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論語》和《道德經》哪一個更勝一籌?

橘子7954


這不是兩本書的比較,也不是兩個人的比較,而是我們自己心中兩種理想人格選擇的比較,而且還是人格背後最深處某些精微區別的比較。

道德經 最突出的貢獻是把辯證思維以超乎我們大多數人認知常識的論述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帶給了我們強烈的認知衝擊,對辯證認知思維的推廣起到了旗幟性的作用。

論語 最大的貢獻是給完整理想的人格模型構建起了基本的框架。這個框架值得我們所有人參考和效法。“仁者不憂 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仁智勇即為仁義威,其中仁是情感之正,是最高價值的核心;智義即為辯證認知思維的價值正向運用;勇威是在仁義的基礎上所可以發揮出的不可戰勝的力量。不憂不惑不懼是一種參天徹地心中自有為人底氣的表現,因為自成乾坤,所以隨遇而安。


教育辯證觀


我是文開石,我有一點看法。

從綜合的角度對比,《論語》遠遠不及《道德經》的境界。

從層次看。

《論語》下限說的是個人的教化,自我修養,上限是天下的教化,是國家,是“禮”。

《道德經》,下限說的是國家的統治,上限說的是天地大道。

從內容看。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主要說的是孔子個人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道德經》是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

從作者的身份

《論語》的作者孔子,在他還在世的時候並沒有達到什麼太令人高山仰止的程度,他代表的儒家思想,也是後世歷代大賢一步步完善發展起來的。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在世的時候已經成為聖人的級別,包括孔子都要向他請教。

從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文開石


孔子周遊列國,帶著一眾徒弟,如喪家之犬,疲憊,鬱悶,飢不裹腹,政治理想似只被展演一下,或偶然被借用一回,裝一下門面,還常被弟子們質疑,可見,想當年我們的至聖先師,也是鬱郁不得志之徒哉! 他那揚土為兵,氣吞山河的雄才大略,無處施展,轉了一大圈,終於明白,不為良將,可為良師,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所歸,不小心,為良師,為良師,竟師成了中華民族的萬世師表,時也! 命也! 據載,«論語»就是他的弟子記述他的行為言論的一本書。它成為中華文化,儒家思想的傑出的代言人,經典的教科書! 我們所推崇的孔子是這樣的光彩奪目,它的«論語»亦是這樣地熠熠生輝,重點來了,想當年,又是想當年,好漢該提當年勇,人不輕狂枉少年! 無有小苗,如何長成幾千年的參天古木! 想當年,孔子周遊列國之時,走到河南周口鹿邑,先順便飄揚[偷笑]一下我的家鄉,我們這有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先別爭,可以評論上友好地辯論),八卦的創始人伏羲帝,煉石補天的女媧是他的妹妹,天塌地陷,只剩兄妹二人,只好結為夫妻,才有了,我們綿綿不斷的偉大的中華民族! 你若有幸,可以來這趕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廟會,那氣勢保證讓人終生難忘,你可以對著伏羲帝的耳朵,對,這個大耳朵就長在他陵寢旁的千年古樹上,你不親眼所見,你都不知道它的神奇! 對著它說出你所有美好的願望,祈求他的保佑! 當然也有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先不說這些了。接著想當年,孔子列國推銷自己無有成功,走到周口鹿邑,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圖書館長,就是老子,於是孔子就慕名去拜訪的了老子,當然那時,他還不被尊稱為老子,他的大名,不需吾多述,君應知之。好,至於兩位彪炳史冊的雙子,這萬年的一碰,到底談了啥,你我都想知道,只可惜不能穿越回當時,甚為可惜! 但孔子出來,眾弟子急不可耐,忙問孔子,老子倒底是怎樣一個人物,孔子的回答,華彩而神秘,最後一句,說老子那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老子乃飛龍在天! 金庸先生的小說術語,可都是有來頭的喲!

好,書歸正傳,孔子都認為老子乃飛龍在天,且神龍見首不見尾,那老子的«道德經»該有怎樣神奇的力量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貴,是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蓄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髮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主宰,這才是玄遠奧妙的德啊!

