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韓信是什麼人?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韓信畫像

漢初三傑,傳奇名將,霸主王侯。

固定的標籤並不能總結他的全部特徵,因為人的生命是流動的

“成敗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簡單的斷語也不能展現他的一生全貌,因為人的經歷是複雜的。

經天緯地大英雄,兔死狗烹可憐人。

對比的概括還不能說明他的全部愛恨,因為人的意識是集合的。

如果想了解淮陰侯韓信的全部人生,就需要把他放在諸多人際關係中去把握。

在複雜、變化以及交錯的人際關係中,韓信便會有不同的人物定義。

韓信與淮陰鄉人

關於韓信的第一手的實地調查,應該是司馬遷做出的: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種人。他們自視甚高、自命不凡,生下來就是準備改變世界的。但是,這個“族群”中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會籍沒無聞,然後都很悵然地離開這個世界。然而,韓信卻是那百分之一。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韓信劇照

“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所以,那種為養家餬口而奔波、為功名利祿而算計,在韓信眼中都是耗費生命的瑣碎小事。他要做的是一些大事。

很多人在年少的時候、在年輕的時候都有這種想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那種做大事的想法就會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或是生活改變了自己,或是自己改變了自己。總之,他們認為的人生大事或許就是人情世故以及王健林的一個小目標。

像韓信這種,“貧無行”、寄食於友、“好帶刀劍”於街頭的,確實是為數不多的少數。

韓信與南昌亭長

正因為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做大事的,所以韓信就會有一些不同凡人的處事方式。

對於自己的朋友——南昌亭長,韓信是從來不會客氣的,一連幾個月都到他家去吃飯。

這個亭長小吏是否滿意,不得而知。反正他妻子是很不滿意了。於是,亭長之妻就組織全家人早早地把飯吃完。

到了飯點兒,韓信過來吃飯,發現亭長家沒給準備飯食。於是,韓信從中就看到了拒絕兩個字。於是,韓信就很生氣。於是,韓信就走了。於是,韓信就到河邊釣魚,準備自力更生、養活自己。

若干年後,韓信被封為楚王、衣錦還鄉,就把南昌亭長叫了過來,準備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韓信賜給亭長百錢,這是報恩;並對亭長說:“公,小人也,為德不卒”,這算是報仇。

說實話,即便若干年後,韓信還是一如既往地認為自己是做大事的人。南昌亭長管了他幾個月的飯,就是應該的;而拒絕再為他提供飯食,就是不應該的。所以,最後給南昌亭長的評價就是“為德不卒的小人”。

韓信與漂母

韓信把“不食人間煙火”發揮到了極致。就是在河邊釣魚,仍然養活不了自己。

還好有漂母常常往來河邊,於是就把自己帶的乾糧分給韓信吃,一連養活了他數十日。

這時候的韓信終於被漂母的“小事”給感動了。所以,就對漂母說:將來我發達了一定要重重地報答您。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韓信與漂母

聽了這話的漂母很生氣:你一個大丈夫就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我是看你可憐才給你吃的,難道就是想讓你將來報答嗎?

不知道漂母的厲聲斥責,是不是讓韓信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了。

但是,不容易的事情是漂母讓韓信在大事之外,懂得了感恩。給他飯吃的人,韓信會認為是對自己好的人。

所以,當蒯通勸韓信背叛劉邦時,韓信則說: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所以,他不能造劉邦的反。

韓信與淮陰少年

淮陰少年見韓信身材長大且好帶刀劍,就好勇鬥狠、言語挑釁韓信說:“你要是真英雄就用你佩戴的刀劍刺我胸膛,你要是不敢就從我的胯下爬過。”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胯下之辱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一般人即便委實怯懦,但刀劍在手、外受欺辱,也必刀劍說話。但韓信僅是仔細看了看這個少年,便順從地從其胯下爬過。

韓信做到了“忍”。若干年後,已是楚王的韓信把這個曾經欺辱自己的少年叫了過來,不是報仇而是賜予他官職。韓信為什麼要以德報怨呢?

