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公攤!

昨天,相信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某條消息給霸屏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是與大家住房息息相關且引大家共鳴的一則重磅新聞,即為住建部下發通知公開徵求意見,

要求城鎮新建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簡單的概括就是“取消公攤!住宅按套內面積算!”,要求中指是是住宅,而不是商業性質的公寓等,這也致使在近一年來輿論熱議關注的“買100平方米房子只得70平米”現像將有望終結。

別了,公攤!

部落翻開多方資料查閱,中國商品房屋交易從上世紀末進入買賣時代開始,就一直採用套內面積加公攤面積來計算,一直持續至今,對於此合理性也備受質疑。近十多年國內快速發展也致使物價高速上漲,錢越來越不值錢,房價更是節節攀升越來越離譜,在中國很大一部分家庭大半輩子可能就為了一套住宅而拼搏賣力,為了還房貸而消磨了一生中最好的光陰。而昨天住建部的徵求意見首次要求“住宅按套內面積算”,在市場可能會產生極大的連鎖反應,對於開發商其如何“變通式”應對,是否有化解之策值得開發商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大家都知道,日常生活中我們談論房子面積,指的都是建築面積。開發商賣房標註建築面積為100方住宅,如果是高層,扣減小區公共活動場所、綠化面積、走廊過道、電梯、樓梯等公攤面積,很多套內使用面積很可能還不到70㎡,更重要的是同樣是一套建築面積100㎡的戶型,由於開發商在戶型設計能力上的差別,建築類型的不同,比如高層、小高層等,套內使用面積差異甚大。

去年一篇《買100平方米的房子只得70平方米,這麼坑的“公攤面積”到底怎麼來的?》的文章火爆,揭露出這個矛盾已久的問題。此後,新華社、人民日報等都發文質疑該制度的不合理。說了這麼多,總之就是一句話,買房如果只是看建築面積,那很可能業主就要被坑死,明明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很可能您使用面積還不到你親戚朋友家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大,豈不是很心酸?

別了,公攤!

別了,公攤!

住房“公攤面積”引發廣泛討論,這個複雜的“公攤面積”,對普通的購房者來說,相信大部分仍還在迷霧中,內也必然存在各種貓膩,對於購房者可以很容易地測出實際使用面積,卻無法測量公攤面積到底有多少,光是弄明白這些概念已經夠頭大的,更別提自己動手測量了,於是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此種情況下則會導致開發商可以在公攤面積上大做文章,鑽孔子,高昂的房價,對於開發商來說,哪怕每戶多分攤一平米不到,在幾十萬平米的項目中則也可輕易賺取豐厚的利潤。

別了,公攤!

“住宅按套內面積算”的實施將會讓房地產市場變得更透明,有利於維護購房者的權益,更為直接的是其避開了高度複雜且不透明的“公攤面積”的計算方式。另也會使開發商在標價方式上發生變化,雖然房子還是那套房子,總價還是那個總價,但大家心理上還是很難接受:房子縮水了30%左右,單價變得很嚇人,購買慾望從心理上影響且會極大降低,此種情況下開發商也會在價格上做相應的變動措施,讓購買者第一眼看到房價在心理上得到安撫舒適。

不過,也會令開發商在公共配套上做減法,對小區配套、公共空間進行減配,尤其是在剛需型的小區。當然,由於競爭存在,開發商也不敢“減配”得太厲害,否則購房者不買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