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水淹七軍以後,要是關羽入川,諸葛亮趙雲,馬超守荊州,蜀國會如何?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蜀漢最輝煌的時候,其實就是劉備拿下漢中的同時,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所有人都看好劉備能夠奪取天下的時候,孫權在背後捅了關羽一刀,將荊州集團徹底瓦解。從此不僅荊州落入了孫權的手裡,上庸三郡也回到了曹操的手中。劉備成了一隻被困在四川的獅子,難以施展自己的拳腳,這就是為什麼劉備一定要出川的原因。那麼如果這個時候關羽回荊州,由諸葛亮帶著馬超趙雲來防守荊州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第一,工作調動過大,交接起來不是很方便。

關羽獨自鎮守荊州,已經度過了六個年頭,他在這裡早就根深蒂固。此刻讓他直接離開荊州,前往益州,工作的銜接是非常巨大的。首先就是荊州各郡兵馬的問題,如果都還留在這裡,那是否能夠像過去那樣齊心協力,這需要很長一段的磨合期。馬超是西涼軍領袖,他不擅長水戰,荊州軍以水軍為主,所以工作交接上,有很大的難題。

第二,諸葛亮未必能夠抵擋曹魏和東吳兇猛的攻勢。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雖然在小說中諸葛亮的戰爭謀略是天下無雙的。但是現實中的諸葛亮更適合治理國家。當時的荊州跟西川是不一樣的,他沒有任何屏障。直接成為三個國家兵鋒所指的地方。每一個集團都想佔領該地,所以諸葛亮一邊要應付東吳的偷襲,一邊還要對付曹操大舉反攻的危險。而他手裡的猛將只有不擅長水軍的馬超,和難以服眾的趙雲,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第三,荊州一定會成為三國必爭之地,夷陵之戰或許會提前爆發。

早在孫權要拿下長沙三郡的時候,劉備便從四川帶著三萬人馬,前來支援關羽。大戰一觸即發,如果不是後來漢中事情緊急的話,可能孫劉之間的夷陵之戰就已經開始了。所以說,這個時候關羽離開荊州,是荊州防務最薄弱的時候。孫權沒有理由會錯過這麼好的一次機會,而曹操的援軍也已經趕到,諸葛亮兩面受敵,一定會向劉備求援。劉備的蜀中大軍便會開拔來到荊州。大戰一觸即發,這個時候的劉備不僅僅要面對孫權,還要對付曹操。生存下去的希望十分渺茫,不過曹操和孫權也一定損失慘重。


江湖小曉生


題主這麼出題,無非是想尋找關羽水淹七軍之後,蜀漢依然能守住荊州三郡的可能性,可惜這屬於偽命題。

因為,第一,關羽發動北伐,劉備應該是不知情的,甚至可能還沉浸在奪取漢中,東三郡的勝利喜悅中。要是關羽水淹七軍後,劉備這邊還能有派諸葛亮,趙雲,馬超入荊州代關羽的時間,那還不如直接派援軍給關羽。第二,派諸葛亮,馬超,趙雲以代關羽,這事要麼就早點完成,不能等到關羽發動戰爭了,才臨陣換將,豈不知這是兵家大忌,劉備軍事再差,也不會如此。第三,要說對水軍的瞭解,關羽是最好的人選,諸葛亮畢竟是荊州本土,趙雲為人威重,前又兼任桂陽太守,這三人最適合。但是,馬超就不適合了吧?馬超是關西名將,擅長騎兵作戰,本就不適合放在荊州,還不如把馬超調東三郡,好處更多。為何這麼說?