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我韓信要殺就殺項羽這樣的天下英雄,絕對不會與無名小卒以命換命。

受胯下之辱,不是因為性情的懦弱,也不是因為忍讓的境界,而是因為“殺之無名”。我韓信是要做大事情的,所以在大事情之外的一切小事都是不值一提的。

韓信與項羽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

亂世到來,韓信終於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終於有了做大事的機會。但此時的他仍舊默默無聞。

項梁死後,韓信做了項羽的郎中。雖然等級有了提高,但仍舊不能滿足他做大事的期望。

	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兩個自視甚高的人、兩個都要做大事的人、兩個能力出眾的人,往往合不來,分道揚鑣是遲早的事。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西楚霸王項羽

一箇中國人是條龍,而一群中國人就是群蟲;一個日本人是條蟲,而三個日本人就是條龍。

原因可能就是我們中國人在骨子裡就是自視甚高的,在基因裡就是用英雄自我定位的。現實的坎坷、生活的磨礪以及自身的不足,才讓大部分胸懷大志而又自命不凡的“英雄”國人,低下頭來、安於現狀。但骨子裡的東西、基因生成的規則,著實是難以更改的,所以一旦做事就是合不來。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足見,韓信對這個職位是不滿意的,對項羽也是很不滿意的。

項羽在韓信心中,可能就是另一個南昌亭長,“為德不卒”的小人而已。

楚漢爭霸後期,項羽派謀士武涉拉攏韓信,提出劉邦、項羽、韓信三分天下的建議。韓信拒絕了。

其中原因既有劉邦的“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但也有項羽的剛愎自用和為德不卒。

一心要做大事的韓信,不能做到忍辱負重、不能做到從底層往上爬再施展抱負,他要做下山的猛虎,直接就做大事。

韓信與夏侯嬰

背棄項羽,投靠劉邦。此時的韓信還是不能直接做大事,還是要從基層做起。但是,韓信就是忍受不了這種等待。與其志不得伸,不如另投明主,要麼就回淮陰河邊釣魚,於是他當了逃兵。

只能幹大事而不能幹小事的韓信,連逃跑這種事都做不好。於是,他被抓回來、綁起來,跟逃跑被抓的另外十三個人一起處斬。

恰巧此時,滕公夏侯嬰路過。

情商極低、智商極高的韓信,這個時候趕緊拿出自己要做大事的山河氣勢,向天大呼,實際上是喊給滕公夏侯嬰聽的。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聞此大言、見其壯貌,夏侯嬰便動了好奇之心、惜才之意,於是就把韓信叫過來面試一番。

經過交談,夏侯嬰確實發現了一個人才,於是趕緊上報劉邦。劉邦跟夏侯嬰的關係自然沒得說,就拜韓信為治粟都尉,負責軍隊的後勤糧草。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夏侯嬰劇照

夏侯嬰這個人很有意思。

秦帝國時期,他是沛郡郡府中負責養馬駕車。

劉邦起義拿下沛城,夏侯嬰便被拜為太僕,負責軍隊的車馬。

劉邦被封為漢王,他還是作為太僕,負責車馬。

彭城戰敗之時,他為劉邦駕車逃避項羽的追兵。

等劉邦建立大漢帝國,夏侯嬰又成為大漢帝國的九卿——太僕,且常任此職。

所以說,夏侯嬰這個人一輩子就跟車馬的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推薦韓信為治粟都尉時,夏侯嬰估計還是在負責劉邦軍隊的車馬後勤。所以,韓信的職位應該就在夏侯嬰之下。這應該是夏侯嬰能為韓信掙得的最高官職了。夏侯嬰再牛,也不能把韓信推舉成自己的上司吧。

韓信與蕭何

當了治粟都尉,韓信再怎麼也不會缺吃少穿了。因為劉邦軍隊的糧食都歸他管。

但是,韓信還是不滿意。不讓我做大事,我就是不滿意。他還要逃跑。於是,就有了蕭何夜下追韓信。

通過夏侯嬰,韓信被拜為治粟都尉。通過這個職位,韓信終於能夠跟劉邦的核心圈有所接觸了。而劉邦集團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蕭何。蕭何可是劉邦的鐵桿追隨者,首席政治軍事幕僚,甚至可以說是劉邦軍團的政治委員。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蕭何畫像

所以,蕭何的舉薦就非同凡響了。劉邦直接就要拜韓信為將軍,相當於方面軍司令,跟樊噲這些鐵桿老將並列,正式進入核心圈。

但是,看透韓信本性的蕭何對劉邦說這還不夠。這還是留不住一心要做大事的韓信。所以,劉邦就正式拜韓信為大將軍,把全部兵權都交給了韓信,也就是讓韓信做了劉邦集團的CEO。

