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不死,諸葛亮的北伐會成功嗎?

老蘇拉歷史


不會,

戰爭,第一是打錢,第二看君臣一心君明臣賢其實就是孫子兵法說的道,第三是將帥,第三是士氣

一、國力,經濟,相比之下,魏國更富強!蜀漢相比之下最窮!

但決不能只看國力,否則直接拼國力就可以了,不用打仗了!

看看北宋南宋,國力都強,還是被遼、金和蒙古人打的沒方向!

明國力強,被後金,滿人打的沒方向!

二、君明臣賢,

孫子兵法說,道,上下同欲者勝!

上下同欲,軍民一心,君臣一心,國君或者皇帝用好將帥,信任將帥,有名的好的朝堂有

君臣一心來看,魏國曹丕,曹睿和司馬懿也算是君臣一心!也是可以的!

蜀漢,劉備諸葛亮,也是君明臣賢,

東吳,孫權陸遜,也不賴

都差不多吧

三、將帥

魏國,司馬懿,可以說是三國後期最牛的將帥,無人可及了!

滅孟達,滅曹真,與諸葛亮對峙多年把諸葛亮拖死!

諸葛亮六出祁山均敗於司馬懿之手!

司馬懿是三國最後的贏家,司馬懿的智慧應該是還是勝諸葛亮一籌的!

他知道諸葛亮最大的軟肋就是糧草供應不足!始終穩紮穩打,不跟你打,餓死你,你沒招,只有退兵!

通過問諸葛亮的飲食知道諸葛亮命不久矣!

我最感慨也最佩服司馬懿的就是,諸葛亮羞辱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當時司馬懿的所有將領都受不了,司馬懿穿上了,穿上了!還跑到河邊吟誦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知道大勢已去,無力迴天,口吐鮮血,沒過多久,就星落五丈原!也是長使英雄淚滿襟啊!

這就是司馬懿的智慧!可以說是司馬懿看透了諸葛亮的致命弱點糧草問題!身體問題,拖死了諸葛亮,也氣死了諸葛亮!!

蜀漢,

劉備與諸葛亮同在的話,很有可能是劉備出兵,而不是諸葛亮出兵了!劉備打江山靠的是法正,龐統,張松,等人!諸葛亮一直是鎮守後方的,治軍也可,打仗不是他的長處!劉備出兵的話,打敗仗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都能敗在陸遜的手下,也很難是司馬懿的對手!而且劉備首先這時也沒有很牛的謀士了,法正死的也很早!取得益州後沒幾年就死了!

諸葛亮,出兵的話,歷史已經證明,失敗了!

第四,士氣

這個也很重要,狹路相逢勇者勝!

蜀漢的士兵連年征戰,疲憊之兵!

魏國相對好很多!士兵士氣比較高!

結果還是,魏國勝,蜀漢敗!


鵬程日誌


劉備之長在軍,諸葛亮之長在政。

如果用諸葛亮領軍北伐,而用劉備為諸葛亮北伐足食足兵保障,則是揚短避長也,又如何能夠成功?最多僅是提升了諸葛亮北伐的量變之效,而無質變之果。

那麼,究竟有哪些量變?

一是,北伐日程有可能提前兩年。劉備於章武三年(223年)四月病逝,託孤諸葛亮與李嚴。之後,諸葛亮返回成都,用了差不多八、九個月的時間,來整合朝廷權力結構。接著,又於次年春南征,直到當年底返回成都。之後,又休息生息了四年,主要用於發展生產,恢復國力,儲備裝備,擴充兵員,訓練新兵等。最後,到了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才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也就是說,如果劉備在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回都成都,諸葛亮整合朝廷權力結構的八、九個月時間,應該會省去。同時,如果劉備率兵南征,以其軍事能力強於諸葛亮和南蠻王孟獲所處的地利環境兩點來預測,諸葛亮用了近一年時間,劉備取半數,也就是六個月,比諸葛亮用兵縮短了半年。此外,如果因為劉備康復反回成都,曹丕沒有對蜀國用兵的打算,也不會出現司馬懿五路大軍攻蜀的事情,南中孟獲也同樣不會反,則最多縮短兩年的北伐時間。但是,休養生息的四年卻不能少,也才有保障北伐的實力。

