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1:乱世出能臣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读书有伴,今天开始我们来认识一个有争议的大人物,那就是李鸿章,这是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改革家,但结果却背负了一世骂名。李鸿章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人,一个是普兰德是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白话文来看这位晚清总督,后半部分呢是梁启超写的,文笔非常美妙,可惜是文言文,两部分大同小异,我们主要讲前半部分,毕竟白话文的部分更好理解一些。如果有兴趣,又喜欢读文言文的,可以买来,自己看看大名鼎鼎的梁启超的文笔。

《李鸿章传》1:乱世出能臣

先来介绍一下背景,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浩劫,全球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三次战争,就是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另一个就是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让中国当时的人口减半。当时中国的经济压力要比欧洲大的多,由于战乱导致大片土地荒芜,人口骤减,饥饿像魔鬼一样笼罩着中国。梁启超说,本来这应该是一次朝代更替,但是由于外国人的武装干涉,以及金融资助,使得满清王朝可以续命。而此时的李鸿章也逐渐走到了舞台中央,用它的能力和权谋使得这个腐朽的王朝再次产生了那么一点希望。

李鸿章是一个独裁政府下的变革家,是一个内忧外患时局下的变革家,更是一个得到了全世界政要高度认可的变革家。号称东方俾斯麦,日本当时首相伊藤博文的偶像,即使晚年他访问美国,也引发了空前绝后的盛况。可以说除了在中国人,其他各主要现代化国家,都认为李鸿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伟人。梁启超先生一开始是李鸿章的政敌,但最后也甘愿为他做传而歌功颂德。其实大家想想,既要讨统治者慈禧开心,又要推动改革洋务,还要应付列强,更要提防朝廷中各种势力的打击,李鸿章这一生是有多心累。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促成了同治中兴,甚至要不是甲午一战,那些意外因素,大清也许还真能缓过来。进而像日本一样变法图强。但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从结果上看,李鸿章又是失败的,他在我们这么多年的宣传中,被定义为了卖国贼,定义成了封建腐朽势力的守护者,甚至连康有为都不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李鸿章传》1:乱世出能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李鸿章的这一生是如何度过的。李鸿章的老家在合肥,继承了他母亲的强壮体魄和非凡的精力,温和的脾气还有宽容的处事态度,这跟他的幼年生活有关。而他老爹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是个读书人,但学业无成,早早在15岁就结婚了,生了5个儿子,李鸿章排名第二,以后别人都叫他李二先生,也叫作少荃。他生于1823年,也就是清朝道光3年。

李鸿章的伯父是个税务衙门的职员,可能都不算官,顶多算个吏,当时他通过伯父的关系,得到了一个衙门的职位,当时县衙都知道他文采不错,据说能倒背春秋,1847年,这一年他24岁,考取了进士,并且以第三名的成绩得中探花,1851年进入翰林院成为编修。当时名气已经不小,但始终是个文职官员。如果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他的一辈子也就只能做学问了。但此时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李鸿章28岁那年,刚好住在老家合肥,他看到了太平军势如破竹正在朝着北京进军,有人说李鸿章爱国之情澎湃,所以自己动用钱财组成了一只武装志愿军,开始救国。但作者说这不合情理,李鸿章一生爱财,即使他把钱都拿出来,也不可能在孤立无援下组成军队。

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曾国藩此时正是军队的都统,湘军的总指挥,他向朝廷建议配备一些秘书,而李鸿章就被推荐,由此就开始到地方去任职,甚至有资料说李鸿章和他的父亲,都是在曾国藩手下做事的。1855年,李鸿章出任合肥的藩库,顺带赚了一些钱,而曾国藩应该是非常喜欢李鸿章,经常赞扬他的文风和书法,结果在老师的鼓励下,导致了这位年轻的翰林弃笔从戎,这条路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李鸿章选择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李鸿章传》1:乱世出能臣

既然决定了转向,那就做到最好,李鸿章很快被提拔,1857年他就当了浙江按察使,2年后又做了福建道台,1862年做到了江苏巡抚,也就是江苏的党政军一把手,在乱世里军队的官员是非常容易得到提拔的,这就跟我们现在创业公司升职加薪很容易一样,所以有的时候你要想快速取得成功,去创业公司打拼,远比留在大公司要迅速的多。

李鸿章在军队里很快结交了全世界的牛人,比如美国常胜军的总指挥华尔将军,还有英国的戈登将军,就跟李鸿章关系不一般,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李鸿章注意到同样是军队,列强的装备和战术都远胜中国。所以他开始有意无意的跟列强的军官套近乎,以增强自己淮军的战斗力。后来大家说李鸿章为什么总能打败太平军,有人说他被太平军俘虏过,所以了解太平军的内幕,但这个东西不足以采信,另一个说法是他的手下大将程学启,是原来太平军的首领,后来被李鸿章策反,所以知己知彼才百战百胜,这个说法更可信一些。 李鸿章的手下大将程学启就是这一切密谋的参与者,太平军的一些头目已经答应献出苏州而投降。但是后来这些承诺都被李鸿章否定了,大局已定之后,李鸿章既没有兑现戈登军饷的承诺,也没有让太平军头目免死,那些降将都被凌迟处死,这种失信的方式激起了欧洲人的反感,英军总司令布朗向李鸿章抗议,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英军就将从朝廷军队中集体撤走。

《李鸿章传》1:乱世出能臣

此时的李鸿章,判断大势已定,太平军已经没什么翻盘的机会,所以他仍旧我行我素,而且李鸿章还纵兵抢劫,席卷了苏州城,此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给帮助太平军的苏州百姓一些教训,第二个是筹集一些军饷。此时的李鸿章根本不在乎英国人的反应,他只在乎朝廷方面对他的态度,他采取了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帮助朝廷肃清了叛乱,这就是官僚的作风,只对上负责,其他人怎么看他并不重要。

李鸿章在这场战斗中得罪了不少列强军官,但是他的铤而走险政治投机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他的损失。后来李鸿章在英国人赫德的斡旋下,又跟戈登这些将领恢复了关系,并且狡辩到,说当时杀降只是权宜之计,这些太平军拒绝剃发拒绝放下武器,不得已而为之。相当于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也给了戈登他们这些欧洲人一个台阶。那么后来怎么样,李鸿章为什要杀降,后来又跟这些欧洲军官的关系怎么样了?咱们明天接着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