在蕭何的建議下,劉邦一改自己的流氓習性,要齋戒沐浴、登壇拜將。這可是給了韓信十足的面子。

準備拜大將軍之前,諸將如曹參、樊噲等人也都是自命不凡、信心滿滿,認為這大將軍一定是自己了。但誰也沒想到,這個大將軍是一個管糧草後勤而且還當過兩次逃兵的韓信。

所有這一切,可以說都是因為蕭何的舉薦。

但是,有一件事情是要弄清楚的。那就是蕭何舉薦韓信,不是為了韓信好而是為了劉邦好、為了劉邦集團好。所以,後來韓信準備造反之時,蕭何絕不手軟,跟呂后聯手把韓信給滅族了。

蕭何是賞識韓信的才華,為了劉邦集團也會給韓信晉身的機會。但是,蕭何並不賞識韓信的為人,做人做事是不會照顧韓信的利益。韓信造反,當然就要手起刀落、了斷這個禍根。在蕭何眼中,韓信也是另外一個為德不竟的“南昌亭長”而已。

韓信與劉邦

韓信被拜為大將軍,終於可以做大事了。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劉邦登壇拜將

首先就是分析天下形勢。諸葛亮隆中對,是依託地方形勝和諸侯勢力劃分大天下。張良借著,是通過古今對比駁斥分封之策來論說大勢。而韓信則是分析劉邦和項羽這兩位英雄霸主來縱橫天下大勢。

項羽有匹夫之勇、有婦人之仁、有短視之見、有不義之舉,所以劉邦反其道而行之,自可擊敗項羽、奪得天下。

聽此議論,劉邦確實有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其次就是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以及破龍且20萬大軍的不世武功。韓信從河南打到河北、從河北打到山東,然後又把楚國悍將龍且的20萬生力軍消滅殆盡。立有此等功勳,應該是做成了大事。

未成大事,劉邦對韓信相見恨晚;做成大事,劉邦對韓信又氣又惱。

定齊之後,韓信要做假齊王,劉邦生氣。

固陵之敗,韓信則作壁上觀,劉邦惱恨。

但劉邦與項羽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能忍。所以,你韓信要做代理齊王,我就給你真齊王;你韓信要劃定封國,我就給你劃定封國,只要你能出兵滅楚,一切都好商量。但是,分裂和隔閡的種子已經在韓信與劉邦之間慢慢地生長了。

在劉邦眼中, 韓信與自己應該是上下級的關係,所以韓信就應該如蕭何與張良一樣,要做到忠誠。而在韓信眼中,劉邦與自己應該是合作同盟的關係,所以自己就應該如彭越與英布一樣,要分得一杯羹。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劉邦的作戰集團

正是韓信和劉邦對彼此關係的不同定位,導致了兩人之間的矛盾日漸緊張。

兩個人之間到底會形成什麼樣的關係呢?這可不是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客觀實力所決定的。做成大事的韓信,就是有實力的合作者,而不再是蕭何、樊噲之屬。所以,劉邦再不滿意也得把韓信同彭越、英布並列起來,一同封王。

再之後,因為鍾離眛一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再之後,因為陳豨造反,韓信被殺於長樂鍾室。

在定齊之後,韓信就有了方千里、擁千乘的實力,足可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原因有三:

一是劉邦對韓信的知遇之恩。韓信之所以能做成大事,是因為劉邦。縱是天生兵仙,若沒有劉邦的拜將、沒有劉邦的軍隊、沒有劉邦的委任,韓信也只能堙沒無聞。正因為如此,所以韓信不忍反。

二是挫折世事讓韓信懂得珍惜當下。秦末亂世的前四年,韓信一直懷才不遇,在搖擺不定中求索晉身做事的機會。直到漢元年拜為大將軍,才有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施展,才有了舉兵定三秦的精彩,才有了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的巔峰之作。所以,其中的挫折世事讓韓信明白了:做大事的機會,比做大事本身,可能會更難。因此,他珍惜當下的來之不易的局面。