然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看看,老子當年也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民間天子! 最後,紫氣東來,雖騎青牛化胡而去,但函谷關的關長卻在金頂鑄就了他的輝煌!

再說點後話,老子在鹿邑擁有老君臺,想當年,日本人轟炸周口的時候,扔了炸彈在老子的廟裡,你做夢都得夢三天,它們竟然一顆都沒炸,現在還紋絲不動地擺在那裡,«道德經»的威力,試看天下誰能敵![偷笑]

諸君,經書各有所妙,無論高低,都是我華夏文明的瑰寶。我等身為華夏兒女,擁有它們真是我們天大的福氣,誰不會說上兩句其中的連連妙語!

一孔之見,望高手指正!


登泰山而曉魯


《論語》與《道德經》雖然都是先秦典籍,但卻是不同類型的著作。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錄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行。也就是說,《論語》大約等於孔子語錄,可能孔子今天遇見一件事情,有感而發說了一句話,然後弟子趕緊記下來,明天又想到一件事,又說了一句話,弟子又記了下來……如此編出了一部《論語》。

所以《論語》為大家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子,其中又孔子的議論、感慨、行事準則、學術觀點,甚至是遇到挫折時的牢騷……比如,孔子會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會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些都是孔子在不同場合下說出的話語,並不是系統的學說。

《道德經》則不一樣,是老子的對自己思想的總結。《道德經》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論述,那就是“道”。道包括三層含義:宇宙的本體、萬物的規律、人類的準則。而《道德經》的精髓就是兩個字:“無”與“反”。所以《道德經》中雖然會有重複的內容,但全部內容都是統一的、系統的。

在《道德經》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冷眼旁觀的哲學家、智慧的老者,冷靜地訴說這自己的學說,並沒有什麼感情的波瀾。當然,現在我們看到的《道德經》也不是老子一個人寫出來的,而是後人在老子原版的基礎上不斷修改、增補才完成的。

居士我認為,《論語》與《道德經》是兩類不同類型的典籍,它們都是先秦哲學家的智慧結晶,並沒有高下之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張永科38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論語》和《道德經》是兩本思想方向截然不同的經典讀物。

《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書籍,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做人原則,是儒家的經典。儒家推崇“仁義禮智信”為五常,讀《論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和無月一樣的普通人,最多到齊家這個層次便算功德圓滿,治國平天下則是極少數人的追求和成就了。

北宋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豪言壯語,餘也只是望塵莫及。

無月讀論語等儒家典籍,主要是出於修身的目的。儒家的思想確實有很多經典的地方,到了今天,每一箇中國人都不得不承認,儒家思想已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讀《論語》可知書,可達理。人生於世,不知書則愚,不達理則蠻。

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無月喜歡看書,讀書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提醒自己,書不單要看,更要邊看邊思考,不然看了也是白看。

又比如“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則常常提醒我,在入場生活和工作中,面對他人之“過”,要學會“寬以待人”。

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則是我為人的基本原則。

因此,以無月的個人觀點來看,《論語》適合修身,常讀《論語》有助於提高個人素養,更有助於理解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

《道德經》

《道德經》是無月個人比較推崇的一部經典中的經典。

閒時,總會去翻翻《道德經》,讀上幾篇,思索片刻,便覺受益匪淺。

《道德經》探究何為“道”,並養之以“德”。

全書雖僅五千餘字,卻思想深邃,博大精深。

若悟“道”,便可修身、治國、用兵,甚至可以懂得養生之道。

因為“道”是這個世界的本質,當你看透了本質,便不會再被現象所迷惑。遵循“道”的規律和趨勢,行之“有德”,便可以無往而不勝。

我讀《論語》為修身,讀《道德經》則更多是為處世。

道德經不光要讀,更要去想,去悟。悟的越透,在為人處事方面則更多的“順”,更少的“逆”。

“上善若水”光是這四個字,便讓人受用無窮。

《論語》和《道德經》互有相通,又各有所長。如果有時間,又能靜下心來,多讀讀這類的書籍對個人而言是多多益善的。

這個世界是複雜的,瞬息萬變的,讀一本書是不夠的,不同的書都要讀一讀,因此,不存在誰比誰更勝一籌的問題。

讀書更要學會運用,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問題,靈活運用所讀的知識,能做到這點,便是讀好了書。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道德經》講的是天地萬物的規律。

