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中國分裂後能重新統一,而羅馬帝國卻不能?

江東汪郎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牽涉的內容也非常多。但我僅從統治思想角度來聊聊自己的看法。

羅馬帝國的統治思想是什麼?

  • 其實這個問題有讀過羅馬史的讀者會發現,羅馬帝國在正式確立基督教為國教之前其實沒有一個正式的官方思想。公元四世紀以前,羅馬帝國在宗教和思想上一直持一個比較開放的態度。在被羅馬帝國征服的各個地區,官方都保留了當地的宗教和文化,比如對當時中東地區的猶太教,帝國官方允許猶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習俗和信仰生活,只要按時向羅馬徵稅官交稅即可。

  • 羅馬人本身的本土宗教羅馬諸神教,在羅馬帝國的擴張過程中並沒有強加給其他民族,對於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來說,只要被征服地區按時交納相關的稅收,接受帝國派遣的總督的管理,信仰何種宗教和思想帝國官方基本不進行干涉。

▲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版圖

那麼羅馬帝國思想上是靠什麼來維繫帝國的統一的呢?

  • 依靠的是羅馬帝國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習俗所形成的價值觀。羅馬帝國的城市都有一個特點,城中央是一個大廣場,周圍分佈著公共浴場、角鬥場,圖書館等等,羅馬人經常進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這種世俗文化特性和生活習慣滲入到了羅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羅馬帝國的快速擴張,這種羅馬文化和生活習慣也被傳到了帝國的各個行省,每個新徵服的城市都會按照羅馬城的模式進行建造或者改造。被征服地區的上層貴族,特別是他們的孩子都會被送到羅馬,進行羅馬化的教育。這些接受羅馬文化教育的被征服地區統治階層貴族的孩子,在長大後又會回到自己原來的家鄉擔任地方的高級行政長官。他們早已接受了羅馬的文化和習俗,喜歡羅馬人的生活方式,對於羅馬的認同增加了對帝國的向心力。但是羅馬文化和習俗並沒有上升為一種統治思想,並不具有排他性,帝國境內的其他民族和文化依然存在。羅馬帝國其實是一個世俗化的帝國,它建立在海洋文明之上,渴求財富,財富在羅馬帝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非常有錢的世家大族才能在羅馬元老院擔任高級職務。

  • 從公元四世紀末起,羅馬帝國開始將基督教確立為帝國的國教。伴隨著基督教的崛起,羅馬的傳統文化開始消亡,一些羅馬過去傳統的節目和習俗因為與基督教教義相違背而被取締。比如角鬥士節目,就因為過於血腥與基督教教義相牴觸而被取締。從現代人來看,競技場角鬥士這樣的血腥節目被取締似乎是天經地義,但我們不能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於當時的羅馬帝國的人民來說,觀看角鬥士節目,和我們現在去看賽馬比賽,足球場看足球沒什麼區別,帝國的各個行省都有類似的節目。從這個角度來看,基督教的崛起瓦解了羅馬帝國的傳統文化。一個世俗化的帝國開始逐漸轉變為一個宗教帝國,羅馬帝國一直以來維持統一的傳統文化習俗沒有了。

▲古羅馬競技場的傳統角鬥士運動,後因違背基督教教義被廢止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基督教變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帝國有了統一思想,那更應該維護羅馬帝國的統一了呀?

  • 其實恰恰相反。基督教是一個非常平權的宗教,在基督教的思想觀念裡面所有信仰基督教的人都是兄弟姐妹,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在某種程度上瓦解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基礎,財富已經不是決定社會地位的關鍵因素了。身處底層的平民也有了可以與貴族相比較的資格,基督教各地的主教開始擁有了權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羅馬帝國的等級體制,底層平民的反抗開始瓦解羅馬帝國的統一性。

  • 隨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不斷髮展,其內部也開始不斷分化出新的派系。基督教內部最大的論戰就是阿里烏斯和基督教正統派之間的論戰,這場論戰前後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幾乎要將基督教撕裂。雖然君士坦丁大帝最後通過行政手段支持了正統派基督教,但是被認為是基督教異端的阿利烏斯派已經傳播到了北方的日耳曼蠻族之中。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

