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不死,诸葛亮的北伐会成功吗?

老苏拉历史


不会,

战争,第一是打钱,第二看君臣一心君明臣贤其实就是孙子兵法说的道,第三是将帅,第三是士气

一、国力,经济,相比之下,魏国更富强!蜀汉相比之下最穷!

但决不能只看国力,否则直接拼国力就可以了,不用打仗了!

看看北宋南宋,国力都强,还是被辽、金和蒙古人打的没方向!

明国力强,被后金,满人打的没方向!

二、君明臣贤,

孙子兵法说,道,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欲,军民一心,君臣一心,国君或者皇帝用好将帅,信任将帅,有名的好的朝堂有

君臣一心来看,魏国曹丕,曹睿和司马懿也算是君臣一心!也是可以的!

蜀汉,刘备诸葛亮,也是君明臣贤,

东吴,孙权陆逊,也不赖

都差不多吧

三、将帅

魏国,司马懿,可以说是三国后期最牛的将帅,无人可及了!

灭孟达,灭曹真,与诸葛亮对峙多年把诸葛亮拖死!

诸葛亮六出祁山均败于司马懿之手!

司马懿是三国最后的赢家,司马懿的智慧应该是还是胜诸葛亮一筹的!

他知道诸葛亮最大的软肋就是粮草供应不足!始终稳扎稳打,不跟你打,饿死你,你没招,只有退兵!

通过问诸葛亮的饮食知道诸葛亮命不久矣!

我最感慨也最佩服司马懿的就是,诸葛亮羞辱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当时司马懿的所有将领都受不了,司马懿穿上了,穿上了!还跑到河边吟诵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口吐鲜血,没过多久,就星落五丈原!也是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这就是司马懿的智慧!可以说是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的致命弱点粮草问题!身体问题,拖死了诸葛亮,也气死了诸葛亮!!

蜀汉,

刘备与诸葛亮同在的话,很有可能是刘备出兵,而不是诸葛亮出兵了!刘备打江山靠的是法正,庞统,张松,等人!诸葛亮一直是镇守后方的,治军也可,打仗不是他的长处!刘备出兵的话,打败仗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都能败在陆逊的手下,也很难是司马懿的对手!而且刘备首先这时也没有很牛的谋士了,法正死的也很早!取得益州后没几年就死了!

诸葛亮,出兵的话,历史已经证明,失败了!

第四,士气

这个也很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

蜀汉的士兵连年征战,疲惫之兵!

魏国相对好很多!士兵士气比较高!

结果还是,魏国胜,蜀汉败!


鹏程日志


刘备之长在军,诸葛亮之长在政。

如果用诸葛亮领军北伐,而用刘备为诸葛亮北伐足食足兵保障,则是扬短避长也,又如何能够成功?最多仅是提升了诸葛亮北伐的量变之效,而无质变之果。

那么,究竟有哪些量变?

一是,北伐日程有可能提前两年。刘备于章武三年(223年)四月病逝,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之后,诸葛亮返回成都,用了差不多八、九个月的时间,来整合朝廷权力结构。接着,又于次年春南征,直到当年底返回成都。之后,又休息生息了四年,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恢复国力,储备装备,扩充兵员,训练新兵等。最后,到了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才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也就是说,如果刘备在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回都成都,诸葛亮整合朝廷权力结构的八、九个月时间,应该会省去。同时,如果刘备率兵南征,以其军事能力强于诸葛亮和南蛮王孟获所处的地利环境两点来预测,诸葛亮用了近一年时间,刘备取半数,也就是六个月,比诸葛亮用兵缩短了半年。此外,如果因为刘备康复反回成都,曹丕没有对蜀国用兵的打算,也不会出现司马懿五路大军攻蜀的事情,南中孟获也同样不会反,则最多缩短两年的北伐时间。但是,休养生息的四年却不能少,也才有保障北伐的实力。

