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卖女孩的小火柴天堂


据《晋书》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时,司马懿曾经对诸葛亮用兵进行过一次评价,他说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以后,司马懿观察诸葛亮遗留下来的营寨,却感叹道:“天下奇才也!”

如果《晋书》和《三国志》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都是真的,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在诸葛亮生前和死后评价如此悬殊呢?司马懿在诸葛亮生前对诸葛亮的评价简单来说就是不懂军事,在死后却态度大变,改口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笔者结合《晋书》与《三国志》,分析一下司马懿为何在诸葛亮生前嘲讽诸葛亮不知兵,死后却又称之为奇才。

我们把《晋书》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分成两部分看。

第一部分是对诸葛亮用兵风格进行分析,指出诸葛亮志向远大却不懂得随机应变,考虑的方面很多却缺少决断能力,喜欢用兵却缺乏权谋。

第二部分则回答了如何应对诸葛亮的进攻,指出诸葛亮即使率领十万大军(虽然和即使是又区别的,如果翻译成虽然,那就是确定诸葛亮有十万大军,即使那就是说明诸葛亮未必有十万大军,结合同时期东吴大臣张俨在默记中提到的“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再加上在文言文中,虽是即使的意思,不是虽然的意思,可以推断此处应该是即使),已经到了我的谋划之中,一定可以击败他的。

客观的说,司马懿前半部分对诸葛亮的评价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也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两句对诸葛亮的评价与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的“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表达的意思是类似的。

司马懿后半部分就纯粹是吹牛皮了。据《三国志》记载,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都跑到距离长安只有数百里的渭滨屯田了,而司马懿居然不敢进攻在渭滨屯田的蜀汉将士,只是凭借优势兵力进行固守,大概龟壳战术就是他的计划吧,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率军追击,却又被蜀军用计吓退:

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据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死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

司马懿明明大言不惭的说“坠吾画中”,结果蜀汉北伐军是因为诸葛亮病逝撤退而不是被司马懿打败,司马懿明明大言不惭的说“破之必矣”,结果却让蜀汉北伐军毫发无损的全身而退。

现在回头看前半部分,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真的准确么?仅仅以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战争来看,司马懿的评价也不准确。第四次北伐,是谁调虎离山夺取陇西小麦?又是谁在卤城被打的丢盔卸甲?是谁在诸葛亮粮尽而退以后坚持让张郃追击诸葛亮致使魏国折损大将?第五次北伐,若非郭淮提醒,是谁差点让诸葛亮“隔绝陇道”?如果诸葛亮用兵真的向司马懿说的那么不堪,被诸葛亮打成乌龟的司马懿自己,情何以堪?

陈寿固然说过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但是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却极其推崇诸葛亮用兵,并且指出“但史官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来反驳陈寿的观点,到底是另一个军事家的评价准确,还是陈寿的评价准确,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吧。唐太宗自身用兵如神,身经百战,他看完《晋书》以后,直接嘲笑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生怯实而不敢逼,死疑虚以犹遁!唐玄宗更是诸葛亮的终极粉丝,直接让诸葛亮进入武庙,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由此可见,司马懿这句话无论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都是错的,但是其实很好理解司马懿为啥这样说,当时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挑衅,固守不战,军心动摇,司马懿不这样说以稳定军心,难道还要说诸葛亮太强了我只能当乌龟,不然就是送人头么?而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感叹,才是他内心对诸葛亮真实的评价。

参考文献:

《晋书》

《三国志》

《汉晋春秋》


亭殿阁


司马懿在诸葛亮六伐中原时说过: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先生有远大目标,但不识时务,计谋多而寡断,带兵却无权,别看他带着十万大军,在外却受朝廷猜忌,如此看来,我一定能打败他的。

那么,司马懿点评的对吗?基本正确。这也是两个人长期对垒,彼此相知的原因。

首先诸葛亮心怀天下,以旷扶汉室为己任,但不是诸葛亮不识时务,实乃为了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历史上有那个君王能屈身,三顾茅庐。有那个君王把江山一手托付。

