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瓦岗寨李密有多强?为何猛将如云却败给了李渊?

荼蘼未盡


李密不是败给了李渊,而是败给了自己,其实李密更像是一个谋士之才,而非像“带头大哥”一样的领袖之才。李密是贵族出身,熟读《汉书》,文武双全,志向远大。由此,李密得到杨素的赏识,并和杨玄感定交。杨玄感造反后,李密为谋主,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攻取涿郡,扼守临渝关,断了隋炀帝的归路。中策是攻占长安,夺取关中。下策是夺取隋朝的东都洛阳。可惜,杨玄感选择了下策,成了致败之源。



其实李密的上策也非上策,虽然断了隋炀帝后路,可以给大隋致命一击,但是忠于朝廷的势力必定围剿杨玄感,最后可能如项羽灭秦一样为刘邦做了嫁衣。而李密的下策确实是下策,洛阳都城坚固,外围是四战之地,不能迅速攻破,容易陷入混战的境地。最好的其实是中策,以关中,长安为根据地,又有潼关的险要,可以如当年刘邦,刘备等人的故事。事实上,在攻打洛阳不下时,四方援军云集,李密就劝杨玄感赶紧赚入长安,可惜最后时机也被浪费了。



杨玄感起义失败后,李密辗转加入了瓦岗寨,此时,瓦岗寨的首领是翟让,有单雄信,徐世绩辅佐,聚集了差不多万余人马。李密加入后,充分发挥了才干,随后,裴仁基,裴行俨(演义中裴元庆)父子来投,各处义军也加入了进来。所以,“魏公”李密政权巅峰时,瓦岗军控制了河南,山东,淮南,汝南一带,本部兵马再加上各地归附的大大小小的地方义军首领,和隋朝的降将,瓦岗军达到了一百多万人马。

这还不止,李密还拥有单雄信,徐世绩,王伯当,裴仁基父子,秦琼,以及来归附的程知节(程咬金),罗士信等骁将。不管怎么说,李密的实力完全可以和李渊一较长短的,可是李密怎么失败了?前文说了,李密适合任辅佐之才,虽然翟让已经让位,但是李密只是名义上瓦岗军首领。翟让为人粗鲁,也不把自己当老二,再加上还有亲哥,单雄信,徐世绩等心腹大将,最终导致李密火并了翟让。



恰恰是李密火并了翟让之后,没人压着,性格底色暴露出来了,开始失去人心,并在战略了出现了三次大失误,导致一败就亡。第一次失误,李密先是接受了杨侗的封号,从反隋到接受名义上的领导,已然失去一部分义军的人心。第二,奉皇泰帝之命,阻击西归长安的宇文化及,结果两败俱伤,这才让王世充一战大败瓦岗军,雪了前耻,连裴仁基,秦琼,程知节都被俘虏了。第三次失误,失败后的李密,最终不敢逃入徐世绩镇守的黎阳,而是归降了李渊。

李密会出现这三大战略失误,还跟当年他的中策有关,就是,李密没有趁李渊还未势起时,争夺长安,关中。而是,在洛阳一带,四战之地,守着粮仓和王世充拉锯。后来,李密又死磕西归借路的宇文化及,替李渊解除了威胁关中的危险,也因此,李密才归降了李渊。但是,没有领袖气质李密不甘心呀,再次反叛,身边大将却只有王伯当,随后李密一行被杀,还是徐世绩请求埋葬的。


大飞熊骑士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当时瓦岗寨的猛将如云,在打仗方面真的是无可挑剔的,类似的可以说是有很多高层战力,在哪个乱世年代可谓是配置的资源一流,但是有时候手上有一副好牌,不一定能够赢牌,这个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咱们可以不必细说;

下面咱们单独就看看李密手里的牌面吧,要说一个势力的崛起往往伴随的就是其出色的成就,李密因为有着不错的头脑,然后从他投靠瓦岗寨之后一系列的“成就”让他如鱼得水,就是这个词“如鱼得水”,咱们看看这几个人名,张须陀、刘长恭、裴仁基等等这些人都先后败在了李密的手上,成为他“功成名就”的垫脚石;与此同时,手下已经具有很多很多的人才了,程咬金、秦琼、单雄信、王伯当……这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哪一个不是人才,这套明星阵容可谓是非常豪华,估计能够令当时的其他类似的“草头王”羡慕死,因为这群人拉出去基本上就是想灭谁就灭谁,当时不仅是李密这样想,其他人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要说李密败给了李渊,这个就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了,不过我这里可以很肯定的给出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李密是败给了自己,人的心态有时候就是很微妙的,当自己挖自己的墙角的时候,还不自知,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

