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不世出,忠王李秀成以一己之力,為太平天國續命八年

“這時年輕的軍事天才李秀成發起了一系列戰役,關鍵時刻讓太平天國起死回生,延遲了天國政權的垮臺。

湘軍和淮軍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不斷壯大,出身於這兩支軍隊裡的許多將領,後來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實際上已粗具近代軍閥的雛形。”

如果不是太平天國運動,1838年考中進士的曾國藩,也許會像那些孜孜不倦的士人前輩一樣,成天忙著磕頭、拜客、上衙門,然後終老大清官場。

而如果不是軍事奇才李秀成橫空出世,太平天國很有可能早在1856年那場嚴重的內訌中就土崩瓦解了。

可以說,李秀成幾乎以一己之力,為太平天國續命八年。

名將不世出,忠王李秀成以一己之力,為太平天國續命八年

1854年2月,因母亡回鄉守制已兩年之久的曾國藩,率領17000湘鄉子弟離開湖南,前往湖北。

從此,這支部隊脫去地方鄉勇的色彩,成為一支全國性的新型野戰武裝力量。

曾國藩初期與太平軍的作戰並不順利,有次戰敗竟被逼得投水自盡,幸被隨從救起。

1855年,太平軍第三次攻佔武漢,席捲湖北和江西,將曾國藩的湘軍困在江西境內。南京的太平軍在次年攻破了清軍的江南和江北大營,欽差大臣向榮被逼自盡,整個長江流域落入太平軍手中。

太平天國面前的形勢,一片大好。

名將不世出,忠王李秀成以一己之力,為太平天國續命八年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1856年發生在南京的太平天國嚴重內訌,無疑驗證了列寧的這句名言。

這次內訌起因於東王楊秀清窺覷天王洪秀全的寶座,天王密調北王韋昌輝回京,除掉東王。

因為無法容忍北王的跋扈和濫殺,僅三個月過後,天王又殺掉了北王。

當初和天王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五大王”,只剩下一個翼王石達開(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在早年戰死)。

名將不世出,忠王李秀成以一己之力,為太平天國續命八年

經過此次變故,洪秀全變得多疑和猜忌,將大權交給了他兩個才能平常的哥哥。而翼王石達開因為不被信任,以及為自己的安全擔憂,帶兵從天京出走,在隨後七年中轉戰數省,於1863年在大渡河兵敗被殺。

這次事變,使得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直至滅亡都沒有恢復。

洪秀全深居天王府內,通過縱情享樂來忘卻煩惱,此時的太平天國處於群龍無首狀態,若不是朝廷執行不接受太平軍投降的長期政策(即使投降也會被處死),天京的太平軍官兵也許早就離他而去了。

即便這樣,天王只知享樂,政權衰敗太深,覆亡也只在旦夕之間。

名將不世出,忠王李秀成以一己之力,為太平天國續命八年

這時年輕的軍事天才李秀成發起了一系列戰役,關鍵時刻讓太平天國起死回生,延遲了天國政權的垮臺。

1858年,李秀成與陳玉成再次攻破圍困南京的清軍江北大營;1860年,擊破清軍重建的江南大營,不僅解了南京之圍,並乘勝攻取常州、無錫、蘇州,進抵上海郊區,收復了除上海、

鎮江之外的江蘇全省,為太平天國開闢了新的根據地。

名將不世出,忠王李秀成以一己之力,為太平天國續命八年

這時曾國藩指揮的湘軍,已發展到12萬人,並且能征善戰。曾國藩被朝廷授予欽差大臣兼兩江總督,全權指揮鎮壓太平軍,成為當時中國南方最有權勢的人。

後來曾國藩向朝廷推薦李鴻章,李鴻章得到朝廷授權組建一支軍隊,曾國藩從湘軍裡挑選3000多名骨幹充實李鴻章的新軍,李的這支新軍大多來自安徽,這就是淮軍。

湘軍和淮軍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不斷壯大,出身於這兩支軍隊裡的許多將領,後來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實際上已粗具近代軍閥的雛形。

1864年初,被清軍圍得像鐵桶一般的南京,已經沒有什麼食物可以吃了,天王洪秀全鼓勵人民吃野草活命,說那是天父降下的“甘露”。

忠王李秀成此前曾建議天王離開南京再去開闢新的根據地,但洪秀全說他受上帝的派遣,降臨凡間為王,不可以選擇逃離。

名將不世出,忠王李秀成以一己之力,為太平天國續命八年

南京城破時,李秀成保護幼天王出逃,幼天王坐騎受驚將其掀翻在地,李秀成將自己的坐騎讓給幼天王騎,李秀成被清軍俘虜,後被殺害。

大廈將傾,單憑個人的力量肯定無法挽回。

但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李秀成的出現,太平天國在那次嚴重的內訌之後,極有可能就土崩瓦解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