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论语》和《道德经》哪一个更胜一筹?

橘子7954


这不是两本书的比较,也不是两个人的比较,而是我们自己心中两种理想人格选择的比较,而且还是人格背后最深处某些精微区别的比较。

道德经 最突出的贡献是把辩证思维以超乎我们大多数人认知常识的论述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带给了我们强烈的认知冲击,对辩证认知思维的推广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

论语 最大的贡献是给完整理想的人格模型构建起了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值得我们所有人参考和效法。“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仁智勇即为仁义威,其中仁是情感之正,是最高价值的核心;智义即为辩证认知思维的价值正向运用;勇威是在仁义的基础上所可以发挥出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不忧不惑不惧是一种参天彻地心中自有为人底气的表现,因为自成乾坤,所以随遇而安。


教育辩证观


我是文开石,我有一点看法。

从综合的角度对比,《论语》远远不及《道德经》的境界。

从层次看。

《论语》下限说的是个人的教化,自我修养,上限是天下的教化,是国家,是“礼”。

《道德经》,下限说的是国家的统治,上限说的是天地大道。

从内容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主要说的是孔子个人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道德经》是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

从作者的身份

《论语》的作者孔子,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达到什么太令人高山仰止的程度,他代表的儒家思想,也是后世历代大贤一步步完善发展起来的。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在世的时候已经成为圣人的级别,包括孔子都要向他请教。

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文开石


孔子周游列国,带着一众徒弟,如丧家之犬,疲惫,郁闷,饥不裹腹,政治理想似只被展演一下,或偶然被借用一回,装一下门面,还常被弟子们质疑,可见,想当年我们的至圣先师,也是郁郁不得志之徒哉! 他那扬土为兵,气吞山河的雄才大略,无处施展,转了一大圈,终于明白,不为良将,可为良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所归,不小心,为良师,为良师,竟师成了中华民族的万世师表,时也! 命也! 据载,«论语»就是他的弟子记述他的行为言论的一本书。它成为中华文化,儒家思想的杰出的代言人,经典的教科书! 我们所推崇的孔子是这样的光彩夺目,它的«论语»亦是这样地熠熠生辉,重点来了,想当年,又是想当年,好汉该提当年勇,人不轻狂枉少年! 无有小苗,如何长成几千年的参天古木! 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之时,走到河南周口鹿邑,先顺便飘扬[偷笑]一下我的家乡,我们这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先别争,可以评论上友好地辩论),八卦的创始人伏羲帝,炼石补天的女娲是他的妹妹,天塌地陷,只剩兄妹二人,只好结为夫妻,才有了,我们绵绵不断的伟大的中华民族! 你若有幸,可以来这赶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庙会,那气势保证让人终生难忘,你可以对着伏羲帝的耳朵,对,这个大耳朵就长在他陵寝旁的千年古树上,你不亲眼所见,你都不知道它的神奇! 对着它说出你所有美好的愿望,祈求他的保佑! 当然也有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先不说这些了。接着想当年,孔子列国推销自己无有成功,走到周口鹿邑,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图书馆长,就是老子,于是孔子就慕名去拜访的了老子,当然那时,他还不被尊称为老子,他的大名,不需吾多述,君应知之。好,至于两位彪炳史册的双子,这万年的一碰,到底谈了啥,你我都想知道,只可惜不能穿越回当时,甚为可惜! 但孔子出来,众弟子急不可耐,忙问孔子,老子倒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孔子的回答,华彩而神秘,最后一句,说老子那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乃飞龙在天! 金庸先生的小说术语,可都是有来头的哟!

好,书归正传,孔子都认为老子乃飞龙在天,且神龙见首不见尾,那老子的«道德经»该有怎样神奇的力量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是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蓄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主宰,这才是玄远奥妙的德啊!

然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看看,老子当年也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民间天子! 最后,紫气东来,虽骑青牛化胡而去,但函谷关的关长却在金顶铸就了他的辉煌!

再说点后话,老子在鹿邑拥有老君台,想当年,日本人轰炸周口的时候,扔了炸弹在老子的庙里,你做梦都得梦三天,它们竟然一颗都没炸,现在还纹丝不动地摆在那里,«道德经»的威力,试看天下谁能敌![偷笑]

诸君,经书各有所妙,无论高低,都是我华夏文明的瑰宝。我等身为华夏儿女,拥有它们真是我们天大的福气,谁不会说上两句其中的连连妙语!

一孔之见,望高手指正!


