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士賈詡與梟雄曹操的恩怨糾葛,高手過招,招招精彩

瞭解一個人,應瞭解他的歷史。

曹操帶大軍來到了淯水,討伐屯兵宛城的張繡。張繡是新上位的小勢力諸侯,其叔是關中諸侯之一的張濟,因領兵攻打南陽時被流箭射中身亡,於是張繡接了班,算是少帥。

少帥總是難免讓人懷疑其能力。曹操和張濟是一輩人,連張濟尚且不放在眼裡,何況比自己小一輩的張繡呢?果然大軍到處,張繡請降。打都不打就投降,那就更讓人輕視了。

曹操受降入城時,對張繡很是傲慢,命他牽馬墜鐙。設宴宴請張繡及其將領時,曹操依次敬酒,又讓典韋拿著一把巨斧站在自己身後,每敬一次酒典韋都要舉起斧頭秀一秀,一直到宴會結束張繡和降將們都不敢抬頭看,曹操更得意了。

本來是想來痛痛快快打一仗的,結果沒打成,導致曹操在宛城過得很空虛很無聊,非得找點什麼消遣不可。這天喝醉了,私問左右:“此城中有妓女否?”侄子曹安民秘密稟報:“昨晚小侄窺見館舍之側,有一婦人,生得十分美麗,問之,即繡叔張濟之妻也。”

原來是張繡的叔母,那又怎樣?張繡也不過是甕中之鱉而已。又或者說曹操更來了興致,因為他最喜歡給人戴帽子——綠帽子。命取來相見,果然十分美麗。

曹操就把她給睡了。睡了之後多少要顧忌安全,掩人耳目,於是帶婦人一起搬到城外的軍營中,讓典韋在帳外宿衛,每日取樂。

毒士賈詡與梟雄曹操的恩怨糾葛,高手過招,招招精彩

這趟宛城沒近白來,曹操想。

曹操若仔細翻一翻張繡的歷史,就會後悔自己這個輕率的決定。

張繡年輕時擔任縣吏(公元184年),邊章、韓遂作亂,一個強人麴勝乘亂襲殺了縣長,張繡找準機會殺了麴勝,為縣長報了仇。之後更是不得了,召集年輕人,成了鄉中豪傑。所以張繡有義有勇,血氣方剛。

張繡還很重視人才,重用了賈詡。一個懂得禮賢下士延攬人才的人,會差到哪兒去呢?這叫有智。

張繡不過是張濟的堂侄,並非法定繼承人。況且張濟是在交戰中猝死,並未安排好接班程序,敗亂的軍隊之中,講的不是身份關係,而是實力。所以綜合看來,張繡能繼承張濟的軍隊,相當程度靠的是實力上位。

曹操以為投降的人是廢物,是弱者,是軟蛋,百般看不上,但別人恰恰可能是做了比較聰明的選擇而已。

睡這樣的人的叔母,難道沒有風險嗎?

毒士賈詡與梟雄曹操的恩怨糾葛,高手過招,招招精彩

張繡獲得密報,怒不可遏,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個年輕時就不能忍下來別人殺死自己主官的人,能忍下來別人睡自己的叔母?想到曹操對自己的種種輕視凌辱,他決定報復。雖然投降後自己已處於曹操的控制下,但若再不反抗,這烏龜可是當定了。何況,他手裡還有一張大牌。

這張大牌自然就是他的謀主賈詡。

張繡請來賈詡商議。賈詡沉吟著,他想得更多。

其一,這次投降是自己主導的,當時說的是倒向曹操如何如何有利,現在鬧成這樣,主君被凌辱,自己也沒臉,得給張繡一個交待。況且作為一個算無遺策的謀士,出了一個投降的主意居然變成這樣,一屁股屎,自己謀士的名譽在哪裡?得維護名聲,否則這將變成一個笑話——“賈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夠人笑破肚皮許多年。

其二,張繡叔母被睡的結果,將導致張繡在這支軍隊中的威信嚴重下降,直接領導不下去(當時的投降屬於加盟性質,這支軍隊仍由張繡賈詡領導)。不,這種估計還是太樂觀了,更直接的後果是活不下去。曹操既然睡了張繡的叔母,必然不會留下張繡這個隱患存在,必定會找機會殺掉張繡。只不過他現在正忙於取樂,及尚未找好合適藉口,計謀稍遲而已。無論哪種後果,自己都將有池魚之殃。

其三,這點是最嚴重的——曹操不僅是看不起張繡,也是看不起自己,把自己等同一般人才。自己之所以一力慫恿張繡投靠,是想被重用,活得更好。現在曹操胸襟、眼光這麼差,這結果糟透了,自己的起步也糟透了。忍氣吞聲或者能過下去,但只會越過越差。

沒打過就投降,終究是不受尊重啊!那就打打吧!

所以曹操不僅得罪了張繡,更是得罪了賈詡。得罪了張繡不過是受血氣之勇的報復,得罪了賈詡那可就是在智力的算計之下致命。

降軍之將,何以言勇?甕中之鱉,何以反噬?賈詡給出了完美的解答。

賈詡先設計取回了軍隊的權限,取回了衣甲,移屯佔據了有利的地形,而這些都讓多疑的曹操無所察覺,又作好了進攻主營的佈置,然後猝然發動進攻。

這一役,曹操損兵折將,損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所率青州兵也大亂,下鄉劫掠。並非賈詡的算計還不夠高明,若非典韋的拼死護衛,若非於禁的定海神針之穩,曹操早死透了。那個“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的典韋,那個槍林箭雨中“賊來十步,告我”、“來五步,再告我”的典韋,就這麼死了。

毒士賈詡與梟雄曹操的恩怨糾葛,高手過招,招招精彩

曹操哭得肝腸寸斷。為了一個女人,為了輕視一個人,失去了如此愛將!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曹操太放浪形骸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呢?別人滿懷誠意來投靠,你怎麼反去凌辱別人呢?

立威則可,凌辱任何人,都是大忌。

大家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更多關於三國的趣聞野史盡在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