李密的败亡之始就是翟让的死,作为一名局外人我真的忍不住要吐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正在努力,这货却连给同志一个努力的机会都不给,让其他同志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最关键的还是真的不将珍惜军士的生命,同时还骄傲自大的认为自己很厉害的样子,有时候人心的导向就是是非成败的决定因素,恰恰在李密的瓦岗寨这里就是适合这种原因,看看,他手下的大将,程咬金,秦琼这哥俩去李渊那里了;单雄信,王伯当到王世充哪儿去了;还有哪些叫的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人大体都是分成这样的三份----散了,而且李渊和李密有没有打过仗?真刀真枪的打过后,是李密输了吗?呵呵,谁笑到了最后才是胜利。


术业专攻


在隋末几大势力的竞逐中,李密和他率领的瓦岗军绝对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这支由最底层的农民构成的绿林队伍,曾一度让摇摇欲坠的隋王朝为之胆寒,更被李渊视为统一进程中一枚不易拔除的钉子,然而,二李终究没有形成势均力敌的对峙局面,李密政治人格的缺陷,最终让他功败垂成,风流云散。

首先,李密输在优柔寡断。大业十三年(617)四月,在他刚刚接过瓦岗军领导权不到两个月后,便向当时隋东都洛阳发动了猛攻,他的本意也是要先拿下大业(后称长安),但两个因素又让他变得犹豫不决起来:其一,他刚刚接手的瓦岗军兵强马壮,“道路降者不绝如流”(司马光语),在这种背景下,他又信心爆棚,以为拿下洛阳应不在话下;其二,瓦岗军大部分人属河南籍,西征大兴,李密担心不能说服众人,而攻打洛阳却是近在咫尺。踌躇再三,李密还是下了攻打洛阳的决定,而正是这个错识的决定,让李密陷入了胶着困乏的窘境,令本欲速决的李密损兵折将,如入泥淖,不得脱身。而正是趁着这个当口,李渊一边修书安抚住李密,一边发动晋阳兵变,直取大兴。李密优柔寡断下的一次误判,坐失的不仅是一次战机,更是一次改变历史的可能。

其次,多疑的政治人格却再一次拉开了他和李渊的差距。就在李密于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对峙,进退两难之际,瓦岗军内部开始出现了分裂。早已让贤的瓦岗军的创建者翟让再次成为一些将士们的倚仗,一个叫王儒信的司马就曾蹿掇翟让收回兵权,重掌帅印。听到风声的李密坐不住了,当猜疑和恐惧占了上风,这个一度思路明晰的乱世帅才终于祭出了昏招,那就是:扑杀翟让,以绝众人之口!当翟让被其设计杀害,本来就出师不利的瓦岗军内部更离心离德,李密的多疑和阴狠实际上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绝地。

给李密生命最后一击的,是他多变的性格。就在李密先下手为强,铲除了“内部隐患”之后,整个隋末的战局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不仅没有及时提振士气,一举拿下动荡的洛阳城,反而接受了小皇帝杨侗的招安。领着瓦岗军们披挂上阵,去攻打宇文化及,结果损兵折将不说,还成了被发动政变的王世充追杀的散兵游勇,并最终瓦解于偃师大战。无奈之下,李密率残部投奔李渊。李渊给这个昔日对手一个爵位,但很快李密却召集旧部重挑战旗,可是彼时的瓦岗军早已被他的反复多变折腾成一盘散沙,再也没有当年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当李密仓惶逃到熊耳山,被追赶过来的唐军斩杀于马下,这个最早举起义旗的乱世豪雄,由于政治人格的诸多短板,在数次决定命运的拐点上,不断出错,自行矮化,最后竟可怜到成为一只可以随时被李渊踩死的蝼蚁,岂不悲哉!