二是會降低一次北伐的朝廷失誤。此後,在建興九年(231年)二月第五次北伐戰爭中,因為李嚴軍糧保障不力(因李嚴對諸葛亮心存不滿,故意為之),大軍無攻而返。如果劉備在朝,李嚴斷不敢做出此等有損大局之事。如果,就算沒有此失。據《漢晉春秋》、《資治通鑑》記載,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

又有《晉書》記載:魏軍卸甲輕裝,日夜兼程,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派將軍牛金率輕騎做餌,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滷城,據南北二山,堵水築圍牆。魏軍攻破,大破蜀軍,俘獲斬首數萬。前一種說法是,蜀軍小勝後,與據守的司馬懿對峙;後一種說法是魏軍大勝。其實,由此可見,無論蜀國次戰是勝是敗,實力上並無可勝優勢。

所以,就算這次北伐軍糧準時送到,也並不見得就能取勝。

那麼,又有哪些不可逆轉的質果

一是三國鼎立大勢已成。三角型之所以具有穩定性的特質,就在於三邊相互掣肘。如果魏、吳、蜀三國相互討伐,只要有一方出現明顯優勢,另兩方必定結盟相抗。因為,只有這樣弱者才有可能生存。所以,表面上看北伐是對魏一國,實則是魏、吳兩國。

二是六次北伐的歷史軌跡無法打破。因為,主師仍然是諸葛亮,馬謖街亭之失,依然會發生;魏延子午谷奇謀同樣無法實施,如果劉備率軍,也許會支持魏延,遺憾不是。

三是魏國國力雄厚,強於蜀國太多。對於這一點,諸葛亮心中非常清楚。但是,正所謂:“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所以,諸葛亮才會屢屢以弱國挑戰強國,還是為了不給對魏國主動攻打蜀國的機會,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自保。

因此,就算劉備不死,諸葛亮北伐依舊無法取得成功。


祥子談歷史



對於整個東漢朝廷或者說是整個天下來說,劉備可能不算正統。但就蜀漢政權來說,劉備絕對是正統,劉備執政蜀中絕對是萬民歸心,各政治派系、軍事集團、士族子弟、人民群眾萬眾一心。

【所以劉備若在,憑藉其權威及個人魅力等可使整個蜀漢政權團結一致】


相反諸葛亮執政的情況就會惡劣許多,因為你不姓劉,卻又是蜀漢政權實際的操控者。這難免就會使得許多其他政治派系以及士族們的不支持和不配合。

【諸葛亮執政,則是完全靠的是出色的政治才能】


倘若劉備不死,整個蜀漢內部的壓力會小很多,讓諸葛亮坐鎮成都保證後方穩定以及後勤支援,劉備禦駕親征【就好像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一樣】

如此一來,北伐的成功率確實要高於諸葛亮的北伐。


至於最終能否成功,還是得拼硬實力。劉備北伐的成功率有多高?那在於北伐的時間!越提前越高!

如果是夷陵之戰後劉備沒死,繼而北伐的話。末將估計成功率非常低。因為那時的曹魏已經渡過了政權交替的敏感時期,且劉備夷陵大敗,蜀漢實力大損。如此情況再強行伐魏,形勢不容樂觀。諸葛亮在軍事方面雖不是強項,但好歹諸葛亮穩,即使不會大勝,最起碼不會大敗【看諸葛亮北伐多年,雖無尺寸之功,但是部隊戰鬥減員卻非常小】估計劉備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如果是丟失荊州後北伐。這是劉備最好的機會,成功率較大。因為荊州之戰後不久曹操死了,曹魏政權交替之際是最混亂的(東吳呂蒙、蔣欽、孫皎、甘寧等一線將領也全部染病去世)。而蜀漢雖丟了荊州、沒了荊州兵團,但益州的實力還在。稱魏國內部混亂之際出兵北伐,曹魏定無暇西顧。以諸葛亮坐鎮後方,劉備出兵北伐,拿下隴西一帶的機會還是相當大的【諸葛亮北伐除了受蜀漢綜合實力弱的影響,其實還受到蜀漢內部其他政治派系的牽制。而劉備北伐就不會存在這些問題。若能一鼓作氣拿下隴西,接下來的形勢就非常樂觀了。


