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教育:信託投資的六大誤區

投資者教育:信託投資的六大誤區

投資者教育:信託投資的六大誤區

XT城市——信託銷售人員聚集地

告別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信託業的爆發期也逐漸遠去。對投資者而言,有必要改變過去一些信託產品的投資思路。

誤區一:一味拒絕中長期產品。

目前,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偏向短期,導致中長期的信託產品鮮有人問津。不過,自今年央行降息以來,流動性釋放帶來的資產貶值的概率也被放大。降息時代,“短借長用”的老路未必持久,投資者在資產組合中更應儘量配置中長期的產品,提前鎖定未來的收益。

誤區二:只挑預期收益高的產品。

截至目前,信託仍然維持著“剛性兌付”的神話。在很多投資者看來,信託產品與高息存款可以等同,因此選擇購買時,預期收益成為第一要素。不過,高收益的背後往往也有匹配的風險。為此,投資者未來購買信託時,要充分對投資標的的風險、來源進行評估。

誤區三:只相信銀行的渠道。

由於銀行在我國經濟中的主體地位,造成很多投資者只相信從銀行的渠道購買信託。這其實是一個誤區,銀行買產品不意味著就有銀行背書,相反,萬一產品出現問題,銀行還有可能幫不了你,因為銀行不承擔產品的風險責任。現在能夠認購信託的渠道非常多,比如可以直接找信託公司認購,也可以通過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選購。

誤區四:只選政信產品。

前幾年,政府通過其融資平臺,向信託融資進行地方基建。由於該來產品有隱形的政府信用,導致政信類信託迅速壯大規模,成為客戶青睞的投資品種。

對此,投資者該轉變政信類項目“剛性兌付”的思維,切莫認為有政府背景的項目是無風險,相反,該學會從地區情況是否良好、政府財政是否雄厚、徵信措施是否完善等方面重新考量項目來源。

誤區五:與股票掛鉤的收益高。

伴隨二級市場火爆,掛鉤權益類的信託產品成為香餑餑。陽光私募的產品,如果投顧沒有缺乏足夠經驗,震盪階段投研的回撤能力較弱,很容易帶來淨值上的損失。

誤區六:房地產信託避而不知。

由於先前的頹勢,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不可否認的是,該行業,尤其是一線城市以外的趨於,確實存在資產泡沫,但從週期看,考慮其佔經濟的比重,去庫存階段的房產不會出現斷崖式的花落。但在今年,供求兩端回暖,在“釋放流動性——貸款利率下調——房地產投資增長——經濟上行”的傳導週期中,房地產信託或迎來反彈。

投資者教育:信託投資的六大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