別的不說,就一個“天地不仁,視萬物如芻狗”,竟是“仁”望塵莫及的。

“仁”就是“愛人”。對我們來說,關心別人,照顧別人。

而“天地不仁”就是陽光照之風吹雨潤之,令其自理自立、發奮圖強。不給不必要的干涉。

記得有個人,非要八十歲老孃“給做好吃的”。當然,他娘身體很可以。

我們如果“盡孝”“懷仁”,恨不得親手喂老孃,親手攙老孃。

但這位男士,做好各種準備工作,讓母親做個拿手菜。這也不至於累著。

看著全家爭吃,母親自豪感油然而生。恐怕不由得有“我還想再活五百年”的心願。

如果晚輩處處攙著、喂著,老人有心勁嗎?只怕心中哀嘆自己沒用了,廢物了。

如今大家對孩子很“仁”。有的家長,把孩子捧在手裡含在口中。他就是不捨得把孩子“視如芻狗”放手一會兒。

不捨得孩子有自己的空間。更不捨得讓孩子嘗試失敗。更別提懲罰孩子,讓孩子反思錯誤。

“仁”,以照顧為主,所謂“守牧”,近乎於“仁”。

僅有“仁”而不遵循“道”,反不是好事。

《道德經》超越了辯證法。

有白就有黑,有得就有失。

我們知道這個就不錯了。

而“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深刻之至。

這絕不是《論語》中教的做人道理所可比的。

嗚呼!孔子千里迢迢去跟老子學術交流。

回來後說:老子是條龍啊。

魚,我知道怎麼釣。

獸,我知道怎麼捉。

只有老子,我實在琢磨不透,無法形容。


莘縣村民


《道德經》更勝一籌!

我指的是實用性而言。

漢朝初立,從劉邦呂后到文景二帝都是以“無為”治國,因為戰亂剛休,百姓會萬般珍惜這種和平歲月,所以必然會努力耕作,以確保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統治階級根本什麼都不用做,只要保持這種社會穩定,連年的積累之下,自然會形成生產資料的井噴,我們稱之為盛世。

成語“蕭規曹隨”也是如此,劉盈當了皇帝想刷一下存在感(就像很多部門一旦換了新領導新員工一定要做些什麼不同的事,以證明自己的業績和存在,比如修改教科書等等),結果曹參一句話就懟得皇上啞口無言。

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管理者最忌的就是在不出現問題的情況下,頻繁地彰顯權力的存在和功能。理想的管理就是感覺不到管理。

因為漢朝的無為之術取得了成功,所以歷朝歷代,只要是新朝甫立,如果不是萬分必要,都少有針對經濟民生的動作。所以每一個長一些朝代在最開始,幾乎都是平和的,都會有盛世。

這也證明了,休養生息至少在開國時期是最理想的治國之術。

可是儒學卻不然,每個朝代可能都有中興之象,而所有的中興之象的前提都是在吃上一個盛世的老本。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所有的中興之象都是短暫的,一如曇花,稍開即逝。究其原因,竟然幾乎全部是內部鬥爭的結果。而所有的內部鬥爭,只要不是武裝暴動,幾乎都是文臣的推動。

文臣,以儒家思想的名義推動。然後把皇上累死(在歷史上補封他一個明君的名聲),之後經濟必然會下滑,民生必然會凋零,腐敗也會橫生。儒生對面這種情況什麼辦法也沒有,唯一能做的就是罵這個奸臣,罵那個小人。然後高舉孔孟說過的某句話進行各種黨爭,各類傾輒。

唐德宗為什麼下罪己詔?

