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形成及中醫治療痛風的原則


痛風的形成及中醫治療痛風的原則



痛風在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糖尿病的代謝性疾病。正常情況下我們代謝下來的核酸會成為嘌呤,嘌呤變成尿酸排出體外;不正常情況下出現代謝紊亂就會導致尿酸過多,或者排出減少,形成髙尿酸血癥。這種血的尿酸濃度過髙,尿酸就會以鈉鹽形式沉積在關節、軟組織、軟骨,甚至是腎臟周圍,引起身體的由異物導致的炎症反應,這種反應就叫痛風。

第一、痛風患者的早期症狀是尿酸突然增高,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

痛風的臨床表現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髙尿酸血癥期,血裡面的尿酸突然增高,這時候可能沒有什麼太多的症狀。第二階段就是痛風早期,血尿酸持續性增髙,突然某一天就會出現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很多人是在睡夢中被刀割般的疼痛所驚醒。

首發部位一般都是大腳趾,大腳趾是中醫講的足太陰脾經的起點,大腳趾表面會出現關節紅腫、灼熱發脹,不能碰,也不能蓋被子,腳伸在外邊,稍微有風吹草動或稍有觸碰,立馬就疼得鑽心。但是這種疼痛會在幾天或幾周之內自動消失,“來去如風”,現代醫學稱之為“自限性”。疼完之後呢,關節炎的症狀沒了,表面和正常人一樣,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事實上我分析由尿酸導致的這種結晶體並沒有消失,它還會伺機“犯上作亂”,關節會變得僵硬腫脹、屈伸不利。

第二、痛風的中期階段表現為尿酸結晶沉積,形成結石;痛風的晚期表現為關節畸形,腎結石

到了痛風中期階段,由開始發病時的一個腳趾關節,發展到痛風性關節炎反覆發作,逐漸波及手指、腳趾、手腕、腳踝、膝關節,甚至全身關節,進而周圍的軟組織和骨質也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出現功能障礙,人體的尿酸會不斷結晶,不斷沉積,慢慢會形成結石樣“痛風石”,這時候,腎臟功能也會衰退。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痛風的晚期,患者的關節畸形,功能障礙日趨嚴重,痛風石會增多,體積也會增大,還會破潰流出白色尿酸鹽結晶。由於這種關節永久的畸形,影響了日常的工作和學習,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尿酸鹽不斷沉積到腎臟裡,形成腎結石,進而傷害到腎功能,會出現浮腫、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等一系列症狀。有的還會出現不可逆轉的腎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第三、痛風的根源是脾胃吸收太多的陰寒邪氣

中醫認為痛風主要是足太陰脾吸收了太多的陰寒之氣,溼濁痰瘀凝結在血內,人有了不該有的東西,即陰寒太過。中醫認為“陽化氣,陰成形”。這種陰性物質的特點就是易成形,然後阻遏氣血的運行。痛風的原因,從根上講,還是要去控制飲食。很多痛風病人早期焦躁,口乾舌燥,就會貪食冷飲,老吃冷飲或者寒性食物就導致體內增加了很多陰寒的東西,使人不容易消化掉它。人們老是吃海鮮、火鍋、滷煮、鴨腸,然後喝點冷啤酒,是導致痛風的最大原因。

治療痛風要用大辛,大熱的附子,細辛,麻黃等有毒中藥,以毒攻毒

第四、痛風的中醫治療是用大熱,大辛的熱藥,以毒攻毒,還要注意少吃海產品、豆腐類食品

痛風急性發作或者已經出現結晶石的時候,一定要用秋水仙鹼或者西醫相關的透析方法去解毒。用一些大熱、大毒的熱性藥物去化陰寒的凝結。我們中醫會用到毒性比較強的烏頭、細辛、附子、麻黃等有毒的中藥。從預防來講,要少吃陰寒、難以消化的東西。因為食物代謝形成尿酸嘌呤類化合物有兩種:一個是自身代謝形成的核酸代謝成為嘌呤,嘌呤形成尿酸;另外,外源性的嘌呤,來源於海產品,或者是一些豆腐類食品。身體自身細胞代謝出來的這種嘌呤,我們叫內源性尿酸,這是不可抑制的;但是可以控制食物減少攝人外源性尿酸。

第五、中醫治療痛風是驅散凝結在腸胃腹腔內陰寒的瘀血、痰濁,提髙消化功能

我們想影響內源性蛋白質分解的話,就要很好地把它化掉,比如剛才講的用一些辛溫有毒的藥物。另外我們發現女性的痛風發病率比男性低,女性體內的一些雌激素能促進尿酸的外排。我自己治療痛風的病人,本著先治身後治體,先驅散他凝結在腸胃腹腔內陰寒的瘀血、痰濁,肚子熱了以後提髙他的消化功能,然後再引導他的氣血走向關節和末梢去治療他的關節。


痛風的形成及中醫治療痛風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