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條渠道: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發展新路徑

二條渠道: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發展新路徑

人們為什麼要關心製造業?

美國曆史學家弗里曼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工廠製造出來的世界裡,或者至少我們當中大多數人是這樣的。

但是我們又為了製造業做了些什麼呢?

“在大多數國家,除了工廠裡的工人,其他人很少會注意他們所依賴的工業設施。大多數工業產品的消費者從未去過工廠,也不知道工廠裡究竟有什麼。”弗里曼在他的書中寫道。

但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血脈與筋骨。在某些時刻,總有人一直在關心著這個產業的發展。

近期,有多位代表在關注製造業的發展,鋅財經梳理了他們主要關注的面,同時邀請部分企業家進行解讀:關於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將走出怎樣的新路徑?

二條渠道: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發展新路徑

成本:七分靠自己,三分靠紅利

成本是懸在每個企業頭上的達克斯魔劍,尤其對於製造業中過重的企業而言,資金成本、科研成本、用工成本、盈利壓力,哪一項都是壓在製造企業身上的大山。

2017年,浙江省政協曾做過一次調研,拿出了一個調查報告《浙江實體制造業成本稅費情況調查》:2016 年末,浙江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從業人員 286.63 萬人,較 2015 年同期增長 1%,企業員工月人均薪酬 3035 元,同比增加 6%。

同時,用地成本制約著小微企業的發展。根據報告中臺州的調研情況反映,企業廠房租金每年上漲 10%左右。

另外,原材料成本上漲,也是影響製造企業一大要素,小微企業更是因此利潤變薄。數據顯示,2016 年,浙江省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實現營業利潤 199.03 億元,比 2015 年下降 5.5%,企業主營收入利潤率為 2.4%。

“這個問題七分靠自己,

三分靠政策紅利。”正在經歷轉型的祐康食品總經理朱青平告訴鋅財經。

他表示,人力成本、能源成本、環保成本都是企業的剛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企業需要練好自己的內功,注重品牌升級,做高品質、差異化的產品。

另外,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建議,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物流體系建設,為製造業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條渠道: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發展新路徑

製造業被人稱作是“做生意”,在“預付賬款”、“應收賬款”這些會計名詞背後,企業被拖欠貨款,被壓扣貨物的心酸故事數之不盡。

但有了錢,才能發展生產。

二條渠道: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發展新路徑

對於製造業企業因為成本壓力而帶來的資金困境,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勁認為,應大力

發展供應鏈金融,它能夠有效彌補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不足。

張勁建議,應該將供應鏈金融發展上升為重要發展戰略,並鼓勵商業銀行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合作,設立供應鏈金融類投資基金,同時建立供應鏈金融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參與各方信息共享。

專注於供應鏈金融的鋅財科技聯合創始人孔慶浩告訴鋅財經,“比如鋅財科技就是從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切入,為核心企業新增一種信用支付方式,一方面幫助核心企業擴大現金流,同時還及解決了核心企業上游的小企業供應商的融資問題。”

中小企業的資金困局,在於資金無法及時回籠,在銀行也貸不到款,而其他渠道的資金成本又很高。而孔慶浩表示,現在中小企業就可以拿著核心企業簽發出來的信用支付憑證在海貝信用平臺上隨時融資,不管它與核心企業是否有直接的訂單合同。

這種快速、便捷、可靠的回款方式,才是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路徑。

二條渠道: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發展新路徑

轉型:黑燈工廠解放勞動力

自動化設備轉型成為“黑燈工廠”,成為近年來中國製造業轉型的典型案例。

在工業互聯網的加持下,富士康這個曾經的“血汗工廠”已經轉型成為智能化的“黑燈工廠”:廠裡沒有半個人,而且燈都是關著的。

今年,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也提到了格力的黑燈工廠。

“‘黑燈工廠’就是無人工廠,用機器代替人的操作,是實體經濟在轉型過程中的升級。目前格力電器在全國有8個基地,基本都實現了無人工廠。”董明珠在今年兩會上炫耀起格力自家制造業轉型上配齊的“標配”。

董明珠所說的“黑燈工廠”不僅僅是說沒有工人生產,而是以機器代人,解放人的勞動力,打通各個生產系統的數據,讓人工智能來學習如何用數據進行生產。

二條渠道: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發展新路徑

黑燈工廠

董明珠坦言,格力電器作為一家專生產空調的企業,過去部分設備仍依賴進口,但現在格力電器現在已經進軍智能設備領域,擁有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集成應用等100多個智能設備品種。

但是大批中國企業依然沒有格力這麼幸運,能夠自己生產智能設備。

專注於做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帶來了解決方案。

孫丕恕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單純依靠製造企業很難橫向拓展,單純依靠信息技術企業很難做深做透,應由製造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雙輪驅動。

“我認為企業要轉變模式,以用戶為主,開發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面對製造轉型的滾滾大潮,出身於傳統制造業的朱青平說道。

人才:從勞力稀缺到腦力稀缺

中國的飛行員開不了外國的大飛機,而中國又沒有人能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大飛機,過去一直

讓人難堪。

今年,國產大型客機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表示,2019年,中國商飛安排了六架國產大型客機C919飛機全面試飛,同時開始了零部件的生產。

C919大型客機是我國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客機。2017年5月5日,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完成激動人心的首次飛行任務。

中國商用飛機終於能夠起飛了,而這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也是一次起飛。在生產“國產大飛機”的過程中,吳光輝坦言,發展大型客機,最急需的是人才。

二條渠道:成本、轉型、人才,中國製造業發展新路徑

國產大型客機C919

吳光輝表示,中國商飛從成立到現在,無論是工程技術人員,還是生產製造、試驗、試飛,包括飛行員等方面都顯得人力不足。如何在發展大飛機的同時加強人力建設,是擺在眼前的一個主要問題。

從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到急需科技型人才的智能製造業、裝備製造業,中國製造業又回到了“人”的問題上,“人”再次成為了中國製造業的關鍵。

創新型人才能不能迴歸到製造業?同樣是老牌家電企業海爾在思考的問題。

海爾集團集團董事長周雲傑提出,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一方面要搭建創新的體系,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中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創新驅動機制,調動更多的人才願意創新,並且建立全員創客的創新機制,激勵全員創新。

“人都是需要激勵的,人才就藏在企業當中。”人是製造業的關鍵,但如何讓傳統的製造業人才有了新的活力,朱清平告訴鋅財經,要學會激勵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