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的小說你喜歡麼,聽聽評論家如何說

王安憶的小說你喜歡麼,聽聽評論家如何說

​丨黃惟群

我寫的評論中,有關王安憶的,特別值得一提。“王安憶現象”非常典型。來澳後,陸續重讀的新時期文學作品中,就有王安憶的《叔叔的故事》。小說是用現代派手法寫的,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很高,也是作者本人自認寫得最好的中篇。魯迅有段非常精彩的話,說:“我們的鄉下評定是非,常是這樣:‘趙太爺說對的,還會錯麼?他田地就有二百畝!’”(《集外集·通信》)王安憶自己說好,著名評論家都說好,還會錯麼?他們田地就有二百畝。在我看來,本質上,王安憶是個沒絲豪現代派氣質的徹頭徹尾的傳統寫實主義作家,對現代派領域的涉足,在她是個根本“錯誤”。當時,卻不想公開寫文。

王安憶的小說你喜歡麼,聽聽評論家如何說

不久,《啟蒙時代》出版。一如既往,只要是王安憶的,必有一場有組織有紀律的追捧。這不關我的事,我只關心寫作,只關心作品好壞。我很想看這書,因為和她是同齡人,想知道她是怎麼被啟蒙的,她的啟蒙中能看到多少自己、多少那個時代。然而,書中對我所熟悉經歷的那個時代的氣氛描繪、特徵捕捉,幾乎談不上準確。整本書,像個好學青少年留下的日記。太多認識了誰、讀了什麼書、做了什麼事的記錄。作者腦中,只一段生活、一些人物,想到哪寫到哪,完全沒結構,沒剪裁,沒整理,記憶中聽過、看過的,不分青紅皂白統統一網打盡。只有一把米,卻要燒出一鍋飯。《啟蒙時代》和王安憶另一本書《69屆初中生》,寫的是同一年代,卻遠不及《69屆初中生》。《69屆初中生》中有一份純、一份真、一份自然、一份親切,有準確傳神的人物,有和心態絕配的細節。《69屆初中生》中有的精華,《啟蒙時代》中統統沒有,《69屆初中生》用過的細節,《啟蒙時代》倒有拿來再用,卻用得索然無味。

王安憶的小說你喜歡麼,聽聽評論家如何說

《啟蒙時代》還嚴重暴露了王安憶寫作技法的單調、刻板、簡陋。她的筆下,難以窮盡地出現一個個人物和人物攜帶的故事,一個沒講出所以,又開始另一個。所有人物,都有個千篇一律的模式——一張長長的家庭背景清單:兄弟姐妹、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外公外婆、親戚的親戚、親戚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不是一筆二筆,是成段成章。還有就是人物的長相、穿著、眼神、皮膚的描繪。一個重要作家,“手法”單調乏味如此,也算窮盡想象亦難及。為更全面、更準確地瞭解王安憶,我把找得到的她的小說統統找來,一本本認真閱讀,在每本書的邊上,密密麻麻寫滿批註。重讀這些批註時,大吃一驚:它們大多差不多。說明什麼?說明我已失控,越看越火,說過的想說,一次比一次說得多,一次比一次說得尖銳;說明王安憶寫作上的毛病,是頑固不化、反覆出現的:囉嗦、混亂、笨拙、沒邏輯、沒結構、七拉八扯、無趣無味、不懂裝懂、冒充高檔……所有這些,在我看來,都出自一個根本問題,即心中沒有一個成熟作家對世界、對生活應有的穩固成形的思想感情體系。“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心雕龍·原道》)。“心”不“生”,何以“文明”。《一個缺少自我的作家——王安憶作品談》一文談了她六篇小說,評得細緻,毫不留情。重讀一遍時,又猶豫是否太狠,故刪了不少。後來又覺其中一些刪了太可惜,會使文章不足以反映我的飽滿感受;捫心自問,所說句句真話,出自真性情,故又補回。(節選,《文學自由談》授權發佈)


王安憶的小說你喜歡麼,聽聽評論家如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