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歷任新疆巡撫

1、劉錦棠

劉錦棠(1844-1894),字毅齋,山棗城江村人。兒時僅入私塾數月,咸豐九年赴江西投督父劉松山老湘營,先後在江西、安徽鎮壓太平軍,累授知縣、直隸知州銜。同治五年(1866)鎮壓河南等地捻軍及回族起義軍,累升知府及巡守道。九年正月,其叔被回軍馬化龍部擊斃,他以三品章京接統軍務。十一年五月,回湘鄉募兵。七月返營,先後鎮壓肅州馬文祿、循化馬桂源、馬本源、焦偉、河州閔殿臣等三起回民起義。十三年任西寧兵備道。光緒元年(1875)奉左宗棠命,總理行營營務。二年,率軍討伐阿古柏侵略軍及白彥虎集團,根據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略部署,靈活運用“緩進速佔”作戰方針,於次年底收復新疆,名震中外,譽為“飛將軍”。平定叛亂後,在新疆設立善後機構,發放大量賑款、糧食、農具、種子,招扶難民,協同軍隊墾種,修治驛站、城堡、道路,準備建置行省。阿古柏餘孽伯克胡裡及白彥死棠勾結沙俄帝國主義煽動邊外部族三次犯邊,均予迅速擊退。光緒六年十一月八日任督辦新疆軍政事務欽差大臣。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向清廷提出新疆建省的具體方案和辦法。十年十一月甘肅新疆行省建立,為首任巡撫,廢除伯克制度,組設郡縣行政機構,確立新賦稅制度,鞏固邊防,卓有成績。十五年加太子少保,八月請假返里。十六年晉加太保銜。在首裡倡建東山書院並捐鉅款。二十年晉爵一等男,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夜,奉詔以宿將京振軍。朝鮮求救使臣聞訊後恃以無恐。六月啟程,行至縣城。忽左體中風,臥床不起,病危時“猶喃喃呼將校,指述邊事”,七月逝世,諡襄勤。 

大清歷任新疆巡撫

劉錦棠

2、魏光燾

魏光燾(1837~1916),湖南隆回人。晚清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重要歷史人物。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同為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中國新疆地區建省後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代理行政首長(巡撫),一手建立新疆博達書院,並擔任第一任校長。後擔任雲貴總督、陝甘總督,後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總理各國事物大臣。署理兩江總督期間,繼劉坤一、張之洞之後,實施籌建三江師範學堂,為開啟近代新疆博達書院,南京大學的重要人物。民國5年(1916)3月,魏光燾病逝於湖山別墅。享年79歲。

大清歷任新疆巡撫

魏光燾

3、陶模

陶模(1835—1902),字方之,一字子方,秀水(今嘉興)人,陶模祖籍江西潯陽。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肅文縣、皋蘭知縣,光緒元年(1875)冬任秦州知州。十年署甘肅按察使,次年擢直隸按察使。十四年遷陝西布政使,護理陝西巡撫。十七年遷新疆巡撫,後署陝甘總督。二十六年調兩廣總督。陶模自知縣至總督30餘年,尤以治理西北邊疆政績最著。甘肅文縣當時編的縣誌立有陶模生傳。蘭州、迪化建有專祠。光緒二十八年(1902)病逝廣州後,贈太子少保,諡勤肅,歸葬嘉興郊區荷花鄉顧店橋。

4、饒應祺

饒應祺(1837—1903),字子維,號春山。恩施城關人。清拔貢。因在施南防堵太平軍石達開部入川有力,清廷賞國子監學正銜。同治元年(1862)中舉人,以知縣選用,授刑部主事,因父喪未到任。後入湖廣總督李鴻章幕,隨軍援陝,再轉入陝甘總督左宗棠幕。1877年因軍功擢同州(今大荔)知府,任內竭力賑災,全活災民70餘萬。1884年調任甘州(今張掖)知府,捐俸銀設紡織局於府署內,以妻妾教民紡織,後推及全府各縣;復監造水車,引黃河水灌田,大興水利農墾,人民衣食得以自足。1885年調任蘭州道,著重整頓財稅,獎勵工商,主張“嚴以馭吏,寬以裕商”,地方經濟恢復迅速。1886年和1888年兩度受任甘肅按察使,肅整吏治,糾察貪墨,查處署中積惡差弁,清理全省積案,釋冤獄數百人,並嚴革搶奪寡婦惡習。1889年調任新疆喀什噶爾道,旋改任鎮迪道兼新疆按察使銜,不久升任新疆布政使。1896年升任新疆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銜。經營新疆10餘年,使全疆和平統一。1902年饒調任安徽巡撫,1903年1月16日,病故於哈密途次。