這就和蜀漢的荊州戰略有關,其實關羽北伐,東吳必然偷襲荊州,但是這不代表蜀漢丟失荊州的必然性和絕對性。首先,關羽北伐後,守護荊州的主力部隊是糜芳和士仁,一個是劉備的“小舅哥”,一個是早年就跟隨了劉備《三國志.楊戲傳》。另外,荊州周邊地區還有詹晏,陳鳳的軍隊,大約一,二千人,還有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的幾千夷兵。這些外圍部隊因為外無援軍,又缺乏統一的指揮,最終被陸遜橫掃了。這裡的關鍵就是呂蒙白衣渡江,拔除了公安的預警系統,先後迫使士仁,糜芳的投降,導致以江陵的中心的蜀漢防禦形不成體系,丟得太快。假如糜芳,士仁一人中有點骨氣,抵抗一陣,大概率就能讓關羽回軍佈防了,而且道路暢通,起碼能派使者遙控防務。



另一方面,關羽圍攻樊城時,就呼叫劉封,孟達來援,可惜二人不和,因此誰也不願意離開東三郡,去做搞不好要背鍋的事。如果東三郡的主官換成了馬超,而不是劉封,那就有很大的概率改變局勢。有朋友會說,馬超不是駐守臨沮,當時為何不救敗走麥城的關羽?不要冤枉人家馬超,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就升為左將軍,假節,而且還是馬超領表勸劉備進位的,此時恐怕已經不在臨沮,而是在成都了。所以,不是馬超不救,是沒法救呀。所以,如果讓馬超都督東三郡,好處就多了。



第一,馬超擅長騎兵奔襲,兵貴神速。第二,援助關羽,可以取得劉備,關羽的信任,提高在蜀漢的實際地位。第三,關羽,馬超都讓曹操忌憚不已,有望推動曹操遷許都的進程。第四,攻下樊城後,一馬平川,十分有利關羽和馬超的軍事行動。第五,即便荊州失陷,關羽有馬超軍的幫助,起碼不會落入身邊無兵的狀況,起碼命是保住了。第六,退一步說,關羽和馬超反攻荊州,即便攻之不下,完全可以退守已經拿下的襄陽,起碼蜀漢在荊州留有火種,保證東山再起的戰略要地。

所以,荊州用諸葛亮,趙雲自然不成問題,問題是劉備沒有預見東吳的戰略轉向,自然沒有準備。但是,由於馬超本屬名將,劉備要讓馬超英雄早點有用武之地,個人覺得莫過於了東三郡了,更何況有以上的諸多好處,只是歷史沒有如果,可惜了。


大飛熊騎士


關羽水淹七軍以後,要是關羽入川,諸葛亮、趙雲馬超,守荊州會如何?



這個部署,除了把張飛換成馬超,簡直就是建安十七年(212)龐統去世後,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分兩路入川的翻版。但要實現這一大換防,實在太難,這時候的局勢,關羽威聲大震,佔據襄陽,包圍樊城,志在必克;孫權、呂蒙也已經磨刀霍霍,籌備多時,可能都已經琢磨,怎麼給曹操書信措辭;曹操一方,可能已著手第二次救援,徐晃也許已接到通知,準備進京謁見曹丞相,接受秘密指令。



具體操作中,是關羽先入川,還是反過來,諸葛亮、趙雲馬超先荊州行?不管怎麼安排,這都是一個難題。因為,當年諸葛亮、趙雲、張飛從荊州起程時,劉備還很弱小,還在拼命玩劉璋,曹操、孫權不屑、也無暇顧及,是一個難得的消停時段,劉備這才順利、安全、無障礙,實現了戰略大調頭。



水淹七軍後,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這是一個敏感時刻,劉備也已經“有槍便是草頭王”,由當初的左將軍,變成了“漢中王”,不敢再輕視;曹操在垂死掙扎,大概多半年後就要走路;關羽決心攻克樊城,鞏固襄樊;孫權窺視動靜,精心謀劃,侍機而動。表面形勢一派大好,實際上,暗流湧動,危機四伏。兩地相隔千里,交通不便,即使事先定好方案,準備充分,一到荊州就動手,這樣的調整,至少也得四五十天,那就到了約八月下旬,時間十分緊迫。 因此,這次諸葛亮重返荊州,關羽集團除關羽本人外,其餘骨幹仍應留守荊州,幫助諸葛亮,儘快熟悉情況,過一段適應期後,根據實際再作調整。