二是会降低一次北伐的朝廷失误。此后,在建兴九年(231年)二月第五次北伐战争中,因为李严军粮保障不力(因李严对诸葛亮心存不满,故意为之),大军无攻而返。如果刘备在朝,李严断不敢做出此等有损大局之事。如果,就算没有此失。据《汉晋春秋》、《资治通鉴》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

又有《晋书》记载: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前一种说法是,蜀军小胜后,与据守的司马懿对峙;后一种说法是魏军大胜。其实,由此可见,无论蜀国次战是胜是败,实力上并无可胜优势。

所以,就算这次北伐军粮准时送到,也并不见得就能取胜。

那么,又有哪些不可逆转的质果

一是三国鼎立大势已成。三角型之所以具有稳定性的特质,就在于三边相互掣肘。如果魏、吴、蜀三国相互讨伐,只要有一方出现明显优势,另两方必定结盟相抗。因为,只有这样弱者才有可能生存。所以,表面上看北伐是对魏一国,实则是魏、吴两国。

二是六次北伐的历史轨迹无法打破。因为,主师仍然是诸葛亮,马谡街亭之失,依然会发生;魏延子午谷奇谋同样无法实施,如果刘备率军,也许会支持魏延,遗憾不是。

三是魏国国力雄厚,强于蜀国太多。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心中非常清楚。但是,正所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所以,诸葛亮才会屡屡以弱国挑战强国,还是为了不给对魏国主动攻打蜀国的机会,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保。

因此,就算刘备不死,诸葛亮北伐依旧无法取得成功。


祥子谈历史



对于整个东汉朝廷或者说是整个天下来说,刘备可能不算正统。但就蜀汉政权来说,刘备绝对是正统,刘备执政蜀中绝对是万民归心,各政治派系、军事集团、士族子弟、人民群众万众一心。

【所以刘备若在,凭借其权威及个人魅力等可使整个蜀汉政权团结一致】


相反诸葛亮执政的情况就会恶劣许多,因为你不姓刘,却又是蜀汉政权实际的操控者。这难免就会使得许多其他政治派系以及士族们的不支持和不配合。

【诸葛亮执政,则是完全靠的是出色的政治才能】


倘若刘备不死,整个蜀汉内部的压力会小很多,让诸葛亮坐镇成都保证后方稳定以及后勤支援,刘备御驾亲征【就好像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一样】

如此一来,北伐的成功率确实要高于诸葛亮的北伐。


至于最终能否成功,还是得拼硬实力。刘备北伐的成功率有多高?那在于北伐的时间!越提前越高!

如果是夷陵之战后刘备没死,继而北伐的话。末将估计成功率非常低。因为那时的曹魏已经渡过了政权交替的敏感时期,且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实力大损。如此情况再强行伐魏,形势不容乐观。诸葛亮在军事方面虽不是强项,但好歹诸葛亮稳,即使不会大胜,最起码不会大败【看诸葛亮北伐多年,虽无尺寸之功,但是部队战斗减员却非常小】估计刘备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如果是丢失荆州后北伐。这是刘备最好的机会,成功率较大。因为荆州之战后不久曹操死了,曹魏政权交替之际是最混乱的(东吴吕蒙、蒋钦、孙皎、甘宁等一线将领也全部染病去世)。而蜀汉虽丢了荆州、没了荆州兵团,但益州的实力还在。称魏国内部混乱之际出兵北伐,曹魏定无暇西顾。以诸葛亮坐镇后方,刘备出兵北伐,拿下陇西一带的机会还是相当大的【诸葛亮北伐除了受蜀汉综合实力弱的影响,其实还受到蜀汉内部其他政治派系的牵制。而刘备北伐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若能一鼓作气拿下陇西,接下来的形势就非常乐观了。