登泰山而晓鲁


《论语》与《道德经》虽然都是先秦典籍,但却是不同类型的著作。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行。也就是说,《论语》大约等于孔子语录,可能孔子今天遇见一件事情,有感而发说了一句话,然后弟子赶紧记下来,明天又想到一件事,又说了一句话,弟子又记了下来……如此编出了一部《论语》。

所以《论语》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其中又孔子的议论、感慨、行事准则、学术观点,甚至是遇到挫折时的牢骚……比如,孔子会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会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些都是孔子在不同场合下说出的话语,并不是系统的学说。

《道德经》则不一样,是老子的对自己思想的总结。《道德经》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论述,那就是“道”。道包括三层含义: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规律、人类的准则。而《道德经》的精髓就是两个字:“无”与“反”。所以《道德经》中虽然会有重复的内容,但全部内容都是统一的、系统的。

在《道德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冷眼旁观的哲学家、智慧的老者,冷静地诉说这自己的学说,并没有什么感情的波澜。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道德经》也不是老子一个人写出来的,而是后人在老子原版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增补才完成的。

居士我认为,《论语》与《道德经》是两类不同类型的典籍,它们都是先秦哲学家的智慧结晶,并没有高下之分。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张永科38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论语》和《道德经》是两本思想方向截然不同的经典读物。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做人原则,是儒家的经典。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为五常,读《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無月一样的普通人,最多到齐家这个层次便算功德圆满,治国平天下则是极少数人的追求和成就了。

北宋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壮语,余也只是望尘莫及。

無月读论语等儒家典籍,主要是出于修身的目的。儒家的思想确实有很多经典的地方,到了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儒家思想已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读《论语》可知书,可达理。人生于世,不知书则愚,不达理则蛮。

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無月喜欢看书,读书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提醒自己,书不单要看,更要边看边思考,不然看了也是白看。

又比如“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则常常提醒我,在入场生活和工作中,面对他人之“过”,要学会“宽以待人”。

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则是我为人的基本原则。

因此,以無月的个人观点来看,《论语》适合修身,常读《论语》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更有助于理解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道德经》

《道德经》是無月个人比较推崇的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闲时,总会去翻翻《道德经》,读上几篇,思索片刻,便觉受益匪浅。

《道德经》探究何为“道”,并养之以“德”。

全书虽仅五千余字,却思想深邃,博大精深。

若悟“道”,便可修身、治国、用兵,甚至可以懂得养生之道。

因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当你看透了本质,便不会再被现象所迷惑。遵循“道”的规律和趋势,行之“有德”,便可以无往而不胜。

我读《论语》为修身,读《道德经》则更多是为处世。

道德经不光要读,更要去想,去悟。悟的越透,在为人处事方面则更多的“顺”,更少的“逆”。

“上善若水”光是这四个字,便让人受用无穷。

《论语》和《道德经》互有相通,又各有所长。如果有时间,又能静下心来,多读读这类的书籍对个人而言是多多益善的。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读一本书是不够的,不同的书都要读一读,因此,不存在谁比谁更胜一筹的问题。

读书更要学会运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灵活运用所读的知识,能做到这点,便是读好了书。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道德经》讲的是天地万物的规律。

别的不说,就一个“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竟是“仁”望尘莫及的。

“仁”就是“爱人”。对我们来说,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而“天地不仁”就是阳光照之风吹雨润之,令其自理自立、发奋图强。不给不必要的干涉。

记得有个人,非要八十岁老娘“给做好吃的”。当然,他娘身体很可以。

我们如果“尽孝”“怀仁”,恨不得亲手喂老娘,亲手搀老娘。

但这位男士,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让母亲做个拿手菜。这也不至于累着。

看着全家争吃,母亲自豪感油然而生。恐怕不由得有“我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心愿。

如果晚辈处处搀着、喂着,老人有心劲吗?只怕心中哀叹自己没用了,废物了。

如今大家对孩子很“仁”。有的家长,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口中。他就是不舍得把孩子“视如刍狗”放手一会儿。

不舍得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更不舍得让孩子尝试失败。更别提惩罚孩子,让孩子反思错误。

“仁”,以照顾为主,所谓“守牧”,近乎于“仁”。

仅有“仁”而不遵循“道”,反不是好事。

《道德经》超越了辩证法。

有白就有黑,有得就有失。

我们知道这个就不错了。

而“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深刻之至。

这绝不是《论语》中教的做人道理所可比的。

呜呼!孔子千里迢迢去跟老子学术交流。

回来后说:老子是条龙啊。

鱼,我知道怎么钓。

兽,我知道怎么捉。

只有老子,我实在琢磨不透,无法形容。


莘县村民


《道德经》更胜一筹!

