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该如何理解?

营商观察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会针对弟子的不同的性格特点,循循善诱。比如子路太鲁莽,孔子就说这样会不得好死,比如子贡喜欢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就批评子贡,说这是君子不为的事情。

所以,在论语中,孔子往往会发表一些观点完全相反的看法,这不是孔子的立场不坚定,首鼠两端,而是根据弟子的不同特点,施加的教育手段。

比如说君子的人格问题。君子是孔子很推崇的一种人格理想,它包含了很多内涵。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一个君子的标准,一共九条标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但在每个弟子的身上,孔子对他们的要求就不同。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告诉他,君子不器。从表面的意思来看,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应该成为一个器具,一个工具。如果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有点作用的器具的话,那还不是君子。孔子就曾经评价子贡是瑚琏,虽然很珍贵,但远远还没有达到他的目标。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性格特点比较鲜明的一位,他是来自卫国的留学生,头脑灵活,能言善辩,具有极高的经商、外交头脑。是孔子极为倚重的学生。但是子贡这个人有缺点,一是喜欢耍小聪明,二是喜欢说同学们的坏话,这一点,孔子很不满意。孔子认为子贡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不应该把眼光放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上,要在学问和道德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谋道不谋食,应该是有更高的追求,应该追求道而不是器,追求形而上而不是形而下。孔子在注释易经的时候,就说过,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所以,孔子对子贡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希望子贡能跳出生活层面,去追求更高的东西。

朱熹在这句话的注释上面,有一些道理,但是还是没有讲清楚孔子的意思。朱熹说,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就是说,君子应该博学多才,多学点东西,好对社会有贡献。但好玩的国学认为,这还差了一点。孔子曾经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的使命是弘扬大道,是自觉自发自为的行为,是审美,而不是手段。人不能陷入于生活的细节,把道作为谋生的手段。

这一点,我觉得孔子是在批评子贡,没事不要整天琢磨怎么赚钱,做一个赚钱的机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赚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弘道!


好玩的国学


这句话不难懂,古今无异议。

不过,为了避免一些喷子,我首先说明一下:关于对儒学经典的学习,基本的态度是谦虚,先搞清楚古人是怎么理解的,再来谈自己的所谓看法、感受。我很厌恶那种一上来就喷古人错了的人。事实上,绝大多数今人对经义的号称新见,不是毫无根据的瞎扯,就是古人已经说过了他自己不知道。

所以,就“君子不器”这句语录而言,我下面谈的理解,也主要是古人的理解,因为就这句话来说,古人说的证据确凿,意思准确。

一、关于这句话的一些理解基础

这句话出自《论语 为政》,原文很简单,就一句话: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没有上下文,我看有的答案说还有半句上文,那是错的。另外,我们知道,《论语》作为孔子教学语录的汇编,各条语录之间的关系很难说清楚,因为缺乏证据,我们不能说相邻语录之间的密切程度有多高。但就这一句而言,考虑到下面一条是“子贡问君子”,下下一条是孔子说“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所以,我们据此能够有限度的说,“君子不器”也是在讨论君子的品质。

儒家与西方哲学不同,它不是那种使用“内涵-外延”来界定一个概念的思维,而是就事论事,所以,“君子不器”是孔子在讨论君子时,对君子的一个表述、一种意见,我们不能将其看成是孔子为君子在下定义,这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比较微妙。

二、关于这句话本身

好了,交代了上述基础前提,可以来看这句话的意思了。

首先,单看这个“器”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皿也”。今天我们说器皿,就是来自于此,这里的皿,不只是盛放东西的器物,而是泛指各类工具。

而关于这句话,最早的解释是东汉的大儒包咸,他说:“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现代汉语里有一个词是“周济”,周就是济,济就是周,指一样工具对人的用处,所以,包咸的意思是很明确的:不同的器,有不同的用处,但是君子,是无所不用的,不限于一种用处的。

此外,《礼记 学记》有一句话说“大道不器”,东汉的郑玄解释说:“圣人之道,不如器施一物”,意思是说:圣人的大道,与那种只对一种东西管用的器不同。

结合上面说文解字的字解,包咸对这句话的直解,以及郑玄在其他典籍里的旁证,我们能够比较明确的得出汉朝人对这句话的解释:

君子,是大道的承载者,不是一种只能承载一两种功能的小器。

因为这句话证据确凿,所以,历朝历代都很难也不需要新的解读。比如,到了宋代,朱熹也不过是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朱熹只是把这句话说的更清楚了些。

