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好好讀過資治通鑑嗎?孩子怎麼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夏朝建立開始,再到商朝,直至周王朝,就有一千多年。其中周王朝到了東周時期,有非常多的歷史故事值得我們借鑑,《資治通鑑》就是從東周時期三家分晉開始寫的。在這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已經非常微弱了,他對日漸強大的各個諸侯國的控制越來越弱。晉國就是各諸侯國中的一個霸主,但是後來,晉國也在內部被魏、趙、韓三大家族控制了,晉國的國君只是徒有虛名。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最初,控制晉國的可不只是趙、魏、韓三大家族,而是四大家族。沒錯,還有一個就是智姓家族。這裡說的智,就是智慧的智。可是,智姓家族最後哪兒去了呢?今天啊,我們就從繼承人的選擇和智姓家族覆滅的過程這兩個方面來說說。

首先呢,我們來說說繼承人的選擇。其實,大到國家,小到家族,選擇繼承人這事兒,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不小心,就能出大事兒!那晉國的智姓家族和趙姓家族,是怎麼應對這個問題的呢?

你有好好讀過資治通鑑嗎?孩子怎麼讀?

我們先說智姓家族,當時,智姓家族的族長智申指定他的兒子智瑤當繼承人。有一位叫智果的智姓族人不同意,對智申說:“智瑤不如你的另外一位庶子智宵。智瑤有五項過人的優點,只有一項缺點。五項優點是:一表人才,精於騎射,通曉各項技能,文章流利,堅決果斷。一項缺點是:胸襟狹窄、刻薄寡恩。他擁有五種優點卻沒有容人之量,誰能跟他和平相處?如果你要智瑤做繼承人,智姓家族一定會滅亡。”可是,智申完全不理會智果的警告,執意要智果做繼承人。於是智果就另立族譜,改姓“輔”,就是輔導的輔。

好了,到這兒,智姓家族的繼承人就定下來了,那趙姓家族又是什麼情況呢?當時,趙姓家族的族長趙鞅(yāng)有兩個兒子,長子趙伯魯,幼子趙無恤。趙鞅在決定繼承人時,不知道哪個兒子更好,於是,他在兩塊竹簡上分別刻下了一段話,交給他的兩個兒子,讓他們研讀收藏,還吩咐說:“要切記在心。”直到三年之後,趙鞅才向他的兩個兒子問起這件事。趙伯魯張口結舌,忘了個精光,而且連竹簡也弄丟了。趙無恤卻倒背如流,問他要竹簡,他立刻從袖子裡掏了出來。於是,趙鞅指定趙無恤做自己的繼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