唐诗宋词有风云


李渊的祖上是北魏后魏八柱国,袭封唐公,当过隋文帝的皇宫警卫,还干过隋炀帝的禁军统领,后当太原留守起兵造反。李密世袭蒲山公,也干过隋炀帝的皇宫警卫,结果隋炀帝看他不顺眼,把他开除了,他只好跟着杨玄感造反,失败后带领瓦岗群雄谋举大事。李密比李渊小16岁,比李世民大16岁,全盛时35岁,正是一个男人最成熟最应该出成绩的时候,当时李渊已经五十多了,已过知天命之年,李世民还不到二十,属于未成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李密都甩他们十条街,那李密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李渊这个垂垂老朽手里呢?原因有三。

第一,李渊有三个好儿子,李密没有。李渊起兵,靠的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和平阳公主等几个相当卓越优秀的子女。李世民在李渊起兵的问题上有首创之功,起兵的时候李渊迟迟不动,是李世民多次苦谏要他赶紧动手,再迟就晚了。事实上也就是他们占领长安没一个月,薛举的大军已经兵临长安城下。李密在攻王世充不利的时候也动过派精兵取长安的心思。李渊刚起兵碰到大雨,听了裴寂等幕僚的话想返回太原等雨停了再说,李世民苦谏不听,跪在营门外嚎啕大哭,最终阻止了李渊的错误决策。李渊占领长安,处理日常国家政务和防备突厥的重任交给李建成,攻略中原的重任交给李世民和李元吉,夺取江南的重任交给李孝恭,自己垂拱而治,终得天下。而李密事必躬亲,啥事都不敢放手,身边没有一个可以托付的心腹之人,直接导致夺取长安的正确决策被延误,尤其杀了翟让之后更是一刻不敢放权,最终导致一败之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去收拾旧部李勣而是选择错误投奔了李渊,导致身首异处。

第二,没有早建帝号。李密击破王世充拥兵三十万全国各地的反王纷纷奉他为盟主势力最盛的时候,有幕僚就跟他建议,让他当皇帝,他说,等拿下洛阳再说。反观李渊,一进长安没几天马上把隋恭帝废了,当了皇帝建立了李唐帝国。当然当皇帝并不是取胜的必要条件,当时那么多称帝的唯有李渊成功了,可是对当时的李密来说,称帝比称公效果要好。当年刘备占领汉中,也是不好意思当皇帝,想等等,结果诸葛亮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伙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出生入死玩命干你以为看你耳朵大有福啊,都是想弄个封妻荫子建功立业留身后万世英名的,你不当皇帝,别人怎么办。李密同样如此,你才是一个魏公,这么多跟你干的豪杰官阶只能更小,你不图名,可是别人需要啊。李渊起兵的时候沿途路过的种地农民都给弄了侯爵的头衔,结果拥护者相当多。所以李密没有称帝寒了众兄弟的心。他死后李勣以皇帝礼仪把他埋了,其实也是给自己抬位。可惜李密没想到这一层。

第三,战略决策失误。当时李密在洛阳死磕王世充的时候幕僚给他指出三条路,第一条死磕王世充,这是下策。因为洛阳易守难攻,王世充又是百战骁将,这块硬骨头不好啃,在这儿呆的时间长了会动摇军心,李密带领的是一帮乌合之众,胜则纷纷蚁聚,败则作鸟兽散,所以这是下策。第二条直取长安,这是上策。长安城守卫空虚,群龙无首,只有一个屈突通好对付,李密又是关陇集团之后,带人直取长安可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拿下长安后称帝建国,天下传檄可定。可惜李密以山东豪杰不跟着走为由拒绝了。这是他的最大失误。第三,带人回身江都把隋炀帝抓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干三国时魏王曹操的霸业,隋炀帝的号召力当时还是很高的。此为中策,其实并不靠谱,隋炀帝身边还有当时天下最为精锐的关陇骁勇,李密一下根本拿不下杨广,而杨广只要一道号令,天下勤王之兵就会源源不断的直扑江都,到时候李密只有死的最快。曹操的王业可不是谁都能干的。

所以李密占了天时,但是没占地利,更没占人和,王世充占了地利,但是没占天时人和,唯独李渊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最终剿灭群雄成就了大业。


唐风宋月


宁要桃园三结义,不要瓦岗一炉香!



一只河洛狼


头条邀请太多了,比较可惜李密所以回下。当年追随杨玄感反隋,李密献上中下三策,上策趁西入关搞掉洛阳,结果杨取了李密的下策倒了大霉。若干年后,李密自己做了瓦岗头领手下兵比李渊强,却也不能带领手下走自己当年的上策,唉!结局配不上他的出身他的才能,死得跟一个小兵一样样。


用户3254902870


贪恋萧妃美色,捉到李世民还不起来立马杀了他。整了个小纸条 “本赦李世民明日再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