諸葛亮到荊州,因為長時間不在,情況不瞭解,兩眼一抹黑,而關羽原來佈置的眼線、偵探,提供的情報,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研判。最棘手的是,關羽留下這個半砬子,如何取捨?是據守襄陽,與曹仁長期對峙,還是主動撤退,回防荊州?如果按照提問,劉備來這麼一個莫名其妙的突然舉動,估計曹操、孫權呂蒙,一下子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弄不清楚。開始的小動作,先收斂收斂是肯定的,既然雙方都有點糊塗,那就先磨合、熟悉、適應一段吧!這給了諸葛亮極好機會,必須抓緊抓好。



第一,安排趙雲接管襄陽防務,周倉為副將,給予重兵,至少一萬。停止攻擊樊城,修繕、加固襄陽城防,並在當陽一線建立後援基地,以廖化為司令,囤積一定糧草,派駐至少五千兵馬,策應北向防務。加強與劉封孟達聯絡,強化統一協調,統一指揮,統一軍令政令,派出骨幹,逐步改組上庸中層、直至高層領導班子;



第二,派出使者,聯絡東吳,探查態勢,摸清企圖意向,同時,盡力修復、改善雙方關係,在重申建安二十年(215)雙方盟約前提下,根據實際,靈活談判,爭取時間,努力鞏固聯盟基礎;



第三,抓緊教育、改造俘虜。如果關羽還沒處理龐德,就積極作工作,爭取歸順,即使龐德死硬,也不殺害,先關起來,留待以後。其餘士兵,摸清其籍貫、家庭情況,對於襄樊籍士兵,有條件的,一律撫卹家庭,優待本人,加強感化教育,並充分利用曹魏降將於禁,動員于禁現身說法,給俘虜們講政策,作演示,通過加派老兵、增配骨幹、重新組建,儘快形成戰鬥力;



第四,加強沿江巡防,發現異常,比如大量船隻,蔽江而上時,各烽火臺一律不得鬆懈,要傳知下一站駐軍重地,及時阻截檢查,嚴防化妝假民真軍。各城防部隊,夜間一律不得打開城門,以免失誤。以馬超駐防南郡,取代傅士仁;馬岱駐守公安,取代糜芳,命趙累接管荊州城防,王甫總領江防事務。



第五,令關平組建五千人馬🐴快速、精悍騎兵隊,加強訓練、演習,隨時策應緊急危險事件。通過一系列措施,荊州的危機,短期內有望緩解,至少半年至一年,不會有危險。但是,益州方面,主要幹部缺位嚴重,應儘快研究益州、荊州長期戰略,並需要持之以恆,不斷調整、完善、改進、提高,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005)


流譽後


關羽守荊州仍然是最優選擇,但是等到水淹七軍後再臨時換將已經為時已晚。但如果在關羽北伐前做好充分準備就可以了,而最主要的準備就是給關羽派一個能鎮守後方,足兵足食的人物,而蜀漢最合適的只有一個,就是諸葛亮。

馬超的身份註定了在劉備手下不會有太多實權,而且馬超的前科的確不少,嗜殺成性。關羽以荊州三郡之力打的曹操都想要遷都,就算換成諸葛亮也未必有這樣的戰績,而後方空虛是關羽的漏洞,一方面是荊州的兵馬數量有限,既要防東吳,又要進攻,兵力很吃緊,而益州方面因為剛剛經歷漢中之戰,也沒有派出援軍,所以關羽就成了孤軍,但是即便這樣,如果能維持好和東吳的同盟,也沒有太大問題,可是偏偏此時和東吳的關係也已經出現了裂縫,而且東吳主軍的呂蒙一直有心吞併荊州,這種時候關羽的處境就很危險了的。

