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杀了少正卯还要暴尸三天,心中要有多大的怨毒才能做到这样?

655885236523555


今天来说说孔子杀少正卯的事。

孔子51岁才出仕,一开始做中都宰,接着做了大司空,因为做的出色,很快又升任大司冠,就是主管鲁国刑法的官。同时还兼任了国相的职务。

刚当了七天的大司冠,孔子便下令诛杀了扰乱政务的大夫少正卯,而且还选择在鲁君宫门前行刑,并暴尸三天。



这个事在历史上引发了很多争议:

1.少正卯该不该杀?

2.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

先说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个事,有这个事了,再来讨论该不该杀。

少正卯何许人也?

少正其实是官名,此人名字就叫卯。史称他能言善辩,他和孔子一样都开办私学,据说比孔子还红火,而且多次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了。

孔子杀少正卯有没有这事,历来争议很大。但这事很多文献都有记载的,例如《孔子家语》,《荀子∴宥坐》,《史记》,《淮南子》,《论衡》等。

但是南宋朱夫子认为这个事情,《论语》没有提到过。子思和孟子也没有提到过。后来很多人都持朱子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孔子向来主张以德服人,反对刑杀。例如曾经有人问孔子:如果杀了无道之人来成就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君子为政,怎么可以杀人呢?(《论语》)所以他们认为孔子不可能杀人。还有关键的一个理由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大司寇,按当时的规定,他是无权擅杀大夫的。

而另一派的观点则是: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

他们认为《论语》,子思,孟子没提到这件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就没有发生过,其他的那么多书都记载了这个事,必不是空穴来风。他们认为孔子虽然主张为政以德,反对齐之以刑,但并不排斥刑杀,也曾说宽猛相济;至于擅杀大夫,春秋时代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了。而且孔子任司寇时,鲁国内乱,孔子临危受命,以卿位大司寇身份诛杀少正卯是完全可能的。

我认为,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应有所本,是确有其事的。



那接下来便是少正卯该不该杀?

我在网上看到好多朋友骂孔子杀少正卯是公报私仇,是忌妒少正卯私学比他办得好,抢了他的学生等等。

其实,孔子当初下令杀少正卯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提出了疑问: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现在刚刚当政就要杀了他,怕是不恰当吧?

请听孔子怎么说,你就知道为什么非杀少正卯不可了。

孔子说:天下大逆不道的恶行有五种,象盗窃这样的小事都不算。

第一,少正卯的思想悖逆险恶,是异端学说。

第二,少正卯的行为邪僻坚定,无法扭转。

第三,少正卯言论错误还要雄辩滔滔,太能惑乱人。

第四,少正卯所记述的事都是一些不正义的事,而且记述广博。

第五,少正卯教人不走正道,又广施恩惠拉拢人。

一个人这五条只要犯一条就该死,何况他五条都犯了。杀他是君子之诛。

他聚徒成群,结党营私。粉饰邪恶,迷惑众人。桀骜不驯,自成一派。叛乱朝庭。这种人是人中奸雄,不可以不除掉。


又新阁读史


少正卯三次抢走孔子的三千弟子——这种抢人饭碗的行为 自然让孔子厌恨 断人衣食如杀人父母

孔子杀少正卯的原因在史料中有三种说法

1、五恶说。最早的《荀子》和《尹文子》说法: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五恶具备: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2、乱政说。《史记 孔子世家》的记录: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3、抢弟子说。《论衡》记载当子贡质疑孔子杀少正卯时,孔子表示不予评论:

”赐退,非尔所及“

《论衡》是唯一记录少正卯三次抢空孔子的书籍: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孔子杀少正卯情况

《荀子》等大部分史料只有孔子”朝七日而诛少正卯“的记录,只有《孔子家语》有孔子曝尸于朝的说法:

”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

关于少正卯其人

除了有孔子杀少正卯的记录,其他史记并没有对少正卯的记录。一般认为少正卯是:

1、担任少正,名字为卯的鲁国大臣。

2、姓少正 名卯。先祖担任少正管制,后世以官职为姓。

3、郑国人而非鲁国人。《春秋左传 襄公22年》:

”夏,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

孔子杀少正卯真实性的正反证据

认为孔子并未杀少正卯的证据:

1、孔子死后百年才有杀少正卯的故事,孔子当时和死后并无此类记录。最早记录的《荀子》,但《荀子》之前并无一丝有关的记录。如果少正卯是当时和孔子齐名、三度抢空孔子3000弟子的鲁国大家,不可能没有一丁点的记录。

2、《荀子》是荀子弟子的手书,《尹文子》和《孔子家语》是伪书,历史史料价值很低;

3、《论语》既然记录孔子投靠反叛的公山不丑、走后门拜访南子等丑事,没有理由避讳不记录和孔子齐名、三度抢空孔子弟子这等大事,更无只言片语记录少正卯的思想言论。

4、不管少正是官职名,还是姓名,可以确认少正卯是贵族,孔子没有资格和权力杀贵族。

5、《春秋左传》记录襄公22年的少正是郑国人,而非鲁国人,孔子他管不着。

6、和孔子的”子为政,焉用杀“、荀子的”元恶不待教而诛“思想相违背。


认为孔子杀少正卯的证据:

1、尊孔的《荀子》和司马迁的《史记》都记录。现在没有发现关于少正卯的其他资料记录,不等于历史上没有相应的资料记录,有可能这些资料在焚书时期或者项羽火烧咸阳时被烧毁。

2、少正卯有可能是没有靠山的没落贵族,孔子以鲁相身份杀一个落魄的贵族还是很有可能的。

3、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国齐国会盟时,因为齐景公安排娼优戏耍鲁定公,被孔子严厉斥责,逼迫齐景公当场腰斩这些娼优——别说孔子不杀人。

综述

根据记录的资料可以得出:

1、少正卯是鲁国一个家庭落魄但十分出名的大家,和传说野合出生的孔子一样,都是家贫但努力学习。少正卯和孔子齐名,类似”北乔峰南慕容“。

2、孔子杀少正卯的三个原因:五恶说、乱政说、抢弟子说等,都表明了一个局面:孔子执政鲁国,最大的政敌就是在野和自己齐名的少正卯——一山不容二虎,这就是孔子杀少正卯的局势。至于孔子所谓的”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辨、强记而博、顺非而泽“,实在看不出和杀少正卯有什么直接关系。

还是司马迁直接点题:乱政。把在野党党首干掉,也就没有反对的人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孔子在做了大司寇之后,受鲁国权臣季孙斯的委托,摄行相事,上朝听政的第七天,就以乱政的罪名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弟子当时都不知为什么孔子要杀少正卯,子贡去质问老师,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呀,老师你刚执政,就杀了他,为什么啊“?孔子告诉弟子说”人有五种恶行,一通古达今却用心险恶,二行为邪僻却又顽固不化。三花言巧语且虚伪矫饰,四见识广博却专记丑恶之事,五是顺从错误言行加以修饰。人的品行只要有这五恶的一种,就不得不施加”君子之诛“。少正卯五恶集一身,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得不杀。孔子对他的学生振振有词的说出了他诛少正卯的理由,而並非旡缘无故的要杀少正卯,我认为故唐尧四兇之殛,孔子杀少正卯,而圣王圣人仁爱渊博,是不得已而如此,其中必有原故,大凡治国之道纲纪为先,如果诐邪充塞,法律荡然,一个国家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民心如此,国何以立,法律法规为重,孔子不得已而杀少正卯,以正纲纪。


孟达1478507127


就事论事,并无半点抹黑之意!


鲁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99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他上任不到七天,鲁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还被记载到《史记》、《尹文子》、《说苑》等书中,这件事是什么呢?

“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不仅杀,还暴尸三日。


孔子此举,连他的学生都看不懂,子贡问其原因,孔子说少正卯“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一下子就给少正卯安了五项罪名。

那么,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且暴尸三日呢?