  • 在隨後的4世紀末起,伴隨的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這些信仰基督教異端的蠻族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想讓他們皈依傳統的基督教基本是不可能的。西羅馬帝國陷入分裂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每個蠻族民族都希望擁有自己的國家,因為從基督教的教義上來講,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應該擁有自己本民族國家,誰都不要想著去統治另一個民族。在這個觀念上,阿里烏斯派和傳統的基督教沒有任何區別。法蘭克人雖然在隨後戰爭中消滅了信仰阿利烏斯派基督教的哥特人,使得諸多蠻族開始皈依正統基督教。但基督教的分裂和蠻族入侵導致的羅馬帝國傳統文化的衰落,使歐洲再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和文化,想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已是不可能的。

  • 在隨後的十一世紀,東西方教會又發生了一次大分裂,歐洲西部地區以羅馬為中心形成了天主教,而歐洲東部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了東正教。正統基督教的再次分裂,使得歐洲的統一徹底化為了泡影。到了16世紀,西歐地區的天主教又發生了大分裂,新教和天主教大打出手。歐洲的宗教地圖更加碎片化,基督教宗教的碎片化使得歐洲想形成一個像羅馬帝國一樣的統一帝國徹底沒有了可能。

▲基督教幾次大分裂

中國為何能夠分裂後再次獲得統一?因為儒家思想一直處於主導地位而且思想長期穩定統一

  • 一直以來中國歷史就有一種說法,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不管分裂的時間有多長最終都會迴歸統一。因為中國的統治文化和思想一直都是唯一的,秦朝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後將法家確立為自己的統治思想,秦朝的繼任者漢朝則廢除了百家,以儒家為主要的統治思想。

  • 在隨後的幾千年裡,不論時代和社會如何變遷,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國的社會得到了傳承。南北朝時期佛教的思想大為流行也沒有太削弱儒家的地位。儒家的思想在中國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雖然有所變化,但並沒有出現像歐洲基督教那樣的幾次大分裂,沒有出現新的儒家派別,歷代王朝只要一確立統一就必然會祭奠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忠君等思想,幾千年的時間下來都沒有改變。雖然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後期越來越僵化,但儒家統治思想和文化的穩定,使得中國能夠在分裂後迅速重新統一。

▲孔聖人像,儒家學派創始人

總結

所以至少從統治思想方面來看,作為中國曆代王朝的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因為它的高度穩定性,對中國在分裂後再次統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歐洲基督教的數次大分裂,使得歐洲想再出現一個像羅馬帝國這樣的統一大帝國,變得非常困難。分裂後的羅馬帝國自然也無法再次獲得統一。


史海泛讀


主要因為文化和地理兩方面因素。

文化的統一要從文字、信仰和民族等多方面說起

  • 書同文

中國自秦始皇帝掃六合天下歸一之後,廢分封推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統一,這是一個統一民族形成的必要條件。

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複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秦始皇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範,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後來小篆又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代替。據說隸書最初是由下層低賤的人們使用的,當時“隸”指“徒隸”,本來隸書這種簡便的字是寫給他們看的。

後來在民間用得多了,盛行起來,連統治階級也不得不用這種字書寫了,到漢朝時就成為全國範圍的正式書寫體。當代流傳下來的漢碑,就是由這種隸書寫成的。

漢字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礎上,通過漢字的構建可以指導文字背後所代表的自然現象、事物聯繫。以象形文字的變化,可以指導社會發展、萬事萬物交替的演變。認識漢字就相當於建立了一種深厚的文化認知共通性。



在西方,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礎上將原來的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文字。現在的字母文字,幾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歐洲各國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來源於腓尼基字母。

隨著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的商業網絡,他們這種便於記憶與理解的簡化字母文字逐漸擴散。公元前800年,希臘城邦開始強盛,並在對西亞的戰爭往來中奪取了腓尼基人的海上殖民和市場,同時也充分吸收了腓尼基人的文化,即他們的字母。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統一了整個巴爾幹半島後,將古希臘文化隨同古希臘文一併進行了推廣,璀璨的古希臘文明向著羅馬和地中海沿岸傳播。