此時如果諸葛亮能及時出現在荊州,緩和東吳的關係,諸葛亮一直都是要東和孫權的,也很明白同盟的重要性,諸葛亮若在荊州,必能處理好和東吳的關係,即便再退一步沒有完全處理好,那也可以守住關羽的後方,不至於讓關羽進退失據,大不了就是打不下樊城,再退回來,荊州三郡還是可以保住的。

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即便諸葛亮入荊州,穩住後方,關羽也很難打下樊城了,擒于禁、斬龐德之後,徐晃大軍已經到來,合肥方向的張遼也在趕來的路上,曹操親帥後續部隊也已經到達前線,而樊城的曹仁善守,前期沒有快速拿下樊城,關羽就該及時撤軍,特別是擒于禁、殺龐德之後,此時的關羽就像是一個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僵持下去對兵力有限的關羽來說沒有益處。

而上面說的馬超、趙雲也入荊州,這個是沒有必要的,只要諸葛亮入荊州穩住後方,關羽基本就算是有命了,而且基本也可以守住荊州三郡。但是如果真的是想拿下樊城,跟曹操再硬碰一下,才會出動其他人,當時上庸等三郡已經被劉封、孟達拿下,劉備如果真的想拿下南陽郡,可以從劉封孟達剛拿下的東三郡出兵,對南陽郡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劉備當時已經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再加上一些小將至少可以保漢中一段時間,劉備如果此時再帶領漢中之戰的大軍,當時張飛、趙雲、馬超、法正都在,從東三郡出兵支援關羽,那樊城之下就還有的一打,否則關羽必然扛不住曹操的多路大軍的。

問題提出的換關羽之策是不可行的,臨陣換將更是大忌,即便是這些人都進入荊州也只是輔助關羽,而絕不是替換關羽。當時劉備軍已經無力再戰,所以聯合進攻樊城,拿下南陽郡是很難的,也不太現實了,派諸葛亮入荊州守住關羽後方是最佳選項,關羽在威震華夏後就退兵防守就可以了。


胡侃解密三國


關羽水淹7軍,俘虜于禁。軍事上達到了頂峰,如果在這個時候劉備讓關羽入川。那荊州會讓誰來守呢?


首先:最適合守荊州的是諸葛亮。但第1個排除的也是諸葛亮。他肯定不會守在荊州。雖然諸葛亮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但諸葛亮作為劉備的頭號謀士,完全是須臾不得離開劉備半步的。所以我們首先排除了諸葛亮。


其次,以趙雲的文韜武略也很適合守荊州,但趙雲是第2個被排除的。趙雲最大的優點是對劉備忠心,同時他的武力值,在三國住武將中也是排名靠前。為人也非常正派。但趙雲在劉備心裡屬於侍衛隊長,或者說保衛司令的角色。身家性命,妻兒老小,交給趙雲,劉備放心,所以劉備不會把趙雲放出去做官只會留在身邊。

最後,以馬超的能力,守荊州也綽綽有餘。但劉備肯定不會讓馬超離開他的視線。馬超投奔劉備的時候,官職比劉備還大,投奔劉備後劉備是在逐步架空馬超的權利的。況且荊州所處的地方屬於三方交界。魏蜀吳三方必爭之地。劉備是不允許馬超做一個有實權的封疆大吏的。

題目中所說的三人都不可能來守荊州,只能讓關羽守荊州。所以後來的關羽走麥城這也是改變不了的。


少校柳下惠


蜀國依然會滅亡!

表面上看蜀國滅亡是荊州丟失引發的一連串事件的連鎖效應,甚至可以說是因為關羽的為人而導致荊州的丟失,導致蜀國的滅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關羽的原因確實有,但並非根本原因,丟失荊州只是一條導火索。

劉備率領大軍入西川后,命諸葛亮,關羽等人留守荊州。然而卻在川中征戰時損失了自己的一大謀臣龐統,劉備不得已命諸葛亮等人入川協助,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後來奪取西川,又招降大將馬超,一時人才濟濟,國力昌盛。然而好景不,關羽被吳魏聯軍擊敗,荊州丟失,蜀漢集團從這個時期便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那麼真的僅僅是因為關羽的自身原因而導致荊州丟失的嗎?如果換馬超守荊州會怎麼樣?

