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資治通鑑》賞讀:韓信

《資治通鑑》賞讀:韓信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每當讀到這句話時,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一手導演了“垓下之戰”,逼得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之畔的韓信。在那個“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的時代,將星輩出,裹挾著六國的不甘在中原大地上再一次上演了波瀾壯闊的統一戰爭。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軍事集團相互吞併,相互聯合的過程中,韓信實現了從“奴隸”到將軍的跨越。

關於韓信,有太多的故事要說。胯下之辱、明修棧道暗渡成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他以微末出生,崛起於戰陣之中,在漢中時分析項羽的性格缺陷,為劉邦定下東進爭奪天下的戰略目標。多次拯救劉邦集團於危難之間,被後人奉為“兵家四聖”,有“兵仙”之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為漢王朝統一天下,奠定四百年統治的一代豪傑,竟然被以謀反的罪名所殺。

公元前196年【將軍柴武斬韓王信於參合。】

真的是功高蓋主嗎?因為強大的軍事能力以及軍隊的忠誠度讓劉邦所忌憚,為了維護皇帝的權力及威嚴才痛下殺手?

在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眾所周知,樊噲是跟著劉邦起兵的漢朝元老級人物,而記載中發生的時間卻是韓信已經因為被人誣告謀反貶為“淮陰侯”之後,即便這樣,樊噲仍舊對韓信跪拜,口稱大王。由此可以看出,韓信在軍隊之中的威望之高。

但是,僅僅只有這個緣由嗎?韓信是否“作死”了呢?我們來看看司馬光的評價:

【臣光曰:世或以韓信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裡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於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是故太史公論之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在司馬光眼裡,韓信首先是有功勞的,“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信之功也”。而且在楚漢戰爭的尾聲,面對劉邦集團的步步緊逼的態勢,項羽曾經勸說過已被封為齊王的韓信,原意相互聯盟,三分天下。而韓信手下的一個謀士蒯通也勸說韓信抓住時機,叛漢自立。但是韓信都因為感念劉邦的提攜之恩,【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拒絕了一次又一次的權位誘惑。既有功勞,又忠心耿耿,這樣的韓信仍舊被殺,難道不是劉邦有負於韓信嗎?

但是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韓信滅了齊國,不僅不稟告劉邦,甚至還自封為齊王,逼著劉邦承認;而在漢軍追擊楚軍時,韓信爽約而不發兵堵截。在這個時候【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復何恃哉!】

韓信的失敗,在於他的性格。【夫乘時以僥利者,市井之志也】作為一個統兵征戰的大將,不去修繕自己的品德,卻只是盯著眼前蠅頭小利,處處想著如何或許更多的利益,但是在追逐利益的同時沒有始終將德行放在首位,於是才有了自封齊王,背信棄義這樣的舉動。或許呂后與蕭何騙取韓信到宮殿之中而將齊抓獲是於理有虧的,但是韓信的種種舉動,卻最終招致了“夷滅宗族”,身死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