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擴大西部地區開放,形成新一波改革紅利

陳九霖:擴大西部地區開放,形成新一波改革紅利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文 | 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九霖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實現了預期增長目標。

從數據分析,雖然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增長繼續強勁,但是,增速的疲態已經顯現出來。目前,這些地區的大部分商品都是通過海運輸往美國和其他國家,但是,隨著美國關稅的提高及其在海運上的霸權地位,尤其是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並在南海不斷製造事端,加之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勞動力和建廠成本不斷攀高,未來幾年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可能出現瓶頸。

反觀西部地區的發展卻展現出了活力。其中,四川增長8%,躋身“4萬億俱樂部”;西藏增長10%;貴州9.1%;陝西8.3%;新疆的增長高出天津接近一倍。這說明,在東、南部發展基本飽和的情況下,西部地區尚有巨大潛力。

制約西部地區增長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少(尤其缺乏高素質人才),居民收入低但住房成本高,新產業、新經濟、新模式發展不足,資本嚴重缺乏,科技水平不高等等。

廣義的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加上湖北省恩施、湖南省湘西),面積為685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71.4%。地廣人稀是其重要特徵。

我國一直重視西部開發。2000年1月,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2000年3月正式運作。2006年12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2012年2月,國家發改委對西部大開發進行解讀,明確了戰略部署的基本思路。最早還可以追溯到自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區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類似於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是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美國西進運動,體現在拓荒種地、開礦建廠、修路築城的“三部曲”。18世紀美國西部開發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所謂的“淘金運動”,真正吸引人們從富饒的東部地區去往內陸的原因是人們對於擁有一片土地的嚮往。當時,美國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農場主和少數人手中,政府制定了誘人的土地政策,讓個人可以擁有自己的一份土地。1800年,政府規定西部土地可以按320英畝為一份進行訂購,1804年變為160英畝。1820年變為80英畝,地價則由每英畝2美元變為1.25美元。1841年,美國政府頒佈的分配與優先購買權法規定:凡是佔據一塊未開墾土地並耕作幾年後,就獲得購買這份土地的優先權。這些政策大大提高了移民開墾土地的熱情。隨著開發的不斷深入,美國先後經歷了公路運輸、水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等階段,從而帶動了美國經濟新一波的發展。

美國西進運動的成功之處,在於向西遷移了大批人口且落地生根。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民眾自發遷移,出現了3次移民潮,緩解了社會矛盾,擴大了國內市場,奠定了美國霸主地位。

比較美國的西進運動和我國的西部大開發,不同之處是,美國以市場和利益驅動,我國以行政手段為主;共同點是都需要人口的遷移與落地。當然,美國西進剝奪了印第安人的權利,而我國西部大開發則造福全體人民。

西部地區的開發,既可以藉助“一帶一路”倡議,又可以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與優化;既可以擴大國內市場並拓展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又可以減少對美國的出口依賴;既可以通過開拓西部通道,分流我國對海路運輸的過度依賴,又可以防範美國利用臺灣地區、南海、 馬六甲海峽來封鎖中國海路的“島鏈”戰略。儘管陸路成本較高,但是,隨著規模經濟的形成和陸路物流技術的發展以及優惠政策的落實,陸路成本將會逐漸下降。我國可望在西部地區形成一波區域紅利,形成經濟改革的另一個著力點、突破口,掀起一波改革開放浪潮,促進我國經濟走上新臺階!

結合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歷程,參考美國西進運動,我國可以通過合適的政策引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將企業、資本和勞動力等引向西部地區。其中,最核心的要點就是留住人才,而做到這一點的要害就是滿足人的利益需求,讓其樂於生活在那裡、工作在那裡。為此,根據實際情況,筆者建議從房價、稅收、教育醫療、中心城市建設4個方面作為切入點:

1.在西部地區改“賣土地”為長期漸進地收取土地稅,降低房價,吸引勞動力(尤其是優秀人才)落戶。政府還可以直接建房並以合適價格出售或出租給企業員工/打工者,這樣既滿足了落戶人口的住房需求,又調控住了房價。對於政府建房,可以規定住滿並工作滿20年,租房者將按成本價(乃至免費)獲得住房產權。還可以嘗試更加開放的土地流轉政策。

2.從近現代歷史上可以看出,工業化帶動城市化,而城市化促進人口的集中化。國家可以在政策上鼓勵合適工業落戶西部一線或二線城市,從而,吸引人口大規模地從鄉村向城市聚集,從人口稠密地區向西部分散。其中,稅收政策至關重要。應制定長期而穩定的優惠稅收政策,招攬非公和國有工業企業遷移落戶、新建擴建廠房和資本落地。在新疆和西藏地區則可以鼓勵、支持軍工與軍民融合企業建廠設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起到保衛國家的作用。對於在西部地區落地創業與投資,可以規定10年免稅、10年減稅,讓落戶企業有長遠規劃,這一政策至少吸引一些企業在西部發展20年,但必須把在那裡設立的空殼或皮包公司排除在優惠政策之外,不讓曾經那種在霍爾果斯虛設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的現象在西部重演。

3.像蘇州、崑山那樣,以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頂級大學在西部地區建立分校或合資辦學,並允許學校自主招生,發放文憑,獎勵在那裡上學的大學生留下來創業發展;也支持全國各地的大學生赴西部發展;逐步放開醫療診所市場,鼓勵國內外醫院在西部開設分支醫院;確立養老保險保障體系。總而言之,讓落戶西部人口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終有所安。

4.選擇和發展一到幾個中心樞紐城市,規劃和發展成為類似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那樣的一線城市,因為人口的遷移在很大程度上向一二線大城市聚集,這類城市可以吸引高端人才和重要產業的落戶。我國西部需要有西雅圖、洛杉磯和舊金山那樣的特大型樞紐城市。

最後,西部地區的開發還要注意到當地少數民族居多,存在文化差異的特點。因此,需要更加深入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以便形成西部地區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採取循序漸進的融合策略。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