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破剛兌,嚴監管,選擇靠譜理財經理

2017年11月19日,《資管指導意見稿》一出臺就引起了市場上的熱議。“打破剛性兌付”有了權威標準和明確的處罰措施,穿透式監管、嚴格限制資金池業務等提上日程。意見出臺後,一時間眾說紛紜,業界紛紛稱之為“最嚴監管”,大家都明白,這是大事。但究竟如何影響信託、資管公司,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新形勢呢?

準確來說,目前《意見》的影響還在醞釀之中,但“山雨欲來風滿樓”,投資者先要認清楚這吹的是什麼風,然後才能看清楚風向如何,跟著大勢走,路才能走得順。選信託網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握以下幾個核心:

1、 慎重對待資金池/短期滾存資管

事實上,早在《意見》出臺之前,選信託網就在網站上發佈了《關於停止資金池信託推介的公告》,原因就在於近兩年經過對信託資管市場觀察,認為資金池產品很多已經大幅度偏離了信託/資管公司“主動管理型”產品的軌道,資金池募集而來的資金究竟管理方拿去做了什麼投資,投資情況如何,有無失敗記錄基本不明確,主要依賴信託公司/資管公司信用發行。在這種情況下,就談不上對項目獨立性、風險隔離能夠有什麼判斷和防範。

本次《意見》更是直接強調了這一點,再次證明了選信託網對市場觀察的合理性。投資者之前如果認定信託公司根深葉茂,很難破產或倒閉,因此資金池可以放心買,那麼《意見》出臺之後,就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判斷了。

2、 遠離宣稱“剛兌”的諮詢機構

關於“剛性兌付”的迷信由來已久,事實上監管方早九三令五申不得聲明保本;半年以前,更是通過手抄風險提示、錄音錄像等多重手段硬性要求銷售方對投資者明示風險。

但事實上,無論是信託機構、銀行機構還是三方理財經理,仍有不少機構打著“剛性兌付”的名號向投資者推銷信託/資管理財產品。選信託網認為,這些從業人員依靠行業慣性,向投資者做出不負責任的暗示,是相當懶惰和不專業的表現。

這次《意見》表示,對於事實上進行了剛性兌付的管理方,會進行明確的批評和懲罰措施。事實上信託公司對剛兌也抱怨已久,只是誰也不想搶先破例,如今《意見》一出,去剛兌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投資者如果有心,會發現每個信託公司都有不少的融資訴訟案例,大部分都是融資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所致。之前信託公司還可以勉強兜底,今後扯掉這層潛規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風險項目被暴露出來。

3、 樹立“項目為王”的投資意識

既然剛性兌付打破,風險項目越來越多,那麼信託還值不值得投資呢?如果選擇投資信託資管產品,究竟該如何選擇呢?

事實上,對於符合投資條件的高淨值人群,信託仍然是一種風險和收益比較平衡的投資方式。據《中國信託業協會》官方統計,2017年二季度信託整體風險項目(主要為延期)為0.6%,這裡面大部分是機構產品或通道型產品,遠低於銀行同期壞賬率。因此,總體來看,信託業還是風險可控。

另外,隨著銀行信貸入口收緊,上市公司發債原來越嚴,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選擇信託資管這種相對高效的融資方式,客觀上的需求擺在這裡。從實際情況來說,信託融資的一大部分還是拿去修路修橋修公園,支援企業實體經濟建設,是金融業支持實業的重要手段,監管層也越來越重視到這一點。

因此,投資者不必杯弓蛇影,去剛兌意味著資質差的項目不允許兜底,那麼就優選資質良好的融資項目。

大體來說,需要了解融資結構,瞭解交易對手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對抵押物/擔保方合理評估,瞭解融資方融資歷史,瞭解管理方實力和業務風格。

投資者會問,這麼多專業問題,如何瞭解呢?這就涉及到第四點-對理財經理的選擇。

4、 挑選靠譜的信託理財經理

不同於英美成熟的代理人/經紀人制度,我國的信託資管行業由於起步較晚,目前充當投資顧問的仍然是分散在各個銀行/信託公司/三方諮詢機構中的理財經理,理財經理通過向客戶推介產品向產品方獲取銷售費用,推介時有義務向客戶明確投資風險,為客戶講解產品細節。

但實際上隨著高淨值人群迅猛發展,財富管理行業這幾年野蠻生長,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更多的是提倡“狼性”,銷售性質遠遠大於顧問性質。多數人員抱著快速成交的想法,為客戶推銷自己也不瞭解的金融產品。上海陸家嘴金融曾遇到有投資者買了契約基金半年了,還以為自己買的是信託,實際上兩者風險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去剛兌越來越明晰,挑到好項目對穩健型投資者的意義將越來越大。為客戶過濾風險-而不是推銷高風險高收益產品-將是理財經理的核心價值。由於目前信託、資管均為標準化產品,投資者無論從哪種渠道購買,都享有平等的投資者權益。因此,上海陸家嘴金融建議投資者優選2~3個不同渠道、長期合作、專業靠譜的理財經理,多方聽取意見後選擇投資項目。

總的來說,隨著去剛兌越來越明確,潮退後誰在裸泳,投資者一眼就能看到。相信只要把握好以上幾點,無論監管如何嚴厲,投資者也能安心投資,盡享財富樂趣。

本文源自上海陸家嘴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