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自媒體報道,四川銀保監局已於2月最後一週暫停了四川信託所有TOT產品的備案與發行,這一措施以口頭形式傳達,目前未見相關文件。
從川信的官網來看,TOT項目確實消失不見了。如果這個消息屬實,那對川信將是個“致命”的打擊。
不完全統計,四川信託TOT產品有14個系列,其分別以“申鑫、申富、豐盛、芙蓉、蓉匯、蓉城、蓉都、蓉錦、錦恆、錦江、百福、天府、蜀都、匯鑫”命名。這14種TOT產品的運作期限分為12個月及24個月兩類。收益率普遍高於同業,大致在8.5%--9.5%之間。
由此可見,川信TOT資金池規模之大啊,這或許是四川信託對外一直宣稱主動管理業務100%兌付的底氣吧!
監管其實早已多次表態,非標資金池的清理緩慢,部分資金是以TOT形式開展類資金池業務等等,是行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
儘管在資管新規後,TOT納入到了日常監管,儘管三令五申要求壓降TOT和資金池規模,卻依然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
TOT形式的資金池對信託公司誘惑太大、利益太高,
這或許是在監管壓縮遲遲未能奏效的根本原因。現實中,TOT往往淪落為掩蓋不良的工具:通過不斷的發行新的TOT產品,承接之前將要違約的信託,那麼就能實現原來原有信託計劃風險的隱藏,上一批投資者拿到錢而且信託公司也免於問責。
TOT不是良藥而是一劑毒藥,通過TOT形式,信託公司可以不斷玩轉這個遊戲,類似於“擊鼓傳花”讓後來的投資者成為接盤俠。
TOT的可怕之處是,TOT投資的其他信託計劃,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資金去向,究竟是具體項目還是非標資產還是資金池。所以TOT最大的風險是信息不透明和風險重疊。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此次監管對四川信託TOT全線叫停的話,無疑是對四川信託流動性致命打擊。
監管或許不會完全叫停,如果那樣無疑直接“砍死”川信。或許只是先按“暫停鍵”,然後讓信託公司拿出整改方案,壓縮TOT資金池的規模,逐步化解存量風險。
閱讀更多 Hi浩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