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因為孩子打人在微信群“互懟”?家長應知道的關於打人的真相

記得在孩子幼兒園入學前,幼兒園開了一次新生家長會。對家長會的內容我大多已印象模糊了,但有一點卻記憶猶新:園長當時特別強調,如果小朋友之間因為爭搶玩具或“一言不合”等小矛盾而動手打人,家長一定要信任老師,通過老師來處理,家長千萬不要自行找對方小朋友的家長論理,因為很多小孩吵過鬧過很快就忘記了,但因為家長的介入很容易就會使很小的事情變得很複雜。

園長這一番話不僅是給“愛子心切”的家長們提個醒,更是工作多年的經驗之談。但是,事實是如果自家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或推了一下,特別是臉上或手上被抓出了一道痕,或者是身上哪裡出現淤青,家長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怒不可遏,往往很難冷靜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被打”。所以老園長擔心的事還不時地在“愛子、護犢心切”的家長身上發生。

家長因為孩子打人在微信群“互懟”?家長應知道的關於打人的真相

如今微信群的普及,令家長們的聯繫溝通更加便捷,可以隨時隨地艾特別人。這不,那些因自家孩子打了人而被對方家長艾特的寶媽寶爸,本來也自知理虧,卻被對方家長一上來的氣勢洶洶以至“不依不饒”搞得很惱火,於是也就不客氣地“懟”起來,家長的“互懟”自然讓微信群熱鬧起來,圍觀的家長通常因為不明就裡也不好發聲,老師也不便在群裡“勸架”,因為跟孩子瞭解事情經過、教育孩子都需要面對面交流,老師最多隻能“就事論事”說幾句,說什麼還要特別小心,否則會被家長認為是偏袒或者失職。

家長因為孩子打人在微信群“互懟”?家長應知道的關於打人的真相

那些自家孩子打了小朋友的寶媽聊起類似的經歷真的是一肚子鬱悶。比如有的家長或者是為了解氣,又或者是為了給打人的小孩一個教訓,會讓孩子在微信群裡“發聲”,說誰(打人的孩子)經常打人,班裡很多小朋友都被他(她)打過,或者讓孩子自己說被打得很重很疼,有的還提出讓打人的孩子在全班面前賠禮道歉。但問題是,有的孩子在家長的誘導下說出來的話可能不夠客觀,這樣一來,事情有時就會變得難以控制,而且有的家長儼然戲精,有時真的讓群裡的家長集體無語。

老師和家長逐漸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如果家長可以冷靜下來了解事情的經過,設身處地思考孩子的行為動機,不要一味糾結於“打”本身,也許事情本身會簡單得多,就如爭搶玩具這種孩子之間經常發生的事情,有時候真的很難說是誰的錯,剛讀幼兒園的兩個孩子都想玩同一個玩具,A小孩先拿了玩具在手上,B小孩看見了想搶過來自己玩,因為對B小孩來說,他還沒搞清楚幼兒園的玩具跟自己家的玩具的區別,A小孩當然不肯讓,使勁抱緊玩具,B小孩搶不過就急了,一急之下就出手打了A小孩,當然也有可能是搶的過程中錯手打了A小孩,A小孩一下子哇哇大哭。對於經驗豐富的幼兒園老師來說,這樣的事情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老師要做的就是逐漸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其實這也是孩子在學習適應集體生活,往大了說就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必然過程。

家長因為孩子打人在微信群“互懟”?家長應知道的關於打人的真相

“幼兒園裡教育孩子的第一條規則就是不能動手。”

但是,如果家長沒有理解這些前因後果而只是聚焦於“打”本身,反而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至於“打人”,這行為本身肯定是不對的,老師和家長都要教育孩子打人是不被允許的,不能用打人來解決矛盾,打人就要接受批評甚至懲罰,就要跟人家道歉。在《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向美國父母學習不一樣的教育》一書中,作者蔡真妮就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次作者鬧著玩地給了老公幾記“花拳繡腿”,恰巧被四歲的兒子三豬瞅見,三豬一臉嚴肅地“批評”作者:“媽媽,打人是不對的,是絕對不被允許的,你不能打人!”作者說三豬說話的那個語氣應該是幼兒園老師教育他們時用的口氣。

家長因為孩子打人在微信群“互懟”?家長應知道的關於打人的真相

“幼兒園裡教育孩子的第一條規則就是不能動手。”儘管老師重視教育,幼兒園裡還是會有小孩打人的事情發生,畢竟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更何況孩子個性各異,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帶有父母教育的烙印,有的孩子更是要在不斷犯錯、不斷重複同一錯誤後才能“糾偏”,但只要性格、心理沒有太大的偏差都是正常的。

說到底,孩子之間的不和諧有時是很正常的,而家長因為自身的態度、做法而造成的不和諧反而真的有些小題大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