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小说你喜欢么,听听评论家如何说

王安忆的小说你喜欢么,听听评论家如何说

​丨黄惟群

我写的评论中,有关王安忆的,特别值得一提。“王安忆现象”非常典型。来澳后,陆续重读的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就有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小说是用现代派手法写的,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很高,也是作者本人自认写得最好的中篇。鲁迅有段非常精彩的话,说:“我们的乡下评定是非,常是这样:‘赵太爷说对的,还会错么?他田地就有二百亩!’”(《集外集·通信》)王安忆自己说好,著名评论家都说好,还会错么?他们田地就有二百亩。在我看来,本质上,王安忆是个没丝豪现代派气质的彻头彻尾的传统写实主义作家,对现代派领域的涉足,在她是个根本“错误”。当时,却不想公开写文。

王安忆的小说你喜欢么,听听评论家如何说

不久,《启蒙时代》出版。一如既往,只要是王安忆的,必有一场有组织有纪律的追捧。这不关我的事,我只关心写作,只关心作品好坏。我很想看这书,因为和她是同龄人,想知道她是怎么被启蒙的,她的启蒙中能看到多少自己、多少那个时代。然而,书中对我所熟悉经历的那个时代的气氛描绘、特征捕捉,几乎谈不上准确。整本书,像个好学青少年留下的日记。太多认识了谁、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的记录。作者脑中,只一段生活、一些人物,想到哪写到哪,完全没结构,没剪裁,没整理,记忆中听过、看过的,不分青红皂白统统一网打尽。只有一把米,却要烧出一锅饭。《启蒙时代》和王安忆另一本书《69届初中生》,写的是同一年代,却远不及《69届初中生》。《69届初中生》中有一份纯、一份真、一份自然、一份亲切,有准确传神的人物,有和心态绝配的细节。《69届初中生》中有的精华,《启蒙时代》中统统没有,《69届初中生》用过的细节,《启蒙时代》倒有拿来再用,却用得索然无味。

王安忆的小说你喜欢么,听听评论家如何说

《启蒙时代》还严重暴露了王安忆写作技法的单调、刻板、简陋。她的笔下,难以穷尽地出现一个个人物和人物携带的故事,一个没讲出所以,又开始另一个。所有人物,都有个千篇一律的模式——一张长长的家庭背景清单:兄弟姐妹、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亲戚的亲戚、亲戚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不是一笔二笔,是成段成章。还有就是人物的长相、穿着、眼神、皮肤的描绘。一个重要作家,“手法”单调乏味如此,也算穷尽想象亦难及。为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王安忆,我把找得到的她的小说统统找来,一本本认真阅读,在每本书的边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重读这些批注时,大吃一惊:它们大多差不多。说明什么?说明我已失控,越看越火,说过的想说,一次比一次说得多,一次比一次说得尖锐;说明王安忆写作上的毛病,是顽固不化、反复出现的:啰嗦、混乱、笨拙、没逻辑、没结构、七拉八扯、无趣无味、不懂装懂、冒充高档……所有这些,在我看来,都出自一个根本问题,即心中没有一个成熟作家对世界、对生活应有的稳固成形的思想感情体系。“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心雕龙·原道》)。“心”不“生”,何以“文明”。《一个缺少自我的作家——王安忆作品谈》一文谈了她六篇小说,评得细致,毫不留情。重读一遍时,又犹豫是否太狠,故删了不少。后来又觉其中一些删了太可惜,会使文章不足以反映我的饱满感受;扪心自问,所说句句真话,出自真性情,故又补回。(节选,《文学自由谈》授权发布)


王安忆的小说你喜欢么,听听评论家如何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