左將軍


一、戰爭最終比拼的綜合國力

蜀漢的國力在三國中居於末位,這決定諸葛亮的北伐很難成功。

蜀漢地少人寡,而且地理位置偏僻,經濟不夠發達,從國力上來說,和曹魏差距很大。此外還要處理與南部的少數民族關係,內部時刻都存在民族隱患。

蜀地號稱“天府之國”,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蜀地政權想割據一方倒是有不錯的條件,想主動出擊爭奪天下卻是難度極大。即便劉備不死,以他“匡扶漢室”的志向,他也是主動要北伐的,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北伐是秉承了劉備遺志,劉備選擇諸葛亮為的託孤對象並沒有選錯。

經濟實力及軍事實力是綜合實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這兩條蜀漢都不及曹魏,解決不了兩個問題,即便諸葛亮北伐可以在部分戰場成功,也終究無法達成徹底消滅曹魏的理想。

二、三國局面是一個較穩定的局面,吳國的存在也不能坐視蜀漢北伐成功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很多,到了後期三國鼎立雛形初現,天下局勢已經形成一個叫穩定的局面。

既然三國局面穩定,任何破壞這個局面的人都會付出代價。比如劉備因關羽被殺征伐吳國,結果勢力剛剛達到巔峰的蜀漢差點遭受滅頂之災,這還在於曹魏保持中立沒有乘機對蜀漢趁火打劫的。

雖然三國是吳蜀聯合抗曹的基本盤,但事實是三者之間相互牽制的關係,畢竟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曹魏有兼併天下的雄心,蜀漢有克服中原光復漢室的志向,而吳國更多的在於割據江東,在於現實的利益。

所以在吳國看來,可以任由蜀漢北伐曹魏,卻很少主動出兵策應蜀漢北伐,最多是乘曹魏落下風之際進攻魏國去搶點好處。

假如蜀漢北伐有大功告成的跡象,吳國是絕對不會坐視不理的,因為它知道一旦蜀漢北伐成功,下一個目標就是吳國,吳國的處境比三國共存更加危險。

這也是為何在關羽北伐威震華夏之際孫權出兵偷襲關羽後方。

三、劉備不是超人,他也有缺點

劉備從白手起家做到建立蜀漢的確很厲害,但是他畢竟不是萬能的,所以他即便不死也不一定能消滅曹魏。

劉備是“雄人”,“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等等,他有很多優點,不然也不會佔據益州,三分天下。

但是他也有缺點。

同時代就有很多人看到劉備的不足。

如不善於治國:“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如不善於領兵打戰:“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

毛澤東認為劉備的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不可否認,劉備是有缺點的,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這無可厚非,但是在亂世中有時候缺點就是制約你進一步發展的阻礙,有時候甚至是致命的。


微史春秋


劉備如果在關羽丟了荊州之後不採取伐吳之策,而是以外交鬥爭的形式向孫權要回荊州西三郡,自己不死的話(比諸葛亮晚死幾年),這樣養精蓄銳幾年,熬死曹操後,北伐還真有可能成功。



蜀漢在關羽丟荊州後其實還是未傷筋骨,只是劉備發動伐吳戰爭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擊敗,元氣大傷。

劉備不去討伐東吳有很多有利條件:首先張飛死不了。要知道張飛在當時可是萬人敵的大將軍,威名遠揚。其次,外交鬥爭肯定能向蜀漢的有利的方面發展。荊州西三郡能夠要到手。再次,就是李嚴在諸葛亮北伐由於押糧不濟,至使北伐失敗。如果劉備活著,李嚴掣肘諸葛亮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第四,魏延將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不會冤死。第五,馬謖不會受到重用而不會出現失街亭至使北伐失敗的事情。

所以,即使劉備不死,如果夷陵之戰慘敗仍然發生,蜀漢北伐仍然難以成功。失去荊州,對中原已經沒有威脅,即便北伐,只有一條道,就是圖涼州,進攻關中地區,距許都或洛陽已經很遠了。諸葛亮後來也是硬著頭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為了據敵於國門之外。