公元前146年,古希臘開始沒落。隨之而來的是意大利羅馬快速發展。羅馬人在同希臘的交流中(其實更多的是戰爭),引進希臘字母,略微改變生成了拉丁字母。

羅馬在對外征戰,特別是對西歐進行征戰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擴散拉丁字母。西歐各國在羅馬人到來之前是一片荒蠻之地,幾乎沒有自己的文字。被羅馬人征服後,便將拉丁字母便於拼讀的特點結合本地發音略作改變,形成本地的語言。

而腓尼基文字母為基礎的各語系,本身就是在其他文化積累的符號技術上做的簡化,並將該種符號以字母形式表示。就會脫離最初字符所代表的自然現象、事務聯繫等基礎,從而失去了共同的文化認識。

在字母的傳播中,每一次傳播都夾帶著本地的語言特性進行了略微變動,而這種變動一方面是拼寫上、一方面是發音上。週而復始的擴散,語言更多的是一種發音和拼寫的純粹符號。基於底層的自我文化和引入的文化都無法形成一個融合的過程。

  • 神明的信仰

秦國雖然秦二世而亡,但幸運的是,繼承者是強大的漢王朝,王朝的傳承繼續。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兼容”與“發展”特性,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

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而且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羅馬的思想基礎和中國有極大的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一向要求為統治階級服務,但是在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後,神權逐漸取得了與君權能夠平起平坐的地位。神權政治的色彩愈來愈濃,但在向心的凝聚力上,遠不如中國傳統的聖王一來的有效。

後在東西羅馬帝國分立的時候,羅馬主教依仗西羅馬帝國的庇護始終與君士坦丁大牧首虛與委蛇。而在蠻族大規模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法蘭克人崛起之後,羅馬天主教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了西歐的文明核心,並且在日後後來者居上,最終笑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民族的向心力

漢朝至漢武帝時期,攻伐四方,大漢天朝無敵於東方,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和榮譽感到了頂點,漢族的名稱也因此而來。

漢朝之後的歷代王朝也在漫漫長河中為這種民族認同感,源源不斷地作出貢獻。輝煌的大唐盛世、繁榮的兩宋經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剛明,即使常為人詬病的兩晉南北朝,也是在國家大分裂的同時進行民族大融合。

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往往遊牧民族控制中原政權的時代,更是中華文明同化和吸收能力最強的時候。

歷史上諸多彪炳一方的民族文化,都在與中華文明地不斷交鋒中融合,諸多赫赫威名的強悍民族如犬戎、匈奴、鮮卑、契丹等等,均悄悄地與中華民族融為一體。



而羅馬帝國,其廣大的疆域融合了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文明系統,在征服的過程中,依靠武力的強悍和對本地文明有所保留的接納使得帝國能夠快速高效地擴張版圖。

但是,由於羅馬特有的自治體制,各地區既有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思想體系等皆得以保留,一旦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強有力的壓迫失效,便立刻可以成長為地區分離的基礎。

  • 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豐富而有深度的傳統文化,歷經5000多年的綿延和發展,已經在每個人身上留下印記,綜合之前所述因素,中華文明的強包容性就自然形成了。

在政權疊替方面,中國古代王朝的覆滅往往是由於內部矛盾激化,導致中央權力和權威的喪失。有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固有的文化傳統沒有喪失,文明的特徵不曾滅絕,已有的歷史、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都能夠得以傳承。

即便是在因強大外敵入侵而導致的王朝更迭時期,由於中華民族特有的堅韌不拔與不懼犧牲,外來者最終都會選擇與本地文明相妥協以求穩固自身統治。

曾經有多次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王朝,拓跋鮮卑的北魏王朝、契丹的遼國、女真的金與後金(清)、蒙古的大元,最終都以華夏正統居之,可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國曾經有兩次比較大的文明融合。要是針對別的文明,很有可能就是侵蝕了。

一次是佛教的傳入

始於東漢,“中國人虛心接受,抑且發揚光大,使流佈中國之佛教哲理繼續精深化,而有青出於藍之譽”,經歷600多年,到初唐盛時,印度佛教哲理完全中國化,消融和會與中國傳統文化之內,體現了“中國人驚人的虛心瞭解與深細調和之偉大能力”。

