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金石永辉


《论语-子张》篇: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的标准是什么。答:没有标准。下面我将证明。

首先假设有标准,随便选一个数字:80%。

也就是说,做官做到80%好,就去求学;求学到80%的程度,就去做官。

80%还是太模糊,再具体一点。再次假设做到副科级就去求学,而博士毕业后,就去做官。

这样的标准会带来什么问题?很严重的问题,请看。

一、产生的严重问题:知行分裂

既然有标准在,那么一开始官员只管做官,学习者只管求学。

那么很自然,万一官员做不到副科级或者学者读不到博士,这辈子就不用考虑求学和做官了。

进一步引申,比如说一个官员,你跟他说,来学习点东西吧。他大概会回答,等我做到副科级再说。一个学者,你让他来做个小领导,他会说,等我读完博士。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把做官换成做事、工作呢?

也就是说:工作做好了再来求学,学习好了再来工作。

现在让一个职场人来学习,不管学什么,他可能会说,等我做到100万销售额再说。对一个学者说,你来做点事吧,他会说,等我先读完博士。

至此,做官跟求学分裂而独立,中间没有一点关系。这不就是知行的分裂吗?

阳明先生说: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做官与求学分裂,就是知行的分裂,造成的后果是:终身不行,或者终身不知。

二、解决的办法:用“致良知”统一

要用致良知来统一做官和求学,首先要证明它们是一回事。

很简单:做官是一件事,求学也是一件事,它们都是某件很平常的事。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而阳明先生说: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往回推:既然要致良知于每件事,每件事都要致良知,那么,当然做官要致良知,求学也要致良知。由此可知,做官和求学的做法是一样的。

而做官的目的无非致良知,求学的目的也是致良知,所以,做官和求学的目的是一样的。

所以他们是一回事,就好像冰、水和水蒸气一样。

所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至于“优”到什么地步,有没有标准,答案是:没有标准。

原因如上分析有两个:

1、一旦有标准,就会导致“仕”和“学”的分裂,也就是知行的分裂,会造成欺世盗名的学者,贪污腐败的官员。

2、因为“仕”和“学”无论从做法还是目的上都一致,都是致良知。

所以不要问,做官还是学习,只要致良知即可。

甚至,小到洗脸吃饭,出行发言,中到娶妻生子、创业立言,大到治国平天下,弘德信道,无非致我心中的良知而已。


欢迎您给我留言。 我是作者陈桥,坚持原创,传播传统文化。


作者陈桥


这话是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后人常常选取后一句‘‘学而优则仕’’作为考取功名的依据。但子游对于‘‘学’’的理解和孔子是不同的。

先了解子夏,这是孔门弟子中有大成就的人,却没被重视。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名气都很大,如弟子李悝、墨家巨子禽滑厘、兵家亚圣吴起,再传弟子中有荀子以及师从李悝的商鞅。这些后学,除荀子亦儒亦法之外,其他都不是儒家!


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属于‘‘文学’’科,说明他精通于古代典籍,在《论语》中,也有不少出彩的言论,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虽小道,亦有可观者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对答中,喜欢引用典籍。虽也有‘‘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重行的表述,但整体看来,他并不重视外在的修养,更注重典籍的学习。

子夏可能什么古代典籍都看,无所不包,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难以理解,能不能大胆地猜测是对子夏说的?子夏杂学,所以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不在儒家行列,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孔子认为‘‘商也不及’’,说子夏在修身方面还不够,另外还提醒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要他把眼光放长远,注重自身的修养,不要只是做个研究典籍的‘‘小人儒’’。

说到这,大致可以有了子夏的形象:像个研究型学者。

有了这个形象,再去看他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中的‘‘学’’,子夏是把书本、典籍放在第一位,是从书本‘’学‘’!与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恰恰相反!


幽幽南山客


首先纠正一下这个“学而优则仕”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子张”,原文中整个句子这样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说的。其原文中的“优”是通假字“悠”。指的是: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的人,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万源同归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语出论语.子张篇,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的意思是说,做官做的好就应该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优: 汉语辞海1,优良,优秀,美好,与劣相对。2,充足,富裕。3,优待。4,姓。

说文解字: 释意为饶。

说文解字注: 补充优裕,优游。

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译为: 有余力。

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 优,有余力也。。。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意思是说官做好了有余力去学习可以增加才干,学习好了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检验所学习的东西。

时下学者认为这是把学习与做官的关系上升到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后人读前人的东西,所注的批与评往往都是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即有不能释疑,也有曲解和任性的过度解读。

火锅先生则认为: 则字,连接词,副词。顺际,因果,假设,转折,并列等关系。可做就,便之释。

1,表示因果关系:如岁荒则飞书腾牒,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2,表示转折关系:如今则不然。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3,表示关列关系,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4,表示假设关系:入则无法家抉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所以,子夏的原意就是: 官做的优秀是因为学习,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


移动用户一一


首先纠正一下,虽然孔子也主张“学而优则仕”,但此话并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的,而且还有一句上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原文通释:

子夏说:“做官如果优秀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优秀就去做官。”   

