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葫芦鸡:皮酥肉嫩,筷到骨脱,没有这道菜都不敢自称陕菜馆

西安的美食,被广为传颂的多为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馍、油泼辣子面之类,但这些说到底,只是代表着陕西地区的饮食特色。而真正能够代表“陕菜”这一中国五大风味菜系之一的,只有

葫芦鸡了。

陕西葫芦鸡:皮酥肉嫩,筷到骨脱,没有这道菜都不敢自称陕菜馆

​葫芦鸡作为“陕菜”(也成“秦菜”)代表菜式之一,始于唐代。

相传,在唐玄宗时期,有位礼部尚书名唤武陟。此人家境十分富有,他本人也是个大吃货,在饮食方面极为讲究,据说他家中光是大厨就有上百之数。武陟属鸡,在他六十岁大寿那年,突然想过得特别一点,想要让厨师们用鸡作为食材,做出各式各样不同的菜式,用来招待亲朋好友、达官显贵,以庆贺自己的六十大寿。于是他就把家中的大厨都集合在一起,让大家各显神通,然后由名厨之后张大汇集所有人的巧思,做出了一盘鸡。却没想到在寿宴之时,武陟嫌这鸡做的太老,待宾客散去之后竟将张大活活打死。打死之后还不死心,由叫来张大的弟弟张二继续研究这道菜。张二深知他哥哥是因为做的太老而死,于是就想办法让肌肉嫩一点,最后还真让他研究成功了。于是在第二年,武陟六十一岁寿宴上献上了这盘鸡,可没想到武陟看了一眼之后直接就发怒,原来是因为鸡肉做的太嫩,以至于上桌之后肉都散了,武陟怀疑张二偷吃,结果这张二也就没活成。武陟到此依然不死心,心想张家还有个张三,干脆让他继续来做菜。张三当时才十七岁,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连夜跑路了。张三到了当时的商周地界,为了糊口,想到自己也就只有做菜这一门手艺,于是开了一家饭馆,主要经营以鸡为原材的菜品。慢慢日子好起来以后,他想到自己的两位哥哥都因为做鸡而死,心里不是很痛快,便自己开始研究怎么样把这道菜做好。张三特别用心的将小鸡喂养一年,到二斤左右的时候,宰杀褪毛。先把鸡放在清水中漂洗半天,再用麻绳捆成
葫芦形状,这样煮完之后依然是一只完整的鸡。之后放入蒸笼清蒸,蒸完之后又放入油锅炸制。最后做出来鸡形制完整、外酥里嫩,奇香无比。后有一年,唐玄宗准备宴请大臣,这时武陟想要乘机邀功,便向皇上提出,由他家厨师做出鸡宴奉上。张三得知这件事以后,为了免于其他厨师再因此送命,主动提出去做这道菜。到了朝廷宴上,果然这道“葫芦鸡”博得了满堂喝彩,就连唐玄宗吃了都是赞不绝口,而这道菜也因此全国驰名。


陕西葫芦鸡:皮酥肉嫩,筷到骨脱,没有这道菜都不敢自称陕菜馆

​正宗的葫芦鸡外酥里嫩,表皮金黄诱人,吃起来香醇软烂,真正是筷到骨脱,令人回味无穷,因而也被誉为“长安第一味”。

如今,这道菜已经成了西安的一张名片,几乎每一家馆子都在做,但要做到真正正宗且可口,也不是一件易事。

传统的葫芦鸡所用的鸡仔是西安城南特产的“倭倭鸡”,但由于时至今日,真正的“倭倭鸡”实在难寻,于是基本都选用三黄鸡仔来代替。

加工的时候,去除内脏这道工序不能再鸡的肚子上开刀,那样会破坏表皮的完整性。通常都是再鸡的背部开刀,再取出内脏、冲去血水。

焯水时,锅中清水煮沸,将处理好的整只鸡下入,一边煮一边要用勺子将浮沫撇去,直至煮到鸡肉背部可以轻松将筷子插入才可。

接着是卤水调制。取小茴香、花椒、八角、桂皮、干辣椒、草果、白胡椒、丁香适量制成香料包,将其与焯过水的鸡一起放入清水卤制,卤汁时需加入若干量的食盐、生抽和冰糖。其中冰糖尤为重要,如不加冰糖,卤制出的鸡表皮只能是黄色,但加了冰糖之后,相当于为它“镀金”,使其变得金黄亮丽。

最后的两道工序分别是蒸和炸。蒸的时候最好在鸡身上放上五花肉片和棒骨,让鸡肉能够吸收更多的油脂和胶质,使其口感更佳;炸时一般有两种炸法——挂蛋清糊炸和直接清炸,两种方式都可以,注意油温控制在八成左右就好。

整个一套流程下来,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葫芦鸡就做好了。

陕西葫芦鸡:皮酥肉嫩,筷到骨脱,没有这道菜都不敢自称陕菜馆

​也许有人会觉得,看着样子感觉这葫芦鸡就是香酥鸡嘛,其实不然。香酥鸡是先用炒熟的花椒盐抹匀鸡身,然后在鸡腹中塞入葱姜腌制入味,上笼干蒸后油炸至酥;而葫芦鸡则需要添卤汤蒸制,二者并不相同。

葫芦鸡的特色在于,它颠覆了人们对于鸡肉干柴无味的影响,即使是鸡胸肉也能够很好的入味,而且同样滑嫩可口。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们食指大动、争相品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