還有一次是回教的傳入

大唐盛世時,回教文明蓬勃光昌,“中國人以其發皇榮盛之大氣度”與阿拉伯波斯回教新文明接觸,大量波斯商人來到大唐,“物質食貨之相交易,精神學術之相濡染”,前後約600年,中華文化包藏了阿拉伯回教文化,展現“中國人之勇敢寬容與宏深消納之偉大能力”,至今,回族是56民族的一支。



羅馬帝國除了羅馬人,還有迦太基人、埃及人、猶太人、敘利亞人、小亞細亞人、希臘人、高盧人、凱爾特人、日耳曼各分支,相當雜。而羅馬人的文明和人數在整個帝國中並不佔優勢,只是當時的拳頭夠硬,軍事指揮藝術高超。

因此,哪怕是征服了歐洲大陸,但是羅馬文化進入不了各個種族。他們的字母文字很容易被剽竊與改用,從而形成當地的強文化。羅馬人也不會認同當地的文化,最終各個地方無法建立共同的文化認識,無法形成大一統的思想。

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工業革命之前,冷兵器時代,古歐洲的局勢往往是野蠻文明打破先進文明。舊文明的破碎比較徹底,新文明的進化也比較迅速。

談完了文化再看地理

華夏古代最核心的區域是黃河-長江流域,這塊區域面積大,土地肥沃,地形連接完整,沒有什麼很大的山脈或者海灣阻隔,最大的阻隔也就是黃河、長江本身了,但這種影響也是很有限的。

這塊地方也是古代東亞地區最宜居的地方,是農耕區,土地肥沃,糧食充足,人口稠密,這意味著什麼?古語云:帝王之資!

所以歷朝歷代,各方勢力想要統一天下,核心戰略就是控制中原,進而以此為根基,攻伐天下。一旦中原地區統一,對周圍勢力就會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一統天下就是時間問題,打得起消耗戰。

因此,中原王朝強盛穩定時期,都能做到北控蒙古高原,南至瓊州,西通西域,東掌遼東朝鮮半島,這一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統一天下了。


再看古羅馬的地理位置,疆域遍佈歐亞非三大洲,島嶼、半島密佈,帝國腹地到處都是海洋,地中海、愛琴海、黑海、紅海。給人的感覺總是有點零零散散、支離破碎的。

按道理說歐洲大陸是有機會和中國一樣完成統一的,但阿爾卑斯山脈橫在正中間,將羅馬帝國的核心亞平寧半島孤立出來。大西洋又將不列顛群島與歐洲大陸分割開,剩下其他地方被拉成一個很長的長方形。

依據古時代的科技文化水平,這麼長的戰線對統一是非常不利的,步步為營的成本太高。這種地理環境導致了古羅馬地區很容易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稍微有點野心的勢力都能裂土封王。

其實古羅馬地區也是古代西方世界最宜居地方,也是一塊寶地,只不過羅馬的寶藏分散在各個地方,小塊肥沃的地方很多,大家都有生存的根基,也沒有什麼區域有很大的壓倒性優勢,所以很難匯聚到一起。

所以羅馬和歐洲的統一是一件低概率事件,難度很大。而華夏大地的寶藏就匯聚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只要找到傳國玉璽就能成為天下共主。相對而言,中國的統一就是一件高概率事情,雖然也有難度,但比古羅馬容易很多。


星海知舟


中國歷史上歷次分裂都能走向統一,根本的原因在思想文化。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尊從的是三代集大成者的周文化,包括禮樂文化、宗法文化,民本思想等等。這一文化深深地滲透到了中華民族的血液裡了。

西周時代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東周時代天下大亂500年,為什麼能重新走向統一?根本的原因還是思想文化。在周文化的基礎上,孔子創立了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家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中華民族本是文化認同的民族,走向統一就成了歷史必然。

秦漢以至明清,統治者如走馬燈,但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沒有變。這是中國走向統一的根本原因。當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統一的文字,獨立的地理單元等,也是走向統一的因素。