当然,朱熹在这里增加了一个字,“德”,这是原句里没有的。这是因为,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需要把这句话同样纳入到理学的体系中。但是单凭这句话,他并没有太多新意。

到了当代,我们在读这句话时,也基本上如此理解。但是,我们会略作说明:从历代的解释都能看出,君子不器,并不否定君子具体做事的可能性。用现代哲学的话语来说就是,君子对器是一种包含、超越。

举个例子,我们把修车看做是一个单一技能,有的人只能修车,他就是器,而君子可能也懂修车,但他还具有超越修车的德和道。所以,君子不器并不等于说,君子就不劳动,不通技能了,而是一种超越。


danyboy


在我看来,“君子不器”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有一点“展露锋芒”的意味在里面。

所谓君子,当是温润如玉的谦逊之人,如兰花那般高洁,如竹子那般挺拔,如梅花那般傲骨,又如菊花那般淡然。在历史上,能称得上君子的文学家很多,但能够担当得起“不器”二字的君子却屈指可数。

从表面上来看,孔子说的这句话意思就是做人不应该像器皿那般心胸、视野、格局狭小,而是能文能武,既通宵诗书,又能善战,既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也懂得其他行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里占地为王,像坐井观天的青蛙那般只拥有那么一点的浅薄知识。

从深层意思而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我理解便是做人要如君子那般高风亮节,同时也要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禁锢,敢于越过世俗的藩篱去做出一番成绩。

我之所以说历史上能称得上君子的人很多,但有“不器”精神的人很少,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被七情六欲的东西所牵扯,人始终是有感情的,如果放下一切专心做学问专心搞研究,旁人又会说这样的人很无趣,其实,对于当局者而言,探寻未知的一切,让自己全面发展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又很有趣。

所以说,孔子想要告诉的道理便是尽量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能够运用知识指导生活,也能够在生活里有一技之长谋生。既能够以知识的丰富性陶冶情操升华自己,也能够舞刀弄剑锻炼身体。

一言以蔽之,孔子说的这句话道理就是让我们多样发展,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光芒,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安小念说情感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最短的一句,加上“子曰”也不过六个字,但却一语道破教育的根本。
“器”,《说文》解释:“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我们今天叫器皿,工具也。“君子不器”,什么意思?是君子不做工具?好像也没有那么简单。古文用字精简,理解起来就有很多歧义。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君子是器,又不仅仅是器,放在今天,它至少要包含三层意思:人才、人格和人文。
什么是人才?不管你是“大器”,还是“小器”,抑或是“不器”,器,就是指工具,它有具体的用途,如同杯子可以喝水,盆用来装东西一样,放在人身上,就是你要做一个可用之人,对社会有用,这样,你所学的专业,你的才能和智慧都指器,这是养命之根本。
但做人又不仅仅如此,你养一只小狗,还能帮你拿点东西呢,所以,再高一层次,人要有人格。什么是人格?指你又能照顾到别人的利益,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断然选择拒绝。有人困难时需要你帮助,你可以伸出一只手;有人塞给你一些钱,让你做一些不敢公开的事情,你可以拒绝,这叫指人格。没有人格,即使你是一个人才,也不是一个大才。


什么是人文?人才、人格两者指的是你在社会中如何和人相处,但是你一个人独处时,怎么办?泡吧、玩游戏、卡拉Ok、看电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恰恰取决于一个人独处时你干什么?人文,指文化艺术,弹琴、读书都可以,才艺可以丰富你,提升你的精神品格。 光有人才、人格没有人文的支撑,只会剩下空虚。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人才、人格、人文三者完美的结合。没人怀疑他是个人才吧,他的才能、智慧无以复加,过去是贤相,今天是企业里最放心的企业经理人,最好的国家总理,这是人才,但是诸葛亮为什么出山?不是为了丞相的权利和地位,也不全是为了刘备的三顾之恩,刘备一求再求,诸葛亮都没有反应,最后刘备哭跪,一句“如苍生何?”,恰恰让诸葛亮的心软了下来,为天下苍生百姓,为天下太平,这就叫人格。能照顾到天下人的利益,这是最高人格;一个人独处时,看看诸葛亮如何?一架古琴,一袭长袍,一间草庐,但是往来无白丁,丰富的精神生活,天文、地理、音乐、艺术、诗词歌赋,无所不通,那叫人文精神,表面的淡泊生活,却有至高的精神指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永远刻在文化中国人内心的座右铭。实际上,没人在乎他有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更欣赏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所以,诸葛亮的死,没有哪个中国人不感动的。