我指的是实用性而言。

汉朝初立,从刘邦吕后到文景二帝都是以“无为”治国,因为战乱刚休,百姓会万般珍惜这种和平岁月,所以必然会努力耕作,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统治阶级根本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保持这种社会稳定,连年的积累之下,自然会形成生产资料的井喷,我们称之为盛世。

成语“萧规曹随”也是如此,刘盈当了皇帝想刷一下存在感(就像很多部门一旦换了新领导新员工一定要做些什么不同的事,以证明自己的业绩和存在,比如修改教科书等等),结果曹参一句话就怼得皇上哑口无言。

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管理者最忌的就是在不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频繁地彰显权力的存在和功能。理想的管理就是感觉不到管理。

因为汉朝的无为之术取得了成功,所以历朝历代,只要是新朝甫立,如果不是万分必要,都少有针对经济民生的动作。所以每一个长一些朝代在最开始,几乎都是平和的,都会有盛世。

这也证明了,休养生息至少在开国时期是最理想的治国之术。

可是儒学却不然,每个朝代可能都有中兴之象,而所有的中兴之象的前提都是在吃上一个盛世的老本。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有的中兴之象都是短暂的,一如昙花,稍开即逝。究其原因,竟然几乎全部是内部斗争的结果。而所有的内部斗争,只要不是武装暴动,几乎都是文臣的推动。

文臣,以儒家思想的名义推动。然后把皇上累死(在历史上补封他一个明君的名声),之后经济必然会下滑,民生必然会凋零,腐败也会横生。儒生对面这种情况什么办法也没有,唯一能做的就是骂这个奸臣,骂那个小人。然后高举孔孟说过的某句话进行各种党争,各类倾辄。

唐德宗为什么下罪己诏?

儒生误国的例子在史书生多到爆表。要么是像海瑞一样除了修身毛都不懂的废物忠臣,要么像李林甫一样做了许多具体事务的能吏奸臣。

反正,中国历史上除了狄仁杰以外,我再也没有看到哪一个心性仁厚的儒生有济世安国之才还能得到重用。

老子的道,最起码能维持王朝初期的社会稳定。

孔孟的儒若是能兴国安邦,至于我们要看二十四套历史书么?


亦有所思


另类君开讲^_^

《道德经》完胜《论语》。

首先,我们从作者来看。《道德经》是老子原创,妥妥的原创,而《论语》的作者目前还无法考证具体,只能笼统的说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收集整理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编纂而成,虽然标识作者是孔子,但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见到《论语》这本书;

我们再说影响力,除去法家所称的“儒以文乱法”而促成秦始皇焚书坑儒外,儒家思想一直是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幌子使用的,也即是所谓的“仁政”。

但事实上,法家经典《商君书》是一本丧尽天良的“治国纲要”,提倡用奸佞之徒统御善良的人民,而儒家思想却是费尽心机粉饰君主的帝王术!

《道德经》就不同了,老子著书立说不是为了给君王献计献策,更不是为帝王唱赞歌,而是阐释他对天地万物的理解,所以《道德经》流传至今,给我们带来的是思辨的智慧,反观《论语》以及由其衍生出的《弟子规》《治家格言》等犬儒主义的糟粕,无一不是让人做奴才为君王当走狗的!


另类文史


首先,《论语》和《道德经》都是语录体。论语显然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弟子发问而形成的内容,应该是根据现场笔记在后期整理而成。《道德经》是一篇比较系统的、前后存在逻辑关系的文章,但据记载老子与尹喜在函谷关待了一百日,然后又被尹喜邀请到楼观台待了一段时间,这么长时间只写了5000字实在是太少了,一下午就能写5000字。所以可以推想,《道德经》很可能也是师生间的问答记录,尹喜提出问题,老子给予回答。尹喜择要记录,但是略去自己的提问,只把老子的回答整理成文,形成了《道德经》。

语体上两者都是语录体,但在内容上,两者所涉及的领域有很大差异。《论语》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修养等内容;而《道德经》则是一部以哲学为主兼顾社会学的著作,涉及宇宙起源、天道规律、一元论、二元论批判、道德、修行、其他思想学派批判、政治、经济等领域,偏重于逻辑式的、辩证法式的哲学思辨,这是与论语的最大不同之处。

哲学与社会学孰高孰低,这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因为是两个不同领域。比如说,如何治理国家,是社会学;什么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两者可能都未涉及对方的研究领域,但是,两者可能都十分优秀。

《论语》和《道德经》正是这样两部书,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各自的立足点。《论语》的主人公孔子想挽救摇摇欲坠的周朝政治制度,使宗主周国和各诸侯国之间恢复最早的主从关系,以恢复西周早期礼乐合规、和平兴旺、经济繁荣的局面,所以他的言论无不是围绕“克己复礼”这一大的主题而进行的,更多是阐述现实政治和生活中应该如何行为。而《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则一直在关注和思考形而上的“道”,从形而下的现实中找到线索和矛盾点,通过逻辑推理而反推出形而上的“道”,然后再用“道”指导现实中的政治和生活,而这种指导也非《论语》那种掰开揉碎、婆婆心肠的详细讲解,而是非常宏观地给予一个大方向,剩下的就靠自己去体悟了。

所以这两部同时代的书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都深刻影响了后世2500年,都至今不衰,都有不计其数的研究者和追随者,都为统治者所推崇,都成为各自学派的最高经典,以此经典发展出的学派都成为中国最权威的思想学派。

所以两者难分伯仲。从《论语》中能看到孔子的格局,从《道德经》中能看出老子的境界。两位作者都是大智慧的人,也都被后世尊为圣人,而两部书也不可能分出高下,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