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的真谛是什么?

段利东


仁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一个是统治者对待百姓的仁政,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仁慈


虚假凤凰


“仁”的思想真谛是儒家极广的一种道德范畴。《说文--人部》“仁”,亲也。《礼部--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指人与人相亲相爱。

孔子言:“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并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行方法。

“仁”指有仁德的人,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切人类的价值基础是仁爱美德。仁爱的力量是和平、美好。美好的生活是由爱所激励、由知识所指导,爱与被爱是人生存中最大的快乐,仁爱可使世界转动。


奇尧最棒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在《论语》中,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一个字【变】


易中智慧


看到上边笔者提问,我想到了孔子学府,很厉害的学校。

对于上边问题我的理解如下:

首先,孔子的“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其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蜗牛爱吃面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历史纪录片


两个人,便是仁。仁是如何处好人与人的关系。老子说,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其实仁是源于道的。所以没有基于道,没有基于德的仁是无根的,所以有人说假仁假义。古中国是大陆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如何平天下,治理国家,齐家,最终体现为个人的修身,修身的标准就是仁了。


欧阳池永


仁者,民心也。民心可用,处方而治天下。天下归心,而天地大同,则无所不治。此为儒家之至高治世之思想。


听风阁


孔子的“仁”的思想,讲的是仁心,仁爱。所谓仁心,就是你不管干什么,不管遇到或处理什么人或事,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大家都站在一个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去商议和解决问题,一件事情最终的处理结果,要达到双方都信服,不会心生芥蒂,为日后埋下隐患。仁爱,讲的是礼,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任何一种行为都要三思而后行,只有自己对别人的言行有礼有节,才能嬴得别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魂萦母亲河


孔子“仁”的思想的真谛是:“爱人”。

孔子的“仁”:即“爱人”,人人爱我,我爱人人,具有两重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和意义。

孔子的“仁”:用于政治方面,君主要体恤、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爱惜民为,反对暴政和苛政。实践仁道、仁德、仁政。臣子对君主要“忠”和“恕”。

孔子的“仁”:用于个人方面,人要爱人,人人爱我,我爱人人,关心人,体谅人,尊敬人,要有人性、人情…………等。


袁聪


儒家本质是人乘宗教,仁义礼智信对应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对应不杀生,义对应不偷盗,礼对应不邪淫,智对应不饮酒,信对应不妄语。所以儒家从天传下来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杀生。

当然。一开始,仁者爱人,和合他人,宽容他人,敬老尊老,尊敬师长,这就是仁最初的意义,在这一层意义上,仁已经可以产生福报了。

后来,理学,先理后气,就是天道是仁义礼智信,而不仅仅是人道。所以不仅仅要爱人。还要爱物,爱生命。宋一代,放生以此理论成熟而成为华夏普遍行为,初八成为放生日子,西湖南湖都成为放生池。并规定每年三月,无论僧俗,不得杀生,理论依据就在这里。成就宋朝一代极端繁荣。

再后来,心学之后,仁是心性格化现,所以不论外境界,都要保持仁心,仁心在则仁行在。将仁的戒律要求真正变成自己的内心。明一代重礼,礼也有戒律的意思。持戒者仁。戒在则可以时刻找回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