反思,我们今天谈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其实,祖先四个字已经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
常常被学生问及:“今天科技发展,信息发达,难道今天的我们还不如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我的回答很简单,不是古人比我们有多么聪明,而是古人思考问题直指天地、自然、人生的根本,“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天有哪一个人看见月光,会有这样的思考和追问,现代的人有忙不完的事,你要这样问,会不会被怀疑有精神问题。

(国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北京日新学堂艾博士/文)

营商观察


“君子不器",有种解释说是做为君子,不要做一名对社会只在某一方面有用的人,而要身居于物外,追求一种更高更远的“"道"。还有种解释说,“君子不器"是不做小器,而为大器。孔子做为中华民族的圣人,《论语》上的每言必有所指,“君子不器"四个字,一定是在告诉君子该做什么、怎么做。那君子该做什么呢?回答是: “君子不器"呀。“君子不器"按第一种解释,是不拘泥于生活中的一事一物,而要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这又与第二种解释“不做小器做大器"不谋而合。那么何为大器?更高更远的又是什么?,世间求“道"者为“大器",更高远的是“道"。那么“道"为何物?,简单点讲,形而上者是为道,就是弄懂事物、包括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弄懂了这些又有何用?当然是为人类的生活了。那么做名木工,当个铁匠和种地扫街的,不都是为了人们的生活吗,在做为每一个人,为了人类的生存而选择的这个“器"上,一个扫街的和一个求“道"的,二者在对人类生存的贡献上,不同之处都是器,只是一个大,一个小。事实是,世上每个人都是个器,只是装大装小不一样。装水的是杯子,装米的是口袋,装天的是精神,装地的是胸怀,仅此而已。


庸者有天


“君子不器”这句话最早出自于《论语 为政》。没正片呢,主要是讲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以及如何谋求官职和做官的基本原则等等,同时呢,也对孝、悌这部分的道德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针对这句话呢,目前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对这句话进行解读,也就得出了许多的理解。



1.这一种解释是说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用途过于狭窄和单一,而是应该多远发展,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全才。

2.第二种解释相对来说认可度比较低。他们把器简简单单的就理解为工具。强调着做君子呢,就不能成为别人的工具而被别人利用,要有自己的主见或者是思想。



3.在《易经 系辞》里面曾经对器有过一种解释,其中有讲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来说,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万物的表象,而到呢,则是万物的本质。所以这句话可以解读为君子不应该简简单单的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方面,而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4.最后一种呢,他同样的事把器理解为现实意义上的器具器物。既然是器物,那便是有形的,有界限的。所以说君子不器就指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其思想和气量过于狭隘、停有界限,应该更加的宽广,更加的博爱,心系日月星辰,万物苍生。


迷茫的大学生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1)。”

【注解】

(1)器:器物,具有一定功能和用途的人造物品。

【解读】

从语法的角度讲,这句话算是采用了拟物的修辞的方法。器物是拟体,就是人造的具有一定用途的物品。人是本体,就是具有一技之长,能够从事一定工作的人。成器,就是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胜任具体的工作,可以从事某个职业。成大器,就是具有相当的能力,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如果什么本事也没有,什么还想不干,整天无所事事,这样的人就叫做不成器。

君子不器的意思不是不要从事具体的工作或者职业——人都是以从事具体的职业而在社会上立足的,而是不要局限于这些职业,不要被具体的工作、职业限定住,要超越这些具体职业,着眼于整个社会,致力于整个天下。孔子认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所从事的具体职业,只是致力于天下的一个着力点,从这个着力点推动整个天下的治理。也就是说,致力于天下,并不只是天下之主的事情,也不是只有等成为天下之主才能去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关键在于是否有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眼界。有了这种胸怀和眼界,就会看到自身工作对天下的价值,也会从天下的大局出发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所以即便是一个学生,也会有“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即便是一个工人,也会意识到自己在“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而缺少这种胸怀和眼界,即使成为了帝王,也无法着眼于整个天下,无法从社会发展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评析】

踏入社会,一般人往往想到是如何养活自己,想到的是否得到别人的承认,会局限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容易把自己在这个职业上的是否优秀作为追求。当然,也不乏有人把所获名利作为评价人生成就的标尺。