仕,做官。而,连词,如果。优,优秀。则,就。学,学习,去学习。   

子夏这话是对谁说的?我想不仅仅是对弟子说的。

学之优的标准是什么?《论语》中零零散散没少说,概括地说就是,精通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熟稔《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可以定国并不辱使命的人。

孔子反对学习未达到优秀的人去做官。“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认为那是“贼夫人之子”(《先进》第23章),因为子羔还没有达到“学而优”,还不成熟。“子使漆雕开仕”(《公治长》第6章),那是孔子认为漆雕开的学习已经优秀了,适宜于做官。

学习优秀决不仅仅指专业考试成绩,本本主义者是不可取的。

“仕而优则学”这需要分析理解,子夏做过魏文侯的老师,他是知道官场上的情况的。有些人做官很优秀,但他的知识不见得丰富,甚至可能有不足。《左传·昭公七年》记载:“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三月,鲁昭公到楚国去,郑国国君到师之梁慰劳他,孟僖子做副手,不熟悉会见的相礼。到楚国时,不能对郊外迎接时的慰劳做出有礼节的回答。”)孟僖子做官算是优秀的了,但他在“礼仪”方面还有不足,在“师之梁”和“楚郊”丢了面子,降低了“人格”和“国格”,所以需要再学习来完善自己。“孟僖子为自己不会相礼而惭愧,回鲁国后就请人给自己讲解,只要知道有精通礼节的人他都去请教。

这个孟僖子就算“仕而优则学”了,他从实践中感悟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仕而优则学”。

做官优秀、类似孟僖子情况的人大概多了,他们都在“仕而优则学”之列。 读书人学有所成,通过做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无可非议;按理说今天做官的人都应该是“学而优则仕”者,但现实未尽然,所以需要“仕而优则学”。

当然“学而优则仕”者未必是个全才,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特别是当他做官的领域对他来说比较生疏时,他确实需要再学习。尤其是今天,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官”们也需要补课,需要充电。


陈广逵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那么,“优”的标准是什么呢?

从《论语》原文来看,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学而优则仕里的这个“优”,就是达到“仁德”的标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先完成“通识教育”。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随金石哥来读读《论语》原文的相关内容吧。


公冶长篇第五5·4•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评析】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以孔子对真正君子的标准来衡量,可见孔子是看不起子贡的,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专业才干,还远远达不到“仁德”的标准。

注: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并不止于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是一个具备通识的通才,胜任任何一个领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说一个人是某一种器,那就是说他还很有局限。所以真正的君子不是有局限的“器”,故说“君子不器”。


【公冶长篇第五5.6•原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评析】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和仁德,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公冶长篇第五5·8•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评析】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而这三个学生,都还不一定达到标准,所以只能担当一个有限的职位。


【公冶长篇第五5·5•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评析】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巧言令色,鲜矣仁”,善说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下文接着更进一步认可冉雍,认为他具备了“仁德”,可以做官了。


《雍也篇第六6.1•原文】:“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 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 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再来说说通识教育吧。

古往今来,究竟的教育之道都是相通的。耶鲁大学前校长莱文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在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具备了某一项专业技能,那就是耶鲁大学教育的失败。”另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书,书名好像叫做《教育的意义》,也表达了与莱文教授相同的观点,说大学教育的核心是“通识”的教育,通识就是贯通各个领域的常识、知识,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具备了独立的人格和思考的能力,具备了对宏观整体的理解和把控的能力,具备了逻辑和条理、层次的思想和表达能力,具备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控的能力,具备了胜任任何一个领域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具备了通识教育基础的前提下,学生需要哪一方面的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他可以信手拈来、一学就会,这个就不劳大学辛苦了,学生有很多方式可以学习。

《论语》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优的标准就是通识教育,简单来说那就是作为“人”的通识。个人的职位、身份可以是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可以是工程师、会计师、医师、律师,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不管是什么职位,有一样是共通的,那就是“都是人”,任何人都要先在“作为人”这个基本点上站稳脚跟,才能去讨论别的事业呀、成就呀什么的。

而“仁”,也是作为人的最基本德性。在为官上,就是要有爱人如己之心,心心念念为民众谋福祉,达到这个,就是“学而优则仕”。相反,如果有一颗时刻想着为自己谋私利的心,那就不符合为官之道。


金石永辉


可能你对优的理解有些误解。优通悠,他的意思是有余力。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意思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有余力就去做事,做事的时候有余力就去学习。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去做官,孔子认为的做官就是做事。

就是说你学到了知识之后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验证你学到的知识。当你做事的时候空闲的时间应该多学习。

说通俗点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以致用的意思。

所以这个优的标准就是你觉得你能去运用学到的知识的时候。


渔耕樵读


就是分数、掌权盖章子呗即升官发财争枪杆子。


独耳聋1


按现在的说法是综合治理能力。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所以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迨,思而不学则罔/三思而后行!等语是告戒我们不断地在学习中实践中更好地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国效力立功立言之德!真正地为民为地方做出一些事迹让人民能够更好地生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