  • 第一,關羽是鎮守荊州最合適的人選。關羽是最早跟隨劉備起兵的大將之一,論資歷,除了張飛沒人能相提並論。
  • 第二,馬超新降,劉備對他的信任度很低,表面上高官厚祿,實則沒有實權。所以劉備根本不可能派馬超替換關羽鎮守荊州,把自己的半壁江山交給一個不信任的將領。更何況就算馬超鎮守荊州,恐怕也是難以服眾,站穩腳跟都是問題,這也是馬超的不利之處。

  • 第三,馬超在西涼被夏侯淵屢屢擊敗,最終不得已率殘軍奔赴漢中;而關羽尚且能夠擊敗曹魏名將曹仁、于禁。相比之下,關羽的軍事才能要高於馬超。
  • 第四,關羽守荊州,守的並不差。而荊州的丟失除了關羽的自身因素以外,最關鍵的是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天下大勢,荊州位於魏蜀吳三國的中心地帶,戰略意義,三家政權誰都眼饞,無論誰佔據了荊州,另外兩家必定聯合起來爭奪,本身就是個燙手的山芋,並不是那麼好拿的。

蜀漢的滅亡過程中,關羽失荊州是導火索,國力的弱小是根本原因,劉備夷陵之戰被陸遜殺敗是直接原因,龐統法正的逝世是間接原因。

所以我們不能單純的認為是關羽丟荊州導致了蜀漢的滅亡。總而言之,荊州並不是那麼好守的,而且就算守住了荊州,蜀漢集團也需要再好好發展一下國力才有機會真正的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我認為除非諸葛亮和關羽守荊州,劉備自己鎮守西川,馬超張飛魏延等人鎮守漢中,蜀漢才有機會發展壯大,統一天下,而且劉備必須還要有兩三位謀主,來填補龐統法正的空白。不然的話,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更別說讓馬超去守荊州了,如果真的讓馬超守荊州,恐怕荊州丟的更早,蜀漢滅亡的更快!


史韻丶



關羽水淹七軍以後入川,怎麼入川?水淹七軍之後,關羽馬上俘虜了于禁,包圍了樊城;緊接著徐晃軍到,關羽就被擊敗了,敗歸途中,才發現東吳已經拿下了荊州;一路圍追堵截之後,身死於麥城;——這一系列戰役期間,關羽是沒有機會入川的,因為樊城之戰時間很短,蜀國根本來不及人員調度!!!況且關羽“水淹七軍”打的是勝仗,劉備找不出任何理由讓這些人去替換關羽;



強行調度,會導致什麼後果;

  • 剛水淹七軍的時候,關羽就回益州,換取諸葛亮、趙雲、馬超;那麼?諸葛亮等人估計還沒到襄陽,漢水就已經退去了;這時再去對峙徐晃、于禁、曹仁三方的兵力,只會敗得更慘;
  • 而且短時間內,根本無法修復“孫劉聯盟”,東吳該偷襲荊州,還是得偷襲;即便是諸葛亮等人知道東吳偷襲,也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因為早期呂蒙裝病,加上陸遜多次寫信吹捧;關羽早就上天了,把大部隊全都開往了襄陽、樊城,荊州實際上近乎空城,剩下的只是老弱病殘;


  • 水淹七軍俘虜于禁後,關羽就回益州,換取諸葛亮、馬超、趙雲;那麼?諸葛亮、趙雲、馬超估計還沒到襄陽,關羽的包圍圈就已經被徐晃打破了;此時,諸葛亮、趙雲、馬超再來,還能起什麼作用,能做出任何補救嗎?顯然不能!!

