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直腸癌與痔瘡常易混淆,便血需提高警惕,另外幾種情況也會便血

便血,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症狀,因快節奏的生活以及不恰當的飲食方式,讓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情況,尤其是久坐的上班族。而發生便血這種情況時,要麼覺得是便秘或痔瘡發作,不去注意,要麼認為是結直腸癌而惶惶不可終日。那麼,便血了是不是得了直腸癌呢?

因直腸癌與痔瘡常易混淆,便血需提高警惕,另外幾種情況也會便血

例子:52歲的王阿姨,經常便血,但是她以為是“痔瘡”,就沒放在心上,在藥店買點藥膏草草了事,結果在一次大腸癌普查中檢查出了直腸癌,而且還是晚期。

如果王阿姨能夠在出現疑似“痔瘡”的症狀時,能及時去醫院檢查,早期直腸癌的臨床治癒率是很高的。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消化道腫瘤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而位居第三。

因直腸癌與痔瘡常易混淆,便血需提高警惕,另外幾種情況也會便血

像王阿姨那樣把直腸癌當痔瘡的人不在少數,但便血卻不一定和直腸癌劃等號的,便血是直腸癌其中的一個症狀,但不是所有的直腸癌都有這個症狀。

痔瘡便血與直腸癌便血的簡單區別

痔瘡表現為在排便後肛門內出血,血色鮮紅,不與糞便相混或便外表帶血,繼而滴血,甚者可見噴射狀出血,便後出血即自行停止。內痔無明顯疼痛感,外痔可伴有明顯疼痛。

當有暗紅色血便或粘液膿血便指血液或黏液與糞便混合排出,伴有消瘦、腹部隱痛,常見於結直腸腫瘤。

可能引發便血的原因

我們可以通過便血時的出血量、顏色等方面來大致判斷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1、上消化道出血

黑便,也就是柏油樣便是上消化道出血最為主要的表現,這是由於上消化道出血的血液在消化道內停留時間較長,血紅蛋白中的鐵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與硫化物結合成硫化鐵導致的。

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有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等。與進食、大量飲酒、精神緊張等有明確關係。

2、直腸末段或肛門口病變

當出血量大、速度快時,黑便也可能轉為紅色血便,同時可能伴有嘔血,需要警惕。鮮血便主要是血液在短時間內快速經肛門排出,往往可以觸摸到腫物或伴有明顯的疼痛感,比較容易鑑別。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痔瘡、肛裂、直腸脫垂等。

因直腸癌與痔瘡常易混淆,便血需提高警惕,另外幾種情況也會便血

3、炎症性腸病

黏液血便,較渾濁,混合於糞便內,可伴有腹痛、發熱等症狀。

4、腸息肉

無痛性血便,可為鮮紅或暗紅色,可伴有排便習慣改變。

5、其他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嬰幼兒出現腸套疊時也可以出現果醬樣大便,而痢疾、阿米巴感染等疾病時往往也伴有膿血便。

長期便血需警惕,早發現早診斷

早期直腸癌表現為:可能僅僅只有排便習慣的改變,或有少量無痛鮮紅色血便,常常被忽略,不容易檢出。

中晚期直腸癌表現為:出現典型的黏液膿血便,並出現腹痛、消瘦、發熱、大便形狀變細等表現。若有更為劇烈的腹痛、腹脹及停止排便排氣等症狀,要考慮腫瘤堵塞腸道形成梗阻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事實證明,直腸癌常被當做痔瘡而忽視。

因直腸癌與痔瘡常易混淆,便血需提高警惕,另外幾種情況也會便血

如有不適,建議做一個直腸指檢,直腸指檢是診斷直腸癌的必要檢查步驟,約75%的直腸癌患者於就診時可通過自然直腸指檢被發現。

不過最有效的方式是做腸鏡

檢查,雖有些痛苦,但可肉眼觀察全部結腸及直腸腸道內的情況,診斷率較高。

對於沒有明顯症狀的的人群建議從50歲開始做腸鏡檢測,排除直腸癌的風險。但有家族史的、大便隱血陽性、飲食不規律,喜肉少素等高危人群則需要儘早進行腸鏡檢測,不一定侷限於50歲這個年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