而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的使命感的人,则跳过生存、被认可等问题,而是从更高层次看自己的责任,所考虑是社会问题,所谓生存、被认可等问题对他们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也不需要考虑去如何解决。

实际上,个体从事的某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和自己优势的结合,评价出任这些职业的标尺,不是把这个职业做的是否优秀;而是要看在这个职业上发挥的如何、为社会创造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评价一个职业的尺度不是职业的自身,而是它所服务的外部社会。造成两种导向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能否超越于具体的职业(不器),而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的使命感。

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家国情怀,关心国家、民族,但是却少把这种关心落到实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因就在于在自己择业时,仅仅把职业作为谋生、出人头地的手段,而忽视这个职业的对国家、对社会的意义,更没有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出发点,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去思考和指导自己所从事具体工作。


万木含英


如何理解“君子不器”?

首先,要明白“器”是什么意思?

器,是器物。有两层意思,是“用具”,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用具”;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容器。可以用来装东西的容器。形状,性质,功用,使用范围固定的用具。

器,四个口组成,“口”表示仰口向上或张口之物,中间是中空的,可以放进东西去保管起来。四个口放在一堆,表示这种东西排列在一起。一个犬字在中间,表示用狗守护。

因此,从字面上来讲,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一个用具,不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容器而已。

其次,要明白“君子不器”是用一种比拟的方法,来提出对君子的胸怀的要求。

君子的胸怀,不能像一个容器一样有限。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君子的心胸宽广如此,才能称物平施,既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

第三,君子不器,也是对君子经世致用的要求。

君子如何发挥德才,为国家、社会、天下苍生而谋划而辛劳,而发挥更多更大更好的作用?如果只是像一个器物一样,固定为简单的功能、一成不变的功用,不知变通,不知变通、通则长久,就不配称君子了。甚至可能沦落了守旧护旧的小人。

第四,君子不器,也是对君子思维高度和精神境界的要求。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如“器”则是“形而下者”。君子的思维,不可仅仅局限于表面直观、具体的物事的范围,孤立、静止、片面于一种“器”的范畴思考问题、处理问题,那他又何德何能经纶天下,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类族辨物,容民畜众?何以配称君子呢?

君子的思想境界尚上善,求大道,行天地之大运。善于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和思维把握发展变化的大势,并推动时代、社会、国家的发展,不断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水煮周易


出处《论语·为政篇》。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清楚“器”是什么?或者问得更明白点,孔子认为什么是“器”?



在孔子韦编三绝给《易经》写的《传》里面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知道“道”是无影无形的,变化无常却有不变的规律。形而上就是抽象的,形而下就是具体的。那么抽象的“道”,具体是什么呢?就是自然,就是万物。所以“君子不器”中的“器”就是万物中之一。

怎么理解“万物中之一”这句话呢?比如说我是一朵莲花,那我一定是长在池子里面,跟扎在淤泥里,结出来的果实叫莲藕,不可能结出大西瓜来。因为我已经成器了,是莲花,所以只能做莲花该做的事。同样,因为我是莲花,不管周围的环境形势对我有利还是有害,都无法改变。

所以“君子不器”这句话,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不要把自己的能力局限在一时、一地、一物上,而是应该像“道”一样,因为不是万物中的任何一个,所以才能驾驭万物。


我是索彦,喜欢诗词、创作,偶尔清谈,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


聊诗说词


《论语·为政》指出:“君子不器。”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但其更深层的含义,是指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局限于具体的功用,而应该通过自我修养的功夫达到对宇宙本体——“道”的体认与把握。

儒家经典《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

而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文化哲学史上的奇特景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对“道”的追求达到了近乎痴狂的地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道”也是推崇备至,尽管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内涵相去甚远,但这也并不妨碍儒家、道家先哲对“道”的孜孜追求。

到了程朱理学那里,对“道”的追求就演变为对“理”的执著,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而到了陆王心学那里,对“道”的追求就体现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不管怎么变化,无不体现了先哲对宇宙本体的探索,而对作为现象世界而存在的“器”则完全不感兴趣。

可以说,对“道”的崇尚、对“器”的鄙夷,形成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重道轻器”的价值追求,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真实含义。

既然“君子不器”,那么,君子就应该“格物致知”,就应该“致良知”,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追求的鹄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