神舟六


這個問題可以倒著看。

第一,劉備什麼情況下不死?劉備的死和夷陵之戰被東吳年輕才俊陸遜火燒連營打敗,羞愧難當,心火太急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當時劉備聽進去趙雲的正確意見,不是那麼急功近利的去以為關羽報仇名義討伐東吳,而是放棄與孫權的恩怨,連吳抗曹,就不會死的那麼早。

第二,劉備不死,會是諸葛亮北伐嗎?答案是否定。因為劉備一生用人講究平衡,基本上是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才能去任用,在一線打仗,一般會御駕親征,並用法正、龐統、馬良這樣文臣,張飛、馬超、黃忠這樣的武將,諸葛亮要嘛管後勤保障、要嘛作為二線板凳力量出奇兵。

第三,劉備不死,會北伐嗎?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會,但不會馬上北伐。因為諸葛亮隆中對策是很好的戰略佈局,但有兩個前提,第一魏國有動亂;第二荊州加益州兩路同時北伐,才有可能伐魏成功。其一,魏國當時蒸蒸日上,政治上比較安定,軍事上沒犯大的錯誤,經濟上屯田生產很有成效,就是發生了政變,也是更加有為的司馬氏取代曹魏,而不是動亂。其二,荊州剛剛被東吳偷襲成功,孫權正在上升期。馬上伐吳就會出現歷史事實上的劉備集團衰敗。劉備不死,就會先休養生息,內部有玄德自己組織發展生產,有諸葛亮依法治國,對外聯合孫權,等時機真的成熟了,才會有北伐的打算。如果真有這種情況發生,三國的歷史會延長。但結局還是司馬氏消滅三國,統一中國。


李俊宣府


答:如果劉備還能執政,那麼北伐戰爭的總指揮就一定會是趙雲!

也許就不會有南蠻叛亂,大約是在225年前後就開始了,4年?最多能給趙雲4年的時間!就按照趙雲的方案,我們來看看:“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這段話的意思?我理解的不是太準確,大概吧:“我們應該順應民心,儘早謀取關中(長安周圍地區),屯兵於黃河、渭水的上游討伐那些亂臣賊子,關東地區(虎牢關以東的地區,三國時主要指京都洛陽、中原以及北方四州)的忠義之士一定會帶著糧食騎著馬趕來迎接朝廷的軍隊。不應該放著魏國不管,先和吳國交戰。”

趙雲說的就是對嗎?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趙雲說的順應民心就是他自己認為曹丕是逆賊,討伐曹丕是順應民心?但是,漢中的人民和中原的人民真的不是這麼認為的,大部分人都是心甘情願地離開漢中;全部都認為曹丕取代漢獻帝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的,就連孫權也是這樣想的!這樣來看,就出問題了,關東地區的人民怎麼可能帶著糧食騎著馬來迎接你蜀漢割據的一幫地痞流氓呢?當然,趙雲雖然軍事上是戰無不勝 攻無不取的,沒有糧食、沒有馬屁,你再厲害又有什麼用呢?

換作趙雲出戰,無非就是隻能在初期階段攻打的比諸葛更猛些,曹叡早就有準備了,不戰!據要衝固守,拖你個3、4年,趙雲就會被拖死……229年,趙雲就一命嗚呼了。難道劉備還能活過趙雲?


