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了吧,拖延症》讀後感

剛讀這本書,初識主人公胡小懶,就像簡介裡說的,給我的感覺是,胡小懶一點也不陌生,好像就是我們普通人中的一個,他飽受著拖延的煎熬。而這本書從拖延的行為模式,到拖延的可怕危害,再到拖延產生的深層原因都一一解開迷團,對各個拖延症狀逐個擊破,因病施藥。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我曾看過《拖延心理學》一書。本來因為自己的拖延習慣而自責,在看完《拖延心理學》之後,讓我的自責感減輕許多:拖延的不是我一個,我的拖延焦慮得到了很大的緩解,或許以前被這種拖延負罪壓迫的太厲害了,以至過度放鬆走向反面,我幾乎心安理得於自己的拖延。而今讀了《戒了吧,拖延症》給我的感覺是較偏於理性規則,閱讀時間也比我預計的要長,同時偏重理性的《戒了吧,拖延症》對我過分慵懶很好的進行了一次糾偏。

我非常贊同這本書對拖延的定義:將之前的事情放置對明天。習慣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會有一個逐漸加重和蔓延的過程。習慣具有固化的特點,所以針對拖延,保持覺察很重要。反覆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磨人的,不如採用簡單的步驟使自己脫離這個環境。我以前晚上吃完飯總是喜歡看一會電視,結果就是經常一看就是兩三個小時,晚上什麼事情也做不了。這中間也會時時想到“看一會就不看了。”但最後還是惰性佔了上風。

書中說專注於當下對拖延者來說也是很需要注意的一個地方。這裡說的專注於當下,不是指專注於你現在腦子裡的想法和情緒,而是專注於你現在正在做的或選擇要做的事情。其實,很多拖延的人恰恰就是太過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譬如,我的工作是在案管中心受理案件,事情比較雜,有時候公安一天送了上10個案子,看著堆積成山的案卷,想想既要錄案子,案卷還要掃描,做電子卷宗,我的心情開始直線下降,工作的積極性就不高,然後就想著,今天做不完,可以明天做,所以有時候導致今天的工作拖延到了明天,工作效率不高,這都是因為我專注的點不一樣導致的拖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過於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是不懂得推遲滿足感的一種表現,就像小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就非要馬上得到不可一樣,這樣的做法會大大削弱一個人的自制力。而且滿足自己一時的情緒需求並非最佳策略,從長期角度上來講,它會降低一個人的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就像我們因為玩樂休閒而拖延了工作帶給自己的負罪感和焦慮感。

在這個方面,我個人認為森田療法的理念是很適用的。具體來說就是不去理會那些打攪你的情緒波動,順其自然,該發生的總是要發生,專心做你當下要做的事情。比如我們丟一顆小石子到湖中,會泛起一圈圈漣漪,你若只是一個觀察者,湖面最終會自己平靜下來;倘若你過於注意那顆小石子,試圖把它撈出來,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波瀾,使湖面不得平靜。此外,不要為未來過度操心也是專注當下的一個方面。

同時,對於已經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是對自己過去行為的不滿,而對和接受好了,不必逃避。但面對和接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再沉浸於自責、痛苦等負面情緒中,客觀地更好地理解當下的狀況,進而為以後做打算。

戰勝拖延,追根究底,還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雖然這並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我們可以努力去改變思維方式,去改變我們的潛意識,把戰勝拖延堅持到底,每一場戰役,都是與另一個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終將能戰勝身上的惰性。

(作者:譚姍姍,株洲縣人民檢察院書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