儒生誤國的例子在史書生多到爆表。要麼是像海瑞一樣除了修身毛都不懂的廢物忠臣,要麼像李林甫一樣做了許多具體事務的能吏奸臣。

反正,中國歷史上除了狄仁傑以外,我再也沒有看到哪一個心性仁厚的儒生有濟世安國之才還能得到重用。

老子的道,最起碼能維持王朝初期的社會穩定。

孔孟的儒若是能興國安邦,至於我們要看二十四套歷史書麼?


亦有所思


另類君開講^_^

《道德經》完勝《論語》。

首先,我們從作者來看。《道德經》是老子原創,妥妥的原創,而《論語》的作者目前還無法考證具體,只能籠統的說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收集整理孔子與弟子們的言行編纂而成,雖然標識作者是孔子,但孔子終其一生都沒有見到《論語》這本書;

我們再說影響力,除去法家所稱的“儒以文亂法”而促成秦始皇焚書坑儒外,儒家思想一直是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幌子使用的,也即是所謂的“仁政”。

但事實上,法家經典《商君書》是一本喪盡天良的“治國綱要”,提倡用奸佞之徒統御善良的人民,而儒家思想卻是費盡心機粉飾君主的帝王術!

《道德經》就不同了,老子著書立說不是為了給君王獻計獻策,更不是為帝王唱讚歌,而是闡釋他對天地萬物的理解,所以《道德經》流傳至今,給我們帶來的是思辨的智慧,反觀《論語》以及由其衍生出的《弟子規》《治家格言》等犬儒主義的糟粕,無一不是讓人做奴才為君王當走狗的!


另類文史


首先,《論語》和《道德經》都是語錄體。論語顯然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弟子發問而形成的內容,應該是根據現場筆記在後期整理而成。《道德經》是一篇比較系統的、前後存在邏輯關係的文章,但據記載老子與尹喜在函谷關待了一百日,然後又被尹喜邀請到樓觀臺待了一段時間,這麼長時間只寫了5000字實在是太少了,一下午就能寫5000字。所以可以推想,《道德經》很可能也是師生間的問答記錄,尹喜提出問題,老子給予回答。尹喜擇要記錄,但是略去自己的提問,只把老子的回答整理成文,形成了《道德經》。

語體上兩者都是語錄體,但在內容上,兩者所涉及的領域有很大差異。《論語》是一部社會學著作,主要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道德修養等內容;而《道德經》則是一部以哲學為主兼顧社會學的著作,涉及宇宙起源、天道規律、一元論、二元論批判、道德、修行、其他思想學派批判、政治、經濟等領域,偏重於邏輯式的、辯證法式的哲學思辨,這是與論語的最大不同之處。

哲學與社會學孰高孰低,這是不具備可比性的,因為是兩個不同領域。比如說,如何治理國家,是社會學;什麼是世界的本質,是哲學。兩者可能都未涉及對方的研究領域,但是,兩者可能都十分優秀。

《論語》和《道德經》正是這樣兩部書,有各自的研究領域和各自的立足點。《論語》的主人公孔子想挽救搖搖欲墜的周朝政治制度,使宗主周國和各諸侯國之間恢復最早的主從關係,以恢復西周早期禮樂合規、和平興旺、經濟繁榮的局面,所以他的言論無不是圍繞“克己復禮”這一大的主題而進行的,更多是闡述現實政治和生活中應該如何行為。而《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則一直在關注和思考形而上的“道”,從形而下的現實中找到線索和矛盾點,通過邏輯推理而反推出形而上的“道”,然後再用“道”指導現實中的政治和生活,而這種指導也非《論語》那種掰開揉碎、婆婆心腸的詳細講解,而是非常宏觀地給予一個大方向,剩下的就靠自己去體悟了。

所以這兩部同時代的書都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都深刻影響了後世2500年,都至今不衰,都有不計其數的研究者和追隨者,都為統治者所推崇,都成為各自學派的最高經典,以此經典發展出的學派都成為中國最權威的思想學派。

所以兩者難分伯仲。從《論語》中能看到孔子的格局,從《道德經》中能看出老子的境界。兩位作者都是大智慧的人,也都被後世尊為聖人,而兩部書也不可能分出高下,各自在自己的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