中行偃1


如果劉備不死,諸葛亮北伐能成功嗎?這還真不好說!因為蜀漢集團要想北伐成功,是要有幾個前提條件的:1,劉關張俱在!這樣蜀漢集團可以保障前期的進取態勢,而不是連折大將,產生人才危機!2,荊州沒丟失!荊州沒丟,就可以與西川、漢中互為呼應。同時,荊州交通便利,四戰之地,當然更可以直取曹魏的腹心之地。假如劉備集團能從漢中、荊州同時出兵,並聯合孫權從長江下游出兵牽制曹魏軍隊,那麼魏軍將面臨三路重擊,即使以曹魏之強恐也難以同時有效對抗!3,孫劉聯盟仍正常維繫!如果孫劉沒有發生"呂蒙白衣過江"襲取荊州的背盟事變,並且孫權殺害關羽的事,那麼劉備也不會在剛剛奪取漢中和西川后就對東吳動兵!正是這場交鋒,使劉備折盡精銳,元氣大傷!也給諸葛亮留下了一個內憂(南中反叛)外患(蜀漢面對魏國強敵)的亂攤子!而失去了荊州的蜀漢集團無論從人力上,還是財力上都是三國中最弱的!這就決定了,蜀漢經受不起重大失敗的打擊!因此,諸葛亮才會穩紮穩打,不肯涉險!隨著時間的流逝,佔據地理和人囗優勢的魏國日益強大起來,而蜀國卻是派系林立,國力不足!雙方各方面差距越來越大,所謂″魏益強、蜀益弱…不伐賊,漢亦亡也"~~~坐守蜀地,沒有前途!可是諸葛亮雖屢出祁山,廣用奇謀,最終卻仍是功敗垂成!″躹躬盡瘁,死而後矣”令人嘆息!綜上所述,劉備若是當初能集合西川、荊州(和聯合孫權的力量),在諸葛亮的規劃下集體發力,或許能有五成把握擊垮曹魏!而當其丟失荊州後便失去了先機,一切都成了泡影!🎏🎏🎏各位如有不同見解,歡迎交流,共同提高!🍀🌴🌵🌷🌸🌹🌺


北疆同心


劉備是決定北伐勝敗的關鍵,劉備在,北伐則可以成功,劉備亡北伐必然失敗,首先劉備統一天下意志堅定,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北伐就有了主心骨。君臣同心何愁天下不定。再者就是劉備有雙慧眼,懂得實人用人,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龐統,諸葛亮,法正,皆不世之才,皆蜀之棟樑,而劉備死後,可用之才以老,後起之秀又沒有,後期就沒有啥人才了,只有諸葛亮收了一個姜維,後期十多次的北伐失敗皆是無人才也。在加上沒有一個全力支持的君主。如果劉備在,魏延必得重用,漢中不會失手,街亭就不會大敗。克復中原指日可待。



福之富也


這個要看劉備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政治上,劉備因為關羽之死大發雷霆,不顧諸葛亮、趙雲勸阻起兵伐吳,兩國本來唇齒相依的政治關係破裂。而破裂的第一推手是劉備。雖然東吳偷襲荊州,殺害關羽,但是隨後就拋出橄欖枝,企圖修好。如果劉備能有比先前更長遠的戰略眼光,暫時聯吳,等滅了曹魏,東吳又豈能是蜀漢的對手?徐圖滅吳,不但可以全心伐魏,更可以多一個政治盟友,更加有效地牽制曹魏,這就大大增加伐魏成功的可能性。可惜劉備沒忍住,先對東吳動手,結果損兵折將,自己也身死白帝城。

當然,還有另一種假設,孫劉暫時聯盟,一旦發現蜀漢得勢,東吳沒準會背後捅刀子,給西蜀再來一下。原因很簡單,滅魏之後劉備肯定會轉頭滅吳,報關公之仇,同時奪取東吳疆土。所以東吳應該會把這種危機扼殺在搖籃裡。

軍事上,劉備打了半輩子仗,自己也能判斷一些軍事問題。但是夷陵之戰顯示出了劉備的不足之處——冒進,情緒化,不聽忠言,眼光短淺,剛愎自用。如果劉備以這種姿態主持伐魏,不把敵人放在眼裡,那他還會經歷慘痛失敗。赤壁之戰,曹操就犯了幾乎同樣的錯誤,以為自己的八十三萬人馬能把江東踏平,所以心裡是瞧不起周瑜的,結果也被一把火燒的只剩幾十騎逃命。

劉備若在,諸葛亮處處掣肘,怎能與在劉禪面前那麼“放肆”相比?西蜀除了劉備,沒人能壓制諸葛亮。所以,有劉備在,反倒成了諸葛亮發揮本領的一大障礙,北伐可能會更艱鉅。

人員上,從第一次北伐開始,將才就已經很少了,尤其是五虎大將,只剩一個趙雲,副將、偏將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不是沒有,是數量很少)。反觀曹魏,光是曹氏家族、夏侯家族就能弄出一個排的有大本事的高級將領。這麼明顯的差距難道看不到?就算劉備存活,也會調兵遣將,但是你無兵可調,拿什麼去北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所以,諸葛亮北伐能不能成功,與劉備在與不在沒什麼直接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