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1:亂世出能臣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讀書有伴,今天開始我們來認識一個有爭議的大人物,那就是李鴻章,這是晚清時期最重要的改革家,但結果卻揹負了一世罵名。李鴻章傳這本書的作者是兩個人,一個是普蘭德是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用白話文來看這位晚清總督,後半部分呢是梁啟超寫的,文筆非常美妙,可惜是文言文,兩部分大同小異,我們主要講前半部分,畢竟白話文的部分更好理解一些。如果有興趣,又喜歡讀文言文的,可以買來,自己看看大名鼎鼎的梁啟超的文筆。

《李鴻章傳》1:亂世出能臣

先來介紹一下背景,晚清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浩劫,全球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三次戰爭,就是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另一個就是太平天國戰爭。這場戰爭讓中國當時的人口減半。當時中國的經濟壓力要比歐洲大的多,由於戰亂導致大片土地荒蕪,人口驟減,飢餓像魔鬼一樣籠罩著中國。梁啟超說,本來這應該是一次朝代更替,但是由於外國人的武裝干涉,以及金融資助,使得滿清王朝可以續命。而此時的李鴻章也逐漸走到了舞臺中央,用它的能力和權謀使得這個腐朽的王朝再次產生了那麼一點希望。

李鴻章是一個獨裁政府下的變革家,是一個內憂外患時局下的變革家,更是一個得到了全世界政要高度認可的變革家。號稱東方俾斯麥,日本當時首相伊藤博文的偶像,即使晚年他訪問美國,也引發了空前絕後的盛況。可以說除了在中國人,其他各主要現代化國家,都認為李鴻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偉人。梁啟超先生一開始是李鴻章的政敵,但最後也甘願為他做傳而歌功頌德。其實大家想想,既要討統治者慈禧開心,又要推動改革洋務,還要應付列強,更要提防朝廷中各種勢力的打擊,李鴻章這一生是有多心累。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促成了同治中興,甚至要不是甲午一戰,那些意外因素,大清也許還真能緩過來。進而像日本一樣變法圖強。但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從結果上看,李鴻章又是失敗的,他在我們這麼多年的宣傳中,被定義為了賣國賊,定義成了封建腐朽勢力的守護者,甚至連康有為都不如。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李鴻章傳》1:亂世出能臣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李鴻章的這一生是如何度過的。李鴻章的老家在合肥,繼承了他母親的強壯體魄和非凡的精力,溫和的脾氣還有寬容的處事態度,這跟他的幼年生活有關。而他老爹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是個讀書人,但學業無成,早早在15歲就結婚了,生了5個兒子,李鴻章排名第二,以後別人都叫他李二先生,也叫作少荃。他生於1823年,也就是清朝道光3年。

李鴻章的伯父是個稅務衙門的職員,可能都不算官,頂多算個吏,當時他通過伯父的關係,得到了一個衙門的職位,當時縣衙都知道他文采不錯,據說能倒背春秋,1847年,這一年他24歲,考取了進士,並且以第三名的成績得中探花,1851年進入翰林院成為編修。當時名氣已經不小,但始終是個文職官員。如果照這個路子發展下去,他的一輩子也就只能做學問了。但此時太平天國戰爭爆發,李鴻章28歲那年,剛好住在老家合肥,他看到了太平軍勢如破竹正在朝著北京進軍,有人說李鴻章愛國之情澎湃,所以自己動用錢財組成了一隻武裝志願軍,開始救國。但作者說這不合情理,李鴻章一生愛財,即使他把錢都拿出來,也不可能在孤立無援下組成軍隊。

有一個更為合理的解釋是,曾國藩此時正是軍隊的都統,湘軍的總指揮,他向朝廷建議配備一些秘書,而李鴻章就被推薦,由此就開始到地方去任職,甚至有資料說李鴻章和他的父親,都是在曾國藩手下做事的。1855年,李鴻章出任合肥的藩庫,順帶賺了一些錢,而曾國藩應該是非常喜歡李鴻章,經常讚揚他的文風和書法,結果在老師的鼓勵下,導致了這位年輕的翰林棄筆從戎,這條路為他未來的事業打下了基礎,可以說李鴻章選擇了一條成功的捷徑。

《李鴻章傳》1:亂世出能臣

既然決定了轉向,那就做到最好,李鴻章很快被提拔,1857年他就當了浙江按察使,2年後又做了福建道臺,1862年做到了江蘇巡撫,也就是江蘇的黨政軍一把手,在亂世裡軍隊的官員是非常容易得到提拔的,這就跟我們現在創業公司升職加薪很容易一樣,所以有的時候你要想快速取得成功,去創業公司打拼,遠比留在大公司要迅速的多。

李鴻章在軍隊裡很快結交了全世界的牛人,比如美國常勝軍的總指揮華爾將軍,還有英國的戈登將軍,就跟李鴻章關係不一般,第二次鴉片戰爭,讓李鴻章注意到同樣是軍隊,列強的裝備和戰術都遠勝中國。所以他開始有意無意的跟列強的軍官套近乎,以增強自己淮軍的戰鬥力。後來大家說李鴻章為什麼總能打敗太平軍,有人說他被太平軍俘虜過,所以瞭解太平軍的內幕,但這個東西不足以採信,另一個說法是他的手下大將程學啟,是原來太平軍的首領,後來被李鴻章策反,所以知己知彼才百戰百勝,這個說法更可信一些。 李鴻章的手下大將程學啟就是這一切密謀的參與者,太平軍的一些頭目已經答應獻出蘇州而投降。但是後來這些承諾都被李鴻章否定了,大局已定之後,李鴻章既沒有兌現戈登軍餉的承諾,也沒有讓太平軍頭目免死,那些降將都被凌遲處死,這種失信的方式激起了歐洲人的反感,英軍總司令布朗向李鴻章抗議,如果再發生類似情況,英軍就將從朝廷軍隊中集體撤走。

《李鴻章傳》1:亂世出能臣

此時的李鴻章,判斷大勢已定,太平軍已經沒什麼翻盤的機會,所以他仍舊我行我素,而且李鴻章還縱兵搶劫,席捲了蘇州城,此舉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給幫助太平軍的蘇州百姓一些教訓,第二個是籌集一些軍餉。此時的李鴻章根本不在乎英國人的反應,他只在乎朝廷方面對他的態度,他採取了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幫助朝廷肅清了叛亂,這就是官僚的作風,只對上負責,其他人怎麼看他並不重要。

李鴻章在這場戰鬥中得罪了不少列強軍官,但是他的鋌而走險政治投機所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了他的損失。後來李鴻章在英國人赫德的斡旋下,又跟戈登這些將領恢復了關係,並且狡辯到,說當時殺降只是權宜之計,這些太平軍拒絕剃髮拒絕放下武器,不得已而為之。相當於自己給自己一個臺階,也給了戈登他們這些歐洲人一個臺階。那麼後來怎麼樣,李鴻章為什要殺降,後來又跟這些歐洲軍官的關係怎麼樣了?咱們明天接著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