大清歷任新疆巡撫

饒應祺

5、潘效蘇

潘效蘇(1838-1913),原名潘德音,字重賢,號少泉,後改名效蘇,湖南湘鄉人。咸豐十一年(1861年),23歲的潘效蘇投效軍營。同治二年(1863)八月,潘效蘇因參加了清軍收復杭州等城池的戰鬥,作戰勇敢,經左宗棠保奏以縣丞留於浙江。此後,潘效蘇跟隨部隊支援福建的剿匪作戰,陸續收復了漳州的各府廳州縣城池,福建全省的剿匪結束以後,部隊犒賞三軍,經左宗棠保奏,潘效蘇免補本班,以通判改留福建,優先補用。但不久,潘效蘇所在部隊又轉戰廣東,先後收復了廣東鎮平等城市,再次經左宗棠保奏奉旨賞加同知銜。同治七年(1868年),潘效蘇隨西征軍赴直隸地區圍剿捻軍起義,戰功卓著,又經左宗棠保奏,以同知銜改留陝西補用。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潘效蘇署理膚施(今延安市)澄縣等縣的知縣。此後,潘效蘇的母親去世,其回鄉丁憂一年,喪期服滿後,他趕赴甘肅,管理恪靖中營,兼帶左路、左後等營。同治十年(1871年),潘效蘇調署狄道州(今甘肅臨洮縣)知州。同治十一年(1872年)其調河州知州。光緒四年(1878年),奏保以知府用。不久,又再任河州知州,並轉任循化廳(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同知。在從軍的十七年間,潘效蘇從一個23歲的俊秀青年,官階一步步提升,後升為知府同知。他的才幹得到了上級官員的認可與褒獎。光緒八年(1882年),已44歲的潘效蘇赴青海省循化廳同知任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回任,旋經陝甘總督魏光燾奏調,赴甘差遣,委署甘肅布政使,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奉旨補授甘肅按察使。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九月五日,朝廷鑑於其久任邊缺,熟悉民情,升任新疆巡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潘效蘇又建議將南疆的“疏勒、莎車、溫宿三直隸州改升知府。後來潘效蘇被其同鄉,時任盛京將軍的趙爾巽聘為顧問。民國二年(1913),75歲的潘效蘇逝世。

6、吳引蓀

吳引蓀,江蘇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廣東按察使調任新疆布政使,三十年(1904)到任。次年授新疆巡撫。改烏魯木齊書院為學堂,添設英語、法語等課程。制定《重整新疆巡警章程》33條。三十二年(1906)離任。

7、聯魁

聯魁(1849年─?),字星樵,一字星喬,滿洲鑲紅旗人。貢生出身,同治三年(1864)在神機營當差,歷任兵部候補員外郎,海軍衙門章京,會典館纂修,兵部郎中,甘肅甘涼道,甘肅西寧道,曾在安徽擔任藩臺、布政使,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出任新疆巡撫,宣統二年(1910年)卸任。宣統元年兼任會辦鹽政大臣。

8、何彥升

何彥升(1860~1910.8),乳名恬生,字秋輦,江蘇省江陰縣人光緒十五年(1889)副貢生。潛心好學,亦能文章,兼通列國語言文字,曾作為參贊出使俄國。回國後歷任直隸按察使、甘肅布政使、新疆巡撫等職。其父何廉舫在曾國藩門下任職,曾任清同治吉安知府、江陰太守。其家富藏書,何廉舫建壺園時,中有精舍作藏書樓。何氏藏書從何廉舫開始,中間經其子何彥升、孫何震彝遞藏,至民國時期藏書達四萬餘冊,後來由於家氏家道中落,其藏書於民國年間,悉售於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為涵芬樓藏籍。在其出任甘肅布政使期間,敦煌遺書被發現,在運往蘭州和北京途中,他和李盛鐸在盜取了不少敦煌經卷,後來雖然上繳了部分經卷,但還是難逃其咎。

9、袁大化

袁大化(1851~1935),字行南,渦陽縣青疃區大袁莊人。1910年初冬,由江西巡撫調任新疆巡撫。新疆建省以來共有8位巡撫,他是最後一位。袁大化離新疆後,蜇居天津。民國初年,張勳復辟時,曾授他“議政大臣”之位。當時,已興學校,袁大化以學校課本是革命黨人所編為由,不準孫兒入學,在家另設私塾。30 年代初,“滿洲國”成立,日本關東軍遣人邀袁大化去長春,袁大化答道,“一臣不事二主”,拒之。民國24 年(1935 年),於天津去世。享年85歲。

大清歷任新疆巡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