三是韓信的野心不夠。有人說野心和狼性這種東西都是天生的。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天生著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但後天的機緣促成,也很重要。泗水亭長的劉邦,對秦始皇僅是羨慕,但沒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所以野心不如項羽。沛城起義的劉邦,僅是抱著割據一方的野心,關中封王可能是最高追求。但是,出漢中、定關中之後的劉邦,就有了包舉宇內的野心。這既是實力的促成,也是一眾謀士將領的鼓勵。還有從沛城起兵就一直是領袖的角色,這種人設也培養了劉邦的野心。但是,少有壯志的韓信,其所期望的可能就是一個大將軍,再進一步就是一個諸侯王,得償所願之後,也就不想再有太多進取之心了。若假以時日,當夠了諸侯王,韓信可能也會長出做皇帝的野心,但歷史沒有給他濡養野心的機會。

就為人而言,劉邦沒有項羽的婦人之仁,該殺伐果斷的時候絕不留情。比如鴻門宴之後,立即斬了告密者左司馬曹無傷。

但是,對於韓信,劉邦還是有諸多不忍,不忍拜將之後的相見恨晚、不忍韓信的不世之功、不忍韓信的一句“天下已定,我固當亨”。所以,當呂后與蕭何誅殺韓信之後,劉邦且喜且憐。

攻破英布、衣錦還沛,劉邦吟誦了一首《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歌裡的猛士是不是有對韓信之憐,難以言說了。

韓信與蒯通、李左車

蒯通和李左車之於韓信,就如張良之於劉邦。李左車幫韓信脅燕,蒯通幫韓信定齊。

韓信是能夠禮賢下士的,他對李左車就是這樣。雖然李左車軍敗被俘,但韓信仍然師侍之,對其言聽計從。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韓信與李左車

對於蒯通,韓信也是高風亮節,雖然其計未用,但仍舊以禮相待。

李左車是做事的謀臣,他的建議是軍事謀略,即“案甲休兵”、脅迫燕國。作為軍事奇才的韓信,是能夠看得明白、聽得進去的,也能從其所計。

蒯通則是參天的謀臣,他更像張良,能看透人心、人情以及天下大勢,所以他的建議多是戰略性的、方向性的、決策性的。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辯才無雙的蒯通

酈食其單車降齊後,韓信還該不該攻齊國?韓信的意思是止兵停戰,而蒯通則建議立即出兵、以武定齊。

在與項羽和劉邦的關係上,蒯通就是建議要三分天下,然後以齊、燕、趙的實力再在亂世中尋求利益最大化。但是,韓信能夠參透兵事,卻難以參透人心,所以雖有謀臣淵深,也只能擱置不用。

韓信與一眾沛豐將領

(韓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噲的勇武,連鴻門宴上的項羽都懼之三分。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猛將樊噲

面對已是淮陰侯的韓信,勇冠三軍的樊噲則跪拜送迎,而且言稱臣、呼韓信為大王。

此時的韓信剛過而立之年,而此時的樊噲已近知天命,也就是一個快50歲的老頭在向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跪拜稱臣。足見,曾為大將軍的韓信在一眾沛豐將領中的威信之隆。

樊噲是如此,其他人呢?身經百戰、功居第二的曹參,在平定關中之後便跟隨韓信開創了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的不世之功。定齊之後,已拜為齊王的韓信帶兵協助劉邦圍攻項羽,而曹參則留守齊國、平定未降之城。

由此可見,大漢帝國功居第二的武將曹參僅是韓信的下屬,遇到韓信也得行跪拜之禮。

此外,還有被派往代國防衛匈奴的代相陳豨,臨行之前也要到韓信處看望拜別。

所以,在劉邦的軍事集團中,韓信這個曾經的大將軍,仍然有著難以撼動的威信。除了劉邦,可能這滿朝的武官將領都要唯韓信馬首是瞻。

劉邦很有個人魅力,籠絡了蕭何、張良以及曹參、樊噲等一眾文臣武將。但韓信也是一個魅力十足的人,大漢朝堂的一眾將軍們仍然還記得韓信這個大將軍。

韓信與鍾離眛

韓信雖然罵南昌亭長是小人,但在鍾離眛的關係上,韓信則是小人。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鍾離眛劇照

劉邦索捕鍾離眛,鍾離眛躲藏於楚王韓信處。

為洗脫嫌疑,韓信門客建議誅殺鍾離眛以擺脫禍患。

作為項羽的肱骨大將,鍾離眛在作戰中讓劉邦吃盡了苦頭。對於韓信門客的建議,鍾離眛對韓信說:“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此時的韓信並未展現出長者風度,對鍾離眛做個表態。所以,風骨勁然的鐘離眛自刎身亡,而韓信則向劉邦獻上了鍾離眛的首級以求避禍。