至樂無如讀書


為什麼歷史上的中國分裂後能重新統一,而羅馬帝國卻不能?原因很簡單,就是文明的力量。


我中華的原生文明誕生於夏商時期,成長於先秦時代,而大成於唐宋時代,再經過多年的繼承和發展,一直走到今天。


在先秦(春秋戰國)這個大動盪,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裡,以百家爭鳴為代表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極大地催生了原生文明的發生和發展,對社會,經濟,法律,教育,科技,軍事等各個行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催化作用,從根基上奠定了我巍巍華夏數千年來傳承不絕的原生文明。

唐宋時期是我華夏文明發展的巔峰時期,特別是盛唐時代,是我巍巍中華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擁有著最燦爛的文化,最絢麗的光彩。隨著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實力的提升,文化發展也達到了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文化輸出也擴展到西域亞洲各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及影響力也達到頂峰。


那麼何謂文明,我華夏民族的文明內核是什麼?外在來說,就是衣冠,語言,文字,風俗和文化傳統,內在來說,就是以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及由此引申和發展出來的道德規範。這是我華夏民族(或者說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並不斷髮展的文明內核。


在後世的悠悠歲月中,我華夏民族經歷了多次的文化禁錮和文化封鎖 (如秦”焚書坑儒“,漢”罷黜百家“,明清”文字獄“)和異族入侵,文明毀滅所帶來的文明斷層,但是,國家可以被征服,政權可以被顛覆,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的文明內核從來沒有消亡,依然薪火相傳,絃歌不輟,就因為我華夏原生文明擁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承受力,創造力,影響力和凝聚力。


我巍巍華夏,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霜雪雨而能屹立不倒,成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惟一從未間斷一直傳承至今的古老文明,就是因為我華夏原生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和由此帶來的民族認同感及凝聚力,這是我中華民族歷經多次戰亂分裂最終還能統一的惟一原因。

文明是我中華的根,民族的魂。只要根和魂還在,我中華就不會長久分裂,最終還會凝聚在一起。


我是天涯,歡迎關注,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


天涯史館


答:因為那是中國,古老而又神秘的東方古國,2000多年前形成了統一的語言文字的緣故,故此不會,分裂了但總有恢復到統一狀態的時候。

羅馬帝國,始終都是各個民族互相自治的多元文化,沒有形成一主多元的文化。語言文字沒有統一,所以漸行漸遠。羅馬倒臺後,就不可能再重建。

在古代從夏商周時代起,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奴隸制國家。雖然在核心區的外圍,也是若即若離的一種狀態。但是核心區始終有他的先天優勢,經濟文化,是比周邊外圍區要先進。吸引著周邊的部族。

到了周王朝時代,大肆分封諸侯,最初這些諸侯,恪守周禮,時日久了,就開始不安分,開始了弱肉強食,到了最後,眾多諸侯最終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為了壯大自身勢力,不斷開疆擴土。


比如秦穆公向『遂霸西戎』,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向西向北拓地千里。比如秦惠文王『攻佔巴蜀』,將這些原本遊離在華夏文明的其他文明盡數納入懷中。這時候的諸侯國都走了自己的野心,但是不成體系。

到了秦孝公時期,開啟了『商鞅變法』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最大限度的提升國家勢力。在之後的幾百年裡,中國上演了『百家爭鳴』的文藝思想的大爭論,為中國最終的大一統理論奠定了基礎。秦國藉助商鞅變法強軍,不斷蠶食東方六國,經過秦國五代100多年的努力,最終消滅了東方六國,建立了秦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楚國是遊離於華夏文明之外的另一種文化,最終隨著秦國的崛起,這裡的人民和文化一同融入華夏文明。秦國統一六國後,加速了中華文化標準化建設,具體措施就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建設四通八達的道路,秦時稱為馳道。同時繼續向南方和北方開拓,擴大了帝國疆域。



在接下來的過程中,繼續了統一國家人民思想的行動。就這樣秦國建立了以農耕文明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中華文明。

到了秦末,農民起義,貴族後裔作亂,這檔口,北方的遊牧部落開始崛起,侵蝕了原秦國開拓的好多疆域,漢朝建立之初也沒有辦法,但此時的矛盾已成為了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矛盾,在漢朝統治者的帶領下,漢朝以前的各國人和各民族的人空前團結,抵禦匈奴,更加加速了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大一統思想更加牢不可破。