左将军


一、战争最终比拼的综合国力

蜀汉的国力在三国中居于末位,这决定诸葛亮的北伐很难成功。

蜀汉地少人寡,而且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不够发达,从国力上来说,和曹魏差距很大。此外还要处理与南部的少数民族关系,内部时刻都存在民族隐患。

蜀地号称“天府之国”,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蜀地政权想割据一方倒是有不错的条件,想主动出击争夺天下却是难度极大。即便刘备不死,以他“匡扶汉室”的志向,他也是主动要北伐的,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北伐是秉承了刘备遗志,刘备选择诸葛亮为的托孤对象并没有选错。

经济实力及军事实力是综合实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两条蜀汉都不及曹魏,解决不了两个问题,即便诸葛亮北伐可以在部分战场成功,也终究无法达成彻底消灭曹魏的理想。

二、三国局面是一个较稳定的局面,吴国的存在也不能坐视蜀汉北伐成功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很多,到了后期三国鼎立雏形初现,天下局势已经形成一个叫稳定的局面。

既然三国局面稳定,任何破坏这个局面的人都会付出代价。比如刘备因关羽被杀征伐吴国,结果势力刚刚达到巅峰的蜀汉差点遭受灭顶之灾,这还在于曹魏保持中立没有乘机对蜀汉趁火打劫的。

虽然三国是吴蜀联合抗曹的基本盘,但事实是三者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毕竟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曹魏有兼并天下的雄心,蜀汉有克服中原光复汉室的志向,而吴国更多的在于割据江东,在于现实的利益。

所以在吴国看来,可以任由蜀汉北伐曹魏,却很少主动出兵策应蜀汉北伐,最多是乘曹魏落下风之际进攻魏国去抢点好处。

假如蜀汉北伐有大功告成的迹象,吴国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因为它知道一旦蜀汉北伐成功,下一个目标就是吴国,吴国的处境比三国共存更加危险。

这也是为何在关羽北伐威震华夏之际孙权出兵偷袭关羽后方。

三、刘备不是超人,他也有缺点

刘备从白手起家做到建立蜀汉的确很厉害,但是他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他即便不死也不一定能消灭曹魏。

刘备是“雄人”,“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等等,他有很多优点,不然也不会占据益州,三分天下。

但是他也有缺点。

同时代就有很多人看到刘备的不足。

如不善于治国:“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如不善于领兵打战:“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

毛泽东认为刘备的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不可否认,刘备是有缺点的,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这无可厚非,但是在乱世中有时候缺点就是制约你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


微史春秋


刘备如果在关羽丢了荆州之后不采取伐吴之策,而是以外交斗争的形式向孙权要回荆州西三郡,自己不死的话(比诸葛亮晚死几年),这样养精蓄锐几年,熬死曹操后,北伐还真有可能成功。



蜀汉在关羽丢荆州后其实还是未伤筋骨,只是刘备发动伐吴战争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击败,元气大伤。

刘备不去讨伐东吴有很多有利条件:首先张飞死不了。要知道张飞在当时可是万人敌的大将军,威名远扬。其次,外交斗争肯定能向蜀汉的有利的方面发展。荆州西三郡能够要到手。再次,就是李严在诸葛亮北伐由于押粮不济,至使北伐失败。如果刘备活着,李严掣肘诸葛亮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第四,魏延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不会冤死。第五,马谡不会受到重用而不会出现失街亭至使北伐失败的事情。

所以,即使刘备不死,如果夷陵之战惨败仍然发生,蜀汉北伐仍然难以成功。失去荆州,对中原已经没有威胁,即便北伐,只有一条道,就是图凉州,进攻关中地区,距许都或洛阳已经很远了。诸葛亮后来也是硬着头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据敌于国门之外。


神舟六


这个问题可以倒着看。

第一,刘备什么情况下不死?刘备的死和夷陵之战被东吴年轻才俊陆逊火烧连营打败,羞愧难当,心火太急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当时刘备听进去赵云的正确意见,不是那么急功近利的去以为关羽报仇名义讨伐东吴,而是放弃与孙权的恩怨,连吴抗曹,就不会死的那么早。

