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公攤”—中國特色現象,它是怎麼來的,以後又將怎樣解決?

房屋公攤這個現象最早出現在香港,由一個英國貴族,富豪,Ka-shing Li發明,這個概念一經提出變得到了香港政府以及其他房地產商、物業大亨的支持,隨後進入臺灣、大陸,在大陸也是迅速的得到想學習以及推廣。

自此我們砸鍋賣鐵買的房子有至少30%的面積是無法居住的,下面我列舉一下公攤面積這種計算方式對業主不利的地方:

一、“降低”房價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進行了降低,實際上不降反增,國外的樓價是真正的居住面積沒有所謂的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等我們沒法居住的項目。這也提醒我們大眾不要經常和美國等國家對比房價,以此尋找安慰。實際上樓市就在政府和開發商合力粉飾出的太平之中,繼續一路高漲。

二、利用公攤這個概念,宣傳 太多無中生有的東西

及時他告訴你,你的房租面積包括電梯、管道、垃圾道、設備間等,有幾個業主會真正的進行測量,及時你進行測量房地產商也會告訴你你的測量方式不正確。等等的這類宣傳,這類坑騙嚴重的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太多憤慨的話就不多說了 ,一句話房地產商會把一切能加的都加到公攤裡面,利用一些 光鮮的語言讓你更好接受,直到你住進去才覺得怎麼這麼小!

三、公攤面積用來收取 業務費、暖氣等費用

交錢也可以但是走廊裡面有暖氣嗎?變電室、分隔牆、垃圾道都沒有暖氣!但是這部分的暖氣費用是業主來付的!中國這種現象歐美這些國家曾經也想引用,但是國外的法律以及群眾的法律意識很強,導致他們沒有被人狠宰,同時也導致國外的房地產商少賺了大量的錢,所以很多國外的資金引入中國進行樓市的投資。

“房屋公攤”—中國特色現象,它是怎麼來的,以後又將怎樣解決?

但這個問題又要怎麼樣去解決呢?

“房屋公攤”—中國特色現象,它是怎麼來的,以後又將怎樣解決?

“房屋公攤”—中國特色現象,它是怎麼來的,以後又將怎樣解決?

前段時間一篇關於公攤面積計算方法得到文章在網絡引起熱議,併成功的引起了新華社的注意。

其中一段話值得深思,長期存在並不意味著這種做法是合理的,但是我更想 問一句:為什麼能存在這麼久呢,中國的發展落後於西方國家,但是著中國奇葩現象為什麼存在,而且還存在這麼久?

民眾正在呼籲正確的房屋居住面積的計算方式,同時房屋的單價,相關的物業等服務是否會因此而打折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