原因有二。

其一,孔子和少正卯矛盾重重,或者说是政见不合:

孔子是典型的守旧派、传统派,而少正卯是改革派、变法派;孔子提倡周礼,主张用周礼来规范百姓的言行和社会秩序,少正卯则主张建立起新规则、新秩序。

其二,少正卯抢了孔子的生源。

孔子三十多岁开始设讲坛,广招门徒,并收取十条干腊肉作为“束脩”(xiu,学费),后来少正卯也在鲁国开办学堂,不仅开,还开在孔子学堂的对面,且学费只要五条干腊肉。

除了学费比孔子要低,少正卯讲课还十分生动有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搞得孔子门下很多学生都跑到少正卯课堂去听课。

《论衡》中这样描述:“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为颜回不去……”少正卯的课,好到孔子的学生除了颜回,其他人都去听了。

此外,少正卯学生的“就业率”也要比孔子学生要高很多,毕竟,孔子的“王道”并不适用于春秋时期;而少正卯讲的内容是“新学”,也就是所谓的“霸道”,很符合当时诸侯君王想称霸天下的口味。


所以少正卯的学生经常受到重用,反观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最后却因穷困潦倒而死。

至于孰是孰非,也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金兔历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很厉害,孔子是世所公认的“圣人”,突然扯出一件孔子的“杀人事件”,大家不禁要问:谁言圣人脚下没踩死过蚂蚁,孔子还杀人呢?

先来看看题主提到的是怎么一回事。

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曝尸3日。孔丘回答子贡等弟子的疑问时说: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以上便是整个事件的始末。

先说说少正卯这个名字,少正是鲁国的官职名,相当于鲁国大夫,卯是名。意思就是一个叫卯的少正。

少正卯是当时鲁国的著名人物,能言善辩,被称为“闻人”。

春秋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少正卯也和孔子一样,办私学,招学生,这里要指出一点,少正卯的学说应该是属于法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同,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两种充满冲突和对立的思想。

可能少正卯的讲学更为精彩,以至于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少正卯讲,据说除了颜回没有去,其他的学生都去听过。单单从办学角度来说,少正卯已经威胁到了孔子,学生都被他吸引去了,孔子很没面子的。

后来孔子代理了鲁国的宰相,新官上任,屁股还没坐热,第七天,就把少正卯“诛”了,这里要再指明一点,从题主的标题上看,好像少正卯是孔子亲手杀的,其实不然,孔子应该是通过政治途径将少正卯诛杀的,用的是很堂皇的理由。

因为两人都在鲁国任官,学说上的矛盾必然也会带到各自的政治主张上来,在政治上形成对立,从而产生政治斗争。因此孔子就通过政治途径将少正卯诛杀了。

这其实是一个政治事件,如果少正卯和孔子的官位换一换,或许少正卯也会诛杀孔子吧?历史上因政见不同互相斗争乃至流血的事例数不胜数。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从孔子回答弟子们的话来看,孔子诛杀少正卯只是因为“五恶”,而并非实际上的违法行为,而且皆出自孔子一人的想法,即“我觉得你是坏人,你该死”。这杀人的理由就值得深虑了。是否背后还另有隐情呢?

不知道朋友们是否对此事件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無月期待你的答案。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首先说观点,事实上,不是孔子杀少正卯,也不是鲁定公杀他,而是鲁国300年三桓之乱的政治牺牲品。

1、先说史料记载。此事最早记载于《旬子》。

孔子为鲁相,第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问为什么,孔子说:“人有五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而少正卯兼有之。居处聚徒成群,言谈邪众,强足独反,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

孔子回答:“少正卯这个人内心阴险、居心叵测。行为怪诞、不听劝告。谎话连篇,坚定不移。学问渊博却是阴暗面。明明错了,却粉饰为正。

仔细看这五大罪状,按今天的看法,没有一条是死罪,所以造成很多人认为少正卯被残忍杀害是因为与孔子的私人恩怨。

但由孔子之手处死少正卯应该不能否认,而且暴尸三天。

孔子为什么要杀死少正卯?额几种说法。

2、第一,开办讲学成为竞争对手,有如姜昆和郭德刚的区别。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让孔子颜面尽失。