说到诸葛亮多谋这应该是公认的,但他谨慎小心也是被后人诟病,有时谨慎小心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总是在机遇面前缩手缩脚就不应该了。有时机遇可遇不可求。比如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奇谋,诸葛亮应该让魏延去大胆尝试。

带兵多而无实权,说的是刘禅对丞相诸葛亮的掣肘,总是怀疑丞相拥兵自重,总是怕丞相废了自己。当然,刘禅的担心不无道理,说到底还是君臣之间不信任造成的。宦官黄皓自然看到了这一点,从中挑拨离间。

常言说的好,能够解读一个人,往往是你的对手,兵家言,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


秉烛读春秋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诸葛亮因其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受后人追捧。曾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多次对峙,双方互有胜负,但以亮胜多败少。二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迎良才,一个善攻一个善守,看上去司马懿十分被动,然而却大有玄机,他们都十分了解对方,也许这就是彼此制胜法宝。

234年,诸葛亮隔着渭水与司马懿对峙,然而却因常年征战操劳,一病不起,最终病逝在北伐的战场上。有人说司马懿是最终的赢家,他终于耗死了诸葛亮,赢得北伐战争的胜利,也有人说诸葛亮生不逢时。然而司马懿本人对诸葛亮又有怎样的评价?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精于算计,用兵如神。司马懿在北伐的战场上,曾多次被诸葛亮打败,基本都是因为中计。演义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中,就有典型的例子。

蜀汉建兴七年夏,诸葛亮出祁山,分为三寨。司马懿却令郭淮孙礼去守武都阴平,郭淮孙礼夸赞司马懿足智多谋,然而半路上被诸葛亮包围,二人只能弃马爬山而逃,因为武都和阴平早就被诸葛亮取得,司马懿再一次失算。


司马懿又令张郃,深入敌后,乘机偷袭,然而早被诸葛亮料到,中了蜀军的埋伏,张郃死战得脱,魏军大败,死伤无数。司马懿知道后,灵魂未定,声称诸葛亮神机妙算,非常人所能敌。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忽见张郃、戴凌狼狈而来,告曰:“孔明如此提防,因此大败而归。”懿大惊曰:“孔明真神人也!不如且退。”即传令,教大军尽回本寨。


除此之外,在一百零四回,殒大将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丧胆中,更有死诸葛惊走活仲达之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却秘令姜维断后,蜀军退回汉中,姜维利用诸葛亮的木像瞎跑了司马懿。事情是这样的,司马懿见一斗大的将星坠落,知道诸葛亮很有可能病死了,夏侯霸引军到五丈原前去查看,得知蜀军已经撤退。

司马懿于是令魏军全力追击,他引军在最前面。追至山脚下,突然山后一生炮响,伏兵皆出,树影中飘出诸葛亮的中军大旗和木像,姜维大喝:贼将休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计也。司马懿大惊失色: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魏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这一段,司马懿随未曾对诸葛亮发表评论和看法,但死狼狈逃窜的表现,已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其次司马懿称赞诸葛亮事必躬亲,恪尽职守。诸葛亮确实尽职尽责,蜀汉后期,大小事务都要由诸葛亮处理。北伐期间,诸葛亮基本都是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据说杖责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报奏诸葛亮。

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粮草,引诱司马懿中计,一把火差点让魏军全军覆没。司马懿从此闭门不战,无论蜀军如何挑战都没有用。


一日诸葛亮突发奇想,将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让其穿戴,这是在羞辱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上当,而是亲自穿上了衣服,而且问部下是否合身,魏将都十分恼怒,唯独司马懿笑而不语。又问起诸葛亮的日常,使者说诸葛亮昼夜不辞劳苦,尽心尽责,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十分敬佩。演义中这样记载: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是恪尽职守的,他对于诸葛亮的的忠诚也是大家赞赏。而从司马懿至死都没有当皇帝,可知他也是想效仿诸葛亮,但其子司马昭弑杀曹髦,其孙司马炎僭越称帝,也司马氏的谋反之心公著于众。无论如何,司马懿还是感叹诸葛亮的担当和能力,经常夸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如果你问的是历史的话,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司马懿和诸葛亮刚交锋前非常看不起诸葛亮,按照他的原话,他是这么说的:

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比自己差远了,虽然有精兵十万,不过如此。

但是当自己的宿敌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态度有了改观:

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司马懿一生挫敌无数,诸如公孙渊,孟达,但是只有与诸葛亮交锋的时候,只能缩在城里任由诸葛挑衅,所以总的来说,司马懿是非常敬佩诸葛亮的。

以严谨的态度探讨历史,以通俗方式讲述历史,欢迎关注本头条号,每天上午八点准时更新。


狲芬克斯没有谜


司马懿一开始是比较忌惮诸葛亮的,诸葛亮成名较早,早在三国未定之前,名声早已遍布天下。

诸葛亮协助刘备战周瑜斗曹操,在刘备占领川蜀以后,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司马懿才开始引兵打仗,虽然司马懿在军事上有雄才大略,但毕竟没有实战经验。

在和诸葛亮对战过程中,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采取保守战术,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生性谨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忌惮诸葛亮,深知诸葛亮擅长使用计谋。

空城计一战,诸葛亮独自一人在城楼抚琴,司马懿引兵至城下却被吓退。司马懿终生一次为耻,穿女人衣服都没有觉得如此被羞辱。当然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空城计这一段,是作者杜撰的。

上方谷一站,司马懿被困火海,诸葛亮本以为可以就此结束北伐战争,怎奈天降大雨,诸葛亮因此病逝。

司马懿对诸葛亮既有敬畏也有忌惮。司马懿称诸葛亮这种人:活着可恨,死了可惜。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有军事雄才大略,魏国有此人,北伐便很难成功,称司马懿为:天下第一守将。

两大军事家、谋略家,是千年难遇的对手。


罗丹1号街


诸葛亮说过司马懿:天下第一守将!怎么理解这句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因为坚守不出,诸葛亮后因为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回蜀中,魏臣大都说司马懿一仗没打就击退了诸葛亮,其实是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缺点,在谋略上赢不了诸葛亮,但是抓住诸葛亮的弱点:粮草和大忠,善加利用,一连几次逼退了诸葛亮的北伐,对此诸葛亮本人也是颇多无奈,一肚子计谋,无奈司马懿总是坚守不出,活活把诸葛亮耗死了


零時迷子90917338


诸葛亮本身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之所以在诸葛亮的空城计下退却不是怕埋伏,而是怕兔死狗烹,所以他要养寇自重。在有,司马懿并非不敢与诸葛亮一决高下,如果孤注一掷,己胜则被魏帝和曹氏一族所杀!己败,也免不了一死,就算侥幸回到洛阳,也会死于非命。所以当时司马懿无路可走。就算自己打败诸葛亮,攻陷蜀国,也免不了被杀(钟会与邓艾为例)。而如果熬,不光熬死诸葛亮,更把曹氏一族所依仗的军队,车马,税赋,甚至反对者全部收为己用!让自己在不利中慢慢扭转劣势,慢慢的让人心倾向于自己,慢慢的得到战场上所不能得到的一切,最终,发力,取代曹魏。所以,诸葛亮不如司马懿!


海洋377791


棋逄对手,将遇良材。相互敬佩,互赞不异。孔明兵少将寡,,千山万水出征,粮草运输困难,宜捕捉战机,速战速决。由于抓住战机,多次取胜,但未伤到魏国的基础。司马随多次战败,自叹不是孔明对手,只有小心防守,拒绝出战。终由以守为主,把孔明耗死在五丈原。两人都是人材,一个善攻,一个善守,在历史演出一段精彩的画面。


高庆春呢称云中龙


诸葛亮火灭司马父子未果而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并不是个人仇怨的慨叹,而是司马父子的存在使得诸葛亮伐魏成为渺茫。这足以说明孔明发自内心地把司马懿看作能力等同于自己的对手!


手机用户20585944316


诸葛亮实乃我对手也!三国志记载原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