  • 荊州方面,與之前一樣,短時間內,無法修復“孫劉聯盟”;

所以,除非在水淹七軍之前,就做好人員調度,否則短時間內,根本就來不及;遠水解不了近渴,這些人還沒到樊城,恐怕戰役就已經結束了,戰役結果八九不離十;唯一的好處在於,關羽不會被斬;

蜀國的話,變化應該不大;漢中方面,馬超雖然離開陽平關,但可以讓張飛等人去鎮守;成都方面,諸葛亮離開成都,對內政的影響肯定是有,但畢竟時間很短,所以影響並不大;蜀國的結局肯定還是那個結局,劉備攻打東吳,發動夷陵之戰,最後兵敗身死;諸葛亮聯結東吳,修養身息,國力強盛後,舉兵北伐,然後北伐失敗,諸葛亮身死;——沒多大變化!!


愛尚文史


關羽敗在傲氣,敗在名節看的過重,這傢伙瞧不起有權勢的名流,但對屬下的低層官軍還是蠻不錯的。所以他虎女焉嫁犬子埋下禍因,兵敗麥城,兵卒被誘降卻沒有有效制止,有點婦人之仁。如果諸葛亮在那裡鎮守,他會把聯吳抗曹的大計堅決執行下去,而沒有後來的不可收拾,趙雲是個顧大局的將軍,淡泊名利,不計較那些虛頭巴腦,會堅決執行上峰的命令,不打折扣,他沒有關羽的目中無人,不會招人恨,荊州在他那丟不了。錦衣馬超頭腦敏銳,對軍事把控好,曾經連曹操都吃過他的虧,可惜身份惹劉備猜忌,不敢給實權,就連封地都不敢讓他獨自管理,劉備怕拾掇不了他,別說讓他鎮守荊州萬無一失,就是讓他回到屬於自己的封地,關羽也許會反敗為勝。有時候太相信自己人也不會有好果子吃,量才任職,雖然忠誠度是第一,但相信自己的屬下更是不可或缺。荊州不失,劉備不會遭受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更不會白帝城託孤,蜀國不會被輕易幹掉!



貔貅落寶


在三國片裡,劉備,和龐統先入關,無奈,龐統死到洛豐坡,沒辦法,諸葛亮硬劉備支招,把鎮守荊州,這大任落到關羽手中,臨走時留下幾句話,東和孫權,北聚,曹操,如果,把鎮守荊州,交給了趙雲,三國的歷史,就不會出現,你們白衣渡江,智取荊州,也不會出現關羽,走麥城,怎麼說呢?趙雲,心細如髮,有勇有謀,就拿他,在百萬大軍,如夢無敵,多次保著劉備,出生入死,平安無事,趙雲不奧,謙虛謹慎,心細如髮,而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心中只有劉備,和張飛,別人不放在眼下,他沒把任何人放在眼裡,這就是他致命的錯,當時孫權,有一個兒子叫孫亮,託人,想娶關羽的女兒,關羽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是虎女,怎能嫁給,犬子,只孫權的兒子說的,孫權聽了以後,很生氣,於是才有,關羽,走麥城的故事,如果關羽聽了諸葛亮的話,和孫權搞好團結,京都不會出事,這就是關羽,目中無人,造成的苦果,不是文武全才的人,金無朱赤,人無完人,讓我們記住這美好的故事,寫的不好,說的對錯,水平有限,望朋友們諒解,謝謝


北斗星3557


趙雲和馬超都是威震天下的人物。我想如果趙雲和馬超留守荊州,一定會安排趙雲為主將,因為趙雲有勇有謀,忠肝義膽,與事穩健,並能言聽計從、以大局為重,一切會本著聯吳抗曹的戰略思想守護荊州重託,何況還有勇猛威震天下的馬超相助。這樣一來曹操不敢輕易招惹趙雲和馬超,遇到東吳討要荊州也不至於反目成仇、刀兵相向。一定會設法穩定局勢,及時向劉備諸葛請示,從而化解矛盾、危機,以便達到最好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