在以後,出現大分裂,不是結果,而是分裂的國家都有心想要統一,但是實力不允許,才會出現的狀況,一旦時機成熟,必然會有一國暴起迅速統一。像隋朝、宋朝都是這種狀況。

文|玉之溪

圖|網絡


玉之溪


因為羅馬沒有大公無私,一心為國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和一大批領導群體及心甘情願為國家為人民獻身的英雄們!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31212


在世界歷史長河中,中國和西方國家有一點非常相似,都經歷過很多次分裂,包括自己內部產生矛盾的分裂,以及外族入侵造成的分裂;中國作為一個幾乎和整個歐洲一樣大的大國,自秦朝統一後,歷代基本保持了政治統一和文明的延續性,這與歐洲自羅馬帝國以後分崩離析的政治局面大相庭徑,即使拿破崙和希特勒也未能強行統一歐洲。但中國還是回到了原來的統一,中西方在這一點上又有什麼差別呢?這一切是因為什麼?

通過仔細查閱資料,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我們先說說中國。

一、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從華夏民族第一次在潛意識裡有了“各部落是一個大家庭”的概念,這種潛意識就像華夏民族的血液,流淌於歷朝歷代的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裡,代代相傳,薪火相傳。不論朝代如何分裂和混亂,當亂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有眾多英雄豪傑湧現,去實現國家的統一,去實現祖先的共同願望。中國自秦朝統一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這就導致 了曾經的許多國家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統一,這是非常關鍵的,隨後漢朝時期大一統文化逐漸興起,使後面的歷朝歷代每代君王都會有一種大一統思想,不管任何昏庸和明君都有一種大一統文化思想。但歐洲羅馬帝國只是一種征服,用武力征服並不是文化,導致歐洲國家眾多不能融合。

二、羅馬帝國新體制引發新問題,新問題讓帝國產生永久分裂。

受基督教分裂的影響,羅馬帝國西部和東部的文化也開始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文化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文化逐漸分道揚鑣。在繼承人問題上,君士坦丁大帝延續了戴克裡先大帝分治帝國的理念,他任命自己的親人們為“愷撒”,並劃分帝國為多個區域,讓這些“愷撒”們去治理,使羅馬帝國形成了多個權利中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他器重的那些“愷撒”們旋即爆發權利鬥爭,使帝國再次陷入分裂。其後,羅馬的皇帝們全盤繼承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政策,使帝國分治的理念深入人心,於是,羅馬帝國分裂的痕跡越來越明顯,395年,羅馬帝國永久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歷史,歷史從此進入一個新階段。


中國人文歷史徽鑑


答:因為外部環境,地理原因,東亞中原地區地理形勢四周都會往中間聚集,只要掌握了中原這塊區域,可以掌握最好的物質基礎,各種四面八方的人在遷徙過程中匯聚,聚集的結果就是這個中心的人會相互學習,融合,形成統一的文明再次輸出到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人最方便的交流肯定是和中原之間,而不是自己單個和單個之間交流,即使單個方向和單個方向的交流索獲取的各種知識肯定比和中原交流得到的要少。從堯舜禹,大洪水時期,因為天災的原因,需要治理水患。大禹在掌握了治水的同時也就掌握了國家政權。治水的時候需要上下部落的合作。在這個情況下,炎帝部落和東夷部落從堯帝那時就開始了兩個部落的合作,到舜和禹時期合作深度達到了兩個部落政權的融合。



在夏商2個王朝的1100年裡都是炎帝部落和東夷集團的交織和融合。商是在和東夷人作戰中,被西北的羌人集團周得到了機會。夏商周1800年的時間裡中國實現了東西方向的融合,融合的大原因就是大洪水,需要這個地方的人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來調配資源共同治理水患。到了周因為水患治理完成,在陝西甘肅那邊率先從遊牧業進入到了先進的農業文明,是一次跨時代的農業革命。生產方式進步和改變,形成了新的更先進的政體。按血緣的遠近的分封制開始了。周朝立國上下近800年。大家在看《大秦帝國》第一部時,秦孝公變法前,因為公族們的反對。太后拿出來當年秦先祖伯益跟隨大禹治水的令牌。當場所有人都表現出了尊重和虔誠。也就是說當年的治水就是能表現這個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所有中原國家的另類。從這一時期,東西的融合基本完成。接下來就是南北的融合。各國的改革,戰亂,最終秦在商鞅變法推動和幾代秦王的不懈努力下,到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秦始皇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文字,道路。開墾了各種水利設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在這種鉅變的改革後面就是一場很大的危機。



