝末年,突厥重新崛起并日渐强大,史称:“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自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后,突厥恃强扰边就成为了家常便饭。这种形势下,隋末北方的割据者如陇西薛举、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马邑刘武周、刘黑闼、宋金刚等人,都选择依附突厥。

(太原起兵图)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同样面临着处理与突厥关系的问题。为了保障后方大本营的安全,增强兵力对抗刘武周等割据势力,在唐俭、刘文静等人的建议下,李渊决定北联突厥。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第一次派使者出访突厥,表示愿意与突厥修好,但是始毕可汗不同意李渊继续遵奉隋炀帝。于是李渊第二次派出使者,承诺不再遵奉隋炀帝,该旗帜以示突厥,即称臣突厥。

(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

与突厥订盟后,李渊又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商议其出兵的数量。在刘文静临行前,李渊告诫他:“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囊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很快,刘文静顺利完成使命,率突厥兵五百、马二千匹与李渊会合。李渊见状,大为兴奋。


老照片


李渊在巧妙的干掉隋炀帝安置在他身边的两位副手王威、高君雅之后,没有直接起兵攻向长安,反而是先和突厥取得联系,联合突厥,说得更明白一点,是向突厥称臣,然后才敢出兵。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

这种政治人物的政治举措其实都是在各种利害得失的衡量之后做出来的,李渊为什么这么做,自然是因为联合突厥对他更有利。

先说说不联合突厥的话有什么坏处?

当时突厥支持的刘武周已经占领了太原以北的地区,和太原近在咫尺,刘武周和突厥要进攻太原就和到邻居家散步一样。李渊要起兵的话,太原必定空虚,没和突厥以及刘武周打好关系,后院就不安全。而先行解决刘武周和突厥,不说李渊没有这个实力,即便是有,等他解决了突厥,中原早就统一,黄花菜都凉了。

那么联合突厥的话又会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突厥可以提供军马,突厥战士李渊不是太在乎,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军队里有太多的突厥人他也不放心,但是突厥战马却是李渊极为所需的;其次,一时的臣服可以保障太原的后方安全,最起码李渊不用提心吊胆担心前后受敌。

其实,联合突厥也是历史传统。北周北齐都曾经和突厥和亲,就连隋朝也和突厥和亲过,而当时的隋末群雄,除了刘武周外,还有梁师都、郭子和、刘季真等人也是勾结突厥,积极争取突厥支持的。

当然,要获取突厥的支持,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物资方面还好说,主要是在精神上给足突厥面子,太给别人面子,自己难免就没了面子,不过历史向来如此,这些政治人物必须以大局为重,适当的妥协是必须的。汉高祖有白登之围,李世民有渭水之盟,宋真宗有澶渊之盟,李渊起事之初名义上向突厥服软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太严重的事儿。

综上所述,我的答案就是因为向突厥称臣可以获得好处,一是保护后院的安全,二是增强军队的战力。

谢谢阅读,敬请关注!


凤妖


确实存在李渊向突厥称臣的情况,而且积极推动者是李世民,不过这在当时也是李渊父子的策略。

因为隋末突厥结束分裂,实力很强,而隋末各地起义不断,李渊父子想更好更快取得胜利,就需要一些援助,最好的援助当然就是突厥了。

这个陈寅恪先生做过相当详细的研究。不过唐朝建立起以后,突厥就没隋末那么强大,之后李氏父子也就不再称臣。


张杰谈史


李渊,包括他的太原集团,确实和突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李渊和李世民统治前期,谈到大唐,是绕不过突厥的。

李渊在实力弱小时,对突厥采取拉拢和安抚的政策。此时天下未定,李渊既面临隋朝的威胁,又面临各地割据势力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的进攻,北边还有突厥的骚扰。迫于无奈,李渊送给突厥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美女;但是,突厥欲壑难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太原等地的骚扰。更加可恶的是,突厥甚至还和其他割据势力一起进攻过李渊。但是,并未完全掌控全国的李氏家族选择了忍让和妥协,李渊一直在等待机会。传闻,李渊曾对突厥称臣;即便此事是真,那也是一种卧薪尝胆的政策,因为李渊和他的家族想的是天下苍生,我们并不能借此来说李渊没有骨气或者卖国。

后来李渊设法除去杨广安插在他身边的卧底王威和高君雅时,就利用过突厥人,李渊谎称王和高两人勾结突厥人。后来经过李世民时期,唐朝国力大增,俘虏了吉利可汗,并最终在唐高宗时彻底打败了突厥。


历史的重量


其实,如果不是迫于形势,谁闲得没事对别人称臣喊爹呢?李渊当时对突厥称臣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挺多也就是道德层面上的人品问题而已!就在李渊父子俩起兵之前,突厥借着隋朝灭亡之际,把已经分了家的东、西突厥又开始合二为一,雄踞漠北。




当年,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时候,突厥人就很不讲究地在后面踢了他屁股一脚,而且这一脚让李渊感到惧怕!无奈之下,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同时,李渊更想借助突厥的声威,保证能在太原立足。于是,李渊就派人对突厥人说:“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历史上,虽然李渊不是以唐朝皇帝的身份对突厥称臣的,仅仅是以隋朝将领的身份去俯首称臣的;但,这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先例。所以,不管李渊对突厥称臣是否是出于一种无奈,仅从两件事情上来看,也能体会到李渊这个人奴性下的“苦衷”!

可以说,李渊对突厥称臣那是搞得十分隆重和孝顺的,首先,他先是把军队的旗帜换成了突厥人喜欢的绛白色,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盛开的桃花似的。其次,在李渊称帝八年之后,突厥的一号领导人去世了,李渊干脆下令,举国上下哀悼三天,各级领导轮流吊唁。
想不到的是,李渊称臣居然还称上瘾来了!到了他儿子李世民那会儿,也是继续装孙子,且一直隐忍不发。当唐朝统一全国且政局稳定了以后,孙子便不再装了,突然掉过头来就对突厥人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