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拖延症,一個方法治標更治本(下)

上次我們說到了普瑞馬法則的定義,今天我們再來聊聊普瑞馬法則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當我們面對強大的敵人時,都會產生畏懼的心理,面對困難的事情也是如此。可是有句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這裡說到了勇氣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就是說先不要害怕,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那麼事情就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如果我們能夠順利完成,一定會增強我們處理同類事情的信心,如此良性循環,加強訓練後,我們就能把困難的事情變成簡單的事情。

反之,一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一拖再拖,時間越久,心理承受能力越差,從而人為地加劇了事情的困難性,如此惡性循環,我們就把不太困難的事情變成了困難的事情。

根治拖延症,一個方法治標更治本(下)

集中精力做困難的事情,也符合我們大腦的喜好。因為大腦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一般是20到30分鐘,在此時間段做事情,效率最高、收到的效果最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了。

舉一個例子,一個學生數學成績不好,不想做數學作業,但是又不能不做,所以總是拖到最後才做數學作業。

放學回家,他先把那些抄抄寫寫的作業先寫完,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休息會,玩會遊戲,休息大腦,轉眼時間到了晚上十點鐘,還剩數學作業沒有做,任務艱鉅,時間緊迫,心理壓力大,在這種情況下做數學作業,只能加深對數學作業的懼怕。

拖延時間和消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任務加巨,壓力也會影響大腦的正常運轉,覺得它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事情。

根治拖延症,一個方法治標更治本(下)

事實上數學作業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難,如果大腦集中精力,也就是說在20分鐘到30分鐘時間內,把數學作業完成,心情會隨之放鬆,接下來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效率就會很快。

這種感覺應該就像“漸入佳境”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甘蔗的根部最甜,吃甘蔗時從上到下吃,越吃越甜,漸入佳境,後比喻境況逐漸好轉或興趣逐漸濃厚。

有一個兩位老伯吃葡萄的小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位老伯是先揀最大的葡萄開始吃,吃到最後只剩下又小又澀的葡萄,而另一個老伯總是先揀最小的葡萄開始吃,吃到最後剩下的都是又大又甜的葡萄。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兩位老伯的行為,按照從大到小順序吃葡萄的老伯,他屬於享樂型的,先把最好的吃掉,後面越吃越失落;按照從小到大順序吃萄萄的老伯,是屬於延遲滿足型的,把最美好的留在最後,越吃越開心。

當我們每天有意識的把困難的事情放到最前面去完成時,就屬於延遲滿足型,美好的事物就在最後等著自己,充滿動力,加油幹!

按照普瑞馬法則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拖延的習慣改變了,惰性的生活方式離你越來越遠,你的生活和學習也漸入佳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