要知道,孔子办学是很出名的,孔子在20多岁时步入仕途,到了30岁左右开始办理私学。当时的鲁国私学盛行,很多达官贵人的子弟都选择上私学,因此我们经常听闻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按现在的观点,少正卯在鲁国是讲学网红,讲课也非常生动有趣,而且由民间开始出名,关键一点少正卯讲课实用,学生们当官率很高。很多学生转投了少正卯的门下。而孔子是国家体制大学里的讲学知名人物,有点姜昆和郭德刚的区别?但是这种竞争情况,按孔子满口仁义道德的说法,不致于7天就处死。所,这个说法不成立。

3、第二,名望嫉妒说,孔子因妒杀死少正卯?

据说少正卯在当是的鲁国也非常有名望,不仅知识渊博,逐渐有超出孔子的趋势,特别是在民间,一大堆学子主动追寻少正卯,而孔子的学生,大都是家长送来求学的。

当然,这种说法也靠不住,孔子这得背复多大的罪名啊,他这么聪明的圣人,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4、第三,政治路线说,两人是政治之争,有如商鞅和甘龙。

少正卯是变革派,而且坚持法家变法,这就大大触动了鲁国大家庭的利益,而孔子是一贯主张周礼、复古,显然是个保守派,说老实话,真心认为孔子真对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一种阻碍因素,但对于成熟社会的管理有一定的作用。

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路线,当然不需要什么可以马上执行的犯罪理由,而孔子上位只是其中的一个时间点而已。

5、第四,真正要处死是少正卯的,其实鲁国动乱300年的三桓。

孔子是成为鲁国大司寇(即相),有公元前499年和公元前496年二说,而少正卯也有死于公元前499年和公元前496年二种说法,这时的鲁国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桓把控,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而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就死了,这时孔子也离开鲁国了。

鲁国的乱是在春秋战国中最为出名的。著名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说的鲁国,开启了鲁国300年的三桓之乱,直到公元前400元左右才逐渐收回权力。

鲁定公十年开始,少正卯的改革诉求,已经在周边培养了一批跟随着,特别是在民间中下层阶级有一定的接受度,团结在国君周边,已经触及到三家的势力,但鲁国国君仍然没有实力,所以少正卯一死,鲁定公第二年即公元前495年也跟着死了,孔子也跟着离开了鲁国。

所以,孔子,只是鲁国三桓杀死少正卯的手套而已。但事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又不能明说得罪三桓。只能给少正卯按一个莫须有的“君子五诛”的罪名。


咕咚学堂


孔子杀少正卯的事情,历来多遭到怀疑,自朱熹开始便为孔子翻案,王若虚的《五经辨惑》,陆瑞家的《诛少正卯辨》,阎若遽的《四书释义又续》,崔述的《洙泗考信录》,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等中加以辨正。近人钱穆先生所作《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辩》更是有详细考证,直到徐复观和唐君毅两大新儒家领头人物,分别在《一个故事的形成及其演进》,《孔子诛少正卯传说之形成》中有详细的介绍。


纵观我们所能了解的记载,其出处来源看起来较早的第一为《孔子家语》此书历来多被认为伪书,近代发现相关简帛文献,方才确定它为先秦古籍的事实,然而所发掘文献并无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第二为《荀子·宥坐》,然此篇被考证为后人伪作,却也是事实,其文中说“子产诛邓析史付”一事则实属编造,因为与当诛邓析之时子产已亡,怎么再去诛杀邓析,(邓析(前545-前501),邓析子产(?—公元前522年)《荀子·宥坐》委托为孔子言语,至少表明其历史功力欠佳。第三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一语而已。至于其他《说苑》王充所言少正卯与孔子抢生源之事,因其年代更后,其可靠性自然大大降低,权作小说家言,成为历史段子则可!《尹文子》一书尚在真伪辩证之际也不可轻信其真实!