第二,刘备不死,会是诸葛亮北伐吗?答案是否定。因为刘备一生用人讲究平衡,基本上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才能去任用,在一线打仗,一般会御驾亲征,并用法正、庞统、马良这样文臣,张飞、马超、黄忠这样的武将,诸葛亮要嘛管后勤保障、要嘛作为二线板凳力量出奇兵。

第三,刘备不死,会北伐吗?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会,但不会马上北伐。因为诸葛亮隆中对策是很好的战略布局,但有两个前提,第一魏国有动乱;第二荆州加益州两路同时北伐,才有可能伐魏成功。其一,魏国当时蒸蒸日上,政治上比较安定,军事上没犯大的错误,经济上屯田生产很有成效,就是发生了政变,也是更加有为的司马氏取代曹魏,而不是动乱。其二,荆州刚刚被东吴偷袭成功,孙权正在上升期。马上伐吴就会出现历史事实上的刘备集团衰败。刘备不死,就会先休养生息,内部有玄德自己组织发展生产,有诸葛亮依法治国,对外联合孙权,等时机真的成熟了,才会有北伐的打算。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三国的历史会延长。但结局还是司马氏消灭三国,统一中国。


李俊宣府


答:如果刘备还能执政,那么北伐战争的总指挥就一定会是赵云!

也许就不会有南蛮叛乱,大约是在225年前后就开始了,4年?最多能给赵云4年的时间!就按照赵云的方案,我们来看看:“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这段话的意思?我理解的不是太准确,大概吧:“我们应该顺应民心,尽早谋取关中(长安周围地区),屯兵于黄河、渭水的上游讨伐那些乱臣贼子,关东地区(虎牢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时主要指京都洛阳、中原以及北方四州)的忠义之士一定会带着粮食骑着马赶来迎接朝廷的军队。不应该放着魏国不管,先和吴国交战。”

赵云说的就是对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赵云说的顺应民心就是他自己认为曹丕是逆贼,讨伐曹丕是顺应民心?但是,汉中的人民和中原的人民真的不是这么认为的,大部分人都是心甘情愿地离开汉中;全部都认为曹丕取代汉献帝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的,就连孙权也是这样想的!这样来看,就出问题了,关东地区的人民怎么可能带着粮食骑着马来迎接你蜀汉割据的一帮地痞流氓呢?当然,赵云虽然军事上是战无不胜 攻无不取的,没有粮食、没有马屁,你再厉害又有什么用呢?

换作赵云出战,无非就是只能在初期阶段攻打的比诸葛更猛些,曹叡早就有准备了,不战!据要冲固守,拖你个3、4年,赵云就会被拖死……229年,赵云就一命呜呼了。难道刘备还能活过赵云?


中行偃1


如果刘备不死,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这还真不好说!因为蜀汉集团要想北伐成功,是要有几个前提条件的:1,刘关张俱在!这样蜀汉集团可以保障前期的进取态势,而不是连折大将,产生人才危机!2,荆州没丢失!荆州没丟,就可以与西川、汉中互为呼应。同时,荆州交通便利,四战之地,当然更可以直取曹魏的腹心之地。假如刘备集团能从汉中、荆州同时出兵,并联合孙权从长江下游出兵牵制曹魏军队,那么魏军将面临三路重击,即使以曹魏之强恐也难以同时有效对抗!3,孙刘联盟仍正常维系!如果孙刘没有发生"吕蒙白衣过江"袭取荆州的背盟事变,并且孙权杀害关羽的事,那么刘备也不会在刚刚夺取汉中和西川后就对东吴动兵!正是这场交锋,使刘备折尽精锐,元气大伤!也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内忧(南中反叛)外患(蜀汉面对魏国强敌)的乱摊子!而失去了荆州的蜀汉集团无论从人力上,还是财力上都是三国中最弱的!这就决定了,蜀汉经受不起重大失败的打击!因此,诸葛亮才会稳扎稳打,不肯涉险!随着时间的流逝,占据地理和人囗优势的魏国日益强大起来,而蜀国却是派系林立,国力不足!双方各方面差距越来越大,所谓″魏益强、蜀益弱…不伐贼,汉亦亡也"~~~坐守蜀地,没有前途!可是诸葛亮虽屡出祁山,广用奇谋,最终却仍是功败垂成!″躹躬尽瘁,死而后矣”令人叹息!综上所述,刘备若是当初能集合西川、荆州(和联合孙权的力量),在诸葛亮的规划下集体发力,或许能有五成把握击垮曹魏!而当其丟失荆州后便失去了先机,一切都成了泡影!🎏🎏🎏各位如有不同见解,欢迎交流,共同提高!🍀🌴🌵🌷🌸🌹🌺


