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孔子“仁”的思想的真谛是什么?

段利东


简单说就是大爱,爱所有万事万物。大的说统治者珍惜老百姓,善待老百姓。中的说,你爱朋友。不害朋友,不骗他们。小的说,你爱家庭。尊重爱护她们。具体就变成忠 悌 孝等等。仁是总纲。没仁话。就变成假忠 假孝等。这和道德经中道为总纲一个道理。你没道就是空谈道德经。你没仁,就是空谈 儒家。具体表现形式:道中代表就是水。上善若水,水对万物都平等。


小包子快跑


“仁”的思想真谛是儒家极广的一种道德范畴。《说文--人部》“仁”,亲也。《礼部--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指人与人相亲相爱。

孔子言:“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并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行方法。

“仁”指有仁德的人,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切人类的价值基础是仁爱美德。仁爱的力量是和平、美好。美好的生活是由爱所激励、由知识所指导,爱与被爱是人生存中最大的快乐,仁爱可使世界转动。


奇尧最棒


这个有思想,作为华夏优秀文化的儒家文化,内容太丰富。而要理解“仁”,要知道点其来源,以便历史的、辩证的、发现的看这个问题,我这里就随想随聊“叨叨”一下……

我们知道,“仁”,是儒家思想或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五德始终说”基本点。要理解其真谛,需要了解其缘起。话说谈儒家必谈孔孟,而以孔子为第一“始祖”。另外,孔子的思想也是有来源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从清华简《保训》(文王遗嘱)篇记载来看,"尧、舜、禹的传承都讲到中道。" 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童子问易》考证舜帝重大易八卦为六十四卦。"孔子老而好易",会通天人之道后,提出了仁、义,礼、智等对举 的范畴,建构了博大的易经哲学体系 。李学勤先生于2005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 孔子的思想精髓是《易经》。《论语》大多篇章是孔子没有会通天道、人道之前的空洞礼义说教。在孔子会通天道、地道、人道,形成三才(天地人)之道思想后,开始大谈"性与天道",以至于象子贡这类高足弟子都觉得自己学问不高,"不可得而闻",也就是说他们听不懂 。

自孔子算起,孟子只是儒家第五代。孔子之后"儒分八派",孔孟之间的链环究竟是什么?从荀子攻击思孟学派"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的"悬案"为我们提供了线索。马王堆帛书和郭店简竹书都有《五行》出土面世,帛书《五行》有经、有传,竹书《五行》有经无传(记)。竹书、帛书《五行》的出现,"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学的流传线索重新凸显了出来。" 思孟学派的《五行》按照元素论五行(金、木、水、火、土)把德性也分为五行(种),主要阐述德性论的仁、义、礼、智、圣(信)思想,具有数术性质。所谓"圣"就是指会通天道、人道的本事。《童子问易》认为:"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思维方式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五德始终说'之先河。"

……

从孔子肇始,儒家学派开枝散叶,不断发展壮大,尤以孔孟为衍射。儒家思想十分丰富,简单来说,以“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为统纲。而仁,即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即仁之真谛,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牛姐聊斋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着他自己的思想核心“仁”与“礼”,所谓“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偏执狂菟丝花


儒家本质是人乘宗教,仁义礼智信对应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对应不杀生,义对应不偷盗,礼对应不邪淫,智对应不饮酒,信对应不妄语。所以儒家从天传下来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杀生。

当然。一开始,仁者爱人,和合他人,宽容他人,敬老尊老,尊敬师长,这就是仁最初的意义,在这一层意义上,仁已经可以产生福报了。

后来,理学,先理后气,就是天道是仁义礼智信,而不仅仅是人道。所以不仅仅要爱人。还要爱物,爱生命。宋一代,放生以此理论成熟而成为华夏普遍行为,初八成为放生日子,西湖南湖都成为放生池。并规定每年三月,无论僧俗,不得杀生,理论依据就在这里。成就宋朝一代极端繁荣。

再后来,心学之后,仁是心性格化现,所以不论外境界,都要保持仁心,仁心在则仁行在。将仁的戒律要求真正变成自己的内心。明一代重礼,礼也有戒律的意思。持戒者仁。戒在则可以时刻找回本心。


信仰149114274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历史纪录片


看到上边笔者提问,我想到了孔子学府,很厉害的学校。

对于上边问题我的理解如下:

首先,孔子的“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其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蜗牛爱吃面


孔子的“仁”的思想,讲的是仁心,仁爱。所谓仁心,就是你不管干什么,不管遇到或处理什么人或事,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大家都站在一个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去商议和解决问题,一件事情最终的处理结果,要达到双方都信服,不会心生芥蒂,为日后埋下隐患。仁爱,讲的是礼,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任何一种行为都要三思而后行,只有自己对别人的言行有礼有节,才能嬴得别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魂萦母亲河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在《论语》中,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一个字【变】


易中智慧


儒家本质是人乘宗教,仁义礼智信对应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对应不杀生,义对应不偷盗,礼对应不邪淫,智对应不饮酒,信对应不妄语。所以儒家从天传下来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杀生。

当然。一开始,仁者爱人,和合他人,宽容他人,敬老尊老,尊敬师长,这就是仁最初的意义,在这一层意义上,仁已经可以产生福报了。

后来,理学,先理后气,就是天道是仁义礼智信,而不仅仅是人道。所以不仅仅要爱人。还要爱物,爱生命。宋一代,放生以此理论成熟而成为华夏普遍行为,初八成为放生日子,西湖南湖都成为放生池。并规定每年三月,无论僧俗,不得杀生,理论依据就在这里。成就宋朝一代极端繁荣。

再后来,心学之后,仁是心性格化现,所以不论外境界,都要保持仁心,仁心在则仁行在。将仁的戒律要求真正变成自己的内心。明一代重礼,礼也有戒律的意思。持戒者仁。戒在则可以时刻找回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