以上皆为说明“孔子杀了少正卯”的事情是否确切存在尚有疑问。然而去看各篇文章所记载内容大可分为两类,一是《史记》的“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二是《荀子》《说苑》《尹文子》《孔子家语》相近的描述。只是《家语》中添加了“尸于朝,三日”的故事。因史记》所载非常宽泛,仅以乱政为名,实难分析,因此具体事迹,仅看《荀子》即可了解。


《荀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诛杀少正卯的事迹本身与孔子言论相违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由此来看若事情是真的,则说明孔子与他“以一惯之”的品行不符,言行不一。


而奇怪的是就是这种与孔子言行不一的事情,在《荀子》里面得到了赞赏,称之为“不可不诛”的大善事!则可说明《荀子·宥坐》借孔子的大名传播自己的思想,必定是证据确凿不可更改的。


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有言,“无用而辩,为诈而巧”;“行僻而坚”;“玩奸而泽”;“知而险”;“知而无法”,与“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相吻合,但是根据《荀子·非十二子》“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埶者,舜禹是也。”只是主张迁化,并不主张诛杀?


那么什么人主张诛杀这些人呢?答案非常明了,荀卿的高徒韩非子,韩非授业与荀卿,却不事儒业,而成法家,因此在韩非子的描述中,儒家之宗孔子也可成为法家的代言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如果韩非子在这篇描述中说的事情为实,那么我们可以说,在孔子的思想中本有着刑罚的存在而并不是单纯的以仁义治天下。若为假,则说明韩非子拖孔子之名为自己的刑罚思想作信任背书!


到此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件的思想有个大概的逻辑了,它更偏向于法家,若果真有这事实,那么孔子便奠基了法家!


所以在后世看来无论法家,还是汉朝的儒家无一不赞成孔子杀少正卯这一事件,而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儿的出处大多指向汉朝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汉宣帝的论断,“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儒法相合,少正卯则成为坏人的代表,该杀!


目西


Hello,我是木鱼,很高兴为你解答。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一直提倡仁义,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一。

而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一直就是迷雾重重,引发过很多人的争执,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

以荀子为代表的人就坚信孔子杀了他,他在《荀子*宥坐》有过明确的记载。但是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人却认为,荀子的记载是不属实的,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

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是就事论事,毫无半点抹黑圣人的意思,以下言论,不喜勿喷。

一,荀子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

虽然很多人不乐意,但是这件事情还的确被荀子记载过,他在《荀子*宥坐》中明确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意思就是说孔子做了鲁国的代理宰相,可是刚满七天就诛杀了鲁国的大夫少正卯。

诛杀的理由了,孔子的弟子也好奇问过,孔子说了五点: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孔子说少正卯有五种恶性,而人只要有一种恶性就可以诛杀了,但是这个少正卯居然有“五恶”,那就不得不杀了。

从这里看,孔子杀人那就不是因为怨毒,而是高大上的替天行道了。

二,两人矛盾:政见不同,办学有冲突。

除了孔子高大上的杀人理由,其他人也分析过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第一,两者的政见不同,孔子创办儒学,是儒家的代表人,提倡仁义,思想传统守旧,而少正卯却是法家的先驱,提倡改革创新,两者是矛盾的。

第二,两者都在办学讲授自己的思想,但是新鲜的事物总是引人喜欢的,少正卯更受人欢迎。

《论衡·讲瑞》中记载如下: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

意思就是说,少正卯的课实在是讲得好,孔子的弟子都跑去听课了,就颜回一个人没有去。

我想,当学生都纷纷跑去少正卯那里听课的时候,孔子的内心肯定是拔凉拔凉的吧,那么真的有了杀人之心也就能理解了吧。

三,朱熹为代表的人认为孔子没有杀人。

虽然很多人觉得孔子杀了少正卯,还在各种分析理由,但是南宋朱熹却坚持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

他的理由是,虽然荀子是记载了,但是《左传》、《国语》、《孟子》等等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了,而孔子这么一个大圣人,一直提倡仁义,刚刚做代理宰相七天,就诛杀少正卯是不可能的。

而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我想还是无从得知了,这注定又是一个悬案。

即使少正卯有五恶,我个人还是很难相信孔子会杀人的,你们觉得了?