秦滅亡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漢,其實漢就是楚國。漢取代秦,就是南北融合的加速時期。漢是在秦屍體上建立起來的。繼承了秦的體制。只是因為在漢武帝時期加入了儒學。


其實就是表面儒內心還是法家治國。只是因為西漢後面書寫歷史的是東漢。所以寫西漢歷史比較好。其實社會也是動盪不安。此起彼伏。而這些改革的餘震一直伴隨著漢,三國,南北朝。進入了分裂時期。在分裂的南北朝時期我們不得不提到北魏孝文帝,這個鮮卑人。在各種部落和各種人群裡他們都是少數人。在他們需要從部落聯盟首領升級到皇帝這樣的改革中,不得不面臨選擇。是選擇西北過來的佛教文明還是南方的漢人文明時,他選擇了漢人文明。因為漢人文明給了他所要的一切財富,那就是我們這個文明的框架搭的太好了,太完美了。從上到下的制度形態,思想體系都是完美的配合一個專制政體。所以孝文帝選擇擁抱漢文化,在選擇漢文化的前提就是他要把這個政體核心統治變成拓跋家族的。


而和漢文明融合的同時,也給我們漢文明帶來活力輸入了新鮮血液,奠定了隋唐的基礎。北方通過胡漢的融合,得到了很強的實力。最終隋朝建立。到了唐朝。李世民成為漢人的皇帝和胡人的天可汗。
整個政體實現了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協調。注入了更多的北方西北的新鮮血液。形成了唐人。唐人是漢人的繼承和發展。唐後的1700年裡我們又形成了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我們這個國家一直從四周往中原腹地循環往復。不斷的和四面八方的新鮮血液交融。在這種規律中不斷的在廢墟上重新站立統一。每一次的站立都是一次核聚變都會更強盛。民族變的更大。

回到羅馬為什麼不能,因為西方的地理環境沒有形成的條件。西方的源頭希臘城邦,相互之間都是一個個小島或者城市,靠發展農業養活很多人是不現實的,需要交易。來獲得生存的空間。合併土地統治其他地區都是沒有出路的。他們需要貿易和殖民地來獲得大量的財富。馬其頓是希臘城邦中落後的城邦。在雅典城邦和斯巴達城邦兩敗俱傷後,馬其頓迅速崛起。在東進的過程中得到了幾百倍倍於自己的土地和財富,是一次爆發。基於這種記憶,西方東進就是去搶財物。根本沒有思想去管理這些土地。沒有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就不可能長時間保持大帝國的疆域。


糖糖48868


地球古往今來只有兩類國家,或文明。血統型國家,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以羅馬人為主的古羅馬,或古希臘城邦等為代表。猶太人,羅馬人,或斯巴達人就是各個國家的主體。羅馬帝國很多外族,但外族從來只是依附羅馬並沒有國家或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感,一到動亂,便萬劫不復很難再生。文明型國家,以中美俄為代表。老美和毛子別看天差地別,其實還真的是文明型國家,眾多的種族,各種信仰,只要認可這個國家,就是俄羅斯人或美國人。中國,幾千年來,只要行周禮,用漢字,尊孔孟,朝天子,就是中國人。無論是歸順的匈奴人,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百越人,東胡人,最後都變成了中國人。這才是真正牛逼的地方,無論你怎麼動盪,最終一定會走向大一統。最後再題外一句,咱們東邊的棒子和小日本,是典型的血統國家。算是目前為止混的還行的國家,但同文明型國家相比,終究註定是成不了啥大氣候的。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文化的淵源和認同吧,為什麼歷史上有一支羅馬軍團走到甘肅境內就走不動也回不去了落葉生根了,這可能是原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