北疆同心


刘备是决定北伐胜败的关键,刘备在,北伐则可以成功,刘备亡北伐必然失败,首先刘备统一天下意志坚定,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北伐就有了主心骨。君臣同心何愁天下不定。再者就是刘备有双慧眼,懂得实人用人,关羽,张飞,赵云,魏延,庞统,诸葛亮,法正,皆不世之才,皆蜀之栋梁,而刘备死后,可用之才以老,后起之秀又没有,后期就没有啥人才了,只有诸葛亮收了一个姜维,后期十多次的北伐失败皆是无人才也。在加上没有一个全力支持的君主。如果刘备在,魏延必得重用,汉中不会失手,街亭就不会大败。克复中原指日可待。



福之富也


这个要看刘备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政治上,刘备因为关羽之死大发雷霆,不顾诸葛亮、赵云劝阻起兵伐吴,两国本来唇齿相依的政治关系破裂。而破裂的第一推手是刘备。虽然东吴偷袭荆州,杀害关羽,但是随后就抛出橄榄枝,企图修好。如果刘备能有比先前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暂时联吴,等灭了曹魏,东吴又岂能是蜀汉的对手?徐图灭吴,不但可以全心伐魏,更可以多一个政治盟友,更加有效地牵制曹魏,这就大大增加伐魏成功的可能性。可惜刘备没忍住,先对东吴动手,结果损兵折将,自己也身死白帝城。

当然,还有另一种假设,孙刘暂时联盟,一旦发现蜀汉得势,东吴没准会背后捅刀子,给西蜀再来一下。原因很简单,灭魏之后刘备肯定会转头灭吴,报关公之仇,同时夺取东吴疆土。所以东吴应该会把这种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军事上,刘备打了半辈子仗,自己也能判断一些军事问题。但是夷陵之战显示出了刘备的不足之处——冒进,情绪化,不听忠言,眼光短浅,刚愎自用。如果刘备以这种姿态主持伐魏,不把敌人放在眼里,那他还会经历惨痛失败。赤壁之战,曹操就犯了几乎同样的错误,以为自己的八十三万人马能把江东踏平,所以心里是瞧不起周瑜的,结果也被一把火烧的只剩几十骑逃命。

刘备若在,诸葛亮处处掣肘,怎能与在刘禅面前那么“放肆”相比?西蜀除了刘备,没人能压制诸葛亮。所以,有刘备在,反倒成了诸葛亮发挥本领的一大障碍,北伐可能会更艰巨。

人员上,从第一次北伐开始,将才就已经很少了,尤其是五虎大将,只剩一个赵云,副将、偏将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不是没有,是数量很少)。反观曹魏,光是曹氏家族、夏侯家族就能弄出一个排的有大本事的高级将领。这么明显的差距难道看不到?就算刘备存活,也会调兵遣将,但是你无兵可调,拿什么去北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所以,诸葛亮北伐能不能成功,与刘备在与不在没什么直接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