因為飯食,韓信罵南昌亭長為小人。因為生死,鍾離眛罵韓信為小人。

到底誰是小人、誰是君子呢?即便自視不凡如韓信者,也不得不在權勢面前低下了頭。

總結

一心要做大事的韓信,到最後終於得償所願。他所做的大事實在是太多了,為這個歷史書寫了足夠多的精彩。

兵仙韓信的悲劇人生:做大事的成功者 做小事的失敗者

楚王韓信

韓信在悔恨中死去,後悔當初拒絕了蒯通的建議。可能,韓信也後悔殺了鍾離眛,不僅對朋友不義,而且也自毀了長城。所以,韓信的一生雖然精彩,但也僅是悲劇的收場。他是英雄,卻是很悲壯的英雄。

面對強者項羽,韓信缺乏忍讓。身居人下,卻要與之爭論短長。還好,項羽足夠強悍,逼著韓信早早離之而去,免得了殺身之禍。

面對王者劉邦,韓信不能相時。“士為知己者死”也要因時因情。該爭短長之時,卻未爭短長;該安分守己之時,卻要爭論短長。

面對知己蕭何,韓信不夠明智。蕭何首先是劉邦的謀士,其次才是你韓信的知己。在劉邦和韓信之間,蕭何的取捨是很清楚的。

面對謀臣蒯通,韓信不能自知。伐齊一事,足以證明蒯通在察心觀勢上勝韓信一籌。但面的三分天下的關鍵抉擇,韓信卻固執己見。這一點他不如劉邦。

面對南昌亭長,韓信過於刻薄;而面對好友鍾離眛,韓信過於薄情。韓信並未以一貫之他的君子之風。

面對天下大勢,韓信的野心不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一心要做大事的韓信,面對天大的大事,卻畏首畏尾、婦人之仁了。

天生之才,難能可貴。但後天歷練也是重要非常。韓信在亂世四年之後,便登頂人臣,成為劉邦集團的CEO、大將軍。但是,他的人生缺了一課,那就是從基層往上爬的過程。雖然韓信也當過項羽的郎中、劉邦的連敖、治粟都尉,但他當的都很不用心、也不認真。他的升遷,靠的是不停地尋找伯樂。

這個向上攀爬的過程,未必會增加的你的能力。當過士兵的才能當伍長;當了伍長才能當都尉;當了都尉才能當將軍;當了將軍才能當大將軍。這個邏輯很順暢,但沒什麼實在的道理。有的人一上來就是將軍,仍然能夠戰無不勝,比如霍去病。

但是,從基層向上攀爬的過程中,能夠讓你更懂人心、更懂關係,也更懂大勢,還能更懂自己。

韓信對項羽意氣用事,項羽對韓信也是意氣用事,然後就沙揚娜拉了。韓信對劉邦是婦人之仁,劉邦對韓信則是殺伐果斷,所以鹿死誰手就顯而易見了。對於人心的體悟、對於人際關係的把握,韓信欠了火候。

對於大勢也是如此。天下洶洶,格局待定,更待天下英雄而定。20年遊俠經歷的張良就能參透這天下大勢。張良借著更是把天下大勢參悟的條理清晰,該分封就分封、該郡縣就郡縣。而韓信在該不該逐鹿一事上還左顧右盼、猶疑不定。

對於自己也是如此。劉邦就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打仗不如韓信、治民不如蕭何、謀斷不如張良,所以那就把自己不擅長的事交給擅長的人去做。而韓信在這一方面的表現,與剛愎自用的項羽,如出一轍。項羽有一亞父不用,而韓信有一蒯通不用。問題不是用於不用。問題是沒有看到自己的不足。

改變需要勇氣,看到自己不足而且還能主動去改變自己的,唯有漢高祖劉邦是做得最好的。

秦末大亂時,漢高祖將近50歲了。這麼多年的鹹鹽不是白吃的。而記載不錯的話,韓信死時才35歲,他還很年輕。

如果假以時日,韓信可能會做得更好。但歷史的機遇稍縱即逝,悲劇喜劇可能就是一念之間。但這一念之間,可能真得需要數十年的揣摩和隱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