我是木鱼,愿和你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至纯的人性和爱恋,喜欢就关注我吧。


湘西小木鱼


黑格尔有一种观点,叫做“奴才眼中无英雄”。

少正卯,与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是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鲁定公十四年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曝尸3日。

少正卯则提倡新思想,是新兴阶层的代表,他想要的是建立新规则,新秩序。因此可以看出,少正卯与孔子政见不合,说政见其实已经把孔子思想矮化了,政见背后反映的是二者思想的不合。但问题是,少正卯只有政治见解,而没什么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如果按照少正卯的设计,进行变革,变革后百姓面对的问题比变革前还要多,只不过是方便了新兴贵族而已。此其一。

其二。少正卯专门跟孔子对着干,而且还用了一些“巧妙”的手段。比如,少正卯办学堂倒也罢了,他还有与孔子抢生源的嫌疑。到孔子门下读书,需要十条腊肉,到少正卯门下,五条腊肉就可以听他讲课了。这一点可以参见滴滴的程维在起家的时候都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而且少正卯讲课不是凭借思想的深邃,而是凭借着讲课的幽默风趣,课堂上的气氛很活跃,学生都喜欢去他那里读。这一点可以参见现在的新X方,新x方的老师近几年上课越来越凭借讲段子活着了。

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孔子杀了少正卯,而暴尸三天是要让一些人看清楚,喜欢做这种勾当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东方国学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争议的主要观点在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个争议可不是我有能力可以解决的,这里主要讲下“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儿,弄明白两个问题即可:

1、少正卯是谁?

2、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少正卯是谁?

少正,是官位,卯,是名,少正卯的意思是,一个名字叫卯的少正官。

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最大的特点是能言善辩,是鲁国红极一时的名人。和春秋时期诸子一样,少正卯也致力于传播自己的学说。他深谙传播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就办了个培训班,招收了很多学生。

在少正卯办培训班之前,有个叫孔丘的人已经先开始进入这块市场,孔丘这个人啊,是楚国红得发紫的名人,他的培训班规模十分大,但是呢,因为少正卯的开班,孔丘很多学生在闲暇之余也跑去少正卯那里听课,听说孔丘门下的弟子,只有颜回一个人没有去听过少正卯的课,可见少正卯的实力非常强。

两人有没有因此结下梁子我不好说,毕竟以我的思想去度先贤的思想,这是不对的。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后来,孔丘当官了,是为鲁国大司寇,专门负责掌管刑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

孔丘当官的第七天,屁股都还没坐热,就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杀少正卯。

孔丘的门人听说这个事儿之后,感到非常疑惑,连忙跑去问他:老师,少正卯是鲁国的大明星,您刚刚当官就杀他,是不是有病?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说:你呀,还是太年轻,像少正卯这种人,罪恶滔天,是坏人中的佼佼者,对于他这种人,不杀不是君子所为。

于是以“君子之诛”杀了少正卯,意思是说,只要是个君子,就不能忍受这样的恶行。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

在跟学生的谈话中,孔子列举了少正卯5大罪状:

心达而险:心里门儿清,但是偏要做坏事。类比碰瓷的老头子。

行辟而坚:行为怪癖,但是顽固不该。类比暗中偷窥的怪叔叔。

言伪而辩:胡说八道却又能言善辩。类比美利坚发言人。

记丑而博:专门记述丑恶的事情,还记得是非生动。类比毛片收藏爱好者。

顺非而泽:教人走歪道,还光是恩泽收买人心。自古邪教皆如是。

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列完罪状之后,孔丘还不过瘾,继续说道:咱们讲道理,这5大罪,犯其中一条,都要施以君子之诛,少正卯同学犯了5条,我能轻饶他吗?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于是,杀人之后,还暴尸三天。


至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人们分为两派,各有说法,也不是我能说清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