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的傳奇人設(一):公子、遊俠和英雄

五世相韓的公子

張良的爺爺張開地,在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期間擔任丞相。

張良的父親張平,在韓釐王、韓悼惠王期間擔任丞相。

謀聖張良的傳奇人設(一):公子、遊俠和英雄

張良

以五世相韓的家世看,張良的仕途必會一帆風順,即便不能拜相也能顯赫出仕。

但是,秦始皇的統一戰爭徹底打亂了張良的人生走向。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此時的張良20歲。自己和家族面對如此鉅變,張良的選擇是散盡家財、求刺親王、流落草莽。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以武功統一天下的秦帝國,自然以戰勝者的姿態來面對六國貴族。所以,流入草莽、伺機而動,則是諸多六國貴族們的必然選擇。

其中有國仇家恨的原因,如楚國的項梁和項羽等,楚國被滅、項燕獻首。

還有階級落差的原因,曾經是貴族現在為平民。這種落差感,是貴族子弟難以接受的。

所以,張良等人的選擇,既是出於公——為國復仇、恢復故國,又是出於私——為己爭利、東山再起。

流於草莽的遊俠

公元前230年韓滅到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五世相韓的貴族公子張良就一直淪落於草莽。

期間,辦了一件驚天大事——博浪沙刺秦,結識了一個重要人物——楚國貴族項伯。如果非要湊成三件事,那就是讀了一本書《太公兵法》。

謀聖張良的傳奇人設(一):公子、遊俠和英雄

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此時的張良32歲。

秦始皇第三次東巡,大隊人馬行至陽武縣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突遭天降鐵椎,始皇帝的副車被砸爛。

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關注點沒必要放在120斤的鐵椎上,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張良有能力組織一次針對最高領袖的刺殺行動。這件事足以證明張良絕非凡人,而且具備三個一般人所不能及的特點。

首先是有能力,這不僅需要錢而且需要動用人脈。張良不僅能找到,而且還能把這些資源組織起來,去幹一件大事。這就是能力。

其次得有膽識,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刺殺帝國皇帝。有國仇、有家恨,但若是一懦夫,也就匹夫一怒而已。但張良不是匹夫。他有捅破天的膽量。

第三是有智謀,荊軻刺秦是以命博命,而張良刺秦則能全身而退。從招募刺客到選擇地點再到選擇時機,再到實施行動。籌算以命搏命的刺殺,也就到此為止了。但張良不是,他還設計了退路,並且能夠全身而退。

有此三點,足見張良並非庸碌之輩。他的成功,所需要的可能僅是時機。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

遊俠的張良,肯定還結交了很多同道中人或江湖人士。

其中既有奇能義士,如刺殺始皇帝的力士及跟隨的死士,也有同為天涯淪落人的貴族子弟。

項伯應該僅是其一。但由於在之後,項伯對於張良的幫助極大,而且身份特殊——項羽的叔父,所以被史書著重描摹了。

謀聖張良的傳奇人設(一):公子、遊俠和英雄

項伯劇照

此時的張良,要能力有能力、要膽識有膽識、要智謀有智謀、要人脈有人脈。

同時,他也擁有了難得的閱歷。貴族到平民的跌宕,張良應該看透了繁華與市井的凡塵。20年的任俠經歷,張良也應該看穿了生死的界限。

但是,張良還是沒有放棄仇恨。這種仇恨是複雜的,既有故國回首的留戀,也有家族榮光的追慕,還有對晉身出仕和建功立業的渴望。

生逢亂世的英雄

公元前209年,此時的張良41歲,大澤鄉起義爆發,天下由此進入亂世。

是時候展現自身的才華了。國仇家恨以及個人功名,都在這難得的亂世。

張良立即聚攬少年百餘人起兵反秦。但是遊俠的張良,沒有一呼百應的好運氣。

亭長劉邦,剛一起兵便得兩三千子弟兵,文有蕭何、曹參,武有樊噲,且佔據沛、豐之地。

項梁、項羽,剛一起兵便得吳中八千精兵,且割據吳中諸縣。

盜賊彭越,起兵之前便有百餘名強盜跟隨,一起兵便收集諸侯逃兵千餘人。

刑徒英布,起兵之時見過番君吳芮後便得兵數千人,佔據番陽縣。

但是,同為創業英雄的張良卻始終未能拉出一支成規模的隊伍。

所謂亂世,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叢林遊戲。

沒有隊伍的英雄,要麼被秦帝國的正規軍吃掉,要麼被起義的農民軍或吃掉。

與其被人吃掉,不如直接投靠強者。

此時,楚國貴族子弟景駒在留地被擁立為楚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於是,張良選擇投靠楚國勢力。

張良要前往留地投靠楚國勢力,劉邦要前往下邳攻城略地。

謀聖張良的傳奇人設(一):公子、遊俠和英雄

劉邦劇照

於是,張良和劉邦這兩位英雄就在路上相遇了。

二人一見如故。劉邦拜張良為廄將,負責車馬後勤。張良以《太公兵法》教劉邦打仗,劉邦稱善且常用其策。

吃過苦、經過風、熬過霜的人,並不比別人更聰明。所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也不見得就能“增益其所不能”。但是,經歷過苦難風霜的人,他會知道什麼東西更珍貴、更不應該錯過。

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這段短暫的相處,已讓張良“心有所屬”。張良知道劉邦是自己可遇而不可求的知音伯樂。

跟隨劉邦來到薛地,張良見到了楚國集團的實權人物項梁。一番說辭,加之與項伯的關係,項梁便答應立公子韓成為韓王、張良為申徒,還給了張良上千名士兵,讓他們去攻略韓地、恢復故國。

謀聖張良的傳奇人設(一):公子、遊俠和英雄

戰國時期的疆域圖

劉邦是英雄,張良也是英雄。雖然“英雄惜英雄”,但英雄各有所向,於是只能先分道揚鑣。

劉邦則繼續跟著以項氏叔侄的楚國集團攻城略地,希望在亂世中謀得一種叫封侯封王的成功。

張良則繼續其一直未竟的事業——恢復故國,現在有了韓王、有了士兵,該是英雄一顯身手的時候了。

但是,張良的事業卻毫無起色。

諸侯反秦,本是人心所向之事。所以,即便是甕牖繩樞之子的陳勝吳廣,仍舊一呼百應,而後迅速割據稱王。

在故土韓地作戰,又有韓王成的旗幟,還有項梁的千餘精兵,此等優勢之下,英雄張良怎麼也會成就一番工業吧。然而事實卻是:

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潁川。

也就是說,張良只能勉強與秦的郡縣之兵拉鋸作戰,今